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騷體賦的代表作

騷體賦的代表作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1W 次

導語:騷體賦是東漢時期出現的一種賦體,主要基層了楚辭詩歌的特色。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騷體賦的相關介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騷體賦的代表作

騷體賦是漢賦中的一類,它是從楚辭中發展而成的,形式上屬於騷體,所以稱爲騷體賦。騷體賦的大都是抒發懷才不遇的不平,抒發一種不得幫閒的牢騷,代表作是賈誼的《吊屈原賦》、《鵩鳥賦》,司馬相如的《長門賦》,司馬遷的《悲士不遇賦》等。

騷體賦是漢賦中的一類,它是從楚辭中發展而成的,形式上屬於騷體,所以稱爲騷體賦。騷體賦的大都是抒發懷才不遇的不平,抒發一種不得幫閒的牢騷。首倡者是西漢初年的賈誼,代表作是《吊屈原賦》《鵩鳥賦》,其他代表作品有司馬相如的《長門賦》,司馬遷的《悲士不遇賦》等。

這種賦在內容上側重於詠物抒情,且多抒發哀怨之情,近於《離騷》的情調。在形式上也與楚辭接近,常用帶有“兮”字的語句。[1] 另外,過去有人總結過,“騷”調以虛字爲句腰,腰上一字與句末一字平仄相異爲諧調,平仄相同爲拗調;《九歌》以“兮”字爲句腰,句調諧拗亦同。騷體可以稱詩,亦可以指賦。漢以後署名蔡琰的騷體《悲憤詩》後半部分,韓愈的《復志賦》,柳宗元的《懲咎賦》、《閔生賦》等均可歸入騷體類。

較之屈原以前的詩歌形式,騷體賦主要有以下特徵:

一是句式上的突破。屈原創造了一種以六言爲主,摻進了五言、七言的大體整齊而又參差靈活的長句句式。這是對四言體的`重大突破。

二是章法上的革新。屈原“騷體”不拘於古詩的章法,放縱自己的思緒,或陳述,或悲吟,或呼告,有發端,有展開,也有迴環照應,脈絡又是極其分明的。

三是體制上的擴展。屈原以前的詩歌大多隻是十多行、數十行的短章。而他的《離騷》則長達372句、2469字,奠定了中國古代詩歌的長篇體制。

漢代騷體賦大體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首倡者是西漢初年的賈誼,代表作有《吊屈原賦》《鵩鳥賦》,作品善於運用比興,情感節律與語言節律相與抑揚,還有着較爲明顯的楚辭痕跡;武帝時代,騷體賦揉進了三、四言句式,淮南小山《招隱士》句式參差不齊,形象詭異,情景奇特,是其代表;西漢中期以後,騷體賦逐漸定型,嚴忌的《哀時命》,東方朔的《七諫》,王褒的《九懷》等是典範之作。漢初賦體尚未大盛,文人多依傍楚辭體制寫作。這一時期優秀的作家有陸賈、賈誼、枚乘、嚴忌、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等。騷體賦形成於漢初,這與當時的政治文化條件是分不開的。

首先,漢初思想領域較爲開放,文學諷諫的功利目的不太強烈。大漢帝國是在經歷秦末的大動亂和長達數年的楚漢戰爭之後建立的大一統王國,在其建立之初,經濟蕭條,百廢待興,因此統治者側重與民休息,把主要精力集中於經濟的恢復和政權的穩固,無暇顧及漢代新文化的建設,而是在思想領域採取了相當自由的方針。漢初儒家思想尚未成爲正統,也沒有在文學上形成重諷諫的社會功利性目的,文人可以自由地抒寫自己的情感抱負,因而,漢初的文學創作反而能夠在作品中充分表現自我與個人心靈的世界。

其次,漢初文化深受南方楚文化的影響。漢起楚地,楚聲在漢代音樂中佔有重要地位。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便是楚人,他喜歡楚歌楚舞,並且用騷體進行創作,他的《大風歌》就是用騷體寫成的。漢初社會上至皇室貴族,下至伶臣樂官和普通大衆都能唱出楚歌。由於統治階級的重視和偏愛以及占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的統轄,漢文化大量繼承了楚文化的傳統,這一點在文學領域表現得尤爲明顯。

第三,漢初士人的遭遇及屈原作品形成的共鳴。漢朝統治者雖然建立了中國封建社會上第一個強大的王朝,但漢代社會同樣有着不斷產生悲劇的歷史。作爲意欲積極在政治和道德上有所作爲的漢人,卻常常遭遇如荀子和屈原般的“賢人失志”困境,從漢初賈誼到東漢張衡、趙壹都遭受了這種不幸的命運。因此,屈原作品中所表現出的對美政、理想和高尚人生的追求與黑暗現實的衝突,在漢初作家心中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也因此有漢一代的許多文士都吸取了屈原楚辭的創作精神,用楚辭的語言形式來寫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