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寓言故事 >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介紹(通用12篇)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介紹(通用1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6W 次

寓言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寓言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盛行。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介紹,歡迎閱讀。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介紹(通用12篇)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介紹 篇1

張良是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臣,在他年輕時,曾有過這麼一段故事。

那時的張良還只是一名很普通的青年。一天,他漫步來到一座橋上,對面走過來一個衣衫破舊的老頭。那老頭走到張良身邊時,忽然脫下腳上的破鞋子丟到橋下,還對張良說:"去,把鞋給我撿回來!"張良當時感到很奇怪又很生氣,覺得老頭是在侮辱自己,真想上去揍他幾下。可是他又看到老頭年歲很大,便只好忍着氣下橋給老頭撿回了鞋子。誰知這老頭得寸進尺,竟然把腳一伸,吩咐說:"給我穿上!"張良更覺得奇怪,簡直是莫名其妙。儘管張良已很有些生氣,但他想了想,還是決定乾脆幫忙就幫到底,他還是跪下身來幫老頭將鞋子穿上了。

老頭穿好鞋,跺跺腳,哈哈笑着揚長而去。張良看着頭也不回、連一聲道謝都沒有的老頭的背影,正在納悶,忽見老頭轉身又回來了。他對張良說:"小夥子,我看你有深造的價值。這樣吧,5天后的早上,你到這兒來等我。"張良深感玄妙,就誠懇地跪拜說:"謝謝老先生,願聽先生指教。"

第5天一大早,張良就來到橋頭,只見老頭已經先在橋頭等候。他見到張良,很生氣地責備張良說:"同老年人約會還遲到,這像什麼話呢?"說完他就起身走了。走出幾步,又回頭對張良說:"過5天早上再會吧。"

張良有些懊悔,可也只有等5天后再來。

到第5天,天剛矇矇亮,張良就來到了橋上,可沒料到,老人又先他而到。看見張良,老頭這回可是聲色俱厲地責罵道:"爲什麼又遲到呢?實在是太不像話了!"說完,十分生氣地一甩手就走了。臨了依然丟下一句話,"還是再過5天,你早早就來吧。"

張良慚愧不已。又過了5天,張良剛剛躺下睡了一會,還不到半夜,就摸黑趕到橋頭,他不能再讓老頭生氣了。過了一會兒,老頭來了,見張良早已在橋頭等候,他滿臉高興地說:"就應該這樣啊!"然後,老頭從懷中掏出一本書來,交給張良說:"讀了這部書,就可以幫助君王治國平天下了。"說完,老頭飄然而去,還沒等張良會過神來,老頭已沒了蹤影。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介紹 篇2

扁鵲說病

春秋時期有一位名醫,人們都叫他扁鵲。他醫術高明,經常出入宮廷爲君王治病。有一天,扁鵲巡診去見蔡桓公。禮畢,他侍立於桓公身旁細心觀察其面容,然後說道:“我發現君王的皮膚有病。您應及時治療,以防病情加重。”桓公不以爲然地說:“我一點病也沒有,用不着什麼治療。”扁鵲走後,桓公不高興地說: “醫生總愛在沒有病的人身上顯能,以便把別人健康的身體說成是被醫治好的。我不信這一套。”

10天以後,扁鵲第二次去見桓公。他察看了桓公的臉色之後說:“您的病到肌肉裏面去了。如果不治療,病情還會加重。”桓公不信這話。扁鵲走了以後,他對“病情正在加重”的說法深感不快。

又過了10天,扁鵲第三次去見桓公。他看了看桓公,說道:“您的病已經發展到腸胃裏面去了。如果不趕緊醫治,病情將會惡化。”桓公仍不相信。他對“病情變壞”的說法更加反感。

照舊又隔了10天,扁鵲第四次去見桓公。兩人剛一見面,扁鵲扭頭就走。這一下倒把桓公搞糊塗了。他心想:“怎麼這次扁鵲不說我有病呢?”桓公派人去找扁鵲問原因。扁鵲說:“一開始桓公皮膚患病,用湯藥清洗、火熱灸敷容易治癒;稍後他的病到了肌肉裏面,用針刺術可以攻克;後來桓公的病患至腸胃,服草藥湯劑還有療效。可是目前他的病已入骨髓,人間醫術就無能爲力了。得這種病的人能否保住性命,生殺大權在閻王爺手中。我若再說自己精通醫道,手到病除,必將遭來禍害。”

5天過後,桓公渾身疼痛難忍。他看到情況不妙,主動要求找扁鵲來治病。派去找扁鵲的人回來後說:“扁鵲已逃往秦國去了。”桓公這時後悔莫及。他掙扎着在痛苦中死去。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對於自身的疾病以及社會上的一切壞事,都不能諱疾忌醫,而應防微杜漸,正視問題,及早採取措施,予以妥善的解決。否則,等到病入膏肓,釀成大禍之後,將會無藥可救。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介紹 篇3

岳飛是古代著名的反侵略民族英雄,生活在北宋南宋交替的年代。當時北方的金國出兵攻打宋朝,燒殺搶掠,遭到宋朝的反抗。從小就立志報國的岳飛從軍入伍,決心反擊侵略,收復被金國奪佔的土地。他訓練出紀律嚴明、英勇善戰的岳家軍,在和入侵者的鬥爭中,屢建戰功。

有一年,岳飛率軍與金軍在長江一帶交戰,打得敵人望風而逃,收復了江南重鎮建康(今南京)。不久,他又率軍收復了湖北河南一部分失地,大大鼓舞了宋朝軍民。可是皇帝宋高宗和姦臣秦檜一心想求和,竟答應向金國稱兒稱臣,每年進貢,換取可憐的“和平”。岳飛堅決反對,上書皇帝說:和議不可靠,金人不可信,我請求率軍北伐,收復失地。

不久,金國果然撕毀和議,再次南侵。岳飛率領岳家軍進行反擊,直入中原。在郾城一戰中,擊垮了金國的主力軍,又窮追不捨,到達了離故都汴京(今開封)不遠的朱仙鎮。金軍統帥兀朮(wūzhú)哀嘆說,這是開仗以來,最慘的敗仗啊。他只好率部下渡過黃河,往北逃走了。岳飛也準備渡河北上,徹底打敗敵人,收復北方。不料宋高宗聽了秦檜的話,連下12道金牌命令岳飛撤軍,不準再打。後來秦檜又誣告岳飛謀反,害死了這位大英雄。岳飛抗金雖然沒有最後成功,可他的鬥爭業績將永載史冊,受到人民的懷念。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介紹 篇4

山上有座小廟,廟裏有個小和尚。他每天挑水、唸經、敲木魚,給觀音菩 薩案桌上的淨水瓶添水,夜裏不讓老鼠來偷東西,生活過得安穩自在。

不久,來了個長和尚。他一到廟裏,就把半缸水喝光了。小和尚叫他去挑水,長和尚心想一個人去挑水太吃虧了,便要小和尚和他一起去擡水,兩個人只能擡一隻水桶,而且水桶必須放 在扁擔的中央,兩人才心安理得。這樣總算還有水喝。

後來,又來了個胖和尚。他也想喝水,但缸裏沒水。小和尚和長和尚叫他自己去挑,胖和尚挑來一擔水,立刻獨自喝光了。從此誰也不挑水,三個和尚就沒水喝。

大家各念各的經,各敲各的木魚,觀音菩薩面前的淨水瓶也沒人添水,花草枯萎了。夜裏老鼠出來偷東西,誰也不管。結果老鼠猖獗,打翻燭臺,燃起大火。三個和尚這才一起奮力救火,大火撲滅了,他們也覺醒了。

從此三個和尚齊心協力,水自然就孔融讓梨的故事,東漢魯國,有個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聰明,也非常懂事。孔融還有五個哥哥,一個小弟弟,兄弟七人相處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媽媽買來許多梨,一盤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們讓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盤子中的梨,發現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隻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爸爸看見孔融的行爲,心裏很高興,心想:別看這孩子剛剛四歲,卻懂得應該把好的東西留給別人的道理呢。於是他故意問孔融:“盤子裏這麼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爲什麼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應該留給哥哥吃。”

爸爸接着問道:“你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照你這麼說,他應該拿最小的一個纔對呀?”

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小弟弟吃。”

爸爸聽他這麼說,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個好孩子,以後一定會很有出息。”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凡事應該懂得謙讓的禮儀。這些都是年幼時就應該知道的道德常識。古人對道德常識非常重視。道德常識是啓蒙教育的基本內容,融於日常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介紹 篇5

《相馬》

樂有兩名跟他學習相馬的弟子。

一天,伯樂帶着兩名弟子來到馬廄裏,教他們學習鑑別會踢人的馬。二人仔細聽了伯樂的講解後,其中一人很快就鑑別出一匹馬,而第二個從卻指出這匹馬現在並不善於踢人,果然馬踢了幾下就不踢了。第二個人肯定地說:“這匹馬的前膝因傷腫脹,不能長時間支撐整個身體,所以後腿便無法連續擡起來踢人。”伯樂笑呵呵地看着弟子的表現,十分欣慰地點了點頭,說:“不僅是在相馬時,在觀察其它事物時,也要經過全面而細緻的觀察纔可以下結論。

[含義]只有通過全面而細緻的調查研究,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出處]《韓非子·說林下》

《盲人識日》

有個人生下來就是個盲人,他很想知道太陽是什麼樣子,就去問眼睛好的人。

有人告訴他:“太陽的形狀像個大銅盤。”盲人立刻高高興興地回到家中,找到一個銅盤,仔仔細細地摸着,還用手敲了敲,銅盤立刻發出了聲響,他恍然大悟地說:“哦,太陽原來可以發出聲音。”

有一天,他和鄰居閒聊時聽到鐘聲,立刻說:“這是太陽的聲音。”鄰居告訴他說:“那是鍾而不是太陽,太陽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盲人又去摸蠟燭,知道了蠟燭的形狀。

後來有一天,他摸到了形狀與蠟燭相似的竹笛,以爲那就是太陽了。

[含義]認識事物不能只憑道聽途說,要全面細緻。

[出處]蘇軾《經進東坡文集事略·日喻》

《阮裕焚車》

晉代的阮裕是一個以德行聞名於天的人。

阮裕住在剡地的時候,曾有一輛很漂亮的車子。這輛車子的結構結實、造型美觀,就連拉車的馬的皮毛也是刷得平滑整潔。儘管阮裕把這輛車子視若珍寶,但無論誰來借用他的車子,他都十分爽快地答應。

一次,阮裕一位鄰居的母親去世了,在爲母親送葬的時候,鄰居很想跟阮裕借車子。但他轉念一想,死人是很不吉利的事。最終,這位鄰居放棄了向阮裕借車子的想法。

後來,這件事傳到了阮裕的耳朵裏。阮裕嘆息着說:“唉,我有車子就是爲了方便大家,現在卻讓人不敢借用,還要這車子幹什麼!”說罷,阮裕放火把心愛的車子燒掉了。

所有知道這件事的人無不感嘆,阮裕的確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含義]做人不能因吝惜自己的錢財而不肯去幫助他人。

[出處]《世說新語》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介紹 篇6

這一天,庖丁被請到文惠君的府上,爲其宰殺一頭肉牛。只見他用手按着牛,用肩靠着牛,用腳踩着牛,用膝蓋抵着牛,動作極其熟練自如。他在將屠刀刺入牛身時,那種皮肉與筋骨剝離的聲音,與庖丁運刀時的動作互相配合,顯得是那樣的和諧一致,美妙動人。他那宰牛時的動作就像踏着商湯時代的樂曲《桑林》起舞一般,而解牛時所發出的聲響也與堯樂《經首》十分合拍。

站在一旁的'文惠君不覺看呆了,他禁不住高聲讚歎道:“啊呀,真了不起!你宰牛的技術怎麼會有這麼高超呢?”

庖丁見問,趕緊放下屠刀,對文惠君說:“我做事比較喜歡探究事物的規律,因爲這比一般的技術技巧要更高一籌。我在剛開始學宰牛時,因爲不瞭解牛的身體構造,眼前所見無非就是一頭頭龐大的牛。等到我有了3年的宰牛經歷以後,我對牛的構造就完全瞭解了。我再看牛時,出現在眼前的就不再是一頭整牛,而是許多可以拆卸下來的零部件了!現在我宰牛多了以後,就只需用心靈去感觸牛,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它。我知道牛的什麼地方可以下刀,什麼地方不能。我可以嫺熟自如地按照牛的天然構造,將刀直接刺入其筋骨相連的空隙之處,利用這些空隙便不會使屠刀受到絲毫損傷。我既然連骨肉相連的部件都不會去硬碰,更何況大的盤結骨呢?一個技術高明的廚師因爲是用刀割肉,一般需要一年換一把刀;而更多的廚工則是用刀去砍骨頭,所以他們一個月就要換一把刀。而我的這把刀已經用了19年了,宰殺過的牛不下千頭,可是刀口還像剛在磨刀石上磨過一樣的鋒利。這是爲什麼呢?因爲牛的骨節處有空隙,而刀口又很薄,我用極薄的刀鋒插入牛骨的間隙,自然顯得寬綽而遊刃有餘了。所以,我這把用了19年的刀還像剛磨過的新刀一樣。儘管如此,每當我遇到筋骨交錯的地方,也常常感到難以下手,這時就要特別警惕,瞪大眼睛,動作放慢,用力要輕,等到找到了關鍵部位,一刀下去就能將牛剖開,使其像泥土一樣攤在地上。宰牛完畢,我提着刀站立起來,環顧四周,不免感到志得意滿,渾身暢快。然後我就將刀擦拭乾淨,置於刀鞘之中,以備下次再用。”

文惠君聽了庖丁的這一席話,連連點頭,似有所悟地說:“好啊,我聽了您的這番金玉良言,還學到了不少修身養性的道理呢!”

從故事中我們知道了世間萬物都有其固有的規律性,只要你在實踐中做有心人,不斷摸索,不斷總結,久而久之,熟能生巧,事情就會做得十分漂亮。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善於總結規律,按照規律辦事,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介紹 篇7

尹綽和赦(she)厥同在趙簡子手下做官。

赦厥爲人圓滑,會見風使舵,看主人的臉色行事,從來不說讓主子不高興的話。

尹綽就不是這樣,他性格率直,對主子忠心耿耿盡職盡責。

一次,趙簡子帶尹綽、赦厥及其他隨從外出打獵,一隻灰色的大野兔竄出來。

趙簡子命令隨從全部出動,策馬追捕野兔子,誰抓到野兔誰受上獎。

衆隨從奮力追捕野兔,結果踩壞了一大片莊稼。

野兔子抓到了,趙簡子十分高興,對抓到野兔的隨從大加獎勵。

尹綽表示反對,批評趙簡子的做法不妥。

趙簡子不高興地說:“這個隨從聽從命令,動作敏捷,能按我的旨意辦事,我爲什麼不能獎勵他呢?”

尹綽說:“他只知道討好您而不顧老百姓種的莊稼,這種人不值得獎勵。當然,錯誤的根源應該是在您的身上,您不提出那樣的要求,他也不會那樣去做。”

趙簡子心裏悶悶不樂。

又一次,趙簡子因頭天晚上飲酒過多,醉臥不起,直到第二天已近晌午,仍在醉夢中。

這時,楚國一位賢人應趙簡子三個月前的邀請前來求見,赦厥接待了那位賢人。

爲了不打擾趙簡子睡覺,赦厥婉言推辭了那位楚國人的求見,結果使那位賢人掃興而去。

趙簡子直睡到黃昏才醒來,赦厥除了關心趙簡子是否睡得香甜外,對來人求見的事只是輕描淡寫地敷衍了幾句。

趙簡子常對手下人說:

“赦厥真是我的好助手,他真心愛護我,從不肯在別人面前批評我的過錯,深怕傷害了我。可是尹綽就不是這樣,他對我的一點缺點都毫不放過,哪怕是當着許多人的面也對我吹毛求疵,一點也不顧及我的面子。”

尹綽聽到這些話後,依然不放過趙簡子。

他又跑去找趙簡子,他對趙簡子說:

“您的話錯了!作爲臣下,就應幫助完善您的謀略和您的爲人。赦厥從不批評您,他從不留心您的過錯,更不會教您改錯。我呢,總是注意您的處世爲人及一舉一動,凡有不檢點或不妥之處,我都要給您指出來,好讓您及時糾正,這樣我纔算盡到了臣子的職責。如果我連您的醜惡的一面也加以愛護,那對您有什麼益處呢?醜惡有什麼可愛的呢?如果您的醜惡越來越多,那又如何能保持您美好的形象和尊嚴呢?”

趙簡子聽了,似有所悟。

可見,真正的愛護並不是一味討好,而是在發現對方的缺點錯誤後,能真心指出並幫助其改正,使之不斷完美起來。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介紹 篇8

在我國戰國時代,有一個名叫宋陵子的人,他雖然貧窮,但是卻知足常樂;可是有一國財富的魏文侯卻常常譏笑他,而且還鄙視地說:“你一直都很窮,難道要窮一輩子嗎?”宋陵子不理會他挑釁的語氣,看了看魏文侯然後平靜地說道:

“請你不要擔心,慢慢聽我說。前幾天,我做了一個很奇怪的夢,夢見一個養有九十九隻羊的富翁,他一天到晚就希望能再得到一隻羊,好讓自己的羊只數目變成一百!想來想去,他就想到隔壁那個貧窮的老人不是有一隻羊嗎?就興沖沖地跑去找那窮人幫忙,想請求老人割讓那隻羊給他,以滿足他的心願。”

宋陵子說完上面這段寓言式的前言後,又接着說道:“如果富翁還須求助於人的話,就很難說到底誰富誰貧了!”

最後宋陵子語重心長地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富有的人並非真正的富有,貧窮的人也並非真正的貧窮。”

古時候,人們每到一定的日子,都要在祠廟裏舉行一種祭祀儀式,以表示對神靈的虔誠、求得神靈的庇佑,這種祭祀儀式叫“祭鍾”。每逢祭鍾時,不是要殺一頭牛,就是要殺一隻羊,然後將牛的頭或者羊的頭用大木盤子盛放在祭神的供桌上,人們就站在供桌 前祈禱。

有一天,齊國都城裏來了一個人,他牽着一頭牛從皇宮大殿前走過。

這時,恰值齊宣王在大殿門口看見了,命人叫住那牽牛的人,便問道:“你打算把這頭牛牽到那裏去呢?”

那人回答說:“我要牽去宰了用來祭鍾。”

齊宣王聽了後,看了看那頭牛,然後說:

“這頭牛本來沒有罪過呀,卻要白白地去死,看着它那嚇得顫顫抖抖、哆哆嗦嗦的樣子,我真不忍心看了。把它放了吧!”

那個牽牛的人說:

“大王您真慈悲,那就請您把祭鍾這一儀式也廢除了吧?”

“這怎麼可以廢除呢?”齊宣王嚴肅起來,接着說:“這樣子吧,就用一隻羊代替這頭牛吧!”

這篇寓言故事告訴人們:殺牛和殺羊都是屠殺生命。對牛的憐憫與對羊的殘忍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都不能算是仁慈。齊宣王的以羊替牛隻不過是騙人的把戲,可見他的虛僞。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介紹 篇9

粵地有個人,素來篤信神仙。他一天到晚朝思暮想的,就是修成正果,成仙昇天,簡直到了癡迷的地步。可是要想成仙,有什麼門道呢?粵人想不出好辦法,很是苦惱。他想,成仙的人是少得很,但我這樣誠心,老天怎麼還不選中我呢?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粵人偶然從一本書中得知,有一種仙草,名叫靈芝,長得像蘑菇,顏色美麗,吃了它就可以成仙。粵人高興極了,就天天不辭勞苦地上山去四處搜尋,希望能在那多得數不清的植物中發現靈芝仙草。

終於有一天,粵人照例上山尋找靈芝,翻山越嶺,疲憊不堪。正坐在一塊大石頭上休息,他忽然看到不遠處的一個爛樹樁上生着一個大蘑菇,這蘑菇有箱子那麼大,葉子有九層,顏色就像金子一樣光彩四射。“呀,這就是靈芝吧,沒想到真讓我得到了,看來我是和神仙有緣哪!”粵人忘了疲勞,三步並作兩步奔過去把蘑菇採了下來帶回家去。這蘑菇其實並不是什麼靈芝,只是山中常見的毒蘑菇,可粵人一心只想成仙,連這點常識都忘了。

回到家裏,粵人鄭重地對妻子說:“快看,這就是人們所說的神奇的靈芝了,吃了它就可以成仙。我聽說成仙一定要有緣份,老天是不肯隨便讓人成仙的。可是你看,這麼難得到的東西都讓我得到了,我一定是個有緣之人,很快就會成仙了!”於是粵人齋戒了三天,還天天沐浴焚香,徹底清潔自己,以示對神仙的虔誠。三天之後,粵人恭恭敬敬地捧出蘑菇,將它煮熟。他興奮地想:“馬上要成仙了!”夾起一大塊蘑菇就往口裏送。這一吃可糟了,他馬上感到腹痛難忍,腸子好像要斷掉一樣。他倒在地上滾了幾滾,就氣絕而亡了。

粵人的兒子聽到這邊有動靜,忙過來看看情況。他平時受粵人的影響很深,也是一心想做神仙,整天無所事事地做白日夢。這會兒,他見到父親死了,想了想對母親說:“我聽說成仙的人,一定要脫去人的形骸。人就是爲形骸所累所以才成不了仙。現在,我的父親已經脫去他的形骸成仙了,這不是死。”說完,他便去吃那剩下的蘑菇,很快便走了父親的老路,中毒死了。可是粵人家裏其他的人還是對成仙執迷不悟,不加思索地又去爭吃蘑菇,結果無一例外地全都被毒死了。

本來明明是毒蘑菇,這並不是難以辨認的東西,卻偏偏被粵人一家堅信不疑地認爲是靈芝,就是因爲他們總是幻想僥倖地撞大運,白白地獲得好處,這真是利令智昏。要想過上好日子,只有靠自己踏踏實實勞動纔是一條靠得住的途徑,否則就會付出慘重的代價。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介紹 篇10

一次,野火燒山,黑煙沖天。鳳凰帶領百鳥前去救火,遠遠地看見一隻白色羽毛的無名鳥,邊飛邊喊:“着火了,快快救火。”它呼喊着,首先衝向烈火。

樹下的刺蝟,慌慌張張地向洞裏鑽,說:“誰願救誰去,我逃命要緊。”

無名鳥叼根馬尾松,拼命地撲打瘋狂的山火。它心裏只有一個念頭:“豁出命來,也要保住大夥的森林。”於是它全力以赴撲向熊熊的烈火,可是,無名鳥的羽毛被燒焦了,再也支持不住身子,便跌落在地上,身邊有股火苗又慢慢燃燒起來,它忍痛滾過去,用身子壓滅了。無名鳥也因此犧牲了。

濃煙衝進地洞,嗆得刺蝟直咳嗽。它受不住了,鑽出地洞,蜷縮着身子,頭也不敢伸出來。

鳳凰和百鳥飛過來,撲滅了山火。那時,森林裏濃煙翻騰,空氣裏充滿了焦臭味兒。鳳凰望着霧騰騰的森林,從身上拔下幾根金光燦爛的羽毛,說:“誰能把無名鳥和刺蝟的生死情況弄清楚,這羽毛就給誰。”

“哇哇,我先去。”烏鴉搶着飛下去,找到無名鳥的屍體,它用喙(chui)扒扒,見無名鳥已停止了呼吸;它扒扒刺蝟,刺蝟“吱吱”叫喚。烏鴉飛回來,說:“我看清楚啦,無名鳥早已死去,刺蝟卻還活着。”

鳳凰好像沒聽見,說:“誰去看看呢?”

“我去。”喜鵲滑翔到地面,它踩了刺蝟一腳,來到無名鳥身旁,用爪子在地上刨了一個坑,把無名鳥埋葬了,還把無名鳥用來撲山火的松枝,端端正正地插在墳頭,一切辦妥貼了,才飛到樹上,說:“我看清楚了,無名鳥還活着,刺蝟早已死了。”

鳳凰點點頭,把金色的羽毛交 給了喜鵲。

“哇哇!”烏鴉帶着哭音,說:“鳳凰啊,您獎勵錯了啊!”

“沒有!”鳳凰看着百鳥,說,“大夥應該知道,無名鳥爲集體利益而死,雖死猶生;刺蝟爲個人利益而生,雖生猶死。”

“轟!”鳳凰的話音未落,無名鳥的墳墓上,紅光閃閃,彩氣騰騰,一隻新生的無名鳥飛向天空。鳳凰和百鳥趕緊上去迎接它。喜鵲把金光燦爛的羽毛捧了送給它,說:“無名鳥啊,你是我們的英雄,這榮譽應當歸於你。”百鳥立刻給無名鳥的翅膀插上這金色的羽毛,從此,它比以往更加美麗,人們就叫它金翅鳥。鳳凰、金翅鳥和其他鳥兒,快樂地在藍天翱翔,歡呼歌唱,其樂無比。

刺蝟仰頭一看,滿臉羞愧,一頭鑽進地洞,從此,它只好在百鳥休息了的深夜出來找點吃的,光明的白天,再也看不到它的影子了。

直到今天,金翅鳥還受到人們的喜愛。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介紹 篇11

明朝萬曆年間,皇宮裏面不知道怎麼回事,出現了一隻奇怪的大老鼠。這隻大老鼠,長得跟貓一樣大,而且兇悍異常,成爲了宮中的一大禍害。

皇帝下旨把民間善於捕捉老鼠的貓都蒐羅進皇宮,讓它們來對付那隻大老鼠。但是,這些貓卻一隻一隻地敗下陣來,全部都被大老鼠咬得遍體鱗傷。

正在這個時候,外國進貢來了一隻貓,這隻貓,長得十分美麗。它的毛像血一樣白,是個獅子貓。這隻獅子貓會不會捉老鼠,能不能夠鬥得過大老鼠呢?人們議論紛紛。

一個太監把它抱了起來,投進了大老鼠所在的屋子裏面,然後把門關了起來。不少太監們都好奇而又擔心地從門縫裏向裏面偷看。

獅子貓到了大老鼠的屋子裏面,瞭解了一下環境,就一動不動地蹲在那裏。過了好長時間,纔看到那隻大老鼠從洞裏探頭探腦地走了出來。大老鼠一看到獅子貓,就“吱吱”地叫着,憤怒地撲上去。獅子貓看到這樣大的一隻老鼠,不由得吃了一驚,急忙閃了一個身,跳到了茶几上。

大老鼠看見獅子貓跳上了茶几,也躥了上去;獅子貓看見大老鼠躥上來,趕緊條下了茶几。就這樣躥上躥下,跳上跳下,獅子貓總是躲着,不肯和大老鼠正面交鋒。

從門縫裏偷看的太監們看到這個情景,都認爲這隻獅子貓十分膽怯,肯定鬥不過那隻大老鼠。不由得有些失望。

過了一會兒,那隻大老鼠跳得漸漸慢了。大肚子一起一落地喘着粗氣。它蹲在地上,想要休息一會兒。誰知道,正在這個時候,獅子貓猛然地撲了過去,用兩隻前爪緊緊抓住老鼠頭上的毛,用嘴咬住它的頭和脖子。大老鼠遭到突然襲擊,知道自己遇到了強大的對手,拼命掙扎。

貓聲嗚嗚,鼠聲吱吱,一場惡鬥持續了很長的時間。最後,大老鼠終於成了獅子貓的手下敗將。

太監們見獅子貓勝利了,打開門擁進去。只見大老鼠已經被獅子貓咬下了腦袋。它正津津有味地吃着鼠肉呢。

太監們這才明白過來,獅子貓開始的躲避,其實並不是膽怯,而是在和老鼠進行着疲勞戰。敵人出擊我便退回,敵人退回我便出擊,使敵人疲於奔命,終於喪命。以逸待勞,獅子貓可真是有勇有謀呀!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介紹 篇12

春秋時代,在齊國有位名叫孟嘗君的人,他非常喜歡與文學家還有俠客風範的人交朋友,爲了能與他們常討論國家大事,總喜歡邀請這些人到家中長住。

在這些人當中,有位叫馮諼的人,他常常一住就是住上很長一段時間,但是卻什麼事都不做。

孟嘗君雖然覺得很奇怪,但是好客的他還是熱情招待馮諼。

有一次,馮諼替孟嘗君到薛地這地方討債,但是他不但沒跟當地百姓要債,反而還把債倦全燒了,薛地人民都以爲這是孟嘗君的恩德,而心裏充滿感激。

直到後來,孟嘗君被齊王解除相國的職位,前往薛地定居,受到薛地人熱烈的歡迎,孟嘗君才知道馮諼的才能。

一直到這時候,不多話的馮諼纔對孟嘗君說:

“通常,聰明的兔子都有三個洞穴,才能在緊急的時候逃過獵人的追捕,而免除一死。但是你卻只有一個藏身之處,所以你還不能把枕頭墊得高高地睡覺,我願意再爲你安排另外兩個可以安心的藏身之處。”

於是馮諼去見梁惠王,他告訴梁惠王說,如果梁惠王能請到孟嘗君幫他治理國家,那麼樑國一定能夠變得更強盛。

於是,梁惠王馬上就派人邀請孟嘗君到樑國,準備讓他擔任治理國家的重要官職。

可是,樑國的使者一連來了三次,馮諼都叫孟嘗君不要答應。

樑國派人請孟嘗君去治理樑國的消息傳到齊王那裏,齊王一急,就趕緊派人請孟嘗君回齊國當相國。

馮諼要孟嘗君向齊王提出希望能夠擁有齊國祖傳祭器的要求,並且將它們放在薛地,同時興建一座祠廟,以確保薛地的安全。

祠廟建好後,馮諼對孟嘗君說:“現在屬於你的三個安身之地都建造好了,從此以後你就可以墊高枕頭,安心地睡大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