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成語故事 > 兵不厭詐和尸位素餐範例

兵不厭詐和尸位素餐範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7W 次

這篇文章講述的成語兵不厭詐和尸位素餐的故事,故事情節精彩,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故事,僅供廣大讀者閱讀和參考。

兵不厭詐和尸位素餐

  (一)兵不厭詐

這個成語來源於《韓非子.難一》,繁禮君子,不厭忠信,戰陣之間,不厭詐僞。君其詐之而已矣。

公元前633年,楚國攻打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救。第二年春天,晉文公派兵攻佔了楚的盟國曹國和衛國,要他們與楚國絕交,才讓他們復國。楚國被激怒了,撤掉對宋國的包圍,來和晉國交戰。兩軍在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對陣。

晉文公重耳做公子時,受後母迫害,逃到楚國,受到楚成王的款待。楚成王問重耳以後如何報答,重耳說:“美女、綢緞等等,您都有了,我能給您什麼呢?假如託您的福我能回國執政,萬一遇到兩國發生戰爭,我就撤退三舍(舍爲十里)。如果楚國還不能諒解,雙方再交手。”

爲了實現當年的諾言,晉文公下令撤退九十里。楚國大將子玉率領楚軍緊逼不捨。

當時,楚國聯合了陳、蔡等國,兵力強;晉國聯合了齊、宋等國,兵力弱。應該怎樣作戰呢?晉文公的舅舅子犯說:“我聽到過這樣的說法:對於注意禮儀的君子,應當多講忠誠和信用,取得對方信任,在你死我活的戰陣之間,不妨多用欺詐的手段迷惑對方。你可以採取欺騙敵軍的辦法。”

晉文公聽從了子犯的策略,首先擊潰由陳、蔡軍隊組成的'楚軍右翼,然後主力假裝撤退,引誘楚軍左翼追趕,再以伏兵夾擊。楚軍左翼大敗,中軍也被迫撤退。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城濮之戰。晉國取勝後,與齊、魯、宋、鄭、蔡、莒、衛等國會盟,成爲諸侯霸主。

在這個故事中,還引申出另一個成語“退避三舍”,用來比喻退讓或迴避,避免發生衝突。

兵不厭詐”這則成語的厭是:滿足,詐:欺騙手段。用兵作戰可以儘可能多用欺詐的戰術迷惑對方,以獲取勝利。

[-(@_@)-]

  (二)尸位素餐

屍音史,是古代祭禮中的一個代表神像端坐看而不須要做任何動作的人。 “書經”有句道:“太康尸位””尸位就是源出於此,用來比喻一個有職位而沒有工作 做的人,正如祭禮中的屍,只坐在位上,不必做任何動作一樣。 “素餐”也是出於詩經:“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後人於是用“素餐”來比喻無功食 祿的人。把“尸位”和“素餐”兩者連合成爲一句成語,應該說是出於“漢書”,因爲該書 的“朱雲傳”裹:“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整句成語的意 思,也是和上述的尸位和素餐相同。這樣說,我們要研究成語的出處,對這句成語分合的出 處,也應該詳細知道。

一般機關、社團、商店的冗員,憑看人事或其他特殊的關係,只知道每月按期領取薪 金,每日吃喝閒坐,而不做任何工作,這種人都可以說是“尸位素餐”。此外,一般工作能 力很差的人,雖然已經盡了自己的能力服務,但事情總是做不好,毫無成績可言,這種人能 夠保持職位,不是靠自己的本領,而是藉着特殊關係,因此也可以說“尸位素餐”。又如某 人向朋友說,自己本來沒有甚麼本領,幸蒙東主的照顧,得到解決生活,但自己“尸位素 餐”,良心上也有點內疚。這樣說,又成爲很得體的謙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