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漁歌子讀後感範文

漁歌子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9W 次

漁歌子讀後感【一】

漁歌子讀後感範文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春天裏的喜悅

提起杜甫,不得不提位於四川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元759年冬,杜甫爲避“安史之亂”,攜一家老小,顛沛流離,從荒涼貧瘠的隴右(今甘肅省南部)入蜀到成都。次年春天,在友人的幫助下,在成都西郊風景如畫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他的詩“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中提到的便是這裏。

杜甫在草堂一住就是四年。期間,他寫下了《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茅屋爲秋風所破歌》等諸多經典詩篇。“安史之亂”平定後,杜甫面對生氣勃勃的春日景象,情難自禁,又寫下一組即景小詩――《絕句四首》,其中以第三首最爲著名。

前兩句意思是:兩隻黃鸝在新綠的柳枝間鳴唱,一行白鷺列隊飛向青天。“黃鸝”“白鷺”顯出春天活潑的氣氛,“翠柳”“青天”給人以平靜、安適的感覺。“鳴”字表現了鳥兒的怡然自得。“上”字表現出白鷺的悠然飄逸。“黃”“翠”“白”“青”,色澤交錯,展示了春天的明媚景色,也傳達出詩人歡快自在的心情。

後兩句意思是:從窗口望出去,西嶺上千年不化的積雪,似乎近在眼前;門外江上停泊着行程萬里、從東吳歸來的航船。一個“含”字,表明詩人是憑窗遠眺,此景彷彿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圖畫。“千秋雪”言時間之久,“萬里船”言空間之廣。“西嶺”,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故稱“千秋雪”。“東吳”,三國時孫權在今江蘇南京定都建國,國號爲吳,也稱東吳,這裏借指長江下游的江南地區。

因爲多年戰亂,水路交通爲兵戈阻絕,船隻不能暢行萬里。而戰亂平定,交通恢復,纔看到來自東吳的船隻。詩人這份舒暢與喜悅之情,難以自禁,便以輕盈明媚之勢從筆端奔騰而下,氣勢恢宏。原來,詩人描寫的不僅是自然的春天,更是心中的春天。

瞭解了杜甫的創作背景,再來讀一讀這首詩,那份喜悅是否更濃?

漁歌子讀後感【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夢裏的水鄉

夢裏的水鄉,一定是住在雨中的。雨不必大,剛剛潤溼青石板的路面即可。夢裏的水鄉,一定是住在詞中的。詞中有潮溼的風,潮溼的橋,潮溼的白牆青瓦,潮溼的心緒隨着河道兩岸的依依楊柳,輕輕搖曳。夢裏的水鄉,一定是住在歌中的。你會在清麗明亮的歌聲中,看到青山白鷺,流水游魚,斜風細雨,以及安然閒適、半釣半隱的漁者。

“漁歌子”,是個詞牌名,又名《漁父》。張志和是唐代詞人,自稱“煙波釣徒”,又號“玄真子”。據說他生活一貫簡樸,不修邊幅,常效仿姜太公無餌垂釣。他的作品大多描寫自己隱居閒散的生活。

詞的一、二兩句,描寫的是西塞山前的美景。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吳興縣西。美麗的西塞山前,一隻只白鷺上下翻飛,輕盈地劃過春水、青山,悠閒自在。桃花盛開,含春帶露,佔盡風光。春江水漲,煙雨濛濛,正是鱖魚最肥美的時候。

詞人用雨中的青山、空中的白鷺、岸邊的桃花、水中的鱖魚,營造出一個高遠泊淡、悠然脫俗的美妙意境,令人神往。

詞的三、四兩句,寫的是漁夫雨中垂釣時的情態。“箬笠”,即用箬竹的篾、葉編成的雨帽。因竹子多青色,故稱“青箬笠”。“蓑衣”,用蓑草或棕絲編成的雨衣。因蓑草泛綠,故稱“綠蓑衣”。漁者戴上青箬笠,穿上綠蓑衣,在斜風細雨中悠閒地釣着魚,哪裏還用得着回家呢!

我分明從漁者的身上看到了詞人的影子。張志和年少有才,擅長音樂繪畫,曾在朝廷爲官,後棄官歸隱,出家做了和尚。《漁歌子》這首詞,寄寓着詞人親近自然,高尚其志,逍遙自放的人生境界,以及在和自然山水對話中對審美化人生的自覺追求。一首清麗脫俗的詞,一位心無魚的漁者,一種逍遙自在的人生。

喜歡這些詩句,靜靜地讀着時,我感覺這些詩句化成了一條條鋪着青草、開着野花的小路,不知不覺間把我的目光引領進了那些遙遠的時光;這些詩句化成了一根根春天的枝條,搖曳着、美麗着我的目光。喜歡默默地咀嚼、體味着這些詩句,這些永不枯萎的文字,猶如一株株鮮嫩多汁的草,在我心裏蕩起一層層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