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名人故事 > 建一座心靈的花園名人故事

建一座心靈的花園名人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9W 次

3歲時,他被送到一家教會辦的學校上學。因爲家貧,吃不起學校昂貴的飯菜,媽媽就蒸一大鍋饅頭,讓他每天早上帶着一個搪瓷漱口盅,一個饅頭,徑自上學去。天氣寒冷時,饅頭變得僵硬,他就蘸着熱水吃冷饅頭……飯桌上,姐姐經常看到媽媽邊吃飯邊抹眼淚。一家人吃着熱飯熱菜,而他在外面啃着冷饅頭。

建一座心靈的花園名人故事

6歲時,他學會了幫助媽媽做家務,不懂煮飯,就負責買菜,放學之前都會到香港西營盤正街或水街買菜,講價、揀菜、燒爐子樣樣都會。

他從小喜歡花兒,因爲媽媽曾告訴他,老家山東一年四季鮮花盛開。爸爸回憶道:“我記得威海有燦爛醉美的櫻花、芳香四溢的桂花、爭奇鬥豔的芙蓉花,還有梅花。梅花不怕天寒地凍,不畏冰襲雪侵,不懼風刀霜劍,不屈不撓,昂首怒放,獨具風采。不與百花爭時光,不和羣芳鬥豔麗。每到百花凋零、嚴寒刺骨的冬季,便悄然飄落在山嶺坡間、園林徑旁……奇姿異態紛呈,美不勝收。”爸爸對花兒的描述深深感染了他,他對花兒有了一種特殊的感情。

爸爸的薪金要養活一家5口人,所以家中常常捉襟見肘。爲貼補家用,媽媽聯繫了一家制作塑膠花的工廠,—家幾口人做起了塑膠花。爲節省車錢,他經常步行半小時去上學。11歲的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子,上課之餘就由他負責搬運材料和塑膠花往返工廠。幾十公斤的材料常常令他不堪重負走走歇歇,就這樣一背就是數年,直到長大後,他的右肩仍比左肩要寬。記得最後一次交完塑膠花後,媽媽將送花的最後一個袋子放入箱子收藏起來,說是要留給孫子。這是媽媽教給他的第一堂人生課:不畏艱辛,自食其力。

青年時,他遠赴英國留學。3年的時間裏,他每週到快餐店打工3個晚上,每次6個半小時,回到住處時往往是凌晨了。除了姐姐用嫁妝資助他之外,他大多靠半工半讀維持自己的學習生活費用。其間,他沒有閒錢用於奢華消費,就一頭撞進花叢樹影之間,開始自己的“花農”生涯。他笑稱:“在英國住的地方有個後花園,種花養草不用外出,比較省錢。”和在香港一樣,爲了省幾個車費,每天上學放學都靠兩條腿步行。

留學歸來的他,成爲香港16位全國政協常委之一,參政議政,爲國家發展建言獻策。他又成爲香港專業聯盟主席,帶領香港專業人才深耕內地市場。他還是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的發起者之一,中心擔負研究香港政治、經濟發展等重大議題。他給報紙撰文,向讀者介紹他的所思所想;他開闢博客,用最現代化的手段與市民交流……

2012年3月,他成功參選,當場含着熱淚憶述自己的爸爸媽媽,並一度哽咽淚溼眼眶,感謝雙親多年來的教導和培養。一向以嚴格堅毅著稱的他,流露出感性的一面,讓人格外動容。

他說:“我的裹腳媽媽,默默地忍受着身體的不便與痛楚,與爸爸相互扶持,支撐起這個家,靠做塑膠花減輕家庭的負擔。媽媽常常教導我說,‘假如自己有一口飯吃,都要先看看其他人是不是也有一口飯。男孩子,吃點虧不打緊!’對於40多歲之後才生下的我,爸爸媽媽也絕不嬌縱慣養。”也許影響他更多的,是爸爸媽媽那種堅強樂觀的向上精神。耳濡目染中,形成他處變不驚的堅毅性格,並對香港的未來肩負着責任感。

外人很難把外形高大硬朗、冷峻嚴肅的他與種花養草聯想在一起,但他卻是圈內出名的“花農”。事業穩定後,他終於擁有自己的花園,沉浸於神奇的七彩世界,從不假手他人。不管他的公務有多繁忙,他都會擠出時間經營自己的花園。哪怕每晚抽出半個小時,也要照顧好自己的“心肝寶貝”。他邀請記者到他的花園裏觀賞花草,還將種花的心得放到博客上,與愛花者討論花色和種類。太陽在春、夏、秋、冬的緯度不一樣,在早、中、晚照射的角度不一樣,都會讓鮮花產生不同的顏色效果等等……幼時家貧,擁有私家花園只是一個空中樓閣般的夢想。這些年來,他最大的心願,就是想爲爸爸媽媽建一座心靈的花園,找回他們對祖國和故土的依戀。

他,就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四任最高行政長官樑振英,一名有影響的企業領袖,一位矚目的政治人物,一個稱職的兒子、父親、丈夫、朋友……他就像香港的紫荊花一樣,在不同時段擁有着不同的顏色,默默地生長在香江兩岸,綻放在萬花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