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孔子的七十之心: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七十之心:從心所欲不逾矩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9W 次

在孔子的文化生命中,七十是心靈最自由而圓融的階段。他說自己“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即到了七十歲心裏想什麼就做什麼,卻處處與人相融,與物相和,與世相安。

孔子的七十之心: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從“十又五歲志於學”爲發端,其中志字,士下有心,即發心堅持於學習,到七十仍回到“心”,其一生所學,落實在此心之自由從容,圓融安詳。這種境界,真如泰戈爾所言“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這樣的老來之境,心還是如此溫暖而自如。

古人認爲“內不順莫如舜,外不順莫如孔子”。人生的遭際內外可以大不順,心靈被苦難燻烤的結果卻可以不是滿目瘡痍而是如寶石愈磨愈光華。這裏面的訣竅在哪裏?

“從心所欲不逾矩”揭示了生命的自由和人世的規則在這位文化老者的身上獲得了高度的統一性。其對生命意義的啓發有三:

首先是祛除了一切對生命試圖神祕化和完美化的虛幻。孔子一生艱辛卻能快樂真誠,絕不把自己放在當世的祭臺上讓人膜拜,孔子在世時就辭“聖人”之稱。後世的高推也不妨礙他在《論語》中所顯現的生命自然與真誠。讓人回到人本身,正視任何人都是有缺陷的`存在,四十不惑說明三十會惑,七十的心靈自由與圓融說明六十的耳順還不是最好的。生命不斷探索與進步,不存在至境與完美。

其次,揭示了規則來源於人,人不要被規則所殘害。孔子認爲一切規則都來源於人。規則既規範人,也滋養人。我們要善於看透規則背後的人心。羅素說過,一部人類的文明史就是規則與自由的探索,孔子以他的一生揭示了人活着要參透規則與自由對於心靈與生命的養護。

第三,人生要善於與人與物與世相融。我們如何對待現實生活中的種種,代表了一個人對生命意義的認知。自由與規則的一體兩面使我們意識到人類面對外在需要相融。相融意味着人人平等,決定了社會倫理價值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