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冠冕堂皇”一詞是怎麼來的?

“冠冕堂皇”一詞是怎麼來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4W 次

秦始皇像,頭戴冠冕

“冠冕堂皇”一詞是怎麼來的?

冠冕是古代帝王、官吏的帽子,尤其冕是作爲吉服即祭服的冠式,因此遂成爲身份地位的象徵。冕是帝王、諸侯及卿大夫在舉行祭祀等大典時所戴的大禮冠,外表黑色,裏面硃色,由“冠”與“延”組成。冕頂有一長方板,稱爲“延”,其前圓後方,象徵天圓地方;前低於後約一寸,有前傾之勢,以示俯伏謙遜。延的前後懸掛珠玉串飾,以五彩絲線編織爲藻,藻上穿以玉珠,一串玉珠即爲一旒,服時各按等秩,以十二旒爲貴,乃帝王所服。冕冠垂旒之意,除用來表明等級外,還可使戴冠者目不斜視,以免看到不正之物,“視而不見”即由此得來。

延的下部即爲冠,古稱“冠卷”,其兩旁各有一個對穿的小孔,稱“紐”,用以貫穿玉笄(j ),以使冠體固結於髻。笄的兩端繞頷下繫絲帶,謂之“紘(hón )”;笄的兩端又各用一條名叫“(d n)”的小絲繩掛下一個綿丸,謂之“黈(t u)纊(kuàn )”或“纊”,纊下端飾玉,謂之“瑱(zhèn)”。因兩瑱正臨左右兩耳,故又名充耳、塞耳。古人用瑱充耳,目的.是以戒妄聽,“充耳不聞”即由此得來。

西周之時定製:天子之冕十二旒,諸侯九旒,上大夫七旒,下大夫五旒,此後歷代之制大略相同。南北朝以後,只有帝王可以戴冕,因用以專稱皇帝的禮冠。王維《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就有:“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因此,“冠冕堂皇”就用來形容人的外表莊嚴或正大的樣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