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成語故事 > 三年級成語故事

三年級成語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W 次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學過很多成語吧,成語是中華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華文化的精華,你還記得哪些成語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三年級成語故事,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年級成語故事

三年級成語故事 篇1

【典故】

從前宋國有一個農夫,嫌自已田裏的秧苗長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憂憂。有一天,他又荷着鋤頭田了,他覺得稻苗似乎一點也沒長大,於是苦心思索着有什麼辦法可以使稻子長高一點。

忽然,他靈機一動,毫不猶豫的捲起褲管就往水田裏跳,開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點。傍晚,農夫好不容易纔完成他自以爲聰明的傑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訴他太太說:“告訴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個好點子,讓咱們田裏的稻苗長高了不少。”農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兒子到田裏去看,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子聽到家裏的稻子長高了,興奮地飛也似的跑到田裏去看。這時,他發現稻苗是長高了,但是卻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三年級成語故事 篇2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莊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你在宮裏面的時候,左邊就是州侯,右邊就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就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與,氣罵道:“你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麼不幸。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北)。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麼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

“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這就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就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就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爲遲的意思。例如一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並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認爲“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三年級成語故事 篇3

守株待兔是一個大家都很熟悉的成語寓言故事,可是在農夫餓死前,神仙曾來過這裏。

農夫快餓死之前,是非常後悔的,恨不得回到過去,將這件事的結果告訴好逸惡勞的自己,讓他繼續種莊稼,照顧好自己和家人,免得遭受飢餓。神仙看到農夫迷途知返,心軟了,決定再給農夫一次機會,於是下凡,給了農夫一家人一顆仙丹,讓農夫在春天來臨之際,去播撒種子,一定有一個好收成,說完之後,就消失的無影無蹤了。農夫非常的高興,自己可以得到重新獲救的機會。可是,農夫並沒有吸取之前的教訓,認爲有了丹藥,自己的好運就會來了,於是又放棄了種莊稼,繼續在那棵樹下等兔子。回到家之後,妻子勸他,不能這樣下去了,好運是不會再來的,只要踏踏實實種地,纔是正途,農夫仍然不聽勸說,一意孤行,並且大言不慚的說,有神仙保佑,不會餓死的,就算餓死,神仙會再一次來就我們的。妻子無奈,只有隨他去了。

結果可想而知,農夫在樹樁旁一天又一天的'等下去,始終沒有等到兔子的到來。到了收莊稼的季節,別人都滿載而歸,而農夫只能眼巴巴的看着人家,後悔不已。

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不勞而獲的事情是不可能總降臨在你的身上,知道自己錯了,一定要及時改正,不要到了無法彌補的時候才後悔,這樣的話,你終究什麼也得不到。

三年級成語故事 篇4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遊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遊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爲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裏還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麼辦呢?”按着,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着有大天鵝飛來,準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麼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麼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後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恆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於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裏能學到什麼東西呢?

一暴十寒的意思是:雖然是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一天,凍十天,也不可能生長。比喻學習或工作一時勤奮,一時又懶散,沒有恆心。

三年級成語故事 篇5

相提並論

漢景帝4年(公元前153年)立劉榮爲太子。景帝的姊姊長公主幾次表示願意將女兒嫁與太子。太子的母親慄姬因公主經常向景帝推薦宮中美人,而堅決反對。長公主轉而將女兒許給景帝的另一位妻子王夫人的兒子劉徹,王夫人欣然同意。從此,長公主每天在景帝面前吹捧王夫人,攻擊慄姬。謊話重複百次都可能被誤爲真理。

景帝聽得太多了,不知不覺思想受到長公主的'影響。王夫人夢太陽入懷而懷孕,生下劉徹。景帝想起此事,萌動了另立太子的念頭。王夫人暗中窺伺到景帝對慄姬有些厭煩,故意煽動景帝的情緒爆發。她授意宮中負責禮儀的官員奏請立慄姬爲皇后。景帝聞聽大怒,說:“你有什麼資格妄談這什事!”景帝餘怒不息,下令處死這個官員。又過了幾個月,到了冬天的11月,景帝突然下詔,廢太子劉榮爲臨江王竇嬰沒能保護好太子,覺得愧對滿朝文武。從此,竇嬰稱病在家,過起了隱士生活。許多人都來勸說竇嬰上朝,他都聽不進去。

有個名叫商遂的人勸竇嬰,說:“您無力使皇帝改變主意,又不能爲此事殉節,呆在家中與美女廝混,如將這兩件事聯繫在一起評價(相提而論),像是在故意顯露皇帝的錯誤,作臣子的不該如此啊!”竇嬰也覺得自己太過分了,於是入朝辦事。後人將“相提而論”說成“相提並論”。

三年級成語故事 篇6

有一次,楚國在祭祀典禮結束後,只剩下了一壺好酒,有五個僕人無意之中發現了。

他們想着這肯定是一瓶好酒,但是五個人來分的話又不夠喝。怎麼辦呢?於是,他們想了一個辦法,每個人在地上畫一條蛇,誰先畫完,誰畫得最漂亮,這瓶酒就歸誰喝。五個僕人都覺得這個辦法很公平,所以就答應了。

然後,他們找了一塊空地,每人拿了一根小樹枝在地上畫了起來。其中,一個僕人先畫完了,他想去拿酒。當他看到別人都還沒有畫完時,他爲了顯示自己畫畫能力高超,就自作聰明的在蛇的`身體下添了幾隻腳,不料,蛇從地面上走了出來。五個僕人全都嚇了一跳,連忙跑走了。他們以爲一跑起來蛇就不追了。可是,蛇依然在他們的身後拼命地追着。

五個僕人躲在草叢裏,商量着做一個簡單的陷阱把蛇捉住,回去吃蛇肉。他們用樹枝編制了一個長長的密集的小陷阱。不一會兒,蛇就追來了。那條蛇只顧追着,一不小心就進了僕人們設計的陷阱,可沒想到的是,但是蛇的身體太滑了,它很快爬了出來。

蛇沒有再追,因爲它又累又渴。它爬回剛纔的地方,把那一瓶酒喝完了,結果喝得酩酊大醉,不知不覺,它躺在地上就睡着了。醒了之後,蛇發現自己周圍烏黑烏黑的,它用身子頂也頂不動。原來是僕人們拿了個黑色的盆子蓋住了它,上面還放了一塊磚頭,省得讓它跑掉。

蛇迷迷糊糊的聽到五個僕人商量着怎麼吃它,而且還吵起了架。後來,五個僕人決定把蛇肉烤着吃,他們直接把蛇搽在小樹枝上,在火堆上烤。最終,這隻倒黴的蛇被僕人們吃掉了。

三年級成語故事 篇7

我家裏有很多書,我最喜歡的書是《中華成語故事》,這本書裏講了很多成語故事,每個故事很簡短,但道理很深,也讓我學了不少知識。

書中我最喜歡的成語是“聞雞起舞”,講的是,東晉有個叫祖逖的人,他小時候不愛讀書,愛貪玩,長大後覺得自己沒學問,不能報效自己的祖國,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想爲國家做貢獻。他有一個好朋友叫劉琨,他們倆感情深厚,經常吃睡在一起,他們還有着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都想成爲國家的棟樑之才。

有一天半夜裏,祖逖在夢中突然聽到公雞的`叫聲,於是用腳把劉琨踢醒,問他:“你聽見雞叫了嗎?”劉琨說:“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祖逖說:“我偏不這樣想,要不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牀練劍吧?”劉琨聽了之後也同意了。於是以後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牀練劍。春去冬來,寒來暑往,一年又一年,從不間斷。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爲文武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後來他們兩個人都成了將軍,實現了他們報效國家的願望。

通過這個故事,我深刻體會到,做任何事情都要堅持不懈,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不要半途而廢,說到做到,一定會成爲一個有用的人。

三年級成語故事 篇8

第一課時

一、教學要求

1.積累成語故事,加深對成語意思的理解。

2.能用自己的話講成語故事、寫成語故事。

3.能在平時說話、寫作中恰當地運用成語。

4.激發學習成語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情感。

二、重點難點:

1.用自己的話寫成語故事。

2.在成語故事的基礎上進行個性化的再創作。

三、教學準備:

1.收集故事性比較強的成語。

2.閱讀、熟記並練說成語故事。3.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猜一猜,激發興趣:

1.出示多媒體課件,看圖猜成語。

2.複習。

出示學習單:我讀的故事是:

我知道故事中的主人公是:

我知道這個故事的內容是:

我知道這個成語故事的意思是:

我還知道哪些情況下可以用這個成語:

3.小結:

成語是我國漢語語言文化寶庫中的奇葩,它言簡意賅,含義深刻,其背後的有趣故事常常令人發省。

過渡:今天,我們就召開一個別開生面的成語故事會,學習把我們所熟悉的成語故事講出來、寫下來。(板書:成語故事會)

(二)講一講,編劇表演:

1.學講清楚。

(1)多媒體演示一個成語(Flash),學生邊看邊思考怎樣講成語故事。

(2)師生討論,歸納。講成語故事要講清楚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故事情節(發生、發展、結局),還可以講講故事給人們的啓示。(師相機板書)

2.學講具體。

(1)教師示範講述一個成語故事。

(2)學生聽後思考:講成語故事還要注意哪些方面?(聲音響亮、舉止大方、文明禮貌、繪聲繪色)

(3)繪聲繪色就是要像演劇本一樣,活靈活現地模仿故事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再現故事的經過。可以是一個人飾演多個角色,也可以有多個同學配合。(板書: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具體、生動)

(4)小結:

講故事既要完整清楚,又要具體生動,還應表現個人特點。

3.講出“個性”。

(1)學生主持,故事會開始。讓學生分組合作,“化裝”(頭飾、道具)登臺講述成語故事。

(2)每組講述完畢,臺上臺下互動。

(學生自評,互評。講得好的地方,鼓勵表揚。講得不合適的地方,全體同學糾正,提出不同的建議和設想。教師相機引導)

(3)指名學生重述某個評改後的故事情境。

小結:今天的成語故事會大家表現得都很好,不僅臺上的同學演得繪聲繪色,引人入勝,臺下的同學更是聽得認真,糾正及時,評價到位。

第二課時

一、教學要求

1.積累成語故事,加深對成語意思的理解。

2.能用自己的話講成語故事、寫成語故事。

3.能在平時說話、寫作中恰當地運用成語。

4.激發學習成語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情感。

二、重點難點

1.用自己的話寫成語故事。

2.在成語故事的基礎上進行個性化的再創作。

三、教學準備:

1.收集故事性比較強的'成語。

2.閱讀、熟記並練說成語故事。

3.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寫一寫,畫面再現

1.從故事會中選擇一個自己最喜歡、印象深的故事寫下來。

2.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從以下要求中選擇一種方式習作。

(1)用自己的話再現一個完整、具體的成語故事。

(2)在某個成語故事的基礎上,續寫一段新的故事。

3.教師巡迴指導,發現典型習作。

(二)評一評,編寫裝訂:

1.(教師出示設計好的《成語故事集》封面)同學們,你們的作文想入選嗎?要想讓你們的故事入選,還需經過我們仔細推敲,認真修改。

2.出示小黑板,宣佈評選標準。

(1)語句是否通暢;

(2)情節是否完整;

(3)內容是否具體;

(4)想像是否合理。

(對照以上標準自評自改。把自己認爲寫得最棒的語句用着重號標記好)

3.投影典型習作,學生評改。

4.分組互評互改。

5.學生再次修改成文。

6.挑出優秀習作出刊、傳閱或裝訂成《成語故事集》。

7.小結:

我們瞭解成語故事,就能更好地把握成語內涵。如果能在交流及寫作中準確地使用成語,會使我們想要表達的意思更有說服力,使文章大爲增色。同學們以後要多收集成語,學會講成語、用成語。

三年級成語故事 篇9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認識本課“楚固”等10個生字,會寫“矛盾”等8個字。理解有生字組成的詞語。

3.結合生活實際領悟其中道理,明白不能說話前後不一致,自相矛盾,更不能不懂裝懂,欺世盜名,矇混過關,要有真才實學。

重點

難點

1.瞭解課文內容,領悟寓意,學習其中的道理。

2.分析重點句。

教學課時

兩課時。

自相矛盾

古時候,有個楚國人賣矛①又賣盾②。[①開頭交代了什麼?]他拿起自己的盾誇口說:“我的盾堅固得很,隨你用什麼矛都戳不穿它。”[句導讀:這個楚國人在誇自己的盾。][②從這個楚國人的話中,你覺得他的盾怎麼樣?]又舉起自己的矛誇口說:“我的矛銳利得很,隨你什麼盾它都能戳③穿。”[句導讀:這個楚國人在誇自己的矛。][③你覺得楚國人賣的矛怎麼樣?]有個圍觀的人問他:“用你的矛來戳你的盾,會怎麼樣呢?”[句導讀:圍觀的人給楚國人出了個難題。][④如果真的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你覺得怎麼樣?]那個楚國人張口結舌④,回答不出來了。[⑤他爲什麼張口結舌,回答不出來了?]

段導讀:楚國人賣矛又賣盾,誇矛又誇盾,自相矛盾,前後不一致。

知識講解:

①矛:長柄尖刀。古代一種用來進攻刺殺的武器。

②盾:盾牌,古代兵器,是一種防護身體,擋住敵人刀劍的牌。

①開頭交代了楚國人賣矛又賣盾。

②從楚國人的話中,我們感到他的盾是全天下最堅固的。

③戳:用硬物尖端觸擊,刺。

③從他對矛的誇口中,又感到他的矛是天下最鋒利的矛。

④如果用他的矛戳他的盾,按說矛什麼盾都能戳穿,該是能戳穿盾;但是他的盾又是“什麼矛都戳不穿的”,結果就好辦了。

④張口結舌:張着嘴說不出話,形容害怕或吃驚而驚呆了,也表示羞愧的說不出話來。

⑤因爲他說的話相互牴觸,前後不一致。

濫①竽②充數③

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總是叫許多人一起吹給他聽。[句導讀:寫齊宣王喜歡排場,叫人一起吹竽給他聽。][①開頭交代了什麼?]有個南郭先生,從來不會吹竽,也混了進來。[句導讀:講南郭先生是怎麼混進來的。]每當演奏時,他就鼓着腮幫,按着竽眼兒,裝出會吹的樣子,居然得到了和別人一樣多的俸祿④。[句導讀:講南郭先生裝模作樣,濫竽充數。][②找出描寫南郭先生吹竽動作的詞語,想一下,南郭先生這樣裝模作樣,怎麼沒有人發現呢?]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湣王也喜歡聽吹竽。[句導讀:講齊湣王也喜歡聽吹竽。]可是他不要許多人一齊吹,而要一個一個地單獨吹。[句導讀:講齊湣王不喜歡排場,喜歡聽人一個一個單獨吹。]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句導讀:南郭先生害怕露餡,逃跑了。][③南郭先生爲什麼要逃走?]

知識講解:

①濫:讀“làn”,意思是“假的,失實的”。

②竽:讀“yú”,一種簧管樂器。

③濫竽充數:意爲不會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隊伍裏充數,藉以比喻沒有真正的才幹混在行家裏面充數,次貨冒充好貨。

①開頭交代了時間:戰國時期,人物:齊宣王事情:齊宣王喜歡許多人一起吹竽給他聽。

④俸祿:古代皇朝政府按規定給予各級官吏的報酬。

②南郭先生吹竽動作的詞語:鼓着腮幫、按着竽眼、裝。南郭先生這樣裝,沒有人發現,是因爲大家在一起吹的原因。

③因爲齊湣王喜歡一個一個地聽人吹竽,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馬上就要露餡了,所以逃跑了。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理解課文內容,知道成語自相矛盾的意思,明白不能說話前後不一致,自相矛盾。

插圖,幻燈片。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中華民族有燦爛悠久的文化,成語又是其中一朵奇葩,我們要多多學習成語,積累成語,今天我們就再學幾個成語。板書課題:10成語故事。

2.引入《自相矛盾》。

二自學生字

交流預習情況。

1.着重提示字音、字形。

(1)讀準字音

要讀準平舌音“怎”,翹舌音“楚、銳”,前鼻音“盾”。

(2)識記生字

形近字比較:值一盾買一賣虧一誇

(3)注意字形

矛:與“予”區別開來,一撇之差。別漏掉上面的點。

賣:注意下面是“買”,不是實。

2.查詞典,解釋詞語。

自相矛盾:矛,進攻敵人的刺擊武器;盾,保護自己的盾牌。意爲說話前後牴觸,不一致。

銳利:多用來形容器物尖利、有鋒芒。

堅固:結合緊密,不容易破壞,牢固,結實。

圍觀:很多人圍着觀看。

三、精讀《自相矛盾》

1.課件出示《自相矛盾》課文內容。

出示圖片。矛與盾是什麼樣子的?(板書:矛盾)誰來介紹下?盾:盾牌,古代兵器,是一種防護身體,擋住敵人刀劍的牌。矛:長柄尖刀。古代一種用來進攻刺殺的武器。

兩種兵器是相互牴觸,相互對立的,因此,便有了自相矛盾。(板書)

2.你想知道這個故事講了些什麼嗎?那誰願意來讀讀課文。能不能告訴大家,這個故事講了些什麼?

3.賣矛與盾的人事怎樣說的'?(課件出示:“我的盾堅固的很,隨你什麼矛都能戳不穿它。”“我的矛銳利的很,隨你什麼盾它都能戳穿。”)他是用什麼語氣說的?

4.竟有如此銳利的矛,如此堅固的盾!如果你是圍觀的人,你會怎樣想?怎樣說?

5.文中的圍觀者又是怎麼說的?(課件出示:“用你的矛來戳你的盾,會怎麼樣呢?”)

6.拓展:同學們想一想:如果真用楚國人的矛去戳他的盾會發生什麼?

7.在大家的追問中,那個楚國人只能張口結舌,說不出話來了。他爲什麼張口結舌說不出話來了?(課件出示)

(因爲他說的話相互牴觸,前後不一致。)

8.下面請同學們在小組內分角色把課文讀一讀,在讀的時候要注意說話者的語氣。(指名讀)

9.通過學習課文,看了同學們的表演,你明白了什麼道理?(說話、做事不能相互牴觸,要實事求是,言行一致,前後一致)

四、初識古文,激發興趣

1.我們知道有些成語故事是出自古代的寓言和歷史書籍。今天,我們學習的這則成語就出自古代思想家韓非子寫的一本書裏。

2.讓我們來看看原文是怎麼寫的:(課件出示)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1.師範讀。

2.自己小聲讀讀課文,說說古文的意思。

自相矛盾

戳不穿————盾堅固矛不鋒利相互牴觸

前後不一致

戳得穿————矛鋒利盾不堅固

1.節課我爲了充分尊重學生這一個學習的主體,在教與學方式的轉變上有所嘗試。

課堂的主體是學生。正確處理好主導與主體的關係,是每個老師都在研究探討的問題。

2.學習語文是爲了運用語言,所以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積累好詞、好句,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圈畫出關鍵詞語,讓學生體會文中用詞的準確。

1.看拼音,寫詞語。

zì xiānɡ máo dùn kuā kǒu zěn me mǎi mɑi

(自相矛盾)(誇口)(怎麼)(買賣)

2.抄寫詞語。

誇口圍觀張口結舌自相矛盾

3.形近字組詞。

值(值日)賣(買賣)誇(誇口)

盾(矛盾)買(買家)虧(吃虧)

1.瞭解課文內容,領悟其中的道理。

2.朗讀課文,學習成語故事,明白不能不懂裝懂,欺世盜名,矇混過關,要有真才實學。

教學課件

一、複習導入

1.同學們一定很喜歡成語吧,說說你學過哪些成語故事?

2.今天我們在來學習一則成語。

板書:濫竽充數。

3.字典理解“濫”“竽”的意思及注意讀音和寫法。

二自學生字

交流預習情況。

1.着重提示字音、字形。

(1)讀準字音

注意讀準平舌音“腮”,翹舌音“數”,前鼻音“宣、演”,後鼻音“俸”,邊音“濫、祿”。

(2)識記生字

形近字:誇一虧桃一逃

組詞擴展:“宣佈演出”

(3)注意字形

矛:與“予”區別開來,一撇之差。別漏掉上面的點。

賣:注意下面是“買”,不是實。

逃:注意書寫筆順,先寫“兆”,最後寫“辶”。

2.自讀課文。

要求:讀正確,做到不錯字、不丟字、不添字、不.重複。

3.範讀課文。

要求:認真聽,然後再練習讀一讀。

4.默讀課文。

思考:這則寓言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有不明白的地方嗎?

5.學生質疑,小組討論,教師引導篩選確定:

(1)南郭先生是怎樣混在樂隊裏吹竽的?

(2)後來他爲什麼偷偷地逃走了?

三、重點感悟,揭示寓意

1.學習1——3句

(1)輕聲讀課文,劃出重點句和重點詞。

(2)投影片出示:每當演奏時,他就鼓着腮幫,按着竽眼兒,裝出會吹的樣子,居然得到了和別人一樣多的俸祿。

a指名讀句子

b你怎麼理解“鼓着腮幫”、“按着竽眼兒”?

(3)指導朗讀,體會南郭先生是怎麼“混”的。

(4)思考討論:南郭先生這樣混,爲什麼沒被發現過呢?

結合上文理解“講排場”

(5)說說這兩個自然段主要講什麼?

2.學習4——6句

(1)輕聲讀4——6句,劃出重點詞語並理解。

(2)指名讀4——6句。

a南郭先生爲什麼偷偷地逃走了?

b小組討論交流,全班彙報。

3.創設情境表演:南郭先生要逃走,遇到了吹竽的同行,這時兩個人會怎麼說?(學生表演後評議)

4.假設同學們碰到了南郭先生,會怎麼對他說呢?(讓學生暢所欲言,說出心裏話)

四、拓展延伸,總結全文。

1.生活中,有沒有類似“濫竽充數”的事或人?說一說。

2.總結全文。

三年級成語故事 篇10

小猴子在樹洞邊玩耍,不小心掉進了樹洞,他自己怎麼也出不來,老猴子連忙趕過來救他,不料卻把小猴子給淹死了。這是爲什麼呢?

原來,有一天,老猴子到河邊去喝水,看到兩個小朋友在玩兒皮球,突然,其中的一個小朋友奮力一擲,皮球掉進了樹洞裏。但他們並不急躁,馬上去拿了桶到河邊盛了水,再倒進那個樹洞裏,一會兒,水倒滿了,皮球也浮了上來,他們拿到皮球,開開心心的到旁邊去玩了。

老猴子認爲這是一個救小猴子的好辦法,於是,就像他們一樣把水倒進了樹洞裏,小猴子果然浮上來了,可是他已經死了。老猴子怎麼也沒想到,他的方法把小猴子給害死了。他悔恨極了,悲憤的大哭起來。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不是所有的.方法都可以如法炮製。就像皮球和小猴子,他們的體積不同,質量不同,受浮力狀態也不同,最終導致,皮球順利的撈出來了,小猴子卻淹死了。

三年級成語故事 篇11

【典故】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莊辛,有一天對說: “你在宮裏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北)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興,生氣罵道:“你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麼不幸。

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麼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三年級成語故事 篇12

【典故】

唐朝著名大詩人小時候不喜歡唸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閒逛。

一天,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感嘆不已,“這麼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裏讀書多沒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着一個滿頭白髮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麼?”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 ”老婆婆擡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頭繼續磨着。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麼粗,什麼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爲什麼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麼大了?”

“只要我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

三年級成語故事 篇13

【典故】

晉代的是個、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牀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着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爲國家的棟樑之才。

一次,半夜裏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爲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牀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牀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爲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爲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三年級成語故事 篇14

從前有一個孩童,名叫張三,他家裏養了許多羊,但他做事馬馬虎虎的。

一天,羊圈上的欄杆上塌了一個洞,張三的鄰居看見了,就提醒他趕快修羊圈,他呢,搖搖頭說:“只有一個小小的洞,沒關係的,過幾天再修吧。”鄰居沒辦法,只好走開了。

當張三準備修補羊圈的欄杆,順便看看小寶貝羊羔長的怎麼樣時,發現羊跑掉了不少,沒剩幾隻了,他看到這番景象,不禁傷心地大哭起來:“我的羊兒呢?哇……哇……”

有一位老人家聽到了張三的哭聲,就走了過來,關心地問他:“你怎麼啦?哭得這麼傷心?吵得我沒法睡覺了。”張三掛着眼淚珠子把事情的'經過說給了那位老人家聽,老人家聽了,笑着對張三說:“你的羊兒不見了,是因爲羊圈上欄杆的洞修得太遲了。你一旦發現,就要及時修補,否則羊就一隻一隻地跑走了,你現在修補還不算晚,還能挽救剩下的羊只。”張三頓時醒悟過來,謝過老人家,拿起錘子,把羊圈上的欄杆修得牢牢的。

從此以後,張三家的羊再也不少了,他也徹底改掉了這個拖拉的壞毛病。雖然張三丟了不少羊,但他從這件事情汲取了很大的教訓,從此養成了有錯即改的好習慣。

吹竽隊裏,與其他299名樂師相處,學習資源還算豐富。但他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滿足於濫竽充數,自欺欺人,只能落個逃之夭夭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