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少兒百科 > 世界鐘王--永樂大鐘

世界鐘王--永樂大鐘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8W 次

北京海淀區魏公村東,北三環路北側的“大鐘寺”,原本稱爲“覺生寺”後來因爲寺裏懸掛了一口非常大非常大的銅鐘,所以,人們就稱這座寺院爲“大鐘寺”。大鐘寺是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修建的。它的規模可以用“宏大”兩個字來形容。自南向北依次爲山門、天王殿、正殿、後殿、藏經樓、大鐘殿、配殿等。名爲“華嚴鐘”的大鐘,便懸掛在大鐘殿內。

世界鐘王--永樂大鐘

大鐘殿從外面看頗像天壇的祈年殿,下方上圓,高五丈,四面皆窗。大鐘便懸掛在8根立柱支起來的鐘架上。這8根立柱每根都有一合抱粗,上面繪着五彩金龍。這些金龍栩栩如生,把大鐘更襯托得氣勢非凡。大鐘通高6.75米,鍾脣厚22釐米,鐘口最大直徑3.67米,總重量約爲46.5噸。這口足有兩層樓高的大鐘,上上下下、裏裏外外都鑄滿了文字,每個字1~1.5釐米見方,字體恭楷端正,古樸遒勁,相傳是明初著名書法家沈度的手筆。據考證,這口大鐘鑄有7部佛經,9項漢文咒語和100多項梵文咒語。總計23萬餘字,至今鍾文清晰可辨。

大鐘除“華嚴鐘”這一名稱外,又稱“永樂大鐘”。這是因爲它鑄於明朝永樂年間而得名。大鐘自問世以來,一直是世界上公認的“鐘王”。《大英百科全書》把它排在世界著名古鐘的榜首。1733年,俄國沙皇爲了超過中國的這口大鐘,曾不惜花費巨大的人力、財力,用了5年時間,在莫斯科鑄造了一口約193噸重的大鐘。可是,還沒等沙皇高興上多一會兒,那口大鐘澆鑄冷卻後便裂了一條大縫,成爲敲不響的啞鍾。而我國的大鐘,至今完整無損,鐘聲遠播,這不能不歸功於我國先進的冶煉鑄造工藝。

永樂大鐘是冶煉工匠採用我國傳統鑄造技術“泥範法”一次鑄造成功的。它的具體做法是:先在地上挖一個大坑,用草木和三合土做好內型,上面塗上極細極純的泥,把寫好字的宣紙反貼在細泥上,刻好陰字,再加熱燒成陶範,然後再一圈圈地做好外範。最後,將熔好的銅汁一次灌入,大鐘便鑄成了。

這做法說起來簡單,實際上是一種巧妙而又需要熟練技巧和很好組織協同的工藝措施,哪一環節出現偏差,都可導致鑄件的失敗。別說是在古代手工業生產技術的條件下,就是在今天,要成功地澆鑄40多噸的大鑄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此可見,當時我國工匠們的冶鑄技術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經專家們用現代科學方法測量,大鐘的合金比率非常科學合理:其中銅 80.54%,錫16.4%,鉛1.12%,還有其他一些少量金屬元素。專家們認爲,正是由於這種合理的合金比率,才使得大鐘質地堅固,硬度適中,雖經重擊,音質也不受破壞。大鐘的鐘聲聲級可達120分貝,在聲音傳播條件好的情況 下,聲響可傳百里之遙,而且能持續3分鐘之久。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大鐘的振動頻率與音樂的標準音頻率相差無幾。鐘壁自上而下,還可依次分出高低不同的音階。難怪日本著名聲學家北村音一教授在聆聽了大鐘的鐘聲後,讚歎地說:“這是我聽到的世界上最美妙的鐘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