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李世民的奪位之路

李世民的奪位之路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1W 次

導語:唐太宗李世民,儘管是一個有能力的皇帝,但他的手段卻也很殘暴,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他是如何奪位的吧!

李世民的奪位之路

唐高祖李淵,按說是個幸福的父親,因爲他有三個英勇無比的兒子,個個驍勇善戰、智慧過人,曾經幫助他南征北戰、奪取天下。但就是這三個兒子讓他頭痛不已。長子即太子李建成,和二兒子李世民之間的明爭暗鬥,已經到了白熱化的程度。作爲父親,他不偏袒任何一方。但作爲皇帝,他必須有所取捨。最終他選擇保護長子的地位,削弱李世民。

眼看形勢對李世民越來越不利了,不甘爲空頭王爺的李世民會採取什麼手段反擊呢?空前絕後的玄武門事變,又會引發後人多少思考呢?

公元六二六年六月四日上午,唐朝都城長安,皇城內被稱爲“海池”的湖泊中,一艘綵船緩緩漂着,船上坐着唐高祖李淵和幾位大臣。李淵看看已經升高的太陽,心裏有些着急,他等的是自己的三個兒子。此時,在皇宮的北門玄武門,正發生着一場血腥的謀殺。李淵怎麼也不會想到,互相殘殺的正是他三個兒子,兇手就是他的二兒子李世民,這就是著名的玄武門事變。

兩個月後,李淵退位,正式傳位給他的皇子李世民。

李世民殺兄弒弟,李淵爲何不加追究,還傳位給他?這其中又包含着怎樣的奪權陰謀呢?

三兄弟間的明爭暗鬥

李淵有很多孩子,他起兵時,已經成年的就是這三個。三人各有特點。長子即太子李建成,因爲爭權失敗,所以正史史料對他很不利。也有很多人不相信,在唐代一些野史、筆記中,留下李建成的形象,說好話的還是有。這個人比較沉着冷靜,心胸也比較寬博,爲人比較仁厚。因爲第三子早死,四子李元吉是勇猛戰將,沒有太多心計,性格剛烈勇猛。二子李世民,抱負遠大,識度過人,特別勇毅果敢,善於捕捉時機,一有時機就敢於全力出擊。

從李淵準備起兵開始,三兄弟間的明爭暗鬥就拉開序幕了。當時,隋末動亂,隋王朝跟叛軍的主要戰場是在河南、河北和江淮一帶。當時,李淵的身份是太原留守,庇護長安,處在一個有利的位置,軍事資源和物資資源都充分,距長安也特別近。所以一開始,李世民就比較着急,不斷催促父親,天下大亂是動手的大好時機。

李淵按兵不動。當他看到大勢已去,就及時地發動,組成兩路大軍,就是李建成和李世民左右兩路大軍,直髮長安,很快把長安拿下了。然後先建立王朝再平定天下,建唐朝,改號爲武德,把各路割據的軍事勢力平定下來,最後建成唐王朝的統一。

從最初來說,李建成和李世民各帶一支部隊直撲長安時,難說誰高誰下。後來平定天下中,有幾個大戰役,主要有六個,其中四大戰役由李世民指揮,顯示出他的超凡勇氣和能力。

李世民那麼驍勇善戰,已經對當時的長子李建成構成相當的威脅。唐王朝開始建立時,就確立了李建成的太子地位。李淵的計劃很清楚,而太子作爲王朝繼承人,責任是維護中央朝廷的運作,建立自己的威信,培養自己的力量。所以他不去領兵打仗也是一種合理安排。

隨着李世民在打天下的過程中,軍功越來越顯赫,特別是中原的一場大戰,同時滅了當時最大的兩個勢力,王世充加竇建德,讓他居於人下,恐怕他是不能夠接受的。

歷史上有個故事。李世民有一天和他手下的重要謀士房玄齡,換上普通百姓衣求見著名道士王遠知,王遠知一眼就看出來,李世民不是尋常人。他說了一句話:“大王將爲太平天子,望好自珍惜啊!”李世民當時聽完以後,只是搖搖手。這個局很可能是房玄齡事先和王遠知串通好了,目的是挑動他內心的宏大理想。

開國時代的君臣關係跟太平時代的君臣關係是不一樣的。開國時代,所謂君擇臣,臣也擇君。那些有才智的人,他要選擇一個對他來說最合適、最有希望的人,跟着他幹事。房玄齡也是一個了不起的人,一代名相。在房玄齡跟隨李世民打天下的過程中,打下一個地方,他關心的不是財寶,不是美女,而是這個地方政府的圖書戶部,就是說這個地方行政管理的基本文獻,準備治理天下用。

房玄齡一開始就是一個有心人。在李世民的秦王府中,這樣的有心人不止一個。後來秦府十八學士,個個都是非凡的人才。

如曹操時代,兩個孩子曹丕、曹植,他特別喜歡曹植,後來發現曹植不穩當,決意要確立曹丕作繼承人,他馬上把楊修殺了,把曹植手下的最主要謀士,有一定勢力和影響的人都給清除了。

換到李建成和李世民。按照李淵的想法,天下大定後,權力要歸到李建成那兒,那麼秦王府的這些人,還有什麼好下場呢?都得拔毛。他們當然心裏很明白。

李世民是有心要跟他的大哥一爭高下的,不過之前一直都在暗地裏。

從武德元年建立唐王朝,打仗到武德七年,天下大定。以後就出現一個局面,太子李建成主持中書,且是名正言順的皇權繼承人。那麼秦王李世民功勳卓著,天下無人可比,手下謀士如雲、戰將如雲,這就構成了一種力量的`不均衡。李世民天生的英雄膽氣,不能庸庸碌碌。兄弟相爭不可避免。

朝中大臣和地方的官員都分成兩大陣營。要麼偏向李世民這邊,要麼偏向李建成。

平衡被打破

武德五年,河北劉黑闥叛亂。要派兵去征討,通常這些事情都是李世民去幹。這時魏徵出來,他原是李建成的親信和主要謀士。魏徵就跟李建成說,秦王這些年功勳、聲望越來越高,您要是不去建立一點軍事功勳的話,不足以號召天下。

於是李建成去打這一仗,成功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事,平叛劉黑闥,李建成是跟李元吉一起去的,李建成跟李元吉達成了一個協議,將來讓他做皇太弟。說白了,我的皇權將來不傳給兒子,是傳給你兄弟的。本來李元吉對他的兩個哥哥,大體中立。但是這麼大的好處放在面前,他當然就跟着李建成走了。

這是兄弟爭鬥中形勢變化很大的一步,平衡被打破了。史料中記載,李元吉建議李建成要殺掉李世民。還有一次秦王到李建成那兒去喝酒,喝完酒回來就咳血,很多人當然認爲這酒裏面有毒,想毒死李世民。種種事情似乎都是兩兄弟對李世民不利。

在這個過程裏,李世民也有不少動作,比如有一件事,歷史上比較模糊的,就是楊文幹事件。正史中是這樣記載的,說當時建成私命楊文幹招募勇士,送到京城,然後趁機發動兵變。後來被人告發了,楊文乾乾脆就舉兵反叛了。

據說,李淵聽說這事之後,勃然大怒,派李世民去鎮壓楊文幹,據說還說了這樣一段話,李建成這樣不行,將來把他流放到蜀地去。你打平了楊文幹後,太子就由你來做。但唐人野史筆記中,有人說是“人妄告東宮”,一場誣陷。

實際上,從結果來看,玄武門事變時,李世民手下也招募了很多勇士。當時兄弟相爭,各人都在培植自己的武裝勢力,所以招募勇士或許有,但跟叛亂沒關係。李世民實際上借這個由頭去打擊李建成。

歷史往往是勝利者書寫的,我們現在看到的史料中,基本上描述都是建成、元吉兩兄弟如何去害李世民。只能從蛛絲馬跡裏去辨析。

當時李淵離開長安避暑去了,這時告發李建成謀叛,引起李淵的疑心。楊文幹事件結束後,李淵對李建成並沒有任何舉動,而是更加信賴,李淵換太子的事是後人編造的,爲李世民做皇帝的粉飾。總之,楊文幹事件,推手就是李世民和謀士。

李淵的取捨

形勢不利於李世民,但關鍵就要看李淵的態度。可兩個兒子都是豪傑,李淵該如何取捨呢?

太子的地位是不能動的。減少矛盾衝突的方法,就是一步步削弱李世民的勢力,讓他漸漸失去兵權,失勢,最終讓他做個空頭王爺。

到底誰成爲被拔的第一根毛呢?尉遲敬德,又叫尉遲恭,他跟秦叔寶曆來都是貼在門上的,成爲門神。通過誣告,把尉遲敬德給下到牢裏,判他死罪,對李世民刺激太大了。李世民有一個特點,他對死心塌地跟着他的那些人確實好。這事對他來說不可容忍,他跑到李淵那兒去,不跟你講道理,這人我就是要了。秦王一發飆,誰都得猶豫。就把尉遲敬德給放回去,但就引起秦王府的那些謀士、戰將驚悸。敲山震虎,人人自危。

第二根毛拔誰呢,秦王府的一名勇將,程知節即程咬金。定罪這個方法不好,就把程咬金派到康州去做刺史,程知節稱病不去,他跟李世民說,你的股肱、臂膀、羽翼快給人剪乾淨了,剪完了你還能自保嗎?我拼死也不去,問題就在於大王要早日決斷。

秦府的人對李世民強烈推進,但李世民這時還下不了決心。拔毛行動還在繼續。那兩位是戰將,這邊是兩大謀士,就是後來的貞觀名相,房玄齡、杜如晦。說這兩個人老是挑撥李家的兄弟關係不和,從此以後不許踏入秦府一步。事情進展到這兒,那可真緊張了。從史書記載看,看不到李世民事先有多少動作。但他實際上做了很多的準備。只是在等待一個恰當的時機。

突厥突然進犯。這時李元吉本應帶兵征討,平定邊關。可李元吉提了個要求,得帶點精兵強將,手頭人馬不夠,要帶秦府的人。

攤牌與結局

在李建成、李元吉的鼓動下,李淵最後下決心攤牌,一下子釜底抽薪,把毛全拔光了。李世民被逼到了牆角,再不反擊就要功虧一簣。他的態度卻很猶豫,在史料上看,李世民的態度一直是不明朗的。他不着急,可是他手底下的人都差不多要跳出來拼命了。

尉遲恭、長孫無忌趕緊就找李世民,說,如今嫌隙矛盾已經形成,一旦禍亂髮生,生死存亡在此一線。然後,李世民就叫了尉遲敬德去找兩謀士房玄齡、杜如晦,趕緊回王府。房玄齡答,皇上下了指令,如果私自奉召,怕有殺身之禍。李世民跟尉遲敬德說,你帶着刀去,不回來就把頭剁下來帶給我。

這下把李世民的血性給激起來了。房杜二人祕密潛回秦王府策劃。李世民給他父親上了一道密奏,一說李建成“淫亂後宮”,二說李建成跟李元吉兄弟倆密謀要殺害我,準備在送李元吉出征的宴會上把我殺死。爹,你看怎麼辦?

最頭疼的是李淵,他想把三兄弟叫在一起,好好調和一下。可是李淵左等不來,右等不來,一場腥風血雨的玄武門事變發生了。

李世民早有預謀,一個關鍵是玄武門禁軍的將領常何。整個佈局就設置在這個地方。常何是李建成的下屬,李建成做夢也沒有想到。

他們進玄武門後,人影閃動,回頭去看是誰,李世民一馬躍出,一支箭“唰”就穿過去。李世民是個神箭手。李元吉撲上來就把李世民的弓奪下來,拿着弓弦要勒他的脖子。這時,尉遲敬德從後面趕過來,一陣亂箭把李元吉給射死了。太子身後也有人馬,雙方就開始爭奪玄武門,尉遲敬德把建成和元吉的人頭割下來,走到城頭上,向攻打玄武門的人示衆,戰事才停。

李世民出手非常狠,他有他的考慮。他所面對的,不是李建成、李元吉,還要加上皇帝父親李淵,他的力量跟他們是無法對抗的。太子府也是謀士如雲、戰將如雲的,他們豈肯罷休。

殺了兩兄弟後,李家兄弟的事已經解決,若老子再殺他,那李家的家業就扔了,不可能。所以這個事實李淵必須承認。在玄武門事變後的第三天,李淵就下詔了,立李世民爲皇太子,又過了幾天,李淵表示要退位,兩個月以後,正式傳位給李世民。天下大定。

再換一個角度,在對付兄弟李建成、李元吉時,李世民非常狠。但對於太子府中東宮名士、僚屬,他倒是非常寬容,這裏面就包括魏徵,史書裏記載李世民跟魏徵見面時,很有意思。話裏玄機,雙方於是建立了一種默契。

所以,魏徵有一句話,大臣有忠臣和良臣之分,我只做個良臣就可以了,因爲他做不了忠臣。

玄武門事變是“正義”的嗎?這是後人爭論了一千多年的話題。從道德角度來說,李世民殺兄逼父,後來的儒家,包括朱熹等,對李世民的道德評價很低,覺得他這種行爲近乎於禽獸,說得很厲害。

如何看待這種道德的評判和政治鬥爭的殘酷?一分爲二說,從傳統道德來說,這確實不能接受。但對於歷史人物,歸根結底,還要看他歷史上做成了什麼,他對這個國家、民族的發展有什麼樣的貢獻。那李世民無可指責,甚至很難比擬。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四人裏他都是出挑的。終究說,在他手裏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強盛、最宏偉、最燦爛的王朝。當然不是說是他一個人的功績,他造成了這樣一個歷史契機。

很多人都問,說李建成表現也不差,而且胸懷更廣、更寬厚些,如果當皇帝會如何?沒有辦法回答。因爲沒有發生的事情,無法評價。

李世民在玄武門事變之後,他心裏就一點慚愧,或一點悔意都沒有嗎?歷史人物很難猜測。但是他後來做的事中跟玄武門事變有關,他是想把自己作爲一個英明君主的形象留給後世的,所以做皇帝后,他表現出很多對儒家道德標準的尊重,比如說,從善如流,鼓勵節儉,對臣下寬厚仁愛,實際上他給自己掙道德分,試圖彌補他在玄武門事變中失的分。李世民做得還是成功的,在很多人心目中,李世民是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君主,而常常會忘掉他血腥殘忍的謀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