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中華文明只有五千年嗎

中華文明只有五千年嗎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3W 次

中國有記載的歷史始於西周共和元年,也就是公元前841年。1996年,國家組織了200多個學者啓動了“夏商周斷代工程”,並於2000年公佈了“夏商周年表”,這個年表把中國的歷史往前推了1200年,到公元前2070年。中國的歷史究竟有多久?12月18日,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執行會長周宜興登上嶺南大講壇文化論壇,提出中華文明八千年的概念,把聽衆帶回八千年前,感受伏羲時代的氣息。

中華文明只有五千年嗎

中華文明史有八千年

我國在上個世紀末啓動了“下五千年斷代工程”,並在2000年發表了夏商周三代的年表,確定大禹治水的時間是公元前2200年。夏朝,也就是中國第一個家天下的朝代,建立在4070年前,夏400年,商600年,西周、東周800年,歷經1800年後就到了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來的歷史就清清楚楚了。就是說,中國的歷史大概就是5000年。夏商周都是真實存在的歷史時期,有文字記載。而上五千年是從中國的上古時代,就是傳說的盤古開天闢地開始,一下子就推得很遠,基本上沒有明確的概念。上古文明是沒有文字記載的,但是不等於不存在。所以,在完成夏商周斷代工程以後,有些學者就提出,可否在斷代工程之後,再開展一項“中華文明探源工程”。

大家都知道,中華民族的文明史絕不是5000年就可以止住的。上五千年是從黃帝起向前推的上古時代,近幾十年的考古成就也一再證明着在上五千年間,中國文明史真實存在,有很大的研究空間。很長一段時間裏,歷史學者認爲,只要是古代歷史文獻裏面沒有記載的東西,只要是考古出土的文物沒法證明的,只存在於傳說中的一些事情,都不予承認。但我認爲,對上古時代的歷史研究應該有兩個新的出發點;中華民族的文明應該在五千年的基礎上再向前推三千年。

首先是建立以文化爲核心的歷史研究觀。文化是歷史的靈魂,歷史是文化傳承與發展的載體。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無論怎麼變遷,文化始終是這個民族所特有的傳統與精神。中華民族的歷史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爲核心傳承下來的。因此,歷史學的研究核心,應該放在各個歷史階段中,放在文化的產生、再現、發展與繼承方面,考慮那個時代產生了什麼樣的文化和產生這個文化的代表人物。

其次,對史料的認定要有新的概念。把文字記載的史料、考古發掘的史料及保存在民間的`史料三者並用,相互補充佐證。伏羲文化發生在甘肅天水,是在古城際這個地方,時間上也是重疊的,有遺址又有傳說,這是我提出八千年歷史的證據。

現代的考古最新成果支持八千年文明史觀

文字描述的大地灣一期文化是7800年到8000年左右,二期文化跟仰韶文化是同期的。大地灣遺址現在已掘出1萬多件文物,證明了這個地方8000年前已經有了文明。

中國科學院的權威雜誌《科學通報》刊發了關於大地灣遺址的最新報告。美國、加拿大和中國國內的學者在大地灣挖了個深八米的探方,發現從6萬年前開始,一直到5千年前,共有6個文化期連續存在。探測的結果證明了在8000年到7000年這段時間,這個地方的人類吃的主要的東西90%左右可能是粟和黍,10%不到的是那時候人類已經飼養的動物的肉。糧食已經成了這個時期大地灣人類的主要食品。第二個結論,是大地灣旱作農業的起源,發展時間大概是13000年前到8000年前。當時的人類還完成了北方的野生粟的馴化。就是說,早在8000年前,這個地方已經出現了比較發達的農業。

農業的產生應該是中華民族進入文明的一個起始點。在13000年前到8000年前這段時間裏,我們的祖先在不斷創作和發展農業的過程中產生的文明,在伏羲時代做了集大成的工程。伏羲文化的時代,在8000年前到6000年前的這兩千年中,逐漸由發達的採集狩獵時代,向成熟的農業經濟轉變:

(1)造網罟促漁獵,開創農業;

(2)繼承結繩,造書契,始創八卦,應天時地利得人和(天人合一,陰陽辯證);

(3)儷皮爲禮,制度婚娶,始有家和姓;

(4)立九部,設六佐,以龍紀官,創社會初型;

(5)作歷度,定節氣,以利農耕;

(6)馴養犧牲,以充庖廚,民食乃豐;

可以想象,這麼多文明的創造,絕不可能是一代伏羲完成的,而是伏羲時代的先祖對前13000-8000年間所創文明的集成與總結,也是其後的十多代伏羲歷時1600年才逐漸創建的。在這個創建的過程中,伏羲帶領族羣的一部分部落,沿着渭河到達黃河中游地區,把他們的文化與當地的族羣文化交融與彙集,爲後來在黃河中游地區形成以三皇五帝爲開端的華夏文明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伏羲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文化

現在有伏羲故里(甘肅天水)、伏羲故里(河北新樂)、伏羲故都(河南淮陽)三角之說。它反映了伏羲文化由西向東傳播的真實過程。全國各地都有伏羲和女媧的活動遺存和寺廟,充分證實伏羲作爲中華民族先祖當時走遍中華大地,向各個地區不同部落族羣傳授他的文明薪火的真實痕跡。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是在8000到4000年前,由伏羲所創文明開始,經歷了神農、黃帝和堯、舜、禹的時代,最終形成了以漢族爲核心的稱爲華夏的中華民族。這個過程正是大地灣遺址所顯示的成熟農業經濟發展的過程,即中華文明形成與發展的遠古歷程。

在8000年前-4000年前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先後產生過許多先祖人物,爲什麼認定伏羲就是中華民族的始祖呢?其實這個問題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了定論。

據文獻記載,從夏商周三代就開始,經過秦漢一直到隋朝,歷代帝王都在祭祀太昊伏羲爲首的五帝。五帝實際上是青帝(太昊伏羲氏)、赤帝(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白帝(少昊金天氏)、黑帝(顓頊高陽氏);到了唐、宋、遼、金各代,都“通祀三皇”,即伏羲、炎帝和黃帝。到了明代,朱元璋廢除了歷代要祭三皇的制度,改爲用盛大的國祭來祭祀伏羲。北京的阜成門內大街有個明朝建的歷代帝王廟,明朝皇帝在一定時間都會去祭拜自己的祖先。而在這裏供奉的最高地位的帝王就是太昊伏羲,接下來纔是炎帝和黃帝。清代繼承了明代的慣例,由國家出面祭祀伏羲。這說明,從夏商周開始有文字記載的歷代都沒有忘記我們的祖先,也並不認爲伏羲、炎帝、黃帝是神話人物,而是真實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