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寓言故事 > 金壺丹書示例

金壺丹書示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8W 次

寓言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訓意義的故事。它的結構簡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下面小編爲大家推薦兩則富含哲理的寓言故事,僅供參考與閱讀。

金壺丹書

(一)金壺丹書

齊景公來到已被兼併的原諸侯國紀國視察時,在其京城內發現了一隻金壺,打開一看,只見裏面藏着一幅用紅筆寫就的帛書,上書八字箴(zhen)言:“食魚無反,勿乘駑(nu)馬。”

齊景公將丹書握在手中把玩一陣之後,不禁擊掌讚道:“對呀,爲人行事的確應當如此。吃魚只應吃一面,不要翻動,因爲魚腥味是能使人作嘔的呀;出門時應當不騎那種跑不快的馬,因爲它缺少耐力,走不遠啊。”

晏子在一旁聽了,趕緊糾正道:“這八個字說的並不是您理解的這個意思。所謂‘食魚無反’,是在告誡國君和大臣們不要,不能將民力耗盡,否則就會損傷國家的元氣;所謂‘勿乘駑馬’,則是比喻國君不能將品質不好的人放在身邊,委以重任,否則他們就會誤國害民呀!”

齊景公聽了晏子的解釋,不覺頻頻點頭,但同時又不解地問:“既然紀國有這樣好的治國箴言,它又怎麼會亡國呢?”

晏子回答說;“這是有原因的。我聽說,凡是有道的國君,總是將一些治國安邦的至理名言公開張貼在大街小巷,廣而告之,讓全國上下共同遵守,同時發動民衆隨時監督;而紀國雖然有這樣好的治國箴言,卻將它投注到金壺之中,束之高閣,並不實行。您想,他們這樣做,能不亡國嗎?”

這個說明,有法不實行,便像無法一樣。一個人如果只是將修身的格言置於座右,卻並不打算實行,他就不可能獲得長進;一個國家如果不能將治國良策付諸實踐,那麼再好的國策也只能是一句空話!

[-(@_@)-]

(二)包子有肉,不在褶上

有個年輕人,在與人爭強鬥狠時吃了虧,於是拜師習武,一心雪恥。

初學武,纔沒練幾招,年輕人就摩拳擦掌地打算尋仇,但是被師父攔了下來。

“要教訓對方,就給他幾下厲害的,所以等功夫高了再去,三兩下將他撂倒,纔有面子啊!”師父說。

年輕人覺得很有道理,便繼續苦練,但是當他的功夫真練成了,卻再也沒有昔日的爭強鬥狠。因爲他發覺只要自己出手,對方根本不堪一擊,而當人們知道他武藝高強,卻不計早年恩怨時,對他更是尊敬有加,連那曾經欺侮過他的人,也偷偷地跑來請罪。所以他雖不動手,卻早已贏了。

有位著名的學者,小時候從未進過學校,除了少年時赴日,在偶然的機會下,上過一個短期補習班外,完全靠自修成功。

但是當他早期未成名時,不論自我介紹或寫履歷表,總極力掩飾自己未曾進過正式學校這件事,並將日本的'短期補習班誇張爲正式的學校,強調自己大部分的學問,都是得自那裏。

後來他成名了,真才實學獲得世人的肯定,他卻再也不提日本的往事,反而坦白地說,自己根本從未進過正式的學校,甚至連小學都沒念過。因爲他知道,人們此時非但不會因爲學歷低而輕視他,反而對他的自學有成,加倍尊敬。

中國北方有句俗語,“包子有肉,不在褶上”,意思是真有內容的人,不必彰顯在外面。但不爭的事實是:往往只有有肉的包子,才能不計較褶子;只有具實力的人,才能不計較攻訐。

當我們不能做到“大人不計小人過”和“富而不驕”時,真正的原因,常由於我們不是“大人”也不夠“富”。我們不是缺乏那份修養,而是少了那份實力與具有實力之後的泰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