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經典故事 > 關於貝多芬感人的故事(精選10則)

關於貝多芬感人的故事(精選10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8W 次

故事是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於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於口頭講述,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貝多芬感人的故事,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關於貝多芬感人的故事(精選10則)

貝多芬感人的故事 篇1

早熟的天才,艱苦的童年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誕生於萊茵河畔的小城市波恩。

貝多芬的父親是當地唱詩班的男高音,是一個經常醇酒的蠢漢。他的母親是女僕,這是個清貧的家庭。

貝多芬是一個典型的神童音樂家。由於他在音樂上的早慧,十二歲時就被人拿來同名垂青史的音樂神童莫扎特相提並論。他愚蠢的父親急切地想利用這一點來賺取名利,逼迫小貝多芬整天練琴和演出,稍不如意就毒打他。在貝多芬的記憶中,他根本就沒有享受過父愛。

上天又偏偏賜給貝多芬一副粗陋的外表,外加身材矮小粗壯-即使成年後也不過1.58米,他的外貌使他從小就遭人譏笑,成年後也難於倖免。

清貧的家庭,粗暴愚蠢的父親,不惹人喜歡的外貌,所有這些構成了貝多芬不愉快的童年,形成了他以後的反叛性格和強勢作風,也造成了他成年後粗俗的言談舉止。貝多芬被許多同時代的人描述成"粗魯、固執、脾氣暴躁,只要心情稍有不好,就隨時隨地亂吐痰。"

大約在十二歲左右,小貝多芬在波恩遇見了一位相當好的導師-尼弗。正是尼弗擴大了貝多芬的藝術視野,使他在不幸的童年中沒有厭惡音樂,並奠定了他的最初的音樂風格,使他十三歲就成爲管風琴師,並創作了三首奏鳴曲。

1787年,貝多芬動身去當時的音樂之都維也納,並拜見了莫扎特。當時十七歲的貝多芬默默無聞,而莫扎特早已名滿歐洲。可能貝多芬的相貌太一般了,連莫扎特也看走了眼,對這個年經人並沒有太大的興趣。他給了一段音樂讓他用鋼琴即興發揮,自己卻到隔壁屋子和別人聊天。然而鄰屋充滿靈感和氣勢的音樂使得莫扎特不由自主地又跑回鋼琴旁-作爲偉大的音樂家,莫扎特對於音樂的感悟力是非凡的。他從這個年經人的琴聲中聽到了無窮的創造力和靈感,因此一俟演奏完畢,莫扎特便對屋內的人說:"注意這個年經人......有朝一日,他會震驚世界!"

接着似乎該是一段"千里馬遇伯樂"的傳世美談,然而卻什麼都沒有發生,因爲隨後傳來了貝多芬的母親辭世的噩耗。這使兩位音樂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家令人遺憾地分手,從此再未謀面。四年後,一代音樂大師莫扎特以35歲的年齡英年早逝,而此時二十一歲的貝多芬尚在波恩肩負着家庭的重擔。

在貝多芬不幸的童年中,母愛可能是他唯一的美好記憶,十七歲喪母對貝多芬的打擊非同一般。與此同時,他還要擔起這個無人照管的家庭--兩個未成年的弟弟和一個不爭氣的父親。

在艱辛的日子裏,只有在與布朗寧一家的交往中,貝多芬纔得到一點安慰和支持。伊麗奧諾.布朗寧是他的學生,比他小兩歲,貝多芬對她懷有溫柔的感情。當她後來與一位善良的醫生結婚後,貝多芬就將這種感情轉爲永恆的友誼並保持終生。貝多芬也從鄉野景色中找到了安慰--波恩那鮮花滿枝,綠樹成蔭的小徑,經及壯麗浩瀚的萊茵河,以寬廣的胸懷接納了這個日漸憂鬱的年輕音樂家。貝多芬終生對大自然充滿熱愛的情感,他音樂中寬廣的意境和淳樸的旋律直接發源於此。

直面命運的挑戰

就在貝多芬一心準備投身音樂大幹一場時,命運向他露出了猙獰的面孔。從1796年開始,貝多芬就發現自己的聽力急劇下降,對於一位風華正茂,躊躇滿志的鋼琴家和音樂家來說,聽力的衰退不啻於世界末日。但貝多芬進行了頑強的抗爭,並說出了那句傳送千古的名言:"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使我屈服。"

當時的貝多芬還愛戀着一位叫朱麗葉塔的姑娘,著名的鋼琴奏鳴曲《月光》就是獻給她的。然而幼稚風流的朱麗葉塔辜負了貝多芬的一番情意,後來竟與一位男爵訂了婚。

耳聾的治癒日漸渺茫,又痛失心儀已久的戀人,這雙重的打擊使頑強的貝多芬支持不住了。1802年他寫下了一封絕筆信,即現在被稱之爲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遺書》。在信中他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內心深處的理想和痛苦。凡是誤解貝多芬的人,如果仔細總結了他的遺囑,都能發現其中真實的原因,從而原諒他的種種缺點。

不過他還是重新振作了起來,他那堅強的個性不可能屈服於命運擺佈。還是那篇遺囑中,貝多芬說道:是藝術,就只是藝術留住了我,啊!在我尚未感到把我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覺得我是不能離開這個世界的。

困頓的晚年與偉大的創作

命運的發展總有起伏,緊接着1814年的巨大成功後,貝多芬的命運急轉直下,跌入了低谷。這個低谷是如此之深,因此當貝多芬最終走出後就真正永垂不朽了。

首先,他的經濟陷入困境,維也納這個城市從骨子裏是輕佻而又浮華的,它從未對貝多芬報有真正的好感。自從1814年維也納會議之後,維也納的音樂口味日漸趨向於意大利樂風,他們推崇的是羅西尼,而將貝多芬視爲"迂腐"。貝多芬的朋友和贊助人,或分散,或故去,現實的經濟困難頃刻來臨,沒有固定的收入,沒有聽衆,沒有稿約......沒有起碼的經濟保障,再偉大的藝術家也一籌莫展。貝多芬不得不把他寶貴的時間耗費在精打細算的日常生活開支和與女廚的爭吵上。他曾寫道:"我差不多到了行乞的地步,而我還得裝着日常生活並不艱難的神氣。"

與此同時,他的耳朵完全失聰,這樣他連所熱愛的鋼琴演奏和指揮工作也不得不放棄。其中最嚴重的一次打擊來自他指揮彩排他的歌劇《菲德里奧》。由於他根本聽不見樂隊演奏和演唱,整個排練一團糟,重新開始後依然如故。貝多芬從聽衆難堪的表情中領悟到了原因。回到家中捧着臉一言不發。他的朋友說:"在我和貝多芬的全部交往中,沒有一天能和這致使的一天相比。他的心靈受到的極大的傷害,至死不曾忘記這可怕的一幕。"

沉重的家庭苦難也折磨着貝多芬。貝多芬的一個弟弟於1815年去世,留下八歲的兒子查理。查理的母親是個微不足道的女人。貝多芬爲了收養查理,不惜和她進行曠日持久的訴訟,一直到1820年才告勝利。

貝多芬將他全部的愛都傾注在查理身上,希望能將他培養成材。但貝多芬明顯犯了個錯誤,查理並不是童年的自己,他根本就成不了音樂家。由於貝多芬過於主觀和急躁,養成了查理的逆反心理,不斷地給貝多芬找麻煩,使貝多芬傷透了心。終於在1826年,在幹了數不清的蠢事之後,查理開槍自殺。但他居然笨得連開兩槍也沒有成功。自己滿腔的心血和感情白白地浪費,還受到別人的誤解和嘲笑,沒有什麼比這更令人傷心的了。查理的自殺使貝多芬高傲的內心受到極大的難堪,對他的打擊是致命的。加上1817年他百病纏身,他的朋友說他"突然變得象個七十歲的老人,疲乏無力,喪失了鬥志。"

在無盡的煩惱,痛苦和憂愁中,貝多芬的創作受到嚴重的影響,作品很少,貝多芬的敵人甚至斷言他已窮途末路。

經歷了多年的命運的打擊,此時的貝多芬已不再是那個充滿自信的貝多芬,不再是那個感到自己的才華具有至高無上的力量,能去征服整個宇宙,去把自己的音樂思想給每個人,並能取得所有人尊敬的貝多芬。現在的他是一個終於遠離塵囂,獨身隱居,不再尋求任何功名的貝多芬。他專心致志於自己的藝術,對外界的褒貶無動於衷。他完全沉浸於苦難之中,卻微笑着順從一種毫無反抗的憂鬱,有時又以一種驚人的意志力量使自己達到寧靜的歡樂之中。從1815年到1826年,貝多芬的創作進入了他的"第三期風格"。這期間的代表作是《D大調莊嚴彌撒》,《d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五首鋼琴奏鳴曲和一些絃樂四重奏。

這時貝多芬把音樂結構放在第二位,他找到的形式更能自然地符合情感上的要求。因此,貝多芬的晚期作品是人類天才創作中所從未有過的最傑出的作品。它超越了貝多芬從前所有的音樂作品,向人類想象力所能觸及的最高領域翱翔。

《D大調莊嚴彌撒》被貝多芬稱爲他最完美的作品,這根本不是爲了宗教和教堂的音樂,而是貝多芬本人情感和思想的流露。至今這部彌撒還是西方同類作品中的代表作。

《d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凝聚了貝多芬一生的心血。從1795年貝多芬就草擬了這部交響曲最後樂章的主題,以後他在許多中曾無數次地嘗試。經過多年的探索後,貝多芬決定破天荒地在交響曲中加入人聲,引用席勒的《歡樂頌》詩句,來表達他畢生的夙願:歌頌歡樂,歡樂戰勝了痛苦,歡樂解放了人類,並把他們引向了上帝。

當時全歐洲籠罩在封建勢力摧毀法國大革命成果的黑暗時期。在此背景下,《第九交響曲》於1824年在維也納舉行了首演,從此人類歷史上一部偉大的音樂作品誕生了。當激動人心的大合唱結束時,狂熱的聽衆不顧一切地鼓掌,相互擁抱,許多人禁不住失聲痛哭,彷彿發生了一場騷亂。在維也納這個講究禮儀的城市,皇族出場不過鼓三次掌,但貝多芬享受了熱烈的五次鼓掌謝幕,以至於警察不得不出面干預......

貝多芬已完成了他的使命,他已經達到了音樂的最高境界。1827年3月26日下午5時3刻左右,狂風大作,風雨交加,隆隆的雷聲震動着貝多芬的屋子。突然,一道閃電劃破長空,使貝多芬的屋內充滿了奇異的光亮。與此同時,處於彌留之際的貝多芬猛然睜開眼睛,向上舉起了右手。當他的手放下時,眼睛半閉着,心臟停止了跳動。

兩萬多維也納市民參加了他的葬禮,著名的作曲家舒伯特等藝術家扶着他的靈柩。貝多芬的墓碑上刻着奧地利詩人格利爾巴採的詩句:"當你站在他的靈柩前的時候,籠罩着你的並不是志頹氣喪而是一種崇高的感情;我們只有對他這樣的一個人纔可以說:他完成了偉大的事業......"

貝多芬感人的故事 篇2

著名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曾經用這樣一段話來形容一個人:“物質生活的窘迫毫無改觀。他貧病交加,孤立無援,--但他卻是個戰勝者:--人類平庸的戰勝者,他自己命運的戰勝者,他的痛苦的戰勝者。”是的,作家口中的“他”就是指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這段話出自於世界名著《名人傳》。

《名人傳》講述的是貝多芬、米開朗琪羅和托爾斯泰三位名人的一生,其中我最崇敬的偉人是貝多芬。

貝多芬於1770年12月16日誕生於德國波恩,家裏貧困交加,展現出音樂才華的他被父親視爲“搖錢樹”,父親不惜打罵,使貝多芬有個不幸的童年。貝多芬長大後更是痛苦萬分,可一次又一次的挫敗都沒能使他屈服,雙耳失聰的他同樣在生命的57年間完成了100多件作品。

“人生是艱苦的。在不甘於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場無日無止的鬥爭,往往是悲慘的,沒有光華的,沒有幸福的,在孤獨與靜寂中展開的鬥爭。”我想,即使沒有人看到、聽到貝多芬的努力雨艱辛,但是隻要有付出,就會有收穫。正如晚年多獲好評,至少受人尊敬的貝多芬成功了。

貝多芬的父親常把孩子拽到鍵盤前,讓他在那裏艱苦地練上許多小時,每當彈錯的時候就打他的耳光。鄰居們常常聽見這個小孩子由於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這就是貝多芬的童年。今天的我們就像是溫室裏的花朵,有是爲什麼要假裝造作地在一旁“痛苦呻吟”呢?貝多芬的毅力、頑強不惜的鬥志、寧死不屈的精神我們永遠都無法體會……

就讓貝多芬的精神繼續在無數文章與音樂史中流傳、發揚光大,把他深深烙印在心中。

“用痛苦帶來歡樂。”沒錯!這個人就是音樂巨人--貝多芬!

貝多芬感人的故事 篇3

貝多芬是西方古典音樂中的愷撒。可有誰知道,貝多芬25歲時患耳疾,45歲時失聰。貝多芬的音樂給後人帶來了無盡的享受,可他卻不能在生前享受到自己創作的作品。

請注意這個天生的音樂家

1770年12月6日,貝多芬誕生在波恩市的一個音樂世家。他4歲時就會彈奏羽管鍵琴,8歲起就登臺演出,並獲得了音樂神童的美譽。10歲時,他拜師於普魯士最著名的音樂教育家聶費。12歲時經聶費的推薦,到瓦爾特斯坦伯爵的宮廷樂隊充任管風琴師助手,這是貝多芬“音樂僕役”生涯的開始。

17歲時,貝多芬去拜訪音樂大師莫扎特,受到熱情接待。莫扎特在聽完貝多芬彈了幾首鋼琴曲子後興奮地說:“各位,請注意這位年輕人,不久的將來他就會博得世人的稱讚!”莫扎特還答應給貝多芬上課。可惜此後兩個月,貝多芬母親突然去世。對此,貝多芬父親意志消沉,終日酗酒,貝多芬不得不挑起了養家餬口的重擔,再次回到原來的歌劇院當鋼琴師。

19歲那年,法國大路程爆發,貝多芬滿懷激情地寫了《誰是自由人》的合唱曲來表達他對自由與民主的渴望。後來,貝多芬通過人介紹,認識了李希諾夫斯基公爵。他很欣賞貝多芬的才華,收他爲音樂僕役。貝多芬也很快以自己的即興鋼琴奏迷住了維也納人,其音樂旋律時而如細水潺流,時而如驚濤駭浪,時而如鳥語雞鳴,時而如暴風驟雨。有人曾評論貝多芬的即興曲“充滿了生命和美妙”。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

30歲時,貝多芬愛上了一個伯爵小姐朱麗葉.琪查爾迪,但她父親嫌貝多芬出身低賤,硬是把女兒許配給一個伯爵。這給了貝多芬極大的精神刺激,據說他的名曲《致愛麗絲》就是在這段時間內創作的。

失戀固然令他傷心,但更令他傷心的是他的耳朵開始發聾。他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寫到:“我過着一種悲慘的生活……要是幹別的職業,也許還可以;但在我的行當裏,這是最可怕的遭遇!”貝多芬曾竭力治療,卻無濟於事,他搬到維也那鄉下去療養了兩年。結果病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更加惡化了,就連窗口對面的教堂鐘聲都聽不到了。

絕望中,貝多芬多次想到了死,但他不甘心就這樣離開人世,他堅信只有音樂才能拯救他。他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寫到:“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不容它毀掉我!”貝多芬立志要在餘生中從事音樂創作。從此,維也那的官廷樂會少了一位出色的鋼琴彈奏家,但世界樂壇卻誕生了一位不朽的作曲家。

貝多芬從32歲起開始音樂創作,在近兩年的彷徨與探索後,他終於創作出第一部具有自己鮮明特點的作品--《第三交響曲》(《英雄交響曲》),其最突出的特點是音調跌宕起伏,時而沉靜凝思,時而憤慨咆哮,令人情緒激憤。貝多芬創作《英雄交響曲》,本來是想獻給拿破崙的,但他聽到拿破崙在巴黎聖母院加冕稱帝的消息時,怒不可遏,憤而塗去原來的獻詞,而是把它改成:《英雄交響曲》--爲紀念一位偉大的人物而作。

貝多芬只有一個

1809年10月,法軍佔領維也那,趨炎附勢的奧地利貴族們爭向佔領者們獻媚,其中也包括李希諾夫斯基公爵,他強迫貝多芬爲法軍軍官彈奏鋼琴聽,這使貝多芬忍無可忍,他操起一隻凳子向公爵扔去,並在當晚離開了伯爵家。行前留下一張紙條,上書:“公爵,您所以成爲一個公爵,只是由於偶然的出身所造成;而我之所以成爲貝多芬,卻是由於我自己。公爵現在有的是,將來也有的是;而貝多芬卻只有一個!”

另一次,當貝多芬與歌德一同散步時,迎面撞見了皇后,太子和一羣貴族們。面對他們,歌德立刻讓路,而貝多芬則坦然地說:“讓路的應是他們,而不是我們!”但歌德還是摘下禮帽,躬身立在路旁,而貝多芬則揹着雙手,闊步向前。結果太子認出是貝多芬,連忙脫下禮帽向他致意,其侍從們也畢恭畢敬地分列兩邊,目送貝多芬挺胸而過。那次,貝多芬真正感到了做人的尊嚴。

貝多芬54歲時,創造出《第九交響曲》(《歡樂頌》)。他前後用了六年時間來創作、修改這部曲子。1824年5月7日,《第九交響曲》首次在維也那卡德劇院演奏。貝多芬親自指揮演奏,他既不看眼前的樂譜,也聽不見絲毫的琴聲。他全憑自己的記憶來指揮這場演奏。結果聽衆們興奮若狂,不時爆發出熱烈的喝采聲,鼓掌次數多達五次!而皇族成員出場也不過鼓掌三次。

貝多芬自勵人格的心理分析

從心理學上講,貝多芬之所以會在極度困苦的狀況下,一再創作出輝煌無比的音樂篇章,這與他的自勵人格有極大關係。自勵人格的突出特點是能很快將生活中的壓力轉化爲自我勵志的動力,並在不斷的奮鬥中獲得精神上的滿足。自勵人格的`人還很善於昇華個人的精神痛苦,他們會把每一次生活挫折都當成個人成長的契機,從而磨練個人的意志。

貝多芬的可貴在於他每每生活失意時,都會在音樂創作中尋求內心的平衡。例如,貝多芬因失戀而譜寫出《致愛麗絲》,因嚮往自由而譜寫出《第三交響曲》(《英雄交響曲》),因失聰而譜寫出《第九交響曲》(《歡樂頌》),他的音樂創作都飽含對人生的深刻感受,又充滿了激情。他最大的名言是“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他用一生的努力去向世人證明他有這個能力!

貝多芬的可貴還在於他永遠傲視達官顯貴,不因自己出身卑賤就去刻意巴結他們。他在音樂創作當中也突出體現出他的傲骨,他譜寫的旋律可比驚濤駭浪,可如氣壯山河,充滿了個性特徵。

一個失聰之人,卻能寫出人類最動聽,最振奮的音樂篇章,這是貝多芬自勵人格的不朽傳奇。

貝多芬感人的故事 篇4

貝多芬在5歲時患有中耳炎,但並沒有得到很好的治療。

貝多芬很小就開始接受音樂訓練,爲了使自己的兒子貝多芬成爲一位神童,約翰很早就教貝多芬彈奏鋼琴。貝多芬在8歲(1778年)時就能在科隆登臺演出,11歲就在劇院樂隊演出,13歲就成爲風琴師,並發表了3首奏鳴曲,約翰有時會在深夜將貝多芬從牀上拉起,要他在朋友面前演示其音樂才能。

貝多芬因此在上學時顯得注意力不夠集中。11歲的時候,他因父親財力不濟而被迫輟學。

由於約翰的音樂教育缺乏系統性,所以有同行說服了約翰,讓貝多芬另請老師以進一步發掘其潛能。1781年(一說1782年)貝多芬跟隨樂隊指揮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寶·奈弗學習鋼琴和作曲,另外還跟弗蘭茲·安東·里斯學習小提琴,這些新老師的努力使得貝多芬開始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奈弗是一位好老師,他不但看出了貝多芬的優勢所在,也能察覺其弱點:缺乏自制力、修養和紀律。他要求貝多芬研習前輩的作品,如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以及同時代音樂家的名篇,如莫札特的作品。

1782年,奈弗發表了貝多芬的第一部作品《以戴斯勒先生一首進行曲爲主題的羽管鍵琴變奏曲》。貝多芬在1783年(一說1782年)代表奈弗出任宮廷樂隊羽管鍵鋼琴演奏家。1783年,奈弗在一音樂雜誌撰文,稱只要他能堅持不懈,一定會成爲莫扎特第二。

貝多芬在1827年1月3日立下遺囑,3月份健康明顯惡化。這一年他爲肝硬化動了4次手術。在他臥牀之時,醫生安德雷阿斯·瓦烏希給了他75瓶藥。雖然後世並不知道藥方是什麼,但辛德勒說到,正是瓦烏希“用藥物摧殘貝多芬”,而貝多芬也對醫生失去信心。當時一位德國指揮家費迪南·希勒,年方15歲,去看訪彌留之際的貝多芬。他說道,3月20日時貝多芬曾說:“我想我得準備上去了。”

1827年3月26日17:45,貝多芬逝世。舒伯特的朋友胡藤布倫勒描述了貝多芬離去時戲劇性的一幕,當時空中雷鳴電閃:貝多芬突然掙開眼睛,向空中伸出右拳並這樣過了幾秒鐘,神情嚴肅,臉帶怒氣。然後他身子跌回,半閉着眼睛,口中再沒一句話,心也不再搏動了。

據說貝多芬在病榻上臨終之際說過:“鼓掌吧,朋友,喜劇結束了。”最後這句話後來被意大利作曲家列昂卡瓦諾用在他的作品《丑角》中,以結束那假戲真做的慘痛悲劇。希勒在貝多芬頭上取下一縷頭髮。葬禮於29日舉行,據說有達10000名維也納市民出席了他的葬禮。舒伯特是38擡棺人之一。軍警需要出動到場以維護秩序。在他維令根墓園起先的墓上有一座刻有他名字的方尖碑。到了1888年,他的棺木被取出,並改葬至維也納中央公墓,舒伯特墓旁,而當時奧地利作曲家布魯克納也在場。

1.日有進境

晚年的貝多芬有一次聽到一位朋友彈奏他的《c小調三十二變奏曲》。聽了一會兒,他問道:“這是誰的作品?”

“你的。”朋友回答說。

“我的?這麼笨拙的曲子會是我寫的?”然後又補充了一句:“啊,當年的貝多芬簡直是個傻瓜!”歌德評論席勒的話,完全適用於貝多芬:“他每星期都在變化,在成長。

我每次看到他時,總覺得他的知識、學問和見解比上一次進步了。”有一時期,貝多芬甚至想毀掉他青年時期所作的歌曲《阿黛萊苔》和《降E大調七重奏》(作品20號)。這決不是偶然的,象貝多芬這樣,真可以說是“五十而知四十九之非”了。

2.我行我素

貝多芬不願做一個客廳裏的寵兒,他寧願在自己的住所,能夠隨己意進進出出、起牀、穿衣和吃東西。他喜歡按照自己的興趣爲房間裏的瑣事瞎忙。

有一次,爲了空氣流通和看清窗外的景物,他竟特意把窗戶砍掉一塊。他總是同房東們發生糾葛,總是不斷地搬家。每當他處於創作高潮時,他總是把一盆又一盆的水潑到自己頭上來使它冷卻,直到水浸透到樓下的房間我們可以想象那房東和其他房客的情緒會怎樣!有時他搬家搬得是這樣的頻繁,以致他甚至不願操心把鋼琴的腿支上,乾脆就坐在地板上彈奏它。由於他每次租新房時必須簽署一張租契,指明租期,他就往往同時爲四個公寓付房租。這大概就是爲什麼他雖然掙了不少錢,可總是沒有多少積蓄的原因吧!

3.欣然忘食

一天,貝多芬來到一家飯館用餐。點過菜後,他突然來了靈感,便順手抄起餐桌上的菜譜,在菜譜的背面作起曲來。不一會兒,他就完全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之中了。侍者看到貝多芬那十分投入的樣子,便不敢去打擾他,而打算等一會兒再給他上菜。大約一個小時之後,侍者終於來到貝多芬身邊:“先生,上菜嗎?”貝多芬如同剛從夢中驚醒一般,立刻掏錢結帳。侍者如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先生,您還沒吃飯呢!”“不!我確信我已經吃過了。”貝多芬根本聽不進侍者的一再解釋,他照菜單上的定價付款之後,抓起寫滿音符的菜譜,衝出了飯館。

貝多芬感人的故事 篇5

當雄渾激昂的《命運交響曲》叩擊着你的心扉時,你也許想起了貝多芬這位遭到命運沉重打擊的音樂巨人。貝多芬是18世紀以來世界最的德國音樂家,可能也是世界音樂最偉大的音樂家。他和海頓、莫扎特並列爲西歐古典音樂的三個代表。

貝多芬生於德國萊茵河流域的波恩,他的父親和祖父是當地的選帝侯馬克斯·弗雷德里奇的宮廷歌手。這個家庭是個不幸福的家庭,父親嗜酒成癖,使貝多芬很早就被迫接過了撫養母親和兩個弟弟的擔子。12歲時,貝多芬已經能夠自如地演奏,而且擔任了管風琴師聶費(1748—1798年)的助手。就在這時他開始正式跟聶費學習音樂。聶費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樂家,他擴大了貝多芬的藝術視野,使貝多芬熟悉了德國古典藝術的一些優秀範例,並鞏固了貝多芬對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貝多芬的正規學習和有系統的教養,實際上是從聶費的細心教導和培養開始的。聶費還引導他在1787年到維也納就教於莫扎特。在那裏他有機會爲莫扎特演奏,他用莫扎特給的一個主題作了輝煌的即興演奏,使得莫扎特對朋友說:“注意他,有一天他將名揚全世界。”幾年後,選帝侯出錢安排他在維也納跟海頓學習。他在22歲時離開了出生的城市,以後再也沒有回來。不幸的是,上了年紀的海頓看不慣年輕的貝多芬那種暴烈的氣質和獨立的精神。當貝多芬和其他名家研究音樂時,其中一位最學究氣的宣稱:“他什麼也沒學到,他不會用正統風格寫出任何東西來。”

貝多芬到維也納不久便接到母親的死訊,他不得不立即趕回波恩。由於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親死後,他才第二次來到維也納,但這時莫扎特卻已不在人世了。貝多芬第二次來到維也納後,很快地便贏得了維也納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別是即興演奏)的稱謂。以後,他先跟海頓學習,後來跟申克·阿勃列希貝爾格和薩利耶裏等人學習。他在波恩通過同知識分子勃萊寧的交往,接觸到當時許多教授、作家和音樂家,並從他們那兒受到“狂飆運動”思潮影響。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國*前幾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長尤爲迅速。

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進步的思想意識給他了很多啓發,從而奠定了他人文主義世界觀,深信人類平等,追求正義和個性自由,憎恨封建專制的壓迫。儘管維也納古典樂派中的三位作曲家所處的生活年代相當接近,但是貝多芬的思想同海頓和莫扎特顯然並不屬同一個“時代”。海頓一生備受凌辱,他雖也偶爾被激怒過,但卻總是逆來順受,當時進步的文學思潮和革命情緒都很少能使他激動,他的音樂同鬥爭也是永遠絕緣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難並不比海頓少,他勇敢於反抗,寧願貧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樂中,從那充滿陽光和青春活力的歡樂的背後,往往還是可以感覺得到一絲痛苦、憂鬱和傷感的情緒。只有貝多芬,他不但憤怒地反對封建制度的專制,而且用他的音樂號召人們爲自由和幸福而鬥爭。貝多芬在波恩時期(1782—1792年)的創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鋼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這一時期可以說他還只是處於創作的準備階段。他在維也納最初十年(1792—1802年)的創作,比較的作品也只有《悲傷》、《月光》和《克羅採》奏鳴曲及《第三鋼琴協奏曲》等。但在這期間,他對社會與政治諸問題又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識到他要努力探尋的目標。1802至1812年,他的創作進入了成熟時期,這段時間後來成爲他的“英雄年代”。

儘管出生於音樂世家,而且從小就開始學習鋼琴和提琴,但貝多芬並非莫扎特式的神童,他30歲時纔開始寫第一部交響曲,而在像這樣年紀的莫扎特已經寫了40部左右的交響曲了。他的創作並非一揮而就,而是孜孜不倦地修改草稿直至感到滿意爲止。其早期作品具有海頓和莫扎特的風格,但後來發展了一種完全屬於他自己的形式,其作品個性鮮明,較前人有很大的發展。在音樂表現上,貝多芬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大大提高了鋼琴的表現力,使之獲得交響性的戲劇效果;又使交響曲成爲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重要音樂形式。貝多芬創作活動的成熟過程表面看來是相當遲緩的,但實際上卻非常穩固。

貝多芬從1796年開始便已感到聽覺日漸衰弱,但是直到1801年,當他確信自己的耳疾無法醫治時,才把這件事情告訴給他的朋友。但是,他對藝術的愛和對生活的愛戰勝了他個人的苦痛和絕望。苦難變成了他的創作力量的源泉。在這樣一個精神危機發展到頂峯的時候,他開始創作他的樂觀主義的《英雄交響曲》。《英雄交響曲》標誌着貝多芬的精神的轉機,正是這部作品標誌着貝多芬創作英雄年代的開始。

貝多芬一生坎坷,沒有建立家庭,26歲開始耳聾,晚年全聾,只能通過談話冊與人交談。但孤寂的生活並沒有使他沉默和隱退,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進步思想意識給他許多啓發,奠定了他人文主義世界觀的基礎。他曾說:“一年的自由比100年的專制主義對人類有用得多”。

貝多芬一生的作品雖然不太多,但他卻被公認爲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家。之所以贏得如此高的聲譽,關鍵在於他集卓越的音樂天賦和熱情奔放的性格於一身,有崇高的理想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有堅忍不拔的意志和不屈不撓的毅力。他以深刻、銳利的眼光,敏感地把握住了時代和社會的脈搏,他的作品不僅體現了他巨人般的性格,而且反映了人民的苦難、奮鬥和希望,因而具備了鮮明的社會性和深刻的哲理性。他爲人類留下了一筆永恆的寶藏,對世界音樂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被尊稱爲“樂聖”。

貝多芬的主要作品也是最重要的作品是交響音樂,其中又以九部交響曲佔首要地位。這些家喻戶曉的作品有: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C大調第五交響曲《命運》、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A大調第七交響曲、d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歡樂頌》)、序曲《愛格蒙特》、序曲《柯利奧蘭》、降E大調第五號鋼琴協奏曲《皇帝》、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C大調第九絃樂四重奏《拉祖莫夫斯基》第三號、c小調第八鋼琴奏鳴曲《悲愴》、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月光》、F大調第五鋼琴奏鳴曲《春天》、F大調第二號浪漫曲。

貝多芬感人的故事 篇6

1787年的春天,17歲的貝多芬爲了尋師訪友,風塵僕僕地來到了世界音樂名城維也納。

他虔誠地敲開莫扎特的房門,謙恭地自我介紹說:“我叫貝多芬,是專程從德國波恩趕來拜見您的。請您多多指教。”莫扎特聽後,馬上回憶起一段往事:貝多芬出身於一個有名的音樂世家,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著名的音樂家。小貝多芬從4歲開始學琴,在8歲時就舉行了個人音樂會,11歲時創作的一首《葬歌》風靡整個歐洲,剛滿13歲時便擔任了宮廷風琴師,是一個很有發展希望的青年音樂家。不過,貝多芬到底有多大的音樂才華呢?莫扎特決定要親自考覈一下。

“請坐下來,給我和客人們彈一曲鋼琴吧!”莫扎特安詳地說。

貝多芬爲了贏得莫扎特的讚賞,盡最大努力彈了一首高難度的鋼琴曲。可是,莫扎特聽了卻毫無表情,反而順手拿起一張紙,快速地寫了幾個字,遞給貝多芬說:“請按這個題目構思一首鋼琴曲吧!”

貝多芬聽了心中一陣忐忑,似乎覺得有些委屈。他沒有吭聲,只是凝神思索了一會,雙手便按上了琴鍵。驀然,美妙的琴聲像潮水似的奔涌而來,神奇的旋律溢滿全室的上空,客人們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

“好極了!”莫扎特仔細地聽完了貝多芬的即興創作,高興地對身邊的音樂家們說:“請各位注意,這個來自美麗的萊茵河畔的孩子,必將以他的音樂才華,震驚世界!”

貝多芬沒有辜負莫扎特的殷切期望,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他把自己關進旅館,既不出門也不會客,只是專心致志地學習鋼琴和忘我地進行創作。在他學習的過程中,曾經出現過這樣幾個有趣的小故事:

一天,一個住在他樓下的女客人突然高聲地喊叫起來:“請樓上的人注意一下,樓板漏水了!”可是。儘管這個女客人不停地高聲喊叫,水珠還是不停地從樓板縫裏向下掉。怒氣衝衝的女客人命令她的僕人趕快到樓上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當僕人走進貝多芬的房間時,不禁被眼前的景象驚得說不出話來:只見正在練琴的貝多芬,手指像急速發射的飛箭猛擊琴鍵,發出山崩海嘯的轟鳴。手指發熱了,他就放進琴旁的水盆裏浸浸涼,再甩去水珠繼續彈奏。水盆裏的水幾乎完全用光。正是遍地被甩出的水,不斷地向樓下滲透。

又一天,金色的晚霞映照着遠方的青山,徐徐的晚風吹拂着小路旁的野花,貝多芬與一個朋友在郊外田野的美麗景色裏散步。貝多芬默默地來回踱步,直到夜色籠罩了原野。他與同來的朋友始終沒有講過一句話。突然,他忘情地大喊了一聲:“我找到了主題!”說完便飛步向城裏奔去。奔進房間後,連帽子和外套也顧不得脫,便伏在鋼琴上奏出了一首嶄新的樂曲。

還有一次,貝多芬來到了一家飯店。他來到飯桌前,一坐下,就用手指在飯桌上不斷敲打,似乎把飯桌當成了琴鍵。一個多小時過去了,飯店裏的人好奇地走過來問他在幹什麼。貝多芬這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是坐在飯店裏,他馬上自我解嘲地說:“結賬吧,我該付多少錢?”店裏的人聽了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因爲貝多芬根本就沒有吃什麼東西。

貝多芬就是這樣專心致志地學習和創作,這也是他一生中獲得成功的根本所在。

貝多芬感人的故事 篇7

德國音樂家貝多芬,是歐洲音樂史上最著名的音樂家之一,他1770年出生在德國的波恩,在貝多芬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對他的期望非常高,希望自己的兒子成爲莫扎特式的音樂神童。在貝多芬才4歲的時候,父親便把一堆的曲譜放在貝多芬面前讓他彈奏,有時候貝多芬把小手都練腫了還是不敢休息。

一天,教堂的鐘聲都已經敲了12下了,貝多芬還在練習,他必須等到父親回來檢查他的曲子才能睡覺,母親看着眼睛眯成一條縫的貝多芬,垂憐的對他說:“孩子,都12點了,先去睡覺吧。”

“不行,爸爸等會回來看見我沒有練琴,會打我的。”

媽媽對這個酒徒的丈夫也沒有辦法,只好抱着貝多芬在琴邊流淚,很快,貝多芬在母親的懷抱睡着了,媽媽便把他抱上了牀。

當鐘聲再次敲響的時候,貝多芬的酒徒父親回來了,“那個小兔崽子呢,怎麼不練琴了?”

“你不看看都幾點了,還讓孩子練琴,你要把他弄死才肯罷休啊?”

“對,你說的對”貝多芬父親一邊說着,一邊來到貝多芬牀邊,把貝多芬提了起來,母親怎麼攔也攔不住。

貝多芬迷迷糊糊的在琴上一邊彈,一邊閉着眼睛,儘管如此,貝多芬的琴聲還是十分流暢自然。

“行,這還有點莫扎特的樣子。”父親在一邊高興的說。

一晃幾年過去了,貝多芬從4歲長到了8歲,經過4年的刻苦練習,他的鋼琴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的酒徒父親也感到滿意,於是便讓他在音樂院舉行了一次獨奏音樂會,這次演出非常成功,父親享受到了兒子成功的喜悅。

貝多芬感人的故事 篇8

提起音樂家的名字,沒有比貝多芬更響亮更莊嚴的了。他是音樂的英雄,——不,是人類的英雄。所謂英雄,並不是個人事業的野心家,它是從人類生活的提高出發,必要時甘心交付出個人的生命。因此,貝多芬沒有一般的傷感的氣息,雖然痛苦始終糾纏着他的生命。

他說:“大多數人爲了一點好事便迴腸蕩氣,這可不是藝術家的天性。藝術家是火一樣的,他們不會哭泣——人得憑音樂從他的精神打出火來。”貝多芬的一生充滿痛苦和折磨,他創造了許多撼人心魄的音樂作品。

他的成長的道路特別艱苦,他貧困、失戀、耳聾、孤獨,生活的波折沒有使他屈服,反而塑造了他堅強不屈,正直不阿,不向困難讓步、不向命運低頭的性格,他不畏權,不媚勢,心中惟以音樂爲上帝,勤勉敬業,頑強奮鬥,爲世界樂坊留下了一大批寶貴的音樂遺產。他的音樂作品熱情激昂,振奮人心,就向熊熊燃燒的烈火一樣,併發着炙熱的激情。貝多芬沒有一根媚骨,既使在貴族圈中,一發覺到別人在他的彈琴聲中繼續談話的時候,他也毫不猶豫的拍上鋼琴,憤然離席:“我纔不高興對豬彈琴。”

貝多芬生於1770年。他具有音樂的血統和天分。14歲時,他愛公立學校唸書,音樂教育則從4歲開始,8歲時已經拉一手好提琴。有人預言它是莫扎特第二。後來他(又)有轉入莫扎特門下。因爲生活的不安,戀愛的失望,聽覺也開始煩攪他,在別人的眼中,貝多芬變成一個怪人。幸虧他的工作力是旺盛的。從無數的筆記中可以看出,他沒有放棄對音樂執着的愛。1826年12月,貝多芬患肺炎,後轉水腫病。三個月的治療無力使他好轉。1827年3月2日,貝多芬就此告辭了人世。他下葬時有兩萬人(爲他送行),有一位老太太說:“這裏埋葬的是音樂的主帥!”

貝多芬感人的故事 篇9

公元1770年,世人最崇敬的"樂聖"貝多芬,出生在德國的波昂市。貝多芬小時候的家境清寒貧窮,全家人相處的氣氛也不和諧。因爲他有個脾氣剛烈、個性自私、又沒有責任感的父親。貝多芬的爸爸成天不肯好好做事,只知道喝酒。幸虧貝多芬有個賢淑而吃苦耐勞的媽媽,多虧媽媽四處幫人洗衣打掃,家裏的生計才能夠免強維持。其實,貝多芬的爸爸並不是沒有專長,他在音樂方面頗有才華,祇是不夠踏實而已。他的嗓音渾厚、有磁性,曾經在宮廷裏擔任過好一陣子的歌手。

這份工作的待遇雖然並不怎麼豐厚,至少還算安穩,但是卻不能滿足他爸爸心裏那股過大的野心。貝多芬的爸爸總是這樣抱怨,要他一輩子當歌手實在太沒出息了,他一心夢想做個財富滿坑滿谷的大富翁。不過,想錢容易賺錢難,要不是真有兩把刷子,想要賺到大錢,談何容易哪!再說,他爸爸除了歌喉派得上用場之外,根本沒有其它本領。因此貝多芬的爸爸進也不是,退也不是,總是找不着一條好出路,他心裏煩悶得不得了,才借酒麻痹自己。爸爸的苦悶,媽媽心理明白得很,她常常勸告爸爸,要他衡量自己的能力做事。可是爸爸根本就聽不進耳朵,他堅信,憑自己銳利的眼光,一定可以爲全家人帶來幸福的生活,只是這個願望必須貝多芬努力配合,才能圓滿實現。無時無刻不在爲名利花心思的爸爸,到底在打些什麼主意呢?原來,他非常羨慕和姊姊正在德、奧、義、法等國大開音樂演奏會的莫扎特,一位僅僅十八歲就被公認爲出名的鋼琴家,而且收入還相當可觀呢!所以,貝多芬的爸爸決定栽培才四歲大的貝多芬朝鋼琴演奏的生涯邁進,因爲莫扎特也是三、四歲的時候就開始起步。

爲了滿足虛榮心,向來我行我素的爸爸,根本不顧貝多芬的意願如何,只要他大聲一吼:"貝多芬!快過來彈琴!"貝多芬就得乖乖就範,即使是三更半夜,照樣得掀開被子立刻下牀,要是動作慢了半拍,他爸爸就會拍桌叫罵,然後怒氣衝衝的闖進房裏,將貝多芬拖下牀來痛打一番。總之,貝多芬從小就是提着心、吊着膽過日子的。有一天深夜,貝多芬的爸爸拎着一瓶酒,左搖右晃的走進家門。這時,貝多芬正躺在沙發上睡得很沉。爸爸看到貝多芬不但沒有努力練琴,還躺着睡覺,一時氣上心頭,原本就不夠慈祥的面孔,一下子變得更加嚴肅,他衝向沙發用力搖醒貝多芬大吼:"起來!莫扎特小時候都是熬夜練琴的,你如果想要成大器,就不要再貪睡了。"

"貪睡?"對貝多芬來說,這是多麼刻薄的字眼哪!他整夜陪在媽媽身旁等爸爸回家,直到凌晨兩三點鐘才閤眼入睡,沒想到爸爸醉醺醺的一進家們就吵吵鬧鬧。貝多芬悶着一肚子氣,本來想要大膽頂撞爸爸的,後來想想,反正爸爸是個不講道理只講權威的人,何必多費脣舌呢?算了,還是乖乖練琴吧!就這樣,貝多芬表面上對爸爸的無理要求總是百依百順,暗地裏卻打從心底排斥爸爸的獨裁作風。有時候,貝多芬實在受不住委屈了,就會都着小嘴向媽媽哭訴,甚至會直截了當的告訴媽媽說:"媽,我好討厭爸爸喔!"不過,討厭歸討厭,爸爸總是爸爸;況且,貝多芬也是個知道輕重的孩子,無論如何,他是不會也不敢和爸爸起正面衝突的,他只是儘量避開爸爸的視線而已。貝多芬認爲,只要少跟爸爸碰頭,自然可以減少被迫彈琴的機會。所以,貝多芬常常一個人躲在閣樓眺望波昂街上的大廣場。波昂街上的大廣場很寬闊,那裏是個提供人們休閒娛樂的好地方。每到黃昏時分,總會有一羣大大小小的孩子們在這裏玩遊戲。他們有的玩跳繩,有的踢皮球,有的捉迷藏,大家都好像玩得好開心。貝多芬最喜歡趴在窗臺上看小朋友天真的笑容,聽小朋友開懷的笑聲,感受大夥兒輕鬆愉快的氣氛。而整天愁眉苦臉的貝多芬,也只有在這個時候才能領會什麼是快樂。

由於爸爸一再使用高壓的手段逼迫孩子,所以"父親"、"鋼琴"、"音樂"、"壓力"等...,這些東西對貝多芬來說,都是惡夢,只會帶給他痛苦而已。不過,有沒有興趣是另一回事,經過了五、六年的錘鍊,加上自己的優異資質,貝多芬的琴藝倒也一天強過一天;而且,在十歲那年,貝多芬的爸爸已經沒辦法再引領他進入更高的境界了。於是,他爸爸只好委託歌劇團的指揮尼富先生擔任貝多芬的音樂教師。

尼富先生的教法很親切,也很特別。他知道,如果要貝多芬在音樂界大放異彩,就非得要貝多芬喜愛音樂不可。所以,尼富先生不厭其煩的爲貝多芬解析樂曲內容,並且想盡辦法教導貝多芬,讓他把感情適當的融入樂譜中,細心體會曲調的高低起伏,再着手彈琴,這樣纔會比較得心應手。有時候,尼富先生還會講些音樂家苦練成名的故事來勉勵貝多芬,而貝多芬總是聽得津津有味。結果,不出半年,貝多芬對音樂的熱愛,竟然像一匹誰也勒不住的野馬,向前直奔。可見,興趣的培養足以改變人的一生。

貝多芬的作品有"月光曲"、"快樂頌"、"第一交響曲"、"奏鳴曲"、"命運交響曲"、"莊嚴彌撒曲"等等,這些都是擺脫古典主義、展現自由、熱情奔放的美麗樂章。

貝多芬感人的故事 篇10

貝多芬出生於貧寒的家庭,父親是歌劇演員,性格粗魯,愛酗酒,母親是個女僕。貝多芬本人相貌醜陋,童年和少年時代生活困苦,還經常受到父親的打罵。貝多芬十一歲加入戲院樂隊,十三歲當大風琴手。十七歲喪母,他獨自一人承擔着兩個兄弟的教育的責任。

1792年12月貝多芬離開了故鄉波恩,前往音樂之都維也納。不久,痛苦叩響了他的生命之門,從1796年開始,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響,聽覺越來越衰退。起初,他獨自一人守着這可怕的祕密。1801年,他愛上了一位名叫朱麗埃塔的姑娘,但由於自己的殘疾(此時他已耳聾)以及朱麗埃塔的自私、愛慕虛榮,兩年後她嫁給了一個伯爵。肉體與精神的雙重摺磨,都反映在他這一時期的作品中。席捲歐洲的革命波及了維也納,貝多芬的情緒開始高漲,這時的作品有《英雄交響曲》、《熱情奏鳴曲》。

1806年5月貝多芬與布倫瑞克小姐訂婚,愛情的美好產生了一系列偉大的作品。不幸的是,愛情又一次把他遺棄了,未婚妻和另外的人結婚了。不過這時貝多芬正處於創作的極盛時期,對一切都無所顧慮。他受到了世人矚目,與光榮接踵而來的是最悲慘的時期:經濟困窘,親朋好友一個個死亡離散,耳朵也已全聾,和人們的交流只能在紙上進行。面對生活苦難,似乎沒有什麼能使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創作風格扭轉了維也納當時輕浮的風氣。

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在風雪交加的日子嚥下了最後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