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有關立秋的故事

有關立秋的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8W 次

導語:立秋是夏秋之交,那麼這個節氣是怎麼來的呢?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立秋的介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有關立秋的故事

從古到今,立秋之日,人們一直有着多種紀念方式:

  立秋節氣的故事傳說

  故事一:

最早在周朝時期,每逢立秋這天,天子就會親自率領三公九卿諸侯大夫等到西郊設壇迎秋,舉行祭祀少嗥(白帝,五帝之一)、蓐收(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秋神)的儀式,軍士們也開始勤操戰技,準備作戰。

  故事二:

漢代沿承了這個習俗。“迎秋於西郊,祭白帝蓐收”,而且從車子旗幟到人們的服飾全是白顏色,並且天子會進行打獵,殺獸以祭,表示秋來揚武之意。”

  故事三:

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會祭祀五帝(指古代漢族神話中的五位天帝。即五方上帝,分別是中央上帝黃帝、東方上帝青帝、南方上帝赤帝,即炎帝、西方上帝白帝,即少昊、北方上帝黑帝,世稱玄帝,即顓頊)。

  故事四:

宋朝時,立秋這天,皇宮裏要把栽在盆裏的梧桐移到大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喊一聲:'秋來了。'說完,梧桐應聲會落下一兩片葉子,寓爲報秋。(這個“應聲”用的很微妙嘛)這天,男女都會戴楸(qiū)葉,或者用石楠紅葉剪刻花瓣插在頭髮上,就着秋水吃七顆小赤豆。

  故事五:

清代在立秋節這天,會用秤來稱人,然後和立夏那天秤的重量作對比,來檢驗這個夏天是吃胖了還是變瘦了。

  故事六:

民國以來,在廣大農村中,在立秋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預卜天氣涼熱之俗。還有以西瓜、四季豆嘗新、奠祖的風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陳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飲等風俗。

  立秋節氣的習俗

  秋忙會

一般在農曆七八月份舉行,是爲了迎接秋忙而做準備的經營貿易大會。有與廟會活動結合起來舉辦的,也有單一爲了秋忙而舉辦的貿易大會。目的是爲了交流生產工具,變賣牲口,交換糧食以及生活用品等。過會期間還有戲劇演出、跑馬、耍猴等文藝節目助興。

  食秋桃

在浙江杭州一帶有立秋日食秋桃的習俗。每到立秋日,人人都要吃秋桃,桃子吃完要把桃核留藏起來。到除夕那天,悄悄地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爲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貼秋膘

這可能是大家最常聽的一個詞了,民間也流行稱體重的習俗,與立夏時的做對比,體重減輕叫“苦夏”。等秋風起,天氣轉涼,胃口大開時,就要吃點好的,就叫“貼秋膘”。這在北京、河北一帶很流行,這一天,家裏會吃燉肉。

  啃秋

在立秋這天,人們會買個西瓜,全家來啃,就是“啃秋”了。在農村“啃秋”範圍則更廣,西瓜、香瓜、山芋、玉米等,都可以用來“啃秋”。 “啃秋”實際上抒發的,是一種豐收的喜悅。

  關於立秋的十個小常識

1、立秋,也稱七月節,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每年公曆8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135度時爲立秋。

2、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穀成熟的'意思。

3、立秋三候:涼風至;白露生;寒蟬鳴。一候爲5天,立秋15天,逐漸變涼。

4、“立秋”到了,並不是秋天的氣候已經到來了。劃分氣候季節要根據“候平均溫度”,即當地連續5日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纔算真正秋天的時節。除長年皆冬和春秋相連無夏區外,我國很少有在“立秋”就進入秋季的地區。

5、中國醫學對從立秋起至秋分前這段日子稱之爲“長夏”。

6、我國秋天來最早的地方是黑龍江和新疆北部地區,但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

7、當秋的腳步到達“天涯海角”的海南崖縣時,己快到新年元旦。

8、貼秋膘,最初是爲了補充夏季的消耗,併爲越冬做準備。

9、“秋後一伏熱死人”,立秋前後各種農作物生長旺盛,對水分要求迫切,此期受旱會給農作物最終收成造成難以補救的損失。有“立秋三場雨,秕稻變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黃金”之說。

10、秋老虎是我國民間指立秋(8月8日左右)以後短期回熱天氣。一般發生在8、9月之交,持續日數約7-15天,甚至更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