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百家姓 > 佘姓的起源與家譜

佘姓的起源與家譜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5W 次

佘姓,中國姓氏之一,一說由余變化而來,一說以地名爲姓氏,在《 百家姓 》中排名第546位。其歷史名人有佘欽、佘太君、佘熙璋、佘國觀等。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佘姓的起源與家譜,希望大家喜歡。

佘姓的起源與家譜

佘氏

分佈地區

雁門郡:戰國時期趙國趙武靈王置郡,秦朝、漢朝沿用,治所在善無(今山西右玉),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寧武、代縣一帶。

新蔡郡:原爲周朝呂國的地域,即今河南省新蔡一帶。

新鄭郡:即今河南省的新鄭市。

歷史來源

佘(shé)姓源出

1.源於人皇氏,出自遠古三皇之一人皇氏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號爲氏。2.源於姬姓,出自商末周族周太王古公亶父長子姬泰伯,屬於以居邑名稱爲氏。3.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秦國大夫由余之後,屬於姓氏音變轉化爲氏。4.源於地名,出自古代東海荼山,屬於以居邑名稱爲氏。5.源於嬀姓,出自東晉時期遠古三皇之一人皇氏的後裔,屬於避難改姓爲氏。6.源於改姓,出自明朝時期吳氏後裔吳萬邦,屬於避難改姓爲氏。7.佘氏的起源,古今姓氏專家研究,說法很多,但大部分認爲:佘姓由皇帝敕賜而來。西晉(公元266年)初年,武帝司馬炎手下有一員驍勇善戰的大將叫餘昭元,他東征西伐,南征北戰,屢建奇功。餘昭元隨武帝率軍攻下雁門關(今山西省雁門關)後,司馬炎大喜,對餘昭元說:汝功勳蓋世,不在人下,封鎮海大將軍,敕賜姓佘。從這個時候開始,中華姓氏中才有了佘姓,至今已經1700年。

得姓始祖

姬泰伯(吳太伯)、由余、餘諷(佘頑)、吳萬邦、佘顯(吳顯)、佘興(吳興)。

遷徙分佈

佘姓在大陸和臺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從歷史文獻看來,佘姓是余姓轉化而來的。從《姓苑》介紹的主要繁衍於新安,也就是現在的安徽歙縣帶的情況考察,二姓可能是一家。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出現的佘姓名人,是唐代的太學博士佘欽。佘欽爲南昌人,由此推測,佘姓的播遷時間較早。佘姓的得姓始祖,當同餘姓一樣,是爲後來統一天下的秦國富強基礎的由余,有關情況,可參閱前已介紹過的余姓。餘、佘二姓後來在安徽和江蘇成了大姓。聚集地:據宋朝時候的古書《姓苑》上說,佘姓人多來自南昌那一帶。唐宋年間,余姓佘姓先後進入莆田、仙遊、泉州等八閩大地,江西、江蘇、湖南、廣東也留下他們遷徙足跡。佘姓宗氏祠堂往往刻有“雁門衍派”字樣,說明他們源於山西佘太君一族。有關情況,可參閱前已介紹過的余姓。餘、佘二姓後來在安徽和江蘇成了大姓。佘姓望居新蔡(今河南省新蔡縣一帶)、新鄭(今河南省中部新鄭縣)。

今安徽省的蕪湖市、安慶市樅陽、巢湖市和縣、含山縣、明光市,四川省的安嶽市、西昌市、儀隴市、遂寧市、南江縣,重慶市南川區、萬州區,北京市,廣東省的汕頭市潮汕、順德市、普寧市、陽江市,湖北省的武漢市、宜昌市、恩施市、隨州市、孝感市大悟縣、黃岡市、咸寧市,貴州省的安龍縣,江蘇省的南通市、揚州市、江陰市、如皋市、連雲港市、贛榆市,湖南省的望城縣、邵東縣、長沙市長沙縣、懷化市會同縣、益陽市南縣、桃源縣、張家界市桑植縣,遼寧省的瀋陽市,吉林省的九臺市,河北省的邯鄲市、定興縣,山東省的萊陽市、日照市,雲南省的昆明市、麗江市寧蒗縣,河南省的長垣縣、信陽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柳州市,福建省的莆田市仙遊縣、漳州市、石獅市、廈門市,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彭陽縣,陝西省的'安康市、渭南市、西安市,浙江省的杭州市、湖州市,江西省的南昌市,越南、香港特別行政區、臺灣省臺南市等地,均有佘氏族人分佈。

堂號

雁門堂:以望立堂。

新蔡堂:以望立堂。

新鄭堂:以望立堂。

慰忠堂:資料有待補充。

佑啓堂:資料有待補充。

家族名人

佘世亨:(生卒年待考),字始大,晚號隨時老人;順德人(今廣東順德)。著名明朝收藏家。著有《山人集》、《紀遊錄》、《佘山人詩集》。

佘翹:(生卒年待考),字聿雲,一作聿文,號銅鵲山人;銅陵人(今安徽銅陵)。著名明朝文學家。詩、古文皆有名。詩文著有《翠微集》、《浮齋集》、《偶記》等,另有雜劇《鎖骨菩薩》,傳奇《量江記》等。

著名人物

編輯

佘欽

(生年待考),籍貫江西南昌人。著名唐朝太學博士,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記載的佘氏名人。

佘賽花

(公元934~1010年),女,亦稱楊令婆,封號佘太君,北宋名將楊老令公楊繼業之妻;河北義安人。她精通韜略。其八子及一孫,多數殉國。在西夏侵擾時,她已百歲高齡,仍身掛帥印,率領楊家十二寡婦徵西,集中地體現了楊家將的愛國精神。她以一老婦人而享有高度的威望,是古典作品中少見的人物,在民間廣爲流傳。佘賽花生於後唐清泰年間,後漢乾佑二年(公元949年)與楊業成婚逝世於宋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壽七十七歲。清朝的康基田在《晉乘搜略卷二十》中記載:“鄉里世傳,折太君善騎,婢僕技勇過於所部,用兵克敵如蘄王夫人之親援桴鼓然。”人們把她比作蘄王韓世忠親援桴鼓退金兵的夫人梁紅玉,推崇備至。清光緒年間的《保德州志》中記載:“楊業……事北漢爲建雄軍節度史,娶折德扆女。”

佘應龍

(生卒年待考),銅陵人。著名明朝隱士。他終日沉湎於典籍中,以古人自許。後隱居泉山,以詩酒自娛,著有《泉山集》。

佘可材

(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大臣。歷官襄陽府學訓導、吏部驗封司主事、通政司左通政,人稱“佘天官”。

佘梅江

(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將領,福建閩南佘氏之祖。尊稱梅江公,明朝時期爲南京吾金衛。

佘世亨

(生卒年待考),字始大,晚號隨時老人;順德人(今廣東順德)。著名明朝收藏家。築堂於廣州越秀山下,藏古圖籍、金石、字畫。藏愈富,家日貧,求書、詩,畫者絡繹不絕。工詩文。著有《山人集》、《紀遊錄》、《佘山人詩集》。

佘翔

(生卒年待考),字宗漢,號鳳台;福建莆田人。著名明朝官吏、詩人。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舉人,任安徽全椒知縣。後與巡撫、御史牴牾,即拂衣而去。之後他放情山水以終。工詩,以雄麗高峭爲宗。著有《薜荔園集》。

佘翹

(生卒年待考),字聿雲,一作聿文,號銅鵲山人;銅陵人(今安徽銅陵)。著名明朝文學家。詩、古文皆有名。萬曆舉人。屢應會試不第。築學圃,著書其中。詩文著有《翠微集》、《浮齋集》、《偶記》等,另有雜劇《鎖骨菩薩》,傳奇《量江記》等。

佘熙璋

(生卒年待考),祖籍江蘇楊州人,居直隸宛平縣。著名清朝書畫家。能做詩、做文章,而以書法和繪畫和繪畫特別出色,擅長畫竹,他的圖章也刻得很好;他的書畫作品中,有着詩歌、文章裏的那種氣息,在當時社會中評價很高。

佘華瑞

(生卒年待考),字胐生,號西麓,又號程齋;安徽人。著名清朝學者。清康熙年間諸生,選授桐城訓導。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舉博學宏詞,不赴。與方蒼爲至友,擬薦爲太學六館師,兼纂《一統志》,辭歸。著有《巖鎮志草》四卷、《綠夢山人集》二卷等。

佘國觀

(生卒年待考),字容若,號竺西,又號石癲、石顛,佘熙璋之子;祖籍江蘇楊州,居直隸宛平。著名清朝篆刻家。父佘熙璋善畫,爲麓臺高弟。佘石癲能世其學,善篆刻,尤工蘭竹兼鐵筆。印作曾被選入於《飛鴻堂印譜》。

佘惠

佘惠(1897-1932),湖南省慈利縣人。出生於一個殷實農民家庭。1904年7歲時入學讀書,先後就讀於慈利縣立初級中學、長沙明德中學和上海大學。北伐戰爭時期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時期,轉入廣州國民黨中央黨部學習。後被分配到國民黨南昌市黨部任祕書。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大革命失敗後參加南昌起義。隨起義部隊南下途中,因病被送往上海治療。病癒後與黨組織失去聯繫,爲躲避敵人的搜捕,曾一度潛入天津新編教導五師政治部任祕書和轉赴《河南日報》當編輯。1929年7月與中共黨組織取得聯繫。被派往南寧廣西省綏靖司令部任教導總隊政治教官,祕密從事兵運工作。配合張雲逸在連隊祕密發展中共黨員,建立中共黨組織,爲中國共產黨掌握這支部隊打下了組織基礎。同年12月11日,參加鄧小平、張雲逸等領導的百色起義,任中國工農紅軍紅7軍政治部祕書處長,並代理第1縱隊政治部主任,參與起草《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目前實施政綱》、起義軍佈告和告羣衆書,並在全縱隊進行整頓改造工作。1930年2月,隨部赴隆安作戰,負責傷員的搶救工作。同年10月任紅7軍19師55團政治委員,先後參加攻打柳州、桂林的戰鬥。1931年1月隨部轉戰於桂北、湘南、粵北一帶。同年春進入湘贛邊根據地後,立即投入中央蘇區第二次反“圍剿”戰鬥。1931年7月,所部編入紅三軍團建制後,繼任紅7軍55團政治委員(一說爲第20師政治部主任),參加中央蘇區第三次反“圍剿”戰。1932年在中央蘇區“肅反”擴大化運動中被錯殺,時年35歲。

1945年中共中央在延安爲其平反昭雪,並追認爲革命烈士。

佘巨源

佘巨源(1905-1931.4),湖北省公安縣人。1924年在武昌中華大學時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時期,1924年畢業於武昌中華大學。在學校學習期間,積極探求真理,參加學生運動。1925年3月受中共黨組織派遣到石首新場,以教書爲掩護,祕密發展了一批黨員,創建了石首第一個黨小組和第一個黨支部。還在石首北一區祕密組建了農民協會,爲黨在石首開展革命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年5月,受中共黨組織派遣到武昌學習,9月結業後,分配到宜昌從事地下工作。1927年春,因工作需要,調江陵縣郝穴人民自衛團任分隊長。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江陵、石首一帶發動羣衆開展農民運動。1928年4月,又一次到宜昌工作,化名宋愛國。同年底在宜昌被捕。1931年犧牲於獄中,時年26歲。

佘立亞

佘立亞(1897-1927.5),湖南省長沙縣人。出身於封建地主的富裕家庭。1922年加入了旅法(國)青年團組織。1924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民主革命時期,1919年求學時,受“五·四”運動和學校民主革命思想的影響,懷有改造中國的志向。自費赴歐洲留學,參加了勤工儉學和學生愛國會活動的實踐,受到了馬克思主義的教育。1922年加入了旅法青年團組織。

大革命時期,1925年奉調從法蘭西回國,先後任中共中華全國鐵路總工會書記、中共鄭州地方黨團書記等職。後調到上海負責鐵路工人運動,在吳淞地區恢復工人夜校,組織“友誼社”(吳淞機廠工人俱樂部),開展愛國主義的教育。英籍廠主爲之震驚,驅使警察遭逮捕。中共地下組織及時營救,並調到小沙渡工人區工作,任中共小沙渡工人區部委書記。發動紗廠工人組織**同盟總罷工,打擊了日商恣意欺壓中國工人的囂張氣焰。日商與上海反動當局相勾結,收買工賊,破壞工會,迫害工會領袖和工人。後經黨組織同意,組織“打狗隊”,懲治了一批劣跡昭彰的日商翻譯、包打聽、工賊和叛徒。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時,帶領工人英勇作戰,在攻佔警察局後還趕赴火車站,投入對直魯軍閥部隊的最後決戰。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時,不畏艱險,堅持鬥爭。5月下旬,日商特務刺探到滬西區工聯和黨的祕密機關,隨即與部分工會骨幹被逮捕,押解到豐林橋(後改爲楓林橋)國民黨駐滬特務處。敵人利誘收買不成就用酷刑拷打,始終剛強堅定,忠貞不屈。無計可施的敵人就把遍體創傷的佘立亞押赴刑場。就義前,望着豐林橋前荒地上一個個患難與共的戰友倒在鮮血流淌的大地上,不禁悲憤填膺,義正詞嚴地痛斥國民黨反動派,敵人瘋狂地撲上去,慘無人道地施以腰斬。殉難時30歲。

佘希洵

佘希洵(1889-1927.8.20),祖籍湖南省瀏陽縣人,出生於臺灣省。1893年4歲時,因身爲清軍將領的父親在與侵臺日軍作戰時壯烈犧牲,隨母回到湖南省瀏陽縣原籍。1908年19歲起做長工,後到白沙橋當造紙工人。

1926年在瀏陽縣白沙橋共產黨人的引導下,成爲瀏陽縣白沙紙業工會主要負責人之一,並任工人糾察隊隊長。不久參加瀏陽工農義勇隊。1927年奉命去銅鼓招募新兵。面對銅鼓猖獗的反動勢力,巧妙地打出“江西省防軍”的旗幟,設法克服重重困難,積極做好羣衆的思想動員工作,使招募工作進展順利。後因行動引起敵人的懷疑,遂率領新兵撤離,途中不幸遭到敵人的襲擊而被捕。在獄中,任憑敵人酷刑折磨,始終堅貞不屈。

1927年8月20日,被敵人殺害於瀏陽縣東門市,犧牲時38歲。

佘靖

佘靖(1946.12),女,河北省束鹿縣人。1965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9年參加工作。1982年畢業於首都醫科大學中醫系。1998年晉升爲中醫主任醫師。歷任北京市崇文醫院護校教師,北京市普仁醫院中醫師、副院長,崇文區人民政府副區長,中共北京市衛生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兼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局長,北京市聯合大學中醫藥學院院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中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黨組副書記等職。2000年4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副部長、中共衛生部黨組成員,兼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中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黨組書記,分管人事與政策法規司、醫政司工作。是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