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跟着《論語》學養生

跟着《論語》學養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4W 次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爲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跟着《論語》學養生

《論語》內容廣泛,涉及到哲學、政治、文學、教育、倫理和養生,是儒家思想和中國文化最重要的典籍。全書20篇,以記錄孔子的言論爲主。全文言簡意賅、古樸生動,既富於啓發性、哲理性,又幽默詼諧,口語化,體現了語錄散文獨特魅力。

《論語》融古代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爲一體,中心是做人之道。做人,要走正道,要做一個有理想人格、有道德修養、仁民愛物、嚴格要求自己的人;做事,要勤勤肯肯,忠於職守,敬業樂羣,不謀私利;做學問,要打好基礎,耐得住寂寞,不求實效,不計近功,不務虛名。人生在世,無不盡含養生思想在內,既要做事,又要做人。要想在社會中站得穩,有所作爲,應該先做人,後做事。這些,正是我們現代人應該學習與奉行的。

《論語》的核心思想是“仁”。孔子對仁的概念作了多角度的闡釋:一是“仁者愛人”;二是“克已復禮”;三是“仁者人也”。最簡單的表述就是“愛人”,即對人尊重和有同情心。

孔子認爲,仁是道德的主體,是道德的最高標準。一個人如想達到仁的標準,就必須“克已復禮”。通過對自己的剋制和壓縮,以提高道德水平,從而符合禮的'要求。同時,孔子還把“求仁”看作是人的根本原則。

他認爲,一個人能否成爲品質高尚的君子,關鍵在於他能否自覺地按照要求去進行實踐活動。他把“求人”和“違人”作爲君子與小人的分水嶺。有志之士,就應當爲實現崇高的道德理想而奮鬥。

《論語》除了彙集了孔子政治思想,教育觀點,還涉及到養生之道。《鄉黨篇》說:“食不厭精,膾不厭油,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臭惡不食,不時不食。”是謂飲食佳餚的做工要講究精細。如飲食餿臭,魚肉腐敗,色不新鮮,氣味發臭難聞,烹調不適當,季節時候不合,都不宜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