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杜審言與武則天的故事

杜審言與武則天的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9W 次

導語:古代文人多恃才傲物,認爲這是文人清高的表現,卻常常因此而招致災禍。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杜審言血案驚動武則天。

杜審言與武則天的故事

恃才傲物,又喜逞口舌之快,朋友之間或許覺得是一種率真的表現,可人在官場就不那麼簡單了。聖歷二年(699年),杜審言因爲得罪朝中權臣,由洛陽丞貶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司戶參軍。得知這一消息,尚在病中的詩人宋之問爲他賦詩贈別:“臥病人事絕, 嗟君萬里行。河橋不相送,江樹遠含情。別路追孫楚,維舟吊屈平。可惜龍泉劍,流落在豐城。”杜審言合得來的朋友不多,宋之問算是一個,他們同時被貶,大有同病相憐之意。

照理說杜審言應該吃一塹長一智,好好管住自己的嘴,別老在一個地方跌倒。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吉安這個小地方更難容下他這個大神。沒文化少品味也就罷了,特別讓他看不慣的,是當地官吏朋比爲奸,貪贓枉法,以他的脾氣,總忍不住出言譏諷,因此沒用多長時間,他就把同僚們得罪了個遍。

有一個叫郭若訥的司戶,對杜審言恨之入骨,便跑到司馬周季童面前栽贓陷害他,周季童也早瞧杜審言不順眼,於是這些人沆瀣一氣,竟然將他逮捕下獄,然後羅織罪名,想殺之而後快。面對這飛來橫禍,杜審言萬念俱灰,想不到自己堂堂才子,卻死在這些小人手中。就在他悲觀失望之時,有一個人卻開始了營救他的驚天計劃,這個人就是他的次子杜並。

杜並天資聰慧,“日誦萬言,尤精翰墨”。他還是個孝子,8歲時,母親不幸去世,他不勝哀痛,“每號哭涕淚中有血”,因此爲時人所重。母親死後,杜並與杜審言相依爲命,隨父四處奔波,來到吉州時,他年僅13歲。看到父親無辜受冤,小杜並義憤填膺,想着父親在獄中遭受鞭撻之苦,他悲痛欲絕,終日不思飲食。他痛恨迫害父親的人,可他小小年紀,又求告無門,便萌生了冒死報仇的念頭。

杜並於是每天都到司馬府前察看裏邊的動靜,耐心地尋找機會。有一天,周季童在府內大擺宴席,請了很多客人,府中人來人往,杜並趁亂混了進去。酒宴開始,周季童坐在首席,衆人推杯換盞,喧囂迭起。杜並瞧準時機,悄然靠近正在舉杯暢飲的周季童,乘其不備,從袖中猛然抽出匕首,向他連刺數刀。席間立刻大亂,府中護衛的官兵聞訊衝了進來,向杜並亂刀齊砍,杜並毫不膽怯,仍不鬆手,最終倒在血泊之中。

周季童被擡進後房,躺在牀上呻吟,因傷勢過重,已是奄奄一息。當他聽說刺殺他的竟是杜審言13歲的兒子,不禁嘆息道:“想不到審言竟有如此孝順的兒子,郭若訥害得我好苦呀!”說罷便因流血過多而死去。

這件事轟動一時,杜審言的冤屈由此受到了重視,他被釋放出獄,僅被免去了官職。杜審言收起兒子的.屍骨,回到東都洛陽。他沉痛於兒子爲自已慘死,提筆寫下了血淚交融的祭文。左臺監察御史蘇頲(音同停)深爲杜並的孝行所感動,親自爲杜並撰寫了墓誌銘,稱讚他“安親揚名,奮不顧命,行全志立,殞而猶生”。在蘇頲的主持下,杜審言的冤案得到徹底平反。

唐朝重視以孝治天下,杜並殺仇救父的血案驚動了武則天,她下詔召見杜審言。朝堂之上,武則天向杜審言表達了慰問,宣佈要重用他,隨後問他說:“卿歡喜否?”素來能言的杜審言此時卻不知如何回答了,兒子的死換來了他的今天,他高興嗎?更多的恐怕還是悲喜交集,欲哭無淚。他只能手舞足蹈,以身體語言來拜謝皇恩。武則天再令他賦一首《歡喜詩》,杜審言立時而就,武則天讀後極爲欣賞,賜予他著作佐郎的官職,不久又升爲膳部員外郎。

杜審言因禍得福,然而代價卻是兒子的慘烈,此時,他是否爲他的不“審言”而後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