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名寺出名茶

名寺出名茶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7K 次

導語:寺廟與茶文化有什麼關係呢?從寺廟生產的茶是否獨有價值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名寺出名茶

  (一)寺僧與茶

寺廟大都建築於名山之上。因此,自古有「天下名山寺古多」的說法:而寺廟又廟廟種茶,於是「名山出好茶,名寺出名茶」的說法,也一直是茶人們所認定的觀念。因爲,在古代,也只有寺廟最有條件研究茶葉、提高茶葉的品質,廟裏的寺僧除了必須的修行功課之外,仍然要從事生產勞動,負責種茶、製茶的工作。他們在工作中研究、探討了種種茶葉製作、栽培等的技術,而在品飲茶葉之餘,往往以詩文、寫作來歌頌飲茶生活,當饋贈親友以茶又免不了要應答、酬謝或說明所饋送的茶葉是什麼樣的茶,並且在品飲茶葉的過程中,將如何泡好茶,喝好茶的心得抒發出來,一首首,一篇篇詠茶、評茶、飲茶的優美文學詩歌就成爲不朽的作品留傳於後世。

全唐詩中載有: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山僧後檐茶數欉,春來映竹抽新茸。宛然爲客振衣起。自傍芳欉摘鷹嘴。欺須炒成滿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詩僧齊已聞道林諸友嘗茶因有寄:「槍旗冉冉綠欉園,穀雨初晴叫杜鵑。摘帶嶽華蒸曉露,碾和鬆粉煮春泉。」鄭巢送琇上人:「古殿焚香處,清贏坐石棱。茶煙開瓦雪,鶴跡上潭水。」劉得仁慈恩寺塔下避暑:「僧真生我靜,水淡發茶香。坐象東樓望,鐘聲振夕陽。」曹鬆宿溪僧院:「少年云溪裏,禪心夜更閒;煎茶留靜者,靠月坐蒼山」。牟融遊報本寺:「茶煙嫋嫋籠禪榻,竹影蕭蕭掃徑苔」。李嘉佑同皇甫御題薦福寺—公房:「啜若翻真偈,燃燈繼夕陽。」武元衡資聖寺賁法師晚春茶會:「禪庭一雨後,蓮界萬花中。時節流芳暮,人天此會同」。李中贈上都先業大師:「有時來興尋師去,煮茗同吟到日西」黃滔的詩句「繫馬鬆間不忍歸,數巡香茗一枰棋。」由此可見,唐代寺廟的飲茶風氣的興盛狀況,飲茶時間,從初春到寒冬,從早晨到傍晚,從日落到深夜,可說是「窮日繼夜」。從飲茶的活動來看,誦經、坐禪、飯店、納涼、休息、吟詩、下棋等,都離不開茶。也可從中看出唐朝寺廟的寺前、寺後、庭中、牆外,都種了茶,並且是自種、自制、自飲的。而中國北方的趙州高僧從稔禪師,曾留下「吃茶去」的偈語,更使得茶在寺廟僧團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了。中國在唐朝的時代,飲茶的.盛況己經普及全國。也正因爲如此,自從唐代以後,無數的名僧爲我們的史籍留下了不可勝數的茶史資料。

大家都知道,茶聖陸羽是由寺廟收養長大的,他對於茶的最初認知和興趣,也就是從寺廟中所獲得的:而與陸羽是忘年之交的詩僧皎然所作的茶歌,在社會上廣爲流傳,對中國茶業的發展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

  (二)名寺出名茶

所謂「名寺出名茶」,在寺僧的努力培植下,在歷代都出現知名的茶來,唐朝國史補中提到的一些名茶,例如:福州方山露芽、劍南蒙頂石花、嶽州灉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蘄州蘄門團黃等等。北宋時,蘇州西山水月庵的「水月茶」、杭州於潛「天目山茶」、宣州寧國的「鴆山茶」、揚州「蜀岡茶」、會稽「日注」、洪州「雙井白芽」等等。這些歷史名茶,就是出於寺僧創制、宣傳出來的珍品。至於近代的一些名茶,例如「黃山毛峯」,主要產地是安徽省黃山鬆谷庵、吊橋庵和雲谷寺一帶;「六安瓜片」的極品,是產於齊雲山的水井庵:「霍山黃芽」,主要產在安徽省大別山的太陽鄉長嶺庵;而休寧「松蘿茶」是產在安徽省的歙縣,是明朝比丘大方結庵於松蘿時所創制的名茶。

從各種茶詩、茶文和名茶的出現,無不表明茶與佛教的關係密切,佛教需要茶,而茶藉由佛教寺廟的建立、寺僧的研究採製技術、講究品飲藝術及茶文學的宣傳等等過程逐步發展。

因此,今天講茶藝,研究茶文化,已經脫離不了宗教的關係,所以飲茶文化或者飲茶生活,也算是是某一種生活的信仰,某一種信仰的生活了,而無需要再問飲茶時是否要信仰那一種宗教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