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江淹才盡的原因

江淹才盡的原因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2W 次

導語:“江郎才盡”這個成語出自於南朝文學家江淹,然而江淹早年也是一個大才子,爲何會“江郎才盡”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江淹才盡的原因

江淹(444—505),字文通,祖籍濟陽考城(現河南民權縣)。南朝文學家。曾任建安吳興縣(今福建浦城)令、國子博士、御史中丞、宣城太守等職。官至金紫光祿大夫,封醴陵伯。江淹的詩、文和辭賦俱有盛名於時。其詩意趣深遠,清新傳神,頗有佳句,在齊樑諸家中尤爲突出,辭賦多屬抒情小賦,博採衆長,技巧嫺熟,擅長描摹心理,其中最著名的有《恨賦》和《別賦》;文則多爲應制文字,功力深厚。江淹詩文等作品,《隋書·經籍志》著錄爲9卷。

江淹,是我國南北朝時南朝的著名作家,早年曾寫過不少感人的詩賦。 他的著名作品有《恨賦》和《別賦》,都有着濃厚的感傷情調,是就社會上各種各樣人物的愁恨和離情別緒來加以描繪的。

《恨賦》概括了當時許多貧賤的知識分子的血淚,曲折地表現了他們對當時現實的不滿。《別賦》在藝術上比《恨賦》更爲成熟。尤其象“春草碧色,春水綠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等抒情氣氛極濃的名句,更富有感染力。這些作品中反映的思想是和他早年的處境有很深的關係的。江淹曾經歷了宋。齊、樑三個朝代。早年依附宋建平王劉景素,不被重用,甚不得志,反被陷害入獄。《恨賦》、 《別賦》就是他這一時期生活感觸的真情流露。

但是江淹到了晚年,先後依附蕭道成、蕭衍等,逐步做起了大官,過上了安富尊榮的生活,文學才能顯著減退,就很難再寫出好文章了。

關於此,《南史·江淹傳》還有專門記載:江淹“少以文章顯,晚節才思微返”。他曾任宣城太守,當他罷職回家的時候,停船在禪靈寺,夜裏夢見一個自稱張景陽的人,對江淹說:“以前我送給你一匹錦緞,現在該到還我的時候了。”江淹遂從懷中抽出幾尺錦緞,那人很生氣,說他把錦緞剪裁得快完了。正在埋怨,見丘遲(當時一文人)站在旁邊,張景陽便對丘遲說,“剩下這幾尺,也做不成什麼了,就送給你吧。” 還有一次,江淹住在冶亭,又夢見一人,自稱郭璞,對江淹說:“我的筆在你那裏多年,現在可以還給我吧?”江淹隨即向懷中一摸,竟真的有一支五彩筆,也只好歸還郭璞。經過這兩個奇特的夢境以後,江淹寫起詩文來,再也沒有名言佳句了,人們稱這是“江郎才盡”。 很顯然,這裏的“送錦”。“還筆”等等,純屬說夢。說“江郎才盡”,還不如說他是生活“盡”了。沒有生活中的真情實感,寫作的'源泉哪能會不枯竭呢?

  江郎才盡

出處《南史·江淹傳》

嘗宿守冶亭,夢一丈夫,自稱郭璞謂淹曰:“吾有筆在卿處多年。 可以見還。”淹乃探懷中,得玉色彩筆以授之;爾後爲詩,絕無美句, 時人謂之才盡。

釋義“江郎”,指南朝文學家江淹,年輕時很有才氣,到晚年文思漸漸衰退。“盡”,完,沒了。江郎的文才沒了。比喻才思減退。

  故事

江淹,字文通,他年輕的時候,就成爲一個鼎鼎有名的文學 家,他的詩和文章在當時獲得極高的評價。 可是,當他年紀漸漸大了以後,他的文章不但沒有以前寫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他的詩寫出來平淡無奇;而且提筆吟哦好久,依舊寫不出一個字來,偶爾靈感來了;詩寫出來了,但文句枯澀,內容平淡得一無可取。

於是就有人傳說,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禪靈寺的河邊,夢見一個自稱叫張景陽的人;向他討還一匹綢緞,他就從懷中拘出幾尺綢緞還他。因此,他的文章以後便不精采了。又有人傳說;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覺;夢見一個自稱郭璞 的人,走到他的身邊,向他索筆,對他說:“文通兄,我有一支筆在你 那兒已經很久了,現在應該可以還給我了吧!” 江淹聽了,就順手從懷裏取出一支五色筆來還他。

據說從此以後,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寫不出什麼好的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