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名人故事 > 民間名人故事之朱熹

民間名人故事之朱熹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6W 次

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爲朱子。朱熹著述甚多,有《四書章句集註》《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說》《周易讀本》《楚辭集註》,後人輯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語象》等。其中《四書章句集註》成爲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

民間名人故事之朱熹

朱熹路過山下村

敖江北岸山下村,人煙稠密,阡陌縱橫。早在宋代就以物阜田豐,交通便利,商旅輻輳而名聞四鄉。北來南往的客人無不在山下村歇馬停轎,休息打尖,天明又匆匆上路。

相傳,理學宗師朱熹爲避“僞學”之禍,路過山下村。那日驕陽當空,盛暑難耐,朱熹走得口乾舌燥,雙腳發軟,瞥見路口開一間茶館,忙走進茶館坐在板凳上。朱熹口啜香茗,開襟納涼,渾身舒坦,連日的困頓疲勞消除了大半。

茶館主人是個年近半百的婦女,膝下僅有一個八、九歲的男孩,是她在下山路上生的,取名“下山”。這下山自幼好學。終日手不釋卷,朱熹既是一代大儒,自然喜的是讀書郎。愛的是棟粱材。他沉吟一會,從身上摸出一枚通寶,笑着吩咐道:“替我辦九樣下酒菜來。”女主人接銅錢在手,心裏象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不辦嘛,得罪了客官;辦吧,區區一枚銅錢如何端出九碗菜?怔怔地愣在那裏,腳象生了根似的提不起,走不動。下山見母親受窘,抓起銅錢說:“依奶,我有辦法!”

下山如飛竄出茶館,不一會兒,只見他提着一把韭菜喜眉笑眼地站在朱熹面前。朱熹見狀,忙把下山摟在懷裏,抖動着花白鬍須,高興地流出淚水。原來,“韭”與“九”同音,朱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驗證下山的才學。不料聰慧的下山即刻猜中了啞謎,怎不使朱熹興奮激動呢?

朱熹在茶館住了一夜,第二天帶走了下山,悉心教授。那下山不負師教,高中進士,官拜兩浙路提點刑獄。下山官高爵顯,舉家北遷都城臨安。他爲感激朱熹提攜教誨之恩,在茶館原地修起一座“朱子祠”,內供朱熹牌位。春秋兩季,鄉人頂禮膜拜,遺蹟至今尚存。

傳說朱熹在山下住過的茶館蚊蟲絕蹤是下山母子當晚用艾草薰燃的結果。這艾草因被朱熹步履踏過,被鄉民稱爲“步步香”。

貴安村傳奇

敖江上流潘溪貴安村素以溫泉出名,傳說這貴安村的得名與朱熹有關。

那時理學大師朱熹以道德文章名震朝野,昏庸的光宗皇帝聽信韓侂冑的讒言,下旨他罷削朱熹官職。韓宅胄怕朱烹東山再起,務必斬盡殺絕,派兵捉拿朱熹。幸得門生報風,朱熹才安然出逃。

那一日,朱熹從三山北嶺高一腳、低一腳地到貴安村,韓宅胄親兵緊追而至。貴安村民早聞朱熹賢名,把他扶進祠堂裏藏起來。說也奇怪,官兵剛到村口,那溪中鱖魚喋喋鼓浪而至,一羣羣,一堆堆,紛紛跳躍出水面,那官兵見狀大喜,頓時忘記捉拿“欽犯”,爭着到溪邊抓取鱖魚,官兵飽餐一頓,見日已西斜,只好趕天黑之前上路回三山城。

朱熹安然脫險,是夜,月上東山,光華如練,村中諸老在江濱置酒爲朱熹壓驚。賓主籌交錯,欣賞着江月交輝的美景。朱熹感激父老盛情款待,愈發狂飲不已,喝得酩酊大醉,加上連日勞累,躺在沙灘上呼呼酣睡。朱老夫子爲何不怕寒冷呢?村民發現朱熹躺過的地方冒出了一股清泉,晶瑩清澈。熱氣蒸騰,這就是遠近聞名的貴安溫泉。

據說鱖魚保護了朱熹,而朱熹又貴爲一代理學宗師。“鱖”與“貴”諧音,於是溪濱這座不知名的村落取名爲“貴安”村了。

七裏注經

敖江流經小滄,有一個村莊名呼“七裏村”。相傳七裏村的得名也與朱熹有着不解之緣。南宋光宗年間,朱熹的理學被朝廷宣佈爲“僞學”,爲防不測,朱熹隱姓埋名,僻居於小滄附近的七裏村,埋頭著書立說。

朱熹欽慕屈原忠君愛國之誠心,又感於年代相隔久遠人們對《楚辭》疏淡。他低吟着《涉江》中的尾句:“曼餘目以流觀兮。冀壹反之何時?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棄逐兮,何日夜而忘之?”朱熹呵開凍筆寫道:“首丘,謂以首枕丘而死,不忘其所自生也。《禮》曰:大鳥獸表其羣匹。越月喻時,則必反巡,過其故鄉。又曰:樂,樂其所自生。禮,不忘其本。古人有言:狐死,正首丘,仁也。”剛寫完,忽覺全身暖融融的,如沐春日。如披重裘,朱熹欣喜異常,不禁手舞足蹈起來。這才發現腳後跟有毛茸茸東西,舉燈一照,原來桌下爲伏着一隻狐狸。此後,每當更深夜靜。小狐便偎於桌下爲他暖腳,朱熹渾身舒暢,文思泉涌,三個月時間書稿積案盈箱,八卷本《楚辭集卒》完稿。

不覺冬盡春來,滿眼春光明媚。一日夜忽聞嚶嚶啜泣之聲,小狐拜立腳下“從此與先生永訣矣!”朱熹諤然問故,答日:“舊巢爲強獾所佔,明日舉家遷移矣。”朱熹汨流滿面,提筆草就一篇《悽狸賦》,讀來聲淚俱出,就燈下焚之。

次日,朱熹悽悽惶惶地離開了七裏村,那“悽狸”與“七裏”諧音,因朱熹在該村注過經,與狐結緣。於是“七裏”便成爲此村的名稱了。

雙龍搶珠

南宋淳熙年間,朱熹應友人聘請,到連江馬鼻講學。他從榕城出發,徒步登北嶺。

走了一程,口乾舌焦。見路邊有座茅屋茶店,招牌上寫着:“壽春”二字。店裏三三兩兩的客人正在品茶談笑,朱熹叫聲:“店家沏一壺上等茶來。”店主是一個五十多歲的老婦人,聽到叫喚,急忙從裏間出來,滿臉堆笑地招呼:“先生,很對不起,今天客商多,茶水賣完了,正在燒呢”。朱熹說:“口渴得很,來碗涼水吧。”店主端來一碗水,朱熹接過正要喝,老太婆冷不防從砠口撮一把穀殼撒在碗裏,朱熹無奈,只得用嘴輕輕地吹開穀殼,慢慢地喝。

受到野店老婦的戲弄,怎能忍受?他表面上不動聲色,和店主人搭訕;“依姆,您家裏有幾口人?生意好做?”店主人嘆了口氣說:“丈夫前年不幸棄世,留下母子倆相依爲命,兒子到山裏砍柴去了,這會兒也該回來了。”老太婆見朱熹葛巾布衫,儒生打扮。試探地問:“先生是讀書人嗎?能看地脈吧?我丈夫尚未下葬,求先生在附近相一塊宅地。朱熹眉頭一皺,計上心來,信手往對面山坳一指,說:“眼下就有一塊寶地可安葬你的丈夫,”依姆連聲道謝。

從茶店出來,朱熹心中暗笑。他精通風水擅長六壬,對面山坳的“寶地”其實是一塊“雙龜鎖口”的絕地。

幾年後,朱熹從連江返回榕城,又登此嶺,走到店前,大吃一驚,“壽春”茶店變成了“齋春”客棧,茅屋換成瓦房,還掛着一幅酒帘。依姆滿面春風地把朱熹接進店裏,沏上一壺好茶,又張羅着燙酒,爲他洗塵接風。老太婆笑盈盈地說:“先生,自從我丈夫安葬在你看好的寶地後,生意格外地好,前年翻蓋了大瓦房,擴大了店面,招來四方來客,兒子也娶了媳婦,添了二個孫子。這都是託先生的福啊!”停了一會兒,又說:“先生,這回不象你上次來時的情景,那次你要喝茶,碰巧水賣完了。只好喝冷水。我見你上嶺來氣喘吁吁大汗淋漓。怕先生一口氣把涼水喝下會得病,所以往水裏撒了一把穀殼。”幾句話把朱熹說得臉紅耳赤。脊樑骨發麻。他跑到門外,仔細觀察對面山勢,果然山明水秀,地脈興旺。山腰裏隱約可見有兩條青龍騰雲駕霧,盤旋飛舞在爭奪着一顆碩大的珍珠,五彩閃耀,瑞氣千條。朱熹既羞愧又慶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