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慎終追遠:清明祭祀是最好的國民教育

慎終追遠:清明祭祀是最好的國民教育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2W 次

清明祭掃

慎終追遠:清明祭祀是最好的國民教育

清明將至,祭祀祖先又成爲熱門話題。按照中國人的舊俗,每逢清明以及中元、寒衣、冬至、春節等重要節日,人們總會去祖先的墳墓上或者祠堂中祭祀祖先,擺上各種供品,焚燒紙錢,以祭奠祖先的亡魂。隨着時代的變遷,“低碳環保”、“文明祭掃”、“鮮花祭祀”似乎成爲大勢所趨,而焚燒紙錢、擺放供品似乎正在以“封建迷信”、“污染環境”等原因而越來越受到摒棄。那麼,這種認識正確嗎?應該怎樣祭祀祖先呢?

清明對中國人來說,不僅僅是一個節日或者一個假期,更多的是承載了中國人幾千年慎終追遠的精神信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在古代被視爲是與國防同樣重要的國家大事,而祭祀祖先則是祭祀的主要內容之一。從中國現存最早的文獻——甲骨文中,就可以看出祭祀祖先的重要性。商代對祖先的祭祀極爲重視。卜辭有不少關於祭祖用牲用酒的記載,有時候一次祭祖就要使用上百頭牛和幾十壺香酒,場面之壯觀,儀式之隆重,可想而知。商代後期的周祭制度,對商王歷代先公先王進行輪番祭祀,一個週期約爲三十六旬或三十七旬,即大約一年。

鑑於商王頻繁而奢侈的祭祖活動造成的政事荒疏和財富浪費,從周代起,周公等先聖先王對包括祭祖禮在內的禮樂制度進行了改革,奠定了此後中國三千年禮樂文明的基礎。周代的祭祖禮主要爲四時之祭,即春祠、夏礿、秋嘗、冬烝。每逢歲時之首,用時令菜果祭祀祖先,謂之四時之祭。《詩經》中有“禴祠烝嘗,於公先王”,“濟濟蹌蹌,絜爾牛羊,以往烝嘗”等詩句,就是描寫四時之祭。此外,還有合祭羣廟毀廟之主的祫祭和禘祭。祭祖禮的程序較爲複雜,主要有陰厭、饗屍、餕、陽厭、送屍等。周代的祭祖禮對後世中國的祭祖禮影響深遠。

周代的祭祖禮是與國家制度密切結合在一起的。王靜安先生在《殷周制度論》中說:“周人制度之大異於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喪服之制,並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諸侯之制;二曰廟數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此數者,皆周之所以綱紀天下。其旨則在納上下於道德,而合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團體。周公製作之本意,實在於此。”周公制禮作樂,以“立子立嫡”之製爲核心,由此衍生出宗法、喪服、封建、君臣、廟數、婚姻諸種制度,而以道德爲準繩,把普天之下融合成爲一個道德的團體。這就是周公制禮作樂的`本意。而此“道德之團體”,其核心只在一個“孝”字。嚴幾道先生說:“孝,則中國真教也。百行皆原於此。遠之事君則爲忠,邇之事長則爲悌。充類至義,至於享帝配天;原始要終,至於沒寧存順。蓋讀《西銘》一篇,而知中國真教,舍孝之一言,固無所屬矣。”

祭祖禮則是承載周公製作之制度及其核心“孝”的重要載體。“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禮有五經,莫重於祭。”可見祭祖禮在經國序民上的重要性。祭祖禮有其精神核心,即孝。“祭者,所以追養繼孝也。”祭祖,就是用來追養祖先,繼續實行孝道的。“孝子之事親也有三道焉:生則養,沒則喪,喪畢則祭。”“孟懿子問孝……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能做到事父母、葬父母、祭父母都以禮而行,才能成爲一個孝子。可見祭祖對於道德之養成的重要性。

祭祖禮由“孝”而衍生出對亡故的祖先的魂魄的認識。依禮,人是由魂和魄結合形成的。魄指軀體,魂指靈魂。魂魄結合則生,魂魄分離則死。對於魄,孝子以禮而安葬於墓壙,叫做“送形而往”;對於魂,孝子以禮而迎請並祭祀於家廟,叫做“迎精而反”。因而祭祖禮涉及到對人的靈魂的認識。古人並不認爲人死之後就什麼也沒有了,這不是孝子所敢想象的,也不是認爲靈魂去了天堂或者地獄,而是認爲祖先的靈魂仍然要和他們生活在一起,繼續接受他們的孝養。因而孝子就要在家廟中爲祖先的靈魂設立神主,使之有所依憑,並歲時致祭,就像他活着時一樣繼續侍奉他,並作文來稱頌祖先的德行。這就是“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藉助於對祖先的祭祀,祖先的生命在子孫身上得以延續,祖先的美德在子孫身上得以繼承。“祭如在,祭神如神在”,這是一種非常理性的、人文化的信仰,沒有絲毫迷信在裏面,反而是一種對子孫進行道德教育的絕好的方式。“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憑藉祭祖禮,天下、國、家遂合爲一個“道德之團體”,祭祖禮亦成爲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要途徑。

以祭祖禮反觀今日之“鮮花祭奠”等種種所謂的“文明祭掃”方式,雖然出發點是好的,卻未免顯露出對中國文化和國人信仰的無知和輕蔑。雖然焚燒紙錢確實於禮不合,但尚有“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意義在其中,因而是有“孝”的教育意義的。“鮮花祭祀”則把祭祀做成了追思會,祖先不僅軀體被火燒成了灰,而且靈魂也不被承認,祭祖的教育意義就更談不上了。“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於心也。”如果連對祖先的祭祀也不能以禮而行,這樣的子孫有何面目面對先祖?我們應該做的,與其說是“文明祭掃”,不如說是“以禮祭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