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古代人物:后稷

古代人物:后稷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8W 次

古代人物:后稷

  后稷簡介

  姓名:姓姬,名棄

朝代:上古

簡評:農業生產始祖

后稷,姬姓,名棄,黃帝玄孫,帝嚳嫡長子,母姜原,堯舜時期掌管農業之官,周朝始祖。后稷出生於稷山(今山西省稷山縣),被稱爲稷王(也做稷神或者農神)。曾經被堯舉爲“農師”,被舜命爲后稷。后稷教民耕種,被認爲是開始種稷和麥的人。

《史記·周本紀第四》載: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螈,原爲帝嚳元妃。姜螈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爲不祥,棄之隘巷,馬牛過者皆闢不踐;徙置之林中,適會山林多人,遷之;而棄渠中冰上,飛鳥以其翼覆薦之。姜原以爲神,遂收養長之。初欲棄之,因名曰棄。

棄爲兒時,屹如巨人之志。其遊戲,好種樹麻、菽,麻、菽。及爲成人,遂好耕農,相地之宜,宜穀者稼穡焉,民皆法則之。帝堯聞之,舉棄爲農師,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棄,黎民始飢,爾後稷播時百穀。”封棄於邰,號曰后稷,別姓姬氏。

——摘自《國學寶典》



姜螈與后稷

后稷,姓姬,名棄,傳說是周的始祖,也是中國農業生產的始祖。后稷母親是有邰氏女,名姜螈,爲帝嚳之妃。傳說姜螈在郊野踐巨人足跡懷孕生下他,以爲不吉,先棄之不管,後見其不死,復又抱回撫養,因此起名爲“棄”。棄在兒時,就喜種五穀麻菽,長大之後,精於農耕。如果說神農氏“嘗百草”發明了農業,后稷則是大大推動了農業種植的發展,培育了黍、稷等作物,被堯舜封爲農官,使“天下得其利”。

《詩經·生民》是記載后稷最早的文獻,“厥初生民,時維姜螈。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詩篇描述了周始祖后稷神奇的降生,體現了父系時代流傳下來的早期觀念,並保留了母系時代的某些社會遺俗。

后稷作爲農神的.形象,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多階段的演變過程。這一形象的演變,反映出黃河流域遠古人類對農耕的依賴和對農神的崇拜。中國神話大多以部族神話爲主體,具有地域性和部族的差異性,有各自不同的產生區域和傳承範圍,后稷則是周未取代商以前的周民族的部族神。《生民》開篇雲:“厥初生民,時睢姜螈。……載生載育,時睢后稷。誕后稷之穡,有相之道。即有邰家室。”齊思和先生認爲:“周人以稷爲始祖,以稷爲穀神,以社稷爲國家的象徵,可見周民族與稷的關係的密切。稷是谷名,而周人以爲始祖,稷大概是周人的圖騰。按古書的記載,稷盛產於西北,周本是西北民族。稷的藝植,可能是始於周民族。”



黍稷

稷,是一種穀物。《說文》:“稷,五穀之長。”《漢書·郊禮志》“稷者,百穀之王,所以奉宗廟,共粢盛,人所食以生。”《尚書·堯典》:“棄,黎民阻飢,汝后稷,播時百穀。”稷除了作爲一種重要的穀物可被食用外,還是重要的祭品。抗戰前,北平研究院在陝西省鳳翔縣鬥雞臺,發掘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在一個瓦鬲中發現發現了穀子(稷)粒。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陝西西安半坡村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發現已經炭化了的一小罐穀子,還在一個纂葬的陶鉢裏,發現了同樣的穀子。這些考古資料證明周人在原始社會已經開始種植穀子(稷)。由於稷這種作物本身耐旱而又相對高產,因此得以在在關中地區得以廣泛種植,成爲周人最主要的農作物。《周禮·小宗伯》鄭玄注:“祭之用谷、黍、稷爲多。”由此,稷的形象逐步從穀物發展成穀神,得到人們的崇拜。



靈星舞

后稷死於稷王山,後人爲了紀念他的功績,在他教民稼穡的稷王山建了稷王陵和稷王廟,又在廟東南建了稷王塔,刻有“后稷明堂”四字。明初開始,每年農曆四月十七都要遣官致祭。清代稷王廟也是如此,以示人們對這位農業始祖的懷念。今稷山縣有後稷陵、姜螈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