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寓言故事 > 抱甕老人示例

抱甕老人示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92K 次

寓言故事是一座豐富的文學寶庫,有些寓言故事反映了社會面貌和政治現實,有些寓言故事承載了人們的智慧和教訓,而有些寓言故事本事就是一篇精彩的文章,引人入勝。下面小編爲大家推薦兩則富含哲理的寓言故事,歡迎大家進行閱讀欣賞,更多精彩的故事盡在本站。

抱甕老人

(一)抱甕老人

孔子的學生子貢到南邊的楚國旅遊。他在返回晉國經過漢水南邊時,看到一位老人正在給菜園裏的蔬菜澆水。那位老人挖了一條渠道,一直通到井邊。老人抱着一個大水罐,從井裏汲水。水沿着渠道一直流到菜園子裏。他不停地用水罐汲水,累得上氣不接下氣。雖然他費了很大的力氣,但是工效卻很低。

於是,子貢走過去對老人說:“老人家,現在有一種機械,用它來澆地,一天可以澆一百畦呢,用不着費很大的力氣但工效卻很高,您不想使用它嗎?”

澆水的老人擡起頭,看了看子貢說:“你說的是什麼東西?”

子貢十分認真地對老人說:“將木頭砍鑿加工,做成一種機械,讓它的後面重,前面輕,用它來提水,就像把水從井裏連續不斷地抽吸出來一樣,水流得很快,嘩嘩地捲起的浪花簡直像開水翻滾一樣。這種機械名字叫做橰(gao)。”

澆水的老人聽了子貢的話卻憤憤然變了臉色。他不以爲然地譏笑說:“我聽師傅說過,世上如果有取巧的機械,就一定會有投機取巧的事情;有投機取巧的.事情,就一定會有投機取巧的思想。一個人一旦有了投機取巧的思想,就會喪失純潔的做人的美德;喪失了純潔的美德,人就會性情反常;而一個人要是性情反常的話,他就會和社會、自然不合拍,成爲一個與天地自然社會不相容的人。你所說的那一種機械我並不是不知道,只是因爲我覺得使用它,就是在於投機取巧的事,而做投機取巧的事是很可恥的。”

子貢聽了這個老人的一番話,像自己做了什麼錯事一樣,難爲情地一時說不出話來。

這個抱甕老人所說的一番道理,看起來有一些邏輯推理的正確性,然而他在機械效用上借題發揮,把刁鑽、險惡與機敏、智慧混爲一談的做法則是錯誤的。這則告訴我們,在新事物面前抱殘守缺的人,做起事來不但吃力不討好,而且還會被後人笑話。

[-(@_@)-]

(二)穿井得一人

春秋時代的宋國,地處中原腹地,缺少江河湖澤,而且乾旱少雨。農民種植的作物,主要靠井水澆灌。

當時有一戶姓丁的農家,種了一些旱地。因爲他家的地裏沒有水井,澆起地來全靠馬拉驢馱,從很遠的河汊取水,所以經常要派一個人住在地頭用茅草搭的窩棚裏,一天到晚專門幹這種提水、運水和澆地的農活。日子一久,凡是在這家住過莊稼地、成天取水澆地的人都感到有些勞累和厭倦。

丁氏與家人商議之後,決定打一口水井來解決這個困擾他們多年的灌溉難題。雖然只是開挖一口十多米深、直徑不到一米的水井,但是在地下掘土、取土和進行井壁加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丁氏一家人起早摸黑,辛辛苦苦幹了半個多月才把水井打成。第一次取水的那一天,丁氏家的人像過節一樣。當丁氏從井裏提起第一桶水時,他全家人歡天喜地,高興得合不上嘴。從此以後,他們家再也用不着總是派一個人風餐露宿、爲運水澆地而勞苦奔波了。丁氏逢人便說:“我家裏打了一口井,還得了一個人哩!”

村裏的人聽了丁氏的話以後,有向他道喜的,也有因無關其痛癢並不在意的。然而誰也沒有留意是誰把丁氏打井的事掐頭去尾地傳了出去,說:“丁家在打井的時候從地底下挖出了一個人!”以致一個小小的宋國被這聳人聽聞的謠傳搞得沸沸揚揚,連宋王也被驚動了。宋王想:“假如真是從地底下挖出來了一個活人,那不是神仙便是妖精。非打聽個水落石出才行。”爲了查明事實真相,宋王特地派人去問丁氏。丁氏回答說:“我家打的那口井給澆地帶來了很大方便。過去總要派一個人常年在外搞農田灌溉,現在可以不用了,從此家裏多了一個幹活的人手,但這個人並不是從井裏挖出來的。”

穿井得一人的故事說明,凡事總要調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切不可輕信流言,以訛傳訛,造成視聽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