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成語故事 > 閉門思過的故事

閉門思過的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9W 次

相信大家對閉門思過和一丘之貉這兩成語都不陌生,但是它們的由來恐怕很多讀者都不知道吧。下面就由本站小編爲大家分享這兩個成語背後的故事。

閉門思過的故事

(一)閉門思過

韓延壽是西漢時期一個著名的官吏,他做官崇尚禮義,以教化感人向善,以禮讓解紛息訟。因爲在淮陽太守任上政績顯著,朝廷讓他到更難治理的潁川任太守。

有一次他出去巡行,經過高陵縣,看見兄弟二人爲了爭奪田產而大打出手。韓延壽見此情景十分沮喪,他覺得這是對他一貫推行的禮義教化的巨大嘲諷。他於是說:“我有幸成爲這裏的長官,卻沒給老百姓做出表率,百姓沒有蒙受教化的'薰陶,以致兄弟失和,骨肉爭訟,這個責任全都是因爲我無德無能造成的,我必須引咎辭職,關起門好好反省檢討自己的過失,

聽候朝廷處分。”說完之後就回到住處不再出門,終日反省自己的不足。他的行爲,使當地的官員都不知所措,最後只好也一個個把自己捆起來自投監獄表示請罪。爭田產的兄弟倆這下全傻了,連他們的家族也都惶恐不安,指責他倆犯了大罪。兄弟倆被深深感動,痛悔自己的錯誤,剃光了頭,裸着上身到縣衙請罪。倆人都表示願將田產讓給對方,希望韓太守能原諒他們。韓延壽於是出門和縣裏官員及兄弟兩個見了面,並大設酒宴與他們同歡共樂。

後來,人們就用“閉門思過”來比喻有了過失和錯誤之後要自我反省(xǐng)和檢討。過,過失。

(二)一丘之貉

漢朝時有一個名人叫楊憚,他的父親是漢昭帝時的丞相楊敞,母親是人史學家司馬遷的女兒。他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養,未成年時就成了當朝的名人。漢宣帝時大將霍光謀反,楊憚最先向宣帝報告。

事後被封平通侯,當時在朝庭中做郎官的人,賄賂之風極熾,有錢的人可用錢行賄,經常在外玩樂;無錢行賄的人,甚至一年中也沒有一天休息。楊憚作中山郎後,便把這些弊病全部革除,滿朝官員都稱讚他的廉潔。

但他因少年得志,又有功勞,便產生了驕傲自滿,結果與太僕長榮(長榮是宣帝舊友,最得信任)發生意見。

有一次,楊憚聽見匈奴降漢的人說匈奴的領袖單于被人殺了,楊憚便說:“遇到一個這樣不好的君王,他的大臣給他擬好治國的策略而不用,使自己自白送了命,就像我國秦朝時的君王一樣,專門信任小人,殺害忠貞的大臣,結果國亡了。如果當年秦朝不如此,可能到現在國家還存在。從古到今的君王都是信任小人的,真像同一山丘出產的貉一樣,毫無差別呀!”就這樣,楊憚被免去職位了。

自古君王勇於改過,不信饞言者能有幾人,楊憚僅被勉職,已是不幸申之大幸了。唉!“前漢書”:“楊憚傳”的原文是“古與今,如一丘之貂。”丘,土阜也,四邊高,中央低的土堆;貉,音鶴,俗稱樹貉,狀似狐小,毛黃褐色,深厚而溫滑,可做皮袍。後來的人將這兩句話引申成“一丘之貂”一句成語,來此喻同類沒有差別,像在同一個山丘裏生長的貂一樣,形體都是相同的。

這成語在應用時,都是用來形容反面的事物,即使是形容否定的事物;含有不屑一談和譏誚的口吻。例如說有一羣人專門造謠生事,無事生非,故意與人爲難,他們中間沒有一個是好人,就可說:這批東西都是“一丘之貉”,那有一個是好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