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儒學的生命力在於自我演進

儒學的生命力在於自我演進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8W 次

中國現代哲學史研究會2014年年會於5月17日在深圳開幕。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吉林大學等高校及研究機構的近60名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本屆中國現代哲學史研究會年會由中國現代哲學史研究會、深圳大學國學研究所主辦,會議圍繞“中國現代哲學的發展歷程和研究方法”這一主題展開深入探討。這次也是深圳第一次主辦中國現代哲學史研究會年會,對已經歷了百年曆史的中國現代哲學的發展和問題進行梳理。

儒學的生命力在於自我演進

  儒家倫理包含重要“活元素”

此次年會的內容涉及近百年來中國哲學發展的回顧:成績與問題;中國現代哲學思潮、人物、專題等研究;哲學與當代中國社會的變遷;馬克思主義與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學)的關係;中國現代哲學敘述與現實生活變革幾個方面。

年會上,黑龍江大學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哲學學院教授柴文華分析了由梅光迪、吳宓、湯用彤等人組成的“學衡派”的思想主題。他認爲,“學衡派”學人在現代情境下對儒學進行了自己的解讀,展示出儒學尤其是儒家倫理中的普適性加重。“儒家倫理是活着的文化生命,它包含有重要的‘活元素’,對於今天甚至未來都具有重要意義。如天人論、德本論、德治論、德育論、羣己論、義利論、節慾論、品德論、修養倫等。‘學衡派’學人看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美之處,看到了儒家以五倫爲重要內容的價值理念的合理價值,看到了傳統禮樂以及道德修養對現代生活的意義,這在我們今天看來依然是重要的。”

但在柴文華看來,“‘學衡派’學人與其他文化民族主義一樣,對儒學的推崇和提倡包含有一些情緒化和片面化的偏向,主要是迴避了儒學的內在缺失和負面效應。儒學雖然包含有一些普適價值,但作爲主要是與小農經濟相適應的思想理論,其中的內在缺失和負面效應也是事實,主要表現爲不平等、虛僞性、人倫異化、奴性人格等。它與現代性所包含的平等、自由、自主等精神處在對峙之中,這是我們不能迴避的一個問題。”

“當然,並不是所有‘學衡派’學人都回避了儒學的內在缺失和負面效應,有的學者也能正視這一問題,如劉伯明認爲儒家提出的‘正心誠意’等道德是‘主觀道德’,雖有重要價值,但不可‘憑虛爲之’,‘此古代精神有待於近今思想之彌補者也’,認爲儒家道德也應該與時俱進,具有深度的現實關懷。這應當說是對儒學的`一種冷靜的態度。”柴文華說。

  衡量哲學家的尺度在於是否提出新觀點

中國現代哲學史研究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宋志明表示,重溫蔡元培的哲學學,有助於在推動哲學學科的建設和發展。“我認爲蔡元培是一位真正的哲學家,因爲他真正把握了哲學思維方式,並且總結出一套系統的哲學學。有學者著文指出,蔡元培沒有形成一種哲學體系,這是事實,但不重要。衡量哲學家的尺度,並不看他是否創立體系,而是看他是否提出新的觀點,是否爲推動哲學發展作出貢獻。杜林自以爲創立了體系;維特根斯坦沒有創立體系,但他是哲學界公認的一流哲學家。蔡元培雖沒創立體系,也是現代中國一流的首席哲學家。”

宋志明表示,蔡元培建構哲學學,遠比建構哲學體系更爲重要。“他促成中國人對於哲學學科的認知,作出劃時代的理論貢獻:中國現代哲學開始起步發展。在蔡氏哲學學的範導下,現代中國形成一支哲學理論隊伍,涌現出胡適、梁漱溟、馮友蘭、熊十力、張岱年等一批哲學家或哲學史家。”

然而,“蔡氏哲學學被遺忘以後。我們的哲學教育,學科意識淡漠,問題意識淡漠,往往看重傳授知識,尤其是‘原理’,並不重視理論思維能力提升,更不鼓勵創新性思維。”宋志明強調,這種哲學教育的後果,就是隻培養出一大批循規蹈矩的“哲學理論工作者”,而培養不出來有原創能力的哲學家。“要想改變這種窘狀,難道我們不應該到蔡元培的思想庫裏,補充哲學學這一課嗎?”

在中國現代哲學研究會常務理事、西南民族大學政治與社會學學院教授楊翰卿看來,儒學未來發展的生命力就在於其積極迴應各種挑戰、滿足時代對於儒學的理論訴求而進行的自我演進或創新。“當然,在當今和之後的新境遇下,儒學面臨着嚴峻的理論與實踐挑戰。至此,我們又可以說,儒學的未來發展至少需要在這幾方面作出深刻的迴應,即當代西方文化對中國儒學的青睞和挑戰,現代新儒家學者對儒學發展的期待和理論建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