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成語故事 > 一知半解的成語故事

一知半解的成語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8W 次

一知半解

【注音】yī zhī bàn jiě

【出處】有透徹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辨》

【解釋】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也不透徹。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否定句

【近義詞】一孔之見、浮光掠影、囫圇吞棗

反義詞】一孔之見、浮光掠影、囫圇吞棗

【例句】這時我們也都一知半解地闡發了一點在平原遊擊中應得着重偵察工作的理由。

一知半解的成語故事

一知半解的成語故事

對於“一知半解”一語的源頭,有人以爲來自於宋代大儒張栻的〈寄周子充尚書〉。張栻爲宋代著名理學家之一,〈寄周子充尚書〉中有一段文字是講述他即知即行、知行合一的理學觀。他認爲學者欲窮究真理,應同時注意到“致知”與“力行”兩種工夫,將所知付諸行動,行動時又不斷思慮以增所知,如此周而復始方能有持續的進步。但若爲學時未求真知,光憑主觀揣度,或不求甚解,又以其爲所知並據之而行,那麼所得的一切將會是虛妄不實的。張栻這段文字,不但強調了“致知”與“力行”的爲學工夫,也闡明瞭求真知的必要性。而後人便以他文中的“一知半解”,用來形容一個人所知不全,瞭解不深。另外,在同一時代嚴羽所作的《滄浪詩話》中,亦見此語。《滄浪詩話》是本文學批評專著,以禪道論詩,主張詩貴妙悟。在〈詩辯〉一篇中便說:“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又說“悟有淺深,有分限,有透徹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悟之淺深自然就影響詩的成就。而有人以爲“一知半解”即源於此處的“一知半解之悟”,也是用來形容瞭解有限,不夠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