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優秀讀後感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優秀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5W 次

《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是一位新銳校長給教師的建議,也是一位教育改革者的暢想。他關注教師的生命質量,走進教師的心靈世界,並努力爲教師增添職業歡樂。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優秀讀後感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優秀讀後感1

初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是因爲招聘考試中經常會涉及到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相關知識點。說來慚愧,當時我只爲應付考試死記知識點而未能深入其思想,認爲這只是一本晦澀難懂的教育理論書籍。而且從教以來,都因爲工作忙而疏於讀書,總藉口沒時間而不能夠靜下心來去讀這樣難懂的教育專著。在這個假期,和一羣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每天在微信羣打卡,大年初一也未曾間斷,激勵着自己閱讀,漸漸養成了習慣。夜深人靜時,我翻開書籍,仔細品味,慢慢的我有如獲至寶的感覺,彷彿遇到了知音。全書爲蘇霍姆林斯基從教32年來的經驗之談,涉及教師經常遇到的棘手問題,讀來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啓發。書雖未讀完,體會卻很多,我就讀過的建議粗淺的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教會學生閱讀,做他們的引路人。

閱讀,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出現的次數非常多,將近三十個章節都講到了閱讀的重要性。蘇霍姆林斯基第60條建議寫道“必須教會少年閱讀!爲什麼有些學生在童年時期聰明伶俐、理解力強、勤學好問,而到了少年時期,卻變得智力下降,對知識的態度冷淡,頭腦不靈活了呢?就是因爲他們不會閱讀!人的腦子是一個複雜的整體,如果它的一部分不夠發達,就會阻礙整個腦的工作。在大腦兩半球的皮層裏,有一些區域是管閱讀的,它們跟腦的一些最活躍、最富於創造性的部分是密切聯繫的。如果在管閱讀的那些區域有了死角,那麼皮層的所有部分的解剖生理的發展就受到阻礙。還有一種危險:在大腦兩半球皮層裏發生的過程是一去不復返的。如果一個人在少年時期沒有學會用眼睛和思維把握住句子的邏輯上完整的部分或整個句子,他以後就再也學不會這一點了。”多麼觸目驚心的問題啊!閱讀能力的作用之大竟到了如此程度!讓我們深思一下這樣的現象:有些少年學生在家庭作業上下的功夫並不大,但他們的學業成績卻不差,這種現象的原因,並不完全在於這些學生有過人的才能。這常常是因爲他們有較好的閱讀能力,而好的閱讀能力又反過來促進智力的發展。

暑假開學初,我會帶領學生參觀周口圖書館,讓他們感受圖書館安靜的閱讀氛圍,激發他們閱讀的興趣,把他們吸引到閱讀的道路上來。有了濃厚的閱讀興趣,才能調動學生閱讀積極性與主動性。我們學校把圖書櫃設置在學校的教室裏,方便學生借閱。把書架的書變成學生手中的書,把學生手中的書變成學生心中的書,讓書不只成爲收藏品,陳設品。同時開展親子共讀,幫助學生創設家庭閱讀氛圍,教師指導閱讀方法。在帶領學生進行整本書的閱讀時,其間經歷了很多的摸索和困惑,比如:讀着讀着,有的學生就不讀了,爲此我利用閱讀課和學生一起分享讀書的感受,與學生一起歡喜,一起悲傷。閱讀,閱讀,不停地閱讀!教師要會閱讀,更要教會學生閱讀,做學生閱讀的引領人和同行者!在陪伴閱讀的同時,其實我們也同樣獲得閱讀的愉悅。

二、參加實踐活動,陶冶學生情操。

爲了貫徹實現全面和諧的教育目的,蘇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學爲學生創設了一個有利於身心發展的教育環境,包括自然風光、校園文化、教學場所、室內陳設以及圖書資料等方面。校園外,他把利用自然、保護自然、改造自然作爲強有力的教育手段。他堅信,大自然是美育的重要源泉,而讚賞家鄉自然美景、祖國山川是德育的起始內容和有效途徑。變化萬千的自然現象則是綜合訓練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的最佳手段。他要求學校的老師帶領學生去“旅行”,到城市、到鄉村、到草原、到伏爾加河。利用學生所置身於其間的大自然環境和周圍社會生活環境進行教育,讓學生在生活中學,在活動中學,在與周圍事物及人的關係和作用中批判吸收。“給兒童以能動的有益的影響,以培養他們的觀點、信念和良好的習慣”。

擔任班主任多年以來,我一直重視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參加環保組織,到圖書館整理書籍,到博物館參觀,到敬老院慰問老人,做交通安全小達人,親手種植植物。學生適當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社會實踐活動有利於擴大對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學生的眼界,陶冶學生的情操。讓課堂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都受到教育,都得到提高,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實踐中學。同時,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對學生進行基本的社會知識的教育。以社會爲課堂,以實踐爲教材,讓學生投入到社會實踐中去接受基本教育和鍛鍊,不斷提高學生的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實現學生自覺學習的習慣。

三、提高師德修養,和諧師生關係。

蘇霍姆林斯基認爲師生關係的核心是心理相容,心靈相互接納,教師起着主導的作用。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轉變觀念,從“師道尊嚴”的權威中解脫出來。一個好教師意味着什麼?首先意味着他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爲一個好人,善於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瞭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己也曾是個孩子。教師要俯下身子去聆聽學生們的心聲,從教學的指揮者轉變爲參與者,從決定學生應該做什麼,怎麼學的主宰者轉變爲學生學習的合作伙伴。教師要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學生,以文明的儀表影響學生,以博大的胸懷愛護學生,只有教師的師德高尚,以身作則,以德動人,學生纔能有樣可學,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德育教育的效果。

小學生年齡小,與教師在認識問題、處理問題上有非常大的差異。爲了做好教育教學工作,教師有必要學習心理學、教育學等專業知識,加強自身的修養,陶冶自己的情操。處理問題時充分理解學生,熱情地關心、愛護學生,消除師生心理上存在的隔膜。師生關係的一些裂痕,往往是由於彼此缺乏理解造成的。理解是建立師生感情的基礎,是積極行動的先導。無論什麼事情,學生不理解,你硬要他去做,總不會產生好的效果。爲此,爲了促進師生關係的和諧發展,我報考了小學教育專業本科班,通過深入學習,瞭解了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改變了我的認知。今年又報考了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學會溝通技巧,和學生建立同理心,將有助於更好的和學生交流。同時也明白了教師只有熱愛學生,有無私奉獻的精神,學生纔會熱愛教師。師生之間關係協調,兩者纔會產生感情上的共鳴,從而進入教育教學的最佳境界。

四、多元評價學生,促進全面發展。

蘇霍姆林斯基認爲,只有活動而無評價,學生就不能獲得最佳的,積極的和有效的發展。因此,他不僅組織學生參與豐富多彩的活動,而且還注意通過科學的評價手段來引導學生在體驗學習的幸福中發展。不唯分數,不唯知識,而唯學生的全面發展,唯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精神生活、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教師應當瞭解孩子的長處和弱點,理解他的思想和內心更難受,小心翼翼地去觸動他的心靈“,在處理差生的問題上,蘇霍姆林斯基認定的差生要麼屬於”思維尚未覺醒“的學生,要麼屬於“天賦面紗尚未揭開”的學生。蘇霍姆林斯基一貫建議教師採用信任和尊重的原則,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閃光點,他要求在實施評價時,要十分助於保護學生的自尊感,榮譽感和自豪感。

幾年來的不斷嘗試,不斷摸索,讓我對教育的評價功能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與體會。評價在課程實施中發揮着重要的激勵導向和質量監控作用。我們要重視激勵性的評價,如有教師鼓勵性的評價“好樣的”、“學得不錯”、“繼續努力呀”;“你看這位同學的眼裏一直有蘇老師,他聽得多認真啊!”“這位同學寫字的姿勢真好看,誰能像他那樣?”這些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營造了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全面提高。使課堂出現了活潑、熱烈的氣氛,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羣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

只有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裏汲取營養,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提高我們的教育素養,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給我的一條最好的建議。讀書,我們一直在路上。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優秀讀後感2

暑假期間閱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書中用很多的事例和體會把教師經常遇到的棘手問題闡述得生動、明白,讀後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啓發。現在我就蘇霍姆林斯基的建議結合自己的體會談談教學中應該怎麼做:

一、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好的教師意味着什麼?首先意味着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爲一個好人,善於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瞭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他告訴我們每個老師:那些特別的孩子正是通過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來學習正確的;我們永遠都不要絕望,只要我們充滿期待,他們就會充滿希望。照亮學校的將永遠不是升學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東西,而是聖潔瑰麗的師道精神,是對孩子的不染一絲塵埃的博大的愛,和對每個孩子作爲無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憫。懷着愛與悲憫,我們不能放棄,絕不能放棄。從這些話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愛心去開啓學生心靈,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成爲他們的良師益友。而要達到這一點教師就必須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孩子,尊重他們,關懷他們,讚美他們的每一個進步和成績。

二、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們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這種需要特別強烈"。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充分利用學生的探索欲,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我想如此做就不會出現"這個問題我都講了好幾遍了,學生怎麼還不會呀"這種情況了。因爲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有時會忽略學生能過理解什麼、應該理解什麼。教師應該讓學生參與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來,以此發現學生存在的阻力與困難,引導學生客服困難並解決問題。學生這樣獲得的知識才會真正的掌握的牢固,真正成爲他們的財富。

三、蘇霍姆林斯基說:"要能把握住兒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條途徑,這就是要形成、確立並且保持兒童的這樣一種內心狀態——即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狀態,使兒童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活動的自豪感。"在學習過程中"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學生不在少數,注意力不集中是我們每一位教師備感頭疼的問題。怎麼解決這一問題呢?我們要想把握兒童的注意力,就應該使學生保持良好的情緒,並使他們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勞動的一種自豪感。

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條建議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有一定的困難。我們教師要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儘量選擇生動活潑、與學生生活實際貼近的事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多鼓勵和少批評等方法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等等。

以上是我在閱讀《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時所獲得的一些粗淺的體會,我要努力把這些理論運用到教學實踐中,提升我的教學能力和水平,帶領學生們共同進步與發展。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優秀讀後感3

最近,我有時間閱讀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給我感受頗深。書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體會,把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明白,讀來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啓發。那些關於教育的真知灼見,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品味。

人說:讀書足以移情,足以長才。使人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養性靈。因爲書中有着廣闊的世界,書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雖然滄海桑田,物換星移,但書籍永遠是新的。這句話說得一點也不假,書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就是一次與大師的對話,與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難得的精神之旅,同時也會讓人收穫非淺。範梅南先生說,機智是"智慧的化身"。因此,教師要做到"機智"地處理教學中的偶發事件,必須具備諸多素質和條件。我以爲,以下幾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要有一顆熱愛學生的心,涵養師愛,以情促教。育人之道,愛心爲先。教育家高震東說:"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如果教育未能觸及人的靈魂,爲能喚起人的靈魂深處的變革,它就不成其爲教育。要實現真正意義的教育,愛幾乎是惟一的力量。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在什麼條件下知識才能觸動學生個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爲一個人所珍視的智力財富和道德財富呢?只有在這樣的財富下——用形象的話來說,就是在知識的活的身體裏要有情感的血液在暢流。"記得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給怎樣的老師來培育,你自己就做這樣的老師吧!是的,老師,請把美好的笑容帶到學校,把對人與對世界的良好期盼帶到同事們和孩子們面前,像孩子一樣瞪着好奇的眼睛清點知識;把遊戲這一人類最古老的快樂的方式引入課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訓詞換成讚美,換成幽默;把那些塵封在角落裏的各種各樣的表情豐富在臉上,用你的腳尖輕盈地點地,聽腳步聲在走廊裏擊起快樂的迴響。

那些特別的孩子孩子正是通過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來學習正確的;我們永遠都不要絕望,是因爲只要我們充滿期待,他們或許很有希望。""照亮學校的將永遠不是升學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東西,而是聖潔瑰麗的師道精神,是一種對孩子的不染一絲塵埃的博大的愛,和對每個孩子作爲無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憫。懷着愛與悲憫,我們不放棄,絕不放棄。讓我們專著的神情告訴所有人,我們沒有放棄。"從這些話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愛心去開啓學生心靈的窗戶,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成爲他們的良師益友的重要性。其實後進生同優秀生一樣他們都是祖國的希望。對於那些尚未開放的花朵,我們就應該傾注更多的耐心,傾注更多的溫暖,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他們,百花齊放才能迎來滿園的春色!

其次,要有敏捷的思維,開拓眼界、拓寬思路。機智地處理課堂教學中的偶發事件,實質就是或因勢利導,或拋磚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話題轉移,擺脫眼前的窘境。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有敏捷的求異思維、發散思維,才能左右逢源,化險爲夷。

第三,要有豐富的學識。有句話: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我覺得不對,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一桶水遠遠不夠,要開鑿一眼泉,有了源頭活水才能勝任今天的教學。"開鑿一眼泉,就是教師要終身學習。在當今信息化時代,知識的更新程度是驚人的。在教育教學中涉獵的範圍不能侷限於課本上的知識,還要走出課本,善於拓展相關的知識,用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融匯到教育教學活動中,保護學生愛問爲什麼的好習慣,讓自己的課堂更充實、更豐富。如果教師能做到精通專業,又上知天文、下曉地理,並善於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和原理,就能信手拈來,馳騁自如,找到偶發事件與教學任務之間的聯繫。

讀書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教師更要把讀書當成生活的一部分並學以致用,時時用全新的教學理念來支撐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讀了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影響,在今後的工作中我還需不斷地學習以充實、以發展。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優秀讀後感4

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老師的推薦》,我從中受益匪淺,要想做一個好老師,不但但是知識上的給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熱情,來感化每一個學生,挖掘他們的巨大潛能。

發自內心地熱愛我的學生,這種愛的力量對一個學生來說是多麼的重要。每一個學生都不願意自我被老師忽視、遺忘,期望自我在班上、在老師面前表現一下自我,證明給大家看,自我是多麼的優秀。其實這種需要是每個學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爲老師,是不能忽視這一點的。

愛我的工作,愛我的教學,如何去愛,這還是一個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學習的一個問題。當我是學生的時候,我常常會有厭惡上課的經歷,這往往是因爲我厭惡這個老師。爲什麼會厭惡呢?上課枯燥呆板,佈置超多作業、知識含量低、知識範圍窄、知識老化、不懂裝懂、架子大、單純的知識灌輸、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學習用心性低等,往往是這一類老師的共同特徵。現代的老師,顯然不能這樣下去,作爲受過現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師,我要有現代的教學。首先,我要學會研究教學怎樣讓自我在課堂內最有效的發揮我的學生能有最大的收穫不僅僅僅是知識的理解,還要有學習的熱情、有主動學習的渴望、有探究學習的潛力以及有提升內心世界的願望。

課堂之前,我就應怎樣做呢?我需要認真思考以下這些問題“這節課我要教給學生什麼?最重要的是什麼?最難教的是什麼?學生最易理解的是什麼?最難理解的是什?”“我就應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用心性、主動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學生求知的渴望?”“我的數學設計是否合理、完善,還有沒有更好的設計方案呢?其他老師又是怎樣設計的呢?哪一點是值得借鑑的呢?別人的爲什麼好呢?好在哪裏?”“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滲透用心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有一個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發生突發事件,我有什麼應變措施呢?”我都就應認有效地真對待,作好充分的思考與準備,顯然這一步要花費超多的時間和努力,但是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關係到我的教學質量、教學效果。作好這一步,是至關重要的,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課堂時間內,是我開始展示自我才識的時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當一個良好的精神面貌展此刻學生面前,不僅僅給自我帶來信心,也能夠鼓舞士氣。當我開始進入主角時,依據教學設計進行講學,那是務必的,但我不能死抱設計而不知靈活應變。我還要仔細的觀察我的學生,從他們的眼神、表情、聲音和動作,來決定自我的講課狀況和學生的理解潛力以及快速評價這是否與預期效果吻合。經過大腦的快速運轉之後,及時適當地調整我的教學設計。

學生是否專心上課,精神狀態是否良好,直接影響到我的教學效果,所以,當學生士氣低迷時,我應怎樣鼓勵他們;當課堂氣氛沉悶時,我又應怎樣調動氣氛,讓大家活躍起來;當學生情緒高漲時,我又應怎樣正確引導他們;當學生提出了奇怪的問題,我又難以解答時,我又就應怎樣做;當我的教學設計與學生實際不吻合時,我又該如何改善;當個別同學故意搗亂時,我又就應怎樣做呢;當學生犯錯時,我又能否簡單有效地教育好這一學生;我就應怎樣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總之,我的課堂就應有一種協調、融洽、簡單、互動的氣氛,在這種氛圍下,給我自我、我的學生最大的空間教學的、學習的、思考的、創造的、自由的以到達一種共同的進步。

不斷地反省思索課堂上遇到的問題。教學當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能夠分爲常發事件和偶發事件,常發事件的解決,更多的是依靠一種經驗積累;偶發事件的解決,更多的是取決於我的智慧、機智、應變潛力的高低。所以,在不斷總結經驗之後,還要進行教學的研究。教學水平的提高,是在不斷的問題解決中提高。圍繞問題的解決而進行研究,,把普遍的問題、個別的問題進行分類總結,並且把一些值得研究的問題上升爲課題,把問題做大、做細、做真,眼光高遠、與時俱進地看待問題。在一邊教學的同時,一邊搞教研,不斷的學習,堅持不懈地鑽研。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優秀讀後感5

應走在不斷閱讀積累的路上——蘇霍姆林斯基。

靜下心來品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作《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觸動很深。不愧是教育大家,蘇霍姆林斯基對教育、教學出現的問題,該採取的辦法,分析得深刻、到位,對當今乃至未來的教師的工作都有很大的啓示作用。

蘇霍姆林斯基博大精深而生動活潑的教育思想中,有一個極爲重要的,就是教師應該熱愛讀書。

教師讀書到底有什麼必要?蘇霍姆林斯基舉了一個例子: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上了一節公開課,課上得非常出色。聽課的教師們和視導員聽得入了迷,竟連做記錄也忘記了。課後,鄰校的一位教師對這位歷史教師說:“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傾注給自己的學生了。您的每一句話都具有極大的感染力。不過,我想請教您:您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那位歷史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

像這位歷史老師這樣的人,談到自己的每一節課,都會說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怎樣進行這種準備呢?那就是讀書。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們經常強調學生要多讀書,會讀書,反思一下,作爲知識傳授者的我們平時多讀書嗎?會讀書嗎?也許部分語文教師的讀書活動還沒有學生開展得好。

提到讀書,許多老師感覺無奈:我們也想讀書啊,可是真的沒有時間啊!確實,教師每天必須做的: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輔導個別學生、上交各種業務學習材料,做班主任的還有更多大大小小的事。這些事佔去了很多時間。閱讀的時間從哪裏來?畢竟每天只有24小時!

上文所談到的那位歷史老師一樣的人,他們從來不抱怨沒有空閒時間讀書,因爲讀書讓他們獲益匪淺。這是很容易理解的:讀書多了,積累深厚,備課不再是死摳教科書,就能用15分鐘準備出讓人入迷的課,就能在課堂上得心應手、遊刃有餘。所以,我們必須調整自己的心態,讓讀書出自內心的需要。

其實,我們並非真的一點時間也擠不出來,只是我們的心倦怠了,不想去做而已。我們只是爲自己的懶於閱讀找了很好的藉口。是一件美好的事,不拘形式,不拘數量,不拘內容。在辦公桌上放置一兩本感興趣的名著或者專業雜誌,一有空閒就見縫插針地讀一兩篇或一兩頁,既是學習,也是休息。在牀頭櫃上擺放幾本小說散文或喜歡的雜誌,睡前美美地讀幾頁,是一種很好的催眠呢。

我們應該確立終身讀書的觀念,自覺地多讀書,讀好書,豐富自己的讀書積累,提高自己的讀書品質,實現自身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文素養的不斷提升。教師的閱讀同樣需要從課內讀到課外,不斷地擴大自己的閱讀面,進而不斷地提升自己的閱讀品質。新課程標準列出了學生課外閱讀的推薦書目,作爲語文教師,如果我們自己都沒讀過,又何以去指導學生?又何以用自己的行動去影響學生?

我們要讓閱讀成爲生活的必需;讓書籍成爲我們的精神伴侶。無論是古代的還是現代的,無論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無論是科技的還是人文的。一切凝聚着人類文化精神的讀物都應該進入我們的視野,這樣我們才能成爲人類文明之火的傳薪者;才能把生命讀得開闊、靈動、樂觀、豁達、鮮亮;才能把人類心靈的廣袤與深邃,世界的多樣與神奇,世事的無端與詭異,傳授給那些求知如渴的莘莘學子們。

我們必須明白:讀書是心的享受,是進步的階梯,是爲師的責任。

教育教學的道路上,我們要“活到老,讀到老”,不斷積累,不斷增長職業智慧,在課堂上盡顯教書育人的魅力,造就可貴的生活品質,創造一種詩意美好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