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馬致遠:最得元曲之美

馬致遠:最得元曲之美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2W 次

夕陽下,酒旆閒。兩三航未曾着岸。落花水香茅舍晚,斷橋頭賣魚人散。

馬致遠:最得元曲之美

元 馬致遠《落梅風 ·遠浦歸帆》

落梅風:曲牌名稱。浦:水面。酒旆:酒旗。航:船隻。

提起元曲,馬致遠就算不是第一個從腦海裏蹦出來的,恐怕也是第二個第三個從腦海裏蹦出來的,而提起馬致遠寫的曲,“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絕對是第一個從腦海裏蹦出來的。

幾個名詞構成的深秋蒼涼畫面,在文學課的殿堂上可能會一直掛下去。不過,文學家的面目是多樣的,馬致遠的面目不止是老樹、瘦馬、夕陽,他也有“落花水香”的一面。以上這首《落梅風·遠浦歸帆》便是明證。江岸邊,籠罩着夕陽,酒店上的旗幟閒散地飄揚,因爲人閒逸,所以酒旗也閒逸。鏡頭稍稍拉長,江上兩三艘船,或漁船,或商船,正欲登岸,卻尚未登岸。“着”字很有意思,顯示出船登陸還是一個過程,點明一個“歸”字。最好的畫面感不是已經完成的畫面,而是正處於過程中的畫面。例如畫人動圍棋,不畫棋子已落棋盤,而是畫棋子正欲落棋盤,這個過程就是期盼的過程,也是美學慢慢鋪展開來的'過程。

又回到岸上,落花染香流水,流水上有橋,是斷橋,說明年代久遠,一羣閒散的賣魚人做完買賣,正漸次散去。在這個散去的動作中,可以感覺夜色漸漸降臨,船已歸岸,接下來如何?自己拿盞酒,慢慢品嚐去。中國古典山水文字便是如此,幾個畫面組接起來,無端讓人產生一種等待的美,一種船兒欲靠岸尚未靠岸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