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子部 > 儒家 > 儒家文化對和田玉的影響

儒家文化對和田玉的影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8W 次

導語:儒家文化具有主流意識形態的政治地位,故而儒家文化對玉文化的影響力最爲深遠和巨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分享的儒家文化對和田玉的影響,歡迎閱讀參考。

儒家文化對和田玉的影響

  儒家文化對和田玉的影響

和田玉其自身具有其他玉種不具備的物質屬性和優勢,加上玉文化和精神價值,使其歷久不衰。和田玉是中國文化精神和價值的重要物質載體,由於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儒家文化具有主流意識形態的政治地位,故而儒家文化對玉文化的影響力最爲深遠和巨大。

在殷商時期,玉的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過程業已初步完成,和田玉成爲道德、習俗、神靈、權力和財富的象徵物。在道德方面,儒家學派爲進一步宣傳他們的學說,需要用一些物質的載體,故而總結了殷商時代開始使用和闐玉的經驗,尤其注意到統治階層喜愛玉的感性經驗,用儒家的道德觀念去比附於和田玉物理性質的各種特徵,進行從物質到精神、感性到理性的理論創造,賦予玉以德行,即所謂玉十一德、五德之說。《禮記》中孔子賦予玉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此十一德,實乃儒家道德規範的大全。其相對應的是和田玉的物質屬性,如溫潤而澤、縝密而粟、清越以長等。作爲中國傳統思想核心的儒家思想認爲君子應“比德於玉”,玉佩光潔溫潤,可謂之“仁”;不易折斷,且斷後不會割傷肌膚,可謂之“義”;佩掛起來整齊有序,可謂之“禮”;擊其聲音清越優美,可謂之“樂”;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可謂之“忠”,人人皆珍之愛之,可謂之“道”,等。

因此,有關玉德的儒家學說,均以和田玉爲依據,並始終以和田玉爲尊,爲正宗。和田玉因此成爲君子德行操守的化身和社會道德的象徵物,君子比德於玉。同時,在宗教方面用玉製作禮儀祭祀之器,成爲溝通世俗人間與祖先神靈的法物。在政治方面嚴格規定從天子到各級官吏的用玉要求,《周禮》中規定,“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穀圭,男執蒲壁。”這一切,爲人們尊玉、崇玉、愛玉、敬玉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柱,並直接影響到民間的廣大基層羣衆視玉爲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的最高標準,以及美的參照物。

中國玉器價值觀依託——和田玉

中國有着幾千年的玉文化,對於有收藏價值的玉器的瞭解,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去選擇。

玉器發展史就是中華文明史的縮影,玉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也很深遠,早在2500年前,聖人孔子就提出“君子比德於玉”,將人的美好品德與玉溫潤光潔的玉質聯繫在一起。這樣一種具有深厚內蘊的和田玉的價值高,那是自然的。

和田玉見證了中華5000年的文明,這是也玉器價值的依託所在。堅固耐久,易於保存。玉器的礦物學名稱爲透閃石或陽起石,面細膩,質地堅硬,不易受風化侵蝕,對保存環境條件要求低,便於收藏。許多古玉埋藏於地下數千年,出土後仍然光彩依舊,即使表面有沁色,也能看出造型和紋飾。可觀,可玩,可佩。玉器不但可以像瓷器那樣陳設在案頭,像書畫那樣懸掛在牆壁上,也能佩帶在頸下、腕上、腰間,還可放在手中把玩,可謂一器多用。保值、增值性好。很多藝術品的原料是人工合成的,可以無限產出,而玉料是天然的稀有礦物,不可再生,總有采完的時候。和田玉價格是一個逐漸攀升的過程。市場廣闊,羣衆基礎好,中華民族是愛玉、尊玉的民族,全世界華人都有崇玉的情結。

和田玉和黃金自古以來就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徵,而和田玉的人文價值遠遠超過了黃金,所以有“黃金有價玉無價”之說。據和田地質部門估計,玉龍喀什河古河牀目前所蘊藏籽玉總量約780噸,平均每立方米卵石中僅含50克,因此古河牀中的籽玉是一種十分珍稀的資源。玉料價格歷年來始終保持一個平穩的增長狀態,價格不瘋漲,成長空間大。其次,鑑別相對容易。相對古董文玩的鑑定和斷代難度,當代玉石藝術品在辨別其真僞時相對容易,市場相對透明,無需鑑定雕刻年代,並且有國家鑑定機構能夠出具有效的鑑定證書,可以保證投資到真品。

和田玉代表中國玉文化

和田玉之所以歷久不衰,歷久彌篤,除了其自身具備其它玉種不具備的物質屬性和優勢外,還有一個深刻原因,這就是附加於和田玉之上的文化及精神價值。和田玉是中國文化精神和價值的重要物質載體。由於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

儒家文化具有主流意識形態的政治地位,故而儒家文化對玉文化的影響力最爲深遠和巨大。在殷商時期,玉的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過程業已初步完成,和田玉成爲道德、習俗、神靈、權力和財富的象徵物。在道德方面,儒家學派爲進一步宣傳他們的學說,需要用一些物質的載體,故而總結了殷商時代開始使用和田玉的經驗,尤其注意到統治階層喜愛和田玉的感性經驗,用儒家的道德觀念去比附於和田玉物理性質的各種特徵,進行從物質到精神、感性到理性的理論創造,賦予玉以德行,即所謂玉德;“十一德”、“五德”之說。《禮記》中孔子賦予玉“十一德”,即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此十一德,實乃儒家道德規範的大全。其相對應的是和田玉的物質屬性,如溫潤而澤、縝密而粟、清越以長等。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提出玉有五德,“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潔之方也。”實際上指的是玉的色澤、紋理、質地、硬度、韌性五個特性。

因此,有關玉德的儒家學說,均以和田玉爲依據,並始終以和田玉爲尊,爲正宗。和田玉因此成爲君子德行操守的化身和社會道德的象徵物。君子比德於玉”。“言念君子,溫潤如玉”、“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等。同時,在宗教方面用玉製作禮儀祭祀之器,成爲溝通世俗人間與祖先神靈的法物。在政治方面嚴格規定從天子到各級官吏的用玉要求,《周禮》中規定,“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穀圭,男執蒲壁。”這一切,爲人們尊玉、崇玉、愛玉、敬玉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柱,並直接影響到民間的廣大基層羣衆視玉爲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的最高標準,以及美的參照物,這可從成語中窺見一斑,如,錦衣玉食、金玉滿堂、瓊樓玉宇、亭亭玉立、玉潔冰清等。

和田玉的北玉四怪

北京人對“四”字情有獨鍾,甭管是說人還是說事兒,總愛湊成“四”。梨園行有“四大名旦”、“四大鬚生”,武術界有“四大拳種”。可您知道工藝美術界也有“四大名旦”嗎?告訴您,它們是玉器、牙雕、雕漆和景泰藍。

單說這玉器,是京城的一絕。從上個世紀初到現在,京城的玉器行出了許多能工巧匠,其中最有名的是“北玉四傑”,又叫“北玉四怪”。他們是潘秉衡、何榮、劉德瀛、王樹森。

其實與這四位大師齊名的還有十幾位,大概是單爲湊這個“四”字,所以只好委屈了他們。比如雕玉大師劉鶴年的技藝,連潘秉衡都對他豎大拇指,但“四”湊夠了數,只好稱他爲一“魔”。

在玉器行,湊“四”的事兒還真不少:1990年,京城玉器行爲一塊翡翠料設計製作的國寶級擺件,居然也是四件:《岱嶽奇觀》、《羣芳攬勝》、《含香聚瑞》、《四海騰歡》。

提起京城的“四怪一魔”幾乎無人不知。他們留下來的作品確實地道,用巧奪天工來比喻並不爲過。不信,您可以到王府井工美大廈四樓的北京工藝美術博物館去看看,一準兒能讓您知道爲什麼稱這些大師爲“怪”爲“魔”。

據“四大怪”之一劉德瀛的兒子劉金昌介紹,四位玉器行怪傑都有綽號,潘秉衡因從不攢錢總是借錢生活被稱爲“臭要飯的”,何榮因打着瞌睡都能設計作品被稱爲“馬馬虎虎”,劉德瀛因訓徒嚴厲、爲人倔強被稱作“小辣椒”,王樹森因生性聰慧且腦袋似鬥被稱爲“

大腦袋”或“小諸葛”。四大怪在手藝上也各有特點,劉德瀛開創了專業製作玉器花卉的方法,何榮在觀音、仕女和小孩的製作上成爲後人典範,潘秉衡和王樹森可謂玉器行全才,器皿、人物、鳥獸、花卉無一不精,其中潘秉衡素以想象大膽、構思獨到著稱,而王樹森以其組織製作的《岱月奇觀》、《羣芳覽勝》、《含香聚瑞》、《四海歡騰》四件國寶聞名,還培養出了李博生、陳長海等日後的大師。

說起來,這幾年,京城的玉器行並不十分景氣,“四怪一魔”早已謝世,就連他們的徒弟輩現在也大多退了休,年老體弱,拿不起琢玉的傢伙了,而年輕一茬兒又沒能及時跟上。

說老實話,有絕活兒的琢玉大師已經不多了。玉器行的青黃不接,主要原因是玉器市場的魚目混珠。一方面出玉的產地被瘋狂開採,使一些比較好的玉料越來越少。

王仲元是與“四怪”齊名的北京工藝美術大師。人稱“三盤之父”。“三盤”即三件絕活:龍盤、蝦盤、蟹盤。這“三盤”現在有“兩盤”保存在北京工美博物館。其中龍盤的雕琢可知這位老藝人的獨具匠心。

有一年玉器廠的業務員到東北採購瑪瑙材料,臨回北京時,收購站看傳達室的老頭跟業務員開玩笑說,你們大老遠來,我這兒有塊石頭你們要不要。業務員一看笑了,原來老頭指的是他平時坐着乘涼的一塊石頭。這塊石頭看上去就是塊廢料。

老頭好說歹說非讓業務員捎帶手買走,結果給了他200塊錢,把這塊石頭運到玉器廠。到廠後,一砣切開,露出中間的白砂心,許多設計師看後,都認爲它沒什麼價值,棄之不用。偏巧王仲元的徒弟楊世昌得知此事,告訴了王仲元。王仲元憑自己的慧眼,認爲它是罕見之寶,果然切開後,是塊黑白藍三色瑪瑙。

他因材施藝,巧奪天工,琢成了龍盤。這件龍盤堪稱玉器一絕,是前所未有的稀世珍寶。北京工美博物館的館長曾建中對記者說,現在陳列的每件玉器幾乎都有一段掌故。它既能告訴我們如何琢玉,又能告訴我們怎麼做人。看來中國的玉文化可挖掘的東西實在太多了。

和田玉典故

道德、文化,古代人們認識玉以後,繼而賦予玉的社會文化觀念。在原始社會中,不僅用玉製作生產工具,而且用作裝飾和禮儀祭祀玉器。經商、西周,玉的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過程業已完成,併成爲道德、習俗、神靈、權力、財富的象徵物。

在道方面,儒家爲了宣傳他們的學說,總結了殷代開始使用和田玉的經驗,適應統治者喜愛和田玉的心理,用儒家的道德觀念比附於和田玉物理性質的各種特徵,“君子比德於玉”,有十一德、九德、五德等學說。《禮證·聘義》中記載了孔子的玉十德之說:“溫潤而澤,仁也;縝密而慄,知也;廉而不劃,義也;垂之如墜,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於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玉成爲仁、智、義、禮、忠、信、德、道等社會道德的象徵。

在宗教方面,用於製作儀禮祭祀之器,並制定了嚴格的規定。在政治方面,玉作爲權力的象徵,身份的標記,財富的體現。神話,在中國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山海經》中,記述了玉的神話,說:“密山之上,丹水出焉,其中多玉膏,其源沸湯,黃帝是食。玉膏之所出,玉色乃清,五味乃馨,堅慄精密,澤而有光,五色發作,以和柔剛,天地鬼神是食是饗,君子服之,以御不祥。”這是說,玉是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的食品玉膏生成的。它有五色,質地緊密堅硬,潤澤有光,天地鬼神都以它爲食品,如果君子食了,可以防止不祥。這一古老的神話證明玉是何等的珍貴,它同中華民族的始祖、天地鬼神連在一起。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距今2200多年前就嚮往着:“登崑崙兮食玉英,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

民間傳說在新疆維吾爾族民間流傳玉是美麗而善良的姑娘的化身。相傳古代于田國的玉河畔,居住一位技藝絕倫的老石匠,帶了一個徒弟。在六十歲生日那天,於玉河中拾到一塊很大的羊脂玉,精心琢成了一個非常漂亮的玉美人。老石匠情不自禁地說:“我要有這樣一個女兒多好啊!”果然,這玉美人變成了一個活潑、可愛的姑娘,拜老石匠爲父,取名叫塔什古麗(玉花)。不久老石匠去世,塔什古麗與小石匠相親相愛。可是,當地一位惡霸,趁小石匠外出,搶走了塔什古麗,妄圖強迫成親。塔什古麗不從,惡霸用刀砍她。她身上發出了耀眼的火花,點燃了惡霸的府第,而自己化成一縷白煙,向故鄉崑崙山飛去。小石匠得知後,騎馬去追,沿路撒下了小石子,成爲後人找玉的礦苗。

維吾爾族人民歷來崇玉愛玉,諺語說:“寧做高山上的白玉,勿做巴依(地主)堂上的地毯。”迷信,玉還被蒙上了各種迷信色彩,佩玉以求避邪除兇,食玉以求長生不死,服玉衣以求屍體不朽。總之,人們以玉爲美、以玉爲榮、以玉爲貴。玉成爲人們習俗生活的一部分,正如《禮記》中所說:“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在中國文學藝術中,用玉的故事寫下了許多動人的篇章,《紅樓夢》中賈寶玉所佩的“通靈寶玉”玉佩,演出了一幕幕多麼動人的人間興亡的悲劇。

和田玉典故介紹

首先是弄玉吹簫的典故,弄玉是古代神化傳說中的神仙佳人,據說是秦穆公的女兒,生時正好有人送來一塊碧色美玉,一週歲生日時,宮中擺了很多珍珠寶石,其女獨抓此玉石,弄玩不捨,因起名爲弄玉,弄玉長大後姿容絕世,聰明能幹,善於吹簫,不用樂師,就能自成音調,穆公令巧匠剖此玉做成簫,弄玉吹之,聲如鳳鳴,穆公寵愛此女,特爲她修築“鳳樓”,樓前建有高臺,名“鳳台”,隨後穆公欲爲其女尋求佳婿,而引出了吹簫引鳳,招得乘龍快婿的典故。

子罕辭玉的典故,和田玉文化,也是很有趣味的,宋國有位叫做子罕的官員,多年爲官,不貪不佔,廉潔清正,深受百姓愛戴。一日有鄉民送來一件璞玉表達對子罕的敬慕之情,並說璞玉外貌不揚,卻是價值千金之寶玉。子罕正色道:“我一向把‘不貪’當作寶物,你把寶石當作寶物。如果把他給我,豈不是你我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嗎?你還是把他拿回去,這樣你我倆都能保留自己的寶物了。”鄉民甚感羞愧,說出原委,原來鄉下盜賊蜂起,若把玉器留在家中,難免遭劫,甚至招來殺身之禍。獻玉則既表示敬意,又可免殺身之禍。子罕於是安置這人在城中居住,同時派人督察鄉里加強緝盜,又命玉工把這塊璞玉拿去打磨。果然是色質晶瑩,光澤柔和,世上少有的千金寶玉。子罕命人將玉賣了一大筆錢,交給獻玉人,叫他回鄉去過安寧日子。

還有和氏之璧的典故,2000多年前的楚國和氏,把在山中得到的璞玉獻給楚國的厲王和武王,但厲王聽信玉人的讒言,兩次以欺君之罪,先後砍去了和氏的左、右腳,後來文王繼位,知道和氏因璞玉被誣爲石頭而在山中痛哭了三天三夜,便命人剖玉察看,證實那果然是一塊舉世無雙的美玉。於是把這塊美玉琢成玉璧,爲了獎勵和氏獻玉有功,遂以和氏之名命名爲“和氏璧”。完壁歸趙的典故也是人們都知曉的,還是那塊“和氏璧”,到戰國後期,被楚國用作向趙國求婚的聘禮,贈給了趙國。秦國也非常想得到它,就宣稱願以十五座城池交換趙國的“和氏璧”。雖名曰交換,其實只想騙而取之,趙國也明白秦國的用意但因懼怕秦又不敢拒絕,於是便派機智勇敢,足智多謀藺相如擔任出使秦國,護送“和氏壁”去秦國交換城池的任務,在談判過程中,藺相如識破秦王的陰謀,略施小計,從秦王的手中奪回了“和氏壁”,並順利地帶回趙國。後來,秦統一七國,“和氏壁”被秦始皇琢成“傳國玉璽”世代相傳,上刻“受命子天,既壽永昌”八個篆字,成爲帝王無上權力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