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名人故事 > 陳垚旭翱翔計劃,不尋常的經歷名人故事範例

陳垚旭翱翔計劃,不尋常的經歷名人故事範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W 次

陳垚旭翱翔計劃,不尋常的經歷名人故事

接觸翱翔計劃前,陳垚旭只是普通意義上的好學生。

2010年夏天,這一切發生了改變。

當時,陳垚旭從老師口中聽到“翱翔計劃”。“院士、教授將成爲導師”“在科學家身邊成長”“直接進入實驗室體驗科研”……今天,已是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大一學生的陳垚旭,回憶起自己最初聽到這些內容時的心情,就是“新奇、興奮”。

在面試中,主考官提問:“你爲什麼對科學感興趣?”

陳垚旭答:“我對未知的東西好奇;自然界有大美而不言,科學能讓我感悟美、探索美。”

層層考覈和選拔後,陳垚旭終於成爲翱翔計劃的學員;經過基礎培訓,他被分配到清華大學新型陶瓷與精細工藝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導師的輔導下,結合個人興趣,他確定了研究方向:納米二氧化鈦。

初次走進實驗室,陳垚旭的第一感覺是“貴”,隨隨便便擺在實驗室一角的某種儀器,就可能價值百萬、千萬。

前一刻,他還在中學課堂裏聽課、做題,被老師約束着、催促着學習;現在,接近第一流的科研團隊,他意識到他闖入了成人世界:沒有人對你提要求,全靠你自我要求。

雖說確定了研究方向,但其實是兩眼一抹黑。

這時,他連最簡單、最基礎的刷試管都不會,他深有感觸地說:“在中學課堂,我只知道把試管刷乾淨,來到實驗室才知道,正規的方法是刷九遍,自來水衝三遍,去離子水衝三遍,乙醇衝三遍。”又如,精確到萬分之一克的天平每移動一下,都要重新校準……這一切讓陳垚旭一邊驚歎“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一邊在師兄們手把手的指導、示範下,將科研的嚴謹貫穿在每個細節中。

納米二氧化鈦是材料研究領域的熱門話題。

陳垚旭比一般人多一些優勢,“我媽媽是做材料相關工作的,我叔叔是學金屬材料的,爺爺還出過金屬材料的書,我可以說是出生在材料世家。”但即便如此,對於一箇中學生,面對“納米TiO2的製備及其光催化性能的影響研究”這樣一個具體的課題,陳垚旭還是有些發矇。

他不知如何下手,“納米TiO2”、“光催化”等詞都太陌生,與高中物理毫無關係。幸好,師兄們帶着他查資料、看文獻,他逐漸瞭解到研究方向的現狀、背景和意義——納米二氧化鈦,這種材料可以通過光照產生催化劑,自動分解有害物質,可以廣泛用於裝修染料、污水處理等方面。“這種神奇的環保材料引起了我莫大的興趣。”

陳垚旭的翱翔之旅就此啓程。從“不知道可以做什麼”,到主動尋找“在這個領域,我能做什麼”。

完成人大附中的課業之餘,他便趴在中國知網上看納米方面的論文。一開始,他需花三四個小時翻字典,才能搞懂一篇英文文獻,當閱讀量積累到一定程度,他幾乎掌握了專業領域內的所有生詞,掃一眼便能知文章的大概。

關於“我能做什麼”,也有了答案。

一日,在學校的物理課上,老師講到“磁”,陳垚旭腦中的某一處被激活:可不可以將磁與翱翔計劃中的課題相結合?

“將磁加入CO2+的納米TiO2粉末,其光催化性會如何?”再去實驗室時,他大膽提問,這是個還沒人涉獵的課題,導師林之華給予肯定,認爲“很有創意”。

請教、徵詢、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藥品的準備……實驗、失敗、再實驗……

此後,每個週六上午,陳垚旭都在實驗室,做實驗、做記錄,反覆積累數據、分析結果,不知不覺,他已像他最初看到的那些師長們一樣——不厭其煩、一絲不苟,一次實驗六七個小時,全程保持全神貫注。

2012年,在清華大學面向全國選拔某一方面有突出特長的高中生的“拔尖計劃”中,陳垚旭脫穎而出,取得50分加分,並於當年9月進入該校材料科學與工程系。

翱翔計劃2010級學員結業時,陳垚旭代表物理組發言:“有了我的'新材料,人們就可以控制掌握處理污染的時間,最大限度減少納米二氧化鈦的浪費並實現回收利用。”

他說:“做實驗時,將所有反應物一點點地滴加到燒杯中,也許你已經認真地配製了個把小時,但就在加最後一種試劑、眼看着就要完成的時候,手一哆嗦多加了幾滴進去,前面所有的努力都前功盡棄,只得把辛辛苦苦配製的溶液全部倒掉,重新來過,雖然心裏有說不盡的沮喪,但就在一次又一次這樣的過程中,鍛鍊了自己……我逐漸養成了踏實認真、實事求是的習慣,改掉了浮躁、散漫的毛病。”

進入實驗室,接近真正的科研之前,陳垚旭還沒有明確的人生規劃,“配置納米粉時,經過一番倒騰,我用儀器測出的結果和之前別人論文中提到的所有情況都不一樣,我去請教師兄、導師,他們也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我感到非常快樂”,這快樂源於“體驗到什麼是科學:就是不斷探索”。這快樂,讓他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堅定了他走科研之路的志向。

2013年2月,陳垚旭在清華大學接受採訪時說:“我想,我的經歷符合翱翔計劃推動者的初衷——因翱翔計劃得以走進高校實驗室,接觸科研,最終又成爲科研後備軍中的一員。”

進入大學後,他有意在之後的學習中繼續翱翔計劃中曾進行過的研究,“21世紀,新材料領域有廣闊天地,一旦實現技術的突破,就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質的改變。”

採訪結束,他說:“待會兒我在學生會外聯部還有工作。我把時間分塊兒,學習、活動、學生會……以前參加翱翔計劃時,要完成人大附中的學業,要去實驗室,要去朗誦社、做青年志願者……已經習慣並遊刃有餘了。”

這種時間管理的方式,也是那段特殊經歷的賜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