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蘇軾的故事

蘇軾的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9W 次

小編如下和大家分享的是蘇軾畢生的經歷和故事,希望大家通過此文可以更深入的瞭解蘇軾。

蘇軾的故事

一、眉州少年出才俊

1不慕名利,謙虛做人

兄弟倆爲什麼叫蘇軾和蘇轍呢,他們的父親是這樣解釋的:蘇洵的性格非常豪爽,但他感到這種性格在當時的社會對自己的發展不利,他希望兒子們不要像自己。比如一輛車,他的輪子、車輻、頂棚、車體都很有用處,只有“軾”就是車廂前面用作扶手的橫木,雖然實用性不強,但少了他車子就不完整了。他給長子取名 “軾”,是希望他收斂鋒芒,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普通人,不要追求高官厚祿,天下揚名;而“轍”是指車輪留下的痕跡,車的功勞永遠記不到轍的頭上,意思也是要兒子不慕名利,謙虛謹慎地做人做事。

2 耐得一份苦 忍住一份甜

蘇軾說“三白'乃一撮鹽,一碟生蘿蔔,一碗飯耳!”還說他爲官後,也愛吃“三白”。蘇東坡的家境並不差,可他從小養成儉樸的美德。這對蘇軾今後能正確、樂觀而勇敢地對待人生道路上的一次又一次的磨難無疑是很有裨益的。

3專心勤奮

少年蘇軾是聰穎的更是勤奮的。他曾言:“我昔家居斷往還,著書不復窺園葵”——爲了讀書,他幾乎斷絕了社交活動和一切娛樂活動,確實是常人難以做到的。

4愛好廣泛

蘇軾愛大自然,種松樹萬棵,他與別人不同的是,他種樹也有獨到的方法,世稱“東坡種鬆法”。書法家,收藏家,無論哪一方面,他只要做,就會成爲一面旗幟。兄弟兩個很用功但並不死讀書。每到春暖花開總要去踏青,瞭解民風民俗,瞭解大自然。許多年之後成爲兄弟兩個記憶中最溫馨的畫面。蘇軾曾經寫到:

春風陌上驚微塵,遊人初樂歲華新。

人閒正好路旁飲,麥短未怕遊車輪。

城中居人厭城郭,喧闐曉出空四鄰。

歌鼓驚山草木動,簞瓢散野烏鳶馴。

何人聚衆稱道人,遮道賣符色怒瞋。

宜蠶使汝繭如甕,宜畜使汝羊如麇。

路人未必信此語,強爲買服禳新春。

道人得錢徑沽酒,醉倒自謂吾符神。

——《和子由踏青》

5 文壇星宿震京師

公元1057年的春天,那是一個文學的春天。三位文章奇才橫空出世,出現在汴京,出現在北宋的文壇上,那就是“三蘇”。尤其是蘇軾,他思接千古,志向高遠。他的光輝燦爛四射,引來萬人矚目。

蘇軾的文章思接千古,志向遠大。歐陽修不無感慨地說:“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蘇軾意欲大展宏圖。

二、初入仕途,天妒奇才。

6手足分離

因爲蘇洵奉旨在京修訂禮書,蘇轍奏請留在京城侍奉父親,東坡則奉命到鳳翔赴任,兄弟倆不得不就此分別。 東坡和弟弟蘇轍自幼一起長大,感情特別深,這是他們第一次分別,所以特別難捨難分。蘇轍一直把兄長送到鄭州後,兄弟二人才依依惜別。 告別弟弟後,東坡獨自上路,心中不免泛起無限的傷感,彷彿沿路的楊柳也和自己一樣,在充滿離愁別恨的緒風中,長條搖搖,“心絮”飄飄。不知不覺之間,就來到了澠(音免)池(今河南澠池縣)的一座古廟。 幾年前,東坡和子由赴京趕考時曾路過這座古廟,廟裏的老和尚熱情地接待過他們,兄弟二人還曾在廟牆上題下兩首詩。可是,現在舊地重遊,古廟已經頹敗不堪,廟中的老僧也已經死了,過去題詩的牆早已坍塌,而故地重遊的人,也只有自己孤零零一個了。 世事滄桑是如此的無情,東坡不禁悲從中來,寫下了著名的《和子由澠池懷舊》一詩:

人生到處知何似?

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

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

路長人困蹇驢嘶。

7母親去世

經歷海選、考試的蘇軾,一一都闖關成功的時候,朝廷委以重任之上,正趕上母親去世,丁憂三年。守孝期滿,重返朝堂,途中心情格外清爽,一路玩來,一路詩,發思古之幽情,《昭君村》《隆中》《屈原塔》

“人言生女作門楣,昭君當時憂色衰。古來人事盡如此,反覆縱橫安可知。”

“誰言襄陽野,生此萬乘師。”

“名聲實無窮,富貴亦暫熱。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節。”

8 妻子早逝

到京師後,任命爲鳳翔判官,爲官三載,時年二十六歲。任職鳳翔是蘇軾實現治國平天下理想的開始,但嚴酷的現實,也讓他產生“從宦無邊漫去鄉”的感嘆。蘇軾在鳳翔任滿回朝。這時,他的家庭遭受了一系列的不幸,妻子王弗在汴京病逝,年僅二十七歲。東坡是個非常重感情的人,更何況他和妻子青梅竹馬,情深意篤。妻子的早逝令他傷心欲絕,一生都無法割斷對妻子的懷念之情。在十年後,東坡又一次與妻子夢中相會,醒來後不禁潸然淚下,寫下了令人蕩氣迴腸的《江城子》。(見後面)

三、反對變法,外放四州(杭州密州徐州湖州)

(一)杭州

9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宋神宗熙寧二年(公元一○六九年),蘇軾守喪(父親去世)期滿,第三次來到汴京。這一次,等待他的是新、舊兩黨的政治傾軋。 蘇東坡反對新政,新黨在朝廷正如日中天,自然容他不得。他羅列罪名,雖然最後查無實據,沒有問他的罪,但是東坡已經覺察到了“山雨欲來風滿城”危機感。 東坡深知自身難保,不宜在朝中久留,就上書要求離京外放,去做地方官。朝廷正不知如何處置這個礙手礙腳的大才子,就做了個順水人情,同意了他的請求。 熙寧四年(公元一○七一年)十一月,蘇東坡離開政治鬥爭激烈的汴京,到杭州任通判。

杭州是東南繁華之地,而且又遠離政治中心,東坡在這裏過着“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高雅生活。

10 心境恬淡出佳作

杭城的'煙柳畫橋、風簾翠幕,西湖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錢塘江的怒濤霜雪、雲樹堤沙,時時激發着他胸中的才情,東坡迎來了新一輪創作高潮,留下了無數千古傳誦的名篇佳作。他描寫西湖上突如其來的暴雨:

黑雲翻墨半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五首》之一)

描寫雨中錢塘江大潮:

遊人腳底一聲雷,滿座頑雲撥不開。

天外黑風吹海立,浙東飛雨過江來。

十分瀲灩金樽凸,千杖敲鏗羯鼓催。

喚起謫仙泉灑面,倒傾鮫室瀉瓊瑰。

(《有美堂暴雨》)

前一首寫得生動逼真,餘韻清永,後一首則寫得雄奇駿發,氣勢逼人,真不愧是大家手筆。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抹濃妝總相宜。

《飲湖上初晴後雨》

用西施比喻西湖,這是東坡的創舉,後來西湖也因這首詩得名西子湖。

東坡在杭州時,除了這類寫景抒情的作品外,還寫了許多反映國計民生的政治諷刺詩和一些自娛的幽默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