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百家姓 > 晏姓的起源與家譜彙總

晏姓的起源與家譜彙總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1W 次

你知道你的姓氏的來歷、和你的字輩嗎?你家還有家譜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晏氏-姓晏的名人-晏姓起名字-晏姓的起源與家譜,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晏姓的起源與家譜彙總

晏氏-姓晏的名人-晏姓起名字-晏姓的起源與家譜

晏氏

分佈地區

齊郡:西漢初年將臨淄改爲齊郡,治所在東平陵。相當於今天的山東臨淄市一帶。

歷史來源

「晏」源出

晏(Yàn)姓源出有三:

1、來源於姜姓。春秋時期的齊國大夫晏弱被分封於晏,也就是今天的山東省齊河縣西北的晏城,所以他以晏作爲自己的姓氏。他的後代也沿用晏姓,形成了晏姓的以支。

2、來源於陸終氏,是陸終子晏安的後代。傳說中的古帝顓頊的第五個兒子叫做陽安,他的後代便以晏作爲姓氏,並且在春秋時期與高、國、鮑一起成爲齊國的四大望族,世代在齊國做官。

3、來源於上古堯時期的大臣晏龍。據說晏龍是堯時掌管音樂的大臣,爲歷史上最早的晏姓人物。晏龍被認爲是此支晏氏的始祖。

得姓始祖

晏安。晏氏的出處,我國最古老的《世本》專籍記載說:“陸終子晏安之後。”此外,《姓氏考略》上說:“世本,陸終第五子晏安,唐堯君有晏龍,見山海經,當爲晏氏所自出,望出齊國。”由此可見,晏氏是一個具有幾千歷史的古老家族,他們的得姓始祖是晏安,是陸終的第五個兒子。陸終則是祝融氏吳回之子,推算起來,他們是黃帝的後裔,龍圖騰的族人。這個古老的客族,傳到了春秋時代,家族昌盛,成爲齊國四大貴族之一。主要繁衍於現在的山東省境內,因此,《元和姓纂》一書記述他們的源流說:“左傳,晏子名弱,齊公族也,生嬰,字平仲,晏父戎,晏公釐並其族,漢有司隸校尉晏將。”望族居齊郡(今山東省臨淄縣)。晏氏後人尊晏安爲晏姓的始祖。

遷徙分佈

晏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晏姓出自姜姓。上古時候的黃帝是著名的氏族部落首領,他的氏族崇拜龍圖騰。黃帝有個孫子叫作顓頊,也是著名的氏族部落首領。顓頊又有一個曾孫,叫晏安,而晏安就是晏姓的始祖。春秋時期,齊國有個大夫被封在晏(今山東省齊河縣西北的晏城),他的後代以封地名作爲姓氏,稱爲晏氏,世代相傳,就形成了現在的晏姓。晏姓的望族居住在齊郡,即是今天的山東臨淄一帶。晏姓是當今較罕見姓氏,但分佈頗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027%,居第二百四十一位。尤以湖北、四川、江西等省多此姓,三省晏姓佔全國漢族晏姓人口的82%。

堂號

廉儉堂、久敬堂:春秋時期的齊國宰相晏嬰,他雖然身居高位,卻嚴格要求自己,力行節儉,很少吃肉,他的妾也不穿帛,他的一件狐裘穿了30年。孔子對他的品行很讚賞。

晏姓宗祠通用對聯

晏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望出齊郡;姓啓晏龍。——佚名撰晏姓宗祠通用聯全聯典指晏姓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臨川名士;齊國賢卿。——佚名撰晏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北宋詞人晏殊,字同叔,撫州臨川人,景德年間賜同進士出身,慶曆年間官至集賢殿大學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兼樞密使。其詞作擅長小令,多表現詩酒生活和悠閒情致,語言婉麗。下聯說春秋時齊國大夫晏嬰,字平仲,夷維人,齊靈公時,繼其父親晏弱爲齊卿,歷靈公、莊公、景公三世。曾奉景公命出使晉國聯姻,與晉國大夫叔向議論齊國政治,預言齊國政權將爲田氏所取代。雖至高官,但生活儉樸,每頓飯不吃第二種肉菜,妾不穿絲帛做的衣服,他的一件狐裘穿了三十年,在諸侯中享有很高威望。後人採集他的言行,編成《晏子春秋》。

霸君建績;興學做人。——佚名撰晏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春秋·齊大夫晏嬰名顯諸侯。下聯典指宋·晏殊知睢州時興學授徒,人才輩出。苴裘共仰;骨鯁無慚。——佚名撰晏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春秋齊晏嬰。下聯典指宋晏敦復。

晏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晏子光萬古;棋經煥千秋。——佚名撰晏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春秋時齊國正卿晏嬰,字平仲,夷維(今山東省高密)人。連任靈、莊、景三朝正卿、執政五十餘年,以節儉力行,謙恭下士著稱於時。有《宴子春秋》內外篇,凡八卷二百十五章。下聯典指宋代棋師晏天章,有《元元棋經》傳世。論駁廿四事;文集百卷書。——佚名撰晏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宋代吏部侍郎晏敦復,曾論駁二十四事,反對秦檜投降求和的主張。官至尚書等職。下聯典指宋代神童晏殊。

晏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秉軸選才,終招快婿;結寨御賊,夙仰恭人。——佚名撰晏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宋晏殊善知人,二女分別嫁富弼、楊蔡。下聯典指宋曾氏寡婦晏氏募田丁,結寨若牛山下,捶鼓擊賊,賊平,受封爲恭人。

童子能文,仰同叔之天坦;相臣克儉,美平仲之家風。——佚名撰晏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宋代神童晏殊,字同叔,臨川人。景德初,以神童薦,真宗召與進士並試廷中,殊援筆成。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工詩擅文,有《類要》一百卷,《文集》二百四十卷。下聯典指宋代名人晏敦的事典。

姬姓的起源故事

家[jia]姓起源有七:

第一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周孝王之子姬家父,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

據史籍《姓苑》和《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記載,周孝王姬闢方有個兒子叫家父,後來在周幽王姬宮涅即位時,姬家父在周王室做官,爲周王朝上大夫。

姬家父看到周幽王與太師尹氏一起整天喝酒,沉迷女色,殘暴無道,卻又遊逸淫樂而把國家大事丟在一邊,感到非常不滿意,就作了一首著名的詩《節南山》以詩諷刺太師尹氏,尖銳地指出其曠廢職務、任用小人、貽禍人民,並以此來提醒周幽王。但周幽王根本就不聽,最終導致西周滅亡。

姬家父的《節南山》一詩被載入《詩經》而千古流傳,他的忠誠和正直爲世人所欽佩。

在姬家父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爲姓氏者,稱家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家氏之始。

第二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莊公之孫姬駒,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

據史籍《姓苑》和《姓氏考略》記載,春秋時期,魯莊公姬同有個孫子姬駒,字子家,爲魯昭公姬稠執政時期的大夫。

在姬駒(子家)的後裔子孫中,多取祖上字爲姓氏,世代稱家氏,史稱家氏正宗,望族出南安(今甘肅隴西渭水)、京兆(今陝西西安),宋抄時期,蜀漢眉山家氏一族最興旺。

第三個淵源:源於複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家僕氏,屬於複姓簡化省文爲氏。

據典籍《中國姓氏大全》記載,春秋時期,晉國有大夫家僕徒,此爲家僕複姓之始。

在家僕徒的後裔子孫中,多以先祖名字爲姓氏,稱家僕氏,後省文簡化爲單姓家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四個淵源:源於官位,出自兩週時期諸侯之臣家臣,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

家臣,是兩週時期各國諸侯、卿大夫的屬臣。當時,卿大夫的家族與政權組織稱“家”,一個家族中總管家務的官稱作“宰”,其下所屬都邑也設置有“宰”。

在“宰”之下,設置有司徒、司馬、工正、馬正等官職,出任此類官職者均爲家臣。家臣不世襲,全部由卿大夫任免。

在家臣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家臣氏,後省文簡化爲單姓家氏、臣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五個淵源:源於官位,出自兩週時期諸侯之臣家老,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

家老,亦稱家宰、家相,是兩週時期各國諸侯、卿大夫的家臣之長,家老是尊敬的別稱,由忠實、持重、博學的家臣擔當。

在家老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家老氏、家宰氏、家相氏,後省文簡化爲單姓家氏、宰氏、相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六個淵源:源於官位,出自兩週時期官吏家宗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

家宗人,是西周時期設置的官位,由周王室大夫擔當,專職負責掌管卿、大夫的家族祭祀之禮,隸屬於春官府斯管轄。

在典籍《周禮·春官》中記載:“家宗人掌家祭祀之禮。”

在家宗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家宗氏、宗人氏,後省文簡化爲單姓家氏、宗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七個淵源:源於官位,出自漢朝時期官吏家馬廄令,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

家馬廄令,是西漢初期漢高祖劉邦設置的一種官位,爲家馬廄的最高長官,由太僕寺管轄。

家馬廄令專職掌管皇帝馬廄,負責飼養、管理皇室的馬匹,下設有家馬廄丞、家馬廄尉等官職。到了漢武帝劉徹執政時期,將家馬廄改爲桐馬廄,但官職稱謂不變,仍稱家馬廄令、家馬廄丞、家馬廄尉等。東漢時期,裁撤了這一官衙。

在家馬廄令、家馬廄丞、家馬廄尉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家馬氏、馬令氏,後省文簡化爲單姓家氏、馬氏,世代相傳至今。

邴姓的起源和歷史名人介紹

姓氏源流 前期 始於春秋,以封地名爲姓,是晉大夫邴豫的後代。據《通志》載,邴是春秋時的一個城邑,故城址在今河南成武縣東。晉國大夫邴豫的封地就在邴,他的後代遂用祖先的封地邴作爲自己的姓氏。後來也有的省文去掉邑字旁,以丙爲姓,稱丙氏。在古代,丙和邴是通用的,故邴也作丙,邴、丙姓同源。

中期

出自春秋時期,以封地爲姓,是齊大夫邴鸀的後代。據《通志》載,邴,又名祊,是春秋時祭祀泰山的一個城邑。在今山東費縣東。齊大夫邴鸀的封地就在那裏。他的子孫後代,就以邴爲姓,稱邴氏。在古代,邴氏的望族大多出自於魯國(後改魯郡,亦稱魯國郡)。

發展

出自賜姓,漢代名將都御李陵之後。南北朝時,李廣的後代歸順魏國,魏帝在邴殿接見了他們,賜姓丙氏,因而姓丙。在古代,丙和邴是通用的,所以李廣的後代也稱邴氏。

歷史名人 邴輔 趙國櫟陽人。自幼喜歡讀書,長大以後多才多藝,尤其長於工藝製作。那時正處於戰亂年代,許多宮殿房屋、古代建築都被毀於戰亂之中。戰後,邴輔招募了一批有經驗的工匠,仿照舊式樣爲趙國恢復建成豪華的宮殿房屋,一時名揚天下,成爲當時著名的建築學家。

邴吉

字少卿,西漢魯國北海人,曾官廷尉監,光武省右監。昭帝時曾任大將軍長史。宣帝即位,代魏相爲丞相。

邴原

東漢名士。字根矩,北海朱虛(今臨朐東南)人,有勇略雄氣,黃巾軍起義,避居遼東,曾先後依附孔融、公孫度,後歸曹操,官至丞相徵事、五官將長史。死於隨曹操徵吳中。史評:躬履清蹈。

邴漢

琅琊人,西漢末年以清行而見稱的名士,曾官至京兆尹及太中大夫,王莽秉政之時,他不屑與漢賊同流合污,而乞骸骨歸經秀裏,保全了自己的聲譽。

邴舟

西漢琅琊人,邴漢之侄。具有清操之行,邴丹養老自修,以爲官不過六百石而不肯折腰。據說,他的名望超過了邴漢。

邴鬱

邴原的曾孫,具有高名。成帝以博士徵,鬱辭疾不赴,以壽終。

邴克莊

字敬如。遼寧盤山人。1882年出生,曾在海城縣創辦鄉團,後舉辦初等、高等各種學校。後來考入奉天高等警察學校。不久被選爲省議會議議院議員。國會解散以後,任奉天民政公署顧問,兼辦保衛團講習所。民國十一年第二次恢復國會時,任衆議院議員。民國17年12月,任熱河省政府委員兼民政廳廳長。民國20年3月去職後不詳。

長孫姓的歷史起源介紹

長孫複姓本爲拓跋氏,爲後魏獻文帝第三兄拓跋嵩之後。北魏道武帝拓跋圭的曾祖父拓跋鬱律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沙英雄爲南部大人,號拓跋氏;小兒子什翼健就是拓跋圭的祖父,拓跋圭建立北魏稱帝后,因沙英雄是曾祖父的兒子,就賜他的兒子爲長孫氏。長孫嵩後來位至太尉,封爲北平王;他的侄子長孫道生屢建戰功,位至宰相,封爲上黨王。拓跋嵩因有功於魏,世襲爲王族大人。孝文帝時,以拓跋姓爲魏朝皇族宗室之長門,故改姓爲長孫氏。

二、遷徙分佈

長孫姓望族居濟陽(今山東定陶西北,一說河南蘭封東北)。 《郡望百家姓》記載:長孫氏望出濟陽郡。晉惠帝時將陳留郡之一部分置濟陽郡,在今河南省蘭考縣一帶。

三、郡望堂號 "霹靂堂":隋朝時候,長孫晟18歲即爲司衛上士。

突厥南侵。向皇帝口陳形勢,手畫山川,定其虛實,瞭如指掌,拜車騎將軍兼受降使者。突厥怕他,聽到他的弓聲,說是霹靂,故有"霹靂"之稱。

四、歷史名人

長孫晟——字季晟。隋朝洛陽人。自幼習武,年18爲司衛上士,高祖一見嗟異。開皇中突厥南侵,晟口陳形勢,手畫山川,定其虛實,皆如指掌。遂拜爲車騎將軍兼受降使者,敵稱他的馬聲與弓聲爲"霹靂閃電",聞風喪膽。終爲右驍將軍。卒諡獻。 長孫無忌--字輔機,晟子。唐朝洛陽人,唐太宗皇后之兄。博涉文史,有謀略。從太宗李世民定天下,功居第一遷吏部尚書,封爲齊國公,又徙趙國公、太子太師,後爲高宗時輔政大臣,進授太尉,兼修國史。因被武后所陷,削爵流黔州,自殺。撰有《唐律疏議》。 長孫儉--本名慶明。北周洛陽人。少方正有cao行。時四方騷動,儉從左衛將軍攻破宿勒明達等,以功賜爵索虞侯。文帝甚敬之,表授荊州刺史、東南道行臺僕射。黎民樹碑刻頌。又詣闕留,後徵授大行臺尚書,兼相府司馬。封昌寧公,升大將軍,鎮荊州。以病還爲夏州總管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