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寓言故事 > 古代寓言故事三則範例

古代寓言故事三則範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9W 次

“寓言”一詞,最早見於《莊子》的寓言篇。它往住敘述一個小故事,而又於具體的情節中,隱含着一種更深刻的思想,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古代寓言故事三則,歡迎大家閱讀。

古代寓言故事三則

寓言故事1:秀才討錢

一位秀才正在書房裏讀書,突然聽見敲門聲。開門一看,原來是位白髮蒼蒼的老翁。相貌長得很古怪。讓進屋後,秀才問老者姓名,老人說:“我姓胡,名叫養真,其實是千年修煉得道的狐仙。因爲仰慕您秀才的高雅,願和您做個朋友,談談學問和詩文。”

秀才從來豁達隨和,聽了並不以爲怪,於是便同老翁談古論今起來。老翁十分博學,談吐極爲精彩風雅,叩問他經史百家的經典要義,居然能理解深透,解釋精妙,真是出口成章,氣度不凡。秀才感到很出乎意料之外,因此對老翁十分佩服,從此結爲知交。

有一天,在交談中秀才小聲地請求老翁道:“您對我很好,可是,您看我這麼窮,有時連飯都吃不飽。您是得道仙人,只要費舉手之勞金錢肯定會馬上到手。真對我好,何不給我一點小小的賙濟幫助呢?”老翁一聽,沉默了一會兒,有點不以爲然的樣子。稍後又笑道:“這是很容易的事,但需要十幾個錢作母錢,好生許多子錢。”秀才照辦了。老翁於是同秀才來到一間密室,一邊慢慢踱步,一邊嘴裏唸咒語。忽然,只見無數的錢嘩啦啦地從房樑上下雨似地往下落,轉眼之間錢就堆了半屋,足有三尺高。老翁問秀才:“您看夠了嗎?”“夠了夠了。”秀才喜不自禁。於是兩人先後出來,把門關好。送走老翁後,秀才就進密室去取錢。可開門一看,滿屋的錢頃刻都不見了,只剩下原來作母錢的十幾個錢,還稀稀落落地丟在地上。秀才大失所望,氣呼呼地去責問老翁爲何欺騙和戲弄自己。老翁淡淡地對秀才說:“我本來是要和您結個文字之交相互切磋,並沒想到跟您合謀去廣積錢財。剛纔滿屋子錢都是我臨時從別人那裏借來的,爲了清白,只好又還給人家去了。如果您還想發份外之財,就請您去找會偷盜的‘樑上君子’作朋友吧!老夫不能成全您了。”說完,老翁拂袖而去。

精神生活也要以物質爲基礎,讀書人也需要錢,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可借旁門左道大發橫財,否則即使不遭致橫禍,也會“竹籃打水一場空”。

寓言故事2:脣亡齒寒

晉獻公要出兵攻打虢(guo)國,首先必須經過虞國,但是他擔心虞國不肯答應借路。這時,晉國大臣荀息對獻公說:“您如果肯將垂棘(地名)所產的名貴玉石與屈產(地名,均屬晉國領土)所出的良馬奉送給虞國的國君,然後再向他借路,我想他是會答應的。”

晉獻公有些猶豫地說:“垂棘玉石是我祖傳的寶貝,屈產寶馬是我心愛的坐騎啊。如果虞國國君收下了我的這兩件珍貴禮物,卻仍然不肯借路給我,那怎麼辦?”

荀息於是對獻公分析道:“虞國的國君如果不肯借路,他定然不敢隨便收下我們的禮物;如果他收下了玉石和寶馬,就一定會借路給我們。至於這兩件寶貝,您有些捨不得,這也不要緊,只不過是暫時寄存在那裏罷了,遲早還是要歸還給您的。打個比方,我們將垂棘玉石放在虞國,就好比從內室移到了外室;而將屈產寶馬放到虞國,也就好比是從內馬圈牽到了外馬圈一樣。到時候,您如果要把這兩件寶貝取回來,那還不容易嗎?”

一番話說得晉獻公如釋重負,於是決定按荀息的計謀行事。

虞國的國君見到這兩件稀世寶物後,有些動心,打算給晉國借路。這時,虞國大夫宮之奇出面勸阻說:“國君可不能這樣做呀!虢國是我們的鄰邦,他們與我國恰似一種脣齒相依的親密關係,如果嘴脣沒有了,牙齒是會挨凍的呀!長期以來,我們兩國在危難之際互相救助,這並不是什麼互施思德,而完全是戰略上的互相需要啊。而今,您同意給晉國借路,讓其攻打虢國。如果晉國在今天消滅了虢國,我們虞國在明天就會被晉國吃掉,這該是多麼危險的事啊。”

可是,虞國國君一心貪戀晉國的寶玉和良馬,聽不進宮之奇的勸阻,給晉國軍隊讓出了一條攻打虢國的必經之路。

晉國憑藉自己的國力強盛、兵強馬壯,很快就消滅了弱小的虢國。在班師回朝之際,又順便剿滅了毫無準備的虞國。爲此,荀息專門去虞國找回寶玉和良馬,當面歸還給晉獻公。

晉獻公望着失而復得的寶物,十分得意地說:“寶玉還是我原來的那一塊,沒有變樣;只是這馬又多長了一顆牙齒,比去年大一歲了。”

虞國國君爲了貪圖眼前的一點小利,置國家利益於不顧,結果招致亡國的`巨大災難,這個深刻的歷史教訓,是值得後人深思的。

寓言故事3:高山流水

春秋時期,俞伯牙擅長於彈奏琴絃,鍾子期擅長於聽音辨意。有次,伯牙來到泰山(今武漢市漢陽龜山)北面遊覽時,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滯留在岩石之下,心裏寂寞憂傷,便拿出隨身帶的古琴彈了起來。剛開始,他彈奏了反映連綿大雨的琴曲;接着,他又演奏了山崩似的樂音。恰在此時,樵夫鍾子期忍不住在臨近的一叢野菊後叫道:“好曲!真是好曲!”原來,在山上砍柴的鐘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聽到伯牙彈琴,不覺心曠神怡,在一旁早已聆聽多時了,聽到高潮時便情不自禁地發出了由衷的讚賞。

俞伯牙聽到讚語,趕緊起身和鍾子期打過招呼,便又繼續彈了起來。伯牙凝神於高山,賦意在曲調之中,鍾子期在一旁聽後頻頻點頭:“好啊,巍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無比的山啊!”伯牙又沉思於流水,隱情在旋律之外,鍾子期聽後,又在一旁擊掌稱絕:“妙啊,浩浩蕩蕩,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樣呀!”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鍾子期就能完全聽出它的意旨和情趣,這使得伯牙驚喜異常。他放下了琴,嘆息着說:“好呵!好呵!您的聽音、辨向、明義的功夫實在是太高明瞭,您所說的跟我心裏想的真是完全一樣,我的琴聲怎能逃過您的耳朵呢?”

二人於是結爲知音,並約好第二年再相會論琴。可是第二年伯牙來會鍾子期時,得知鍾子期不久前已經因病去世。俞伯牙痛惜傷感,難以用語言表達,於是就摔破了自己從不離身的古琴,從此不再撫弦彈奏,以謝平生難得的知音。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之相知,貴在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