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經部 > 詩經 > 淺談詩經裏的現實主義風格

淺談詩經裏的現實主義風格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5W 次

《毛詩序》中即言明;“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爲志,發言爲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詩歌本來就是表達人生志向、抒發思想感悟、宣泄內心情緒的產物,是故並無雅俗之分,王孫貴族吟得,咱普通老百姓自然也歌得,你吟你的陽春白雪,於宮廷殿堂之上,我歌我的下里巴人,遊走於鄉村山野,各享其樂,理所當然是無可厚非的。馬路上的車伕,禾田裏的農婦,落榜歸鄉的窮酸秀才,待字閨中心內懷春的純情少女,皆可隨心所欲,信手拈來,將現實的小事。身邊的人兒變成曲調,悠悠吟唱,非但不俗,甚至可能因生動有趣富有意義反映生活而被傳頌千古。所以《詩經》中廣爲應用的“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實主義,自是別有一番滋味。接下來便以其箇中典型——《七月》談起。

淺談詩經裏的現實主義風格

縱觀下來,《七月》全詩分爲八章,其內容涵蓋了授衣、尋桑、採繁、養蠶、剪枝、織麻等,最後又回到春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辛勤的男女農人們也逐日逐月重複這些工作,雖然勞動成果常常被貴族階級所剝削,雖然年月常常無衣無褐難以卒歲,生活艱難苦不堪言,可是往裏層看,往最深處看,可以看到他們充實的日子滿是情趣,可以看到他們帶着精神的追求來享受生活,還可以看到他們是爲了衣食而勤勤儉儉不斷勞作,人們起居生活所離不開的“衣食”與“勞作”在本詩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四月秀葽”“五月鳴蜩”“七月鳴鴝”等動靜結合之景之物鋪展開來,成爲一切勞作活動的背景,極富畫面感,令人觀之即在腦海彷彿身臨其境;“無衣無褐,何以卒歲”“女心傷悲,殆及公子歸”等被貴族階級剝削的內心不滿直白,體現了奴隸階級的無可奈何、怨恨而不敢言,憤懣卻只能在心中哀嘆悲泣,同時也真實反映了當時奴隸階層生活的社會狀態;“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等惡劣天氣的描寫,於現實中烘托了農人們勞動過程的悽苦;而“七月食瓜”“八月斷葫”等生活小樂的敘述,瞬間昇華了整個篇章的意義內涵,表達出了低階層農民的苦中作樂,苦中有樂。

既然沒有樓閣,就在自己的精神家園中創造一個空中樓閣,也不乏是一種大情趣。就是《詩經》這樣的作品向百姓們雜亂的現實生活中注入了精神追求。

總結來說,《詩經》裏很多作品都是在老百姓中產生的,故非常貼近勞動人民日常生活,具有很高的人民性,這也符合當初的實際。因而其現實主義風格十分突出,現實主義色彩亦十分濃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