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畢淑敏經典代表作讀後感範文「精選」

畢淑敏經典代表作讀後感範文「精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7W 次

導語:畢淑敏著有《畢淑敏文集》十二卷,長篇小說《紅處方》《血玲瓏》《拯救乳房》《女心理師》《鮮花手術》等暢銷書。她的《學會看病》選入語文(人教版)5年級上冊第20課。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優秀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畢淑敏經典代表作讀後感範文「精選」

  《拯救乳房》讀後感範文:

很有沒有看小說了,記得看過的小說中就屬餘華的《活着》讓我印象深刻。這幾天拿起這本書讀起來也讓我深深的震撼。我們嘴上總是說珍惜生命,要健康,可是在生活中我們沒有體會過大病的痛苦,所以一切說的健康的生活方式都只是說說而已。

癌症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個熟悉又遙遠的詞語,對於我這個90後來說,真是認爲癌症只會發生在中老年人的身上。此書講的是關於女性的乳腺癌,我不瞭解乳腺癌,也不瞭解癌症,更加不瞭解癌症病人的心理,可是看了這本小說我就覺得不管你是多麼高貴或者多麼卑賤的人,其實在死亡的面前都是一樣的。

小說開頭出現了一個預謀自殺的人,後面幾個章節的開頭也是出現了這樣一個人物,有點懸疑小說的意味,讓人好奇。小說是以主人公程遠青受一位集團總裁的委託組織的乳腺癌癌症治療小組展開的。乳腺癌病人不光是生理上有疾病,心理上也是有很嚴重的病症,而主人公是一位心理學家,小組的成立主要是爲了幫助這羣乳腺癌病人治療心理問題,讓她們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中。小組共有11人,9位是乳腺癌病人(準確來說是8位,另一位是病人家屬),小說分別寫了9位乳腺癌病人的身份背景來做鋪墊,有妓女、某校校長、下崗女職工、國家機關幹部、學生,從高低不同的身份背景來闡述在癌症面前所有的外在榮耀都是無用的。每個人的生活都是非常不容易的,可是再多的不如意,還不如在有限的生命力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生活。小說最後是以安老太太的死做結尾,安老太太做了丈夫一輩子的附屬,死前的幾個月終於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生活,她是幸福的。

世界其實真的很大,現在的人講究科學,知道有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而我們人真的是特別渺小,很多時候我都在考慮人活着是爲什麼,之前看過蘇珊的第三期雜誌就談論過這個問題,人活着可能真的是沒有什麼意義的,就像自然規律一樣,總要有個東西給地球添加一點色彩,可是爲什麼有些人可以生活的如此美好,有些人的生活痛苦不堪?這些問題都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其實這篇小說看得時候真的有時候讓我覺得像恐怖小說,首先因爲我是女性,難免擔憂在以後漫長的日子裏面會不會有出現這個病?在沒有看這本小說之前如果我如果出現了這個病也許也會像小說裏面的人物一樣恨世,驚慌,出現種種心理問題吧,不敢說看了小說以後會淡然處之,但是起碼心理會有所改變,當然肯定是希望自己健健康康的生活。其實小說應該想表達的核心思想是無論健康還是疾病,都要遵從內心,活出自己!

  《女心理師》讀後感範文:

讀畢淑敏的書,首先要了解她的人,我想其作品的深度就會迎刃而解。

畢淑敏出生於新疆伊寧,在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喀刺崑崙山交匯的西藏高原部隊當兵11年,從事醫學工作20年,獲得註冊心理諮詢師,是國家一級作家。35歲時開始共發表作品200餘萬字。37歲時加入中國作家協會,39歲時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院中文系,碩士結業。曾獲莊重文學獎、小說月報第四、五、六屆百花獎、當代文學獎、陳伯吹兒童文學獎、北京文學獎、崑崙文學獎、解放軍文藝獎、青年文學獎、臺灣第16屆中國時報文學獎、臺灣第17屆聯報文學獎等各種文學獎30餘次,被中國海洋大學聘爲駐校作家。2007年,畢淑敏以365萬元的版稅收入,榮登第二屆中國作家富豪榜第14位,引發廣泛關注。

讀畢淑敏的書,和讀別的書不同。畢淑敏的作品大部分是在她擁有心理學和醫學知識基礎上展開的故事性很強一類小說,這是她非常獨特的一個寫作特點。運用自己的專業基礎進行文學創作仿若在嚴謹的科學領域插上了夢想的翅膀給讀者的思維開拓了巨大的空間,讓讀者在承載了畢淑敏豐富的醫學和心理學的知識領域快速地穿越一個個讓人震顫的故事。在閱讀欣賞的同時,也增添了一些科普知識和儲存了一些自己未知領域的信息,讀她的書是有益的。

讀畢淑敏的小說讓我認爲她是一個心思縝密的人,讀她的每一部作品都讓我感到她在結構上、開篇結尾上、線索追蹤上、文體上均作了全局性的總體安排。但並不讓人有死板不靈活之嫌,因爲也讓我體察到了她在文字領域和思想領域的探索與專注。有這樣一位用心的作家,相信她的作品會越寫越好和越來越受到追捧的。唯一讓我感到不足的是故事敘述的太過綿長,雖然讀的時候並不感到羅嗦和反覆。她有很好的駕馭文字的能力,在通俗的語言基礎上不乏有率性、幽默的和比喻的恰到好處的語句時時在讀着的心靈產生共鳴,在生活感受力上也有大膽的不同凡響的看法使讀者在感知上也產生了新的體驗。

畢淑敏在運用寫作手法上臨危不亂,線索穿插的清晰可見,故事的跌巖起伏和穩定的進展吸引着讀者想一氣讀完,雖然篇幅很長,由於語句的順滑和新鮮感也沒讓讀者有厭煩的情緒滋生。人的心理個個不同,醫學的解釋也不盡相同,她正是抓住了這個特點抓住了讀者的心。她專業的水準和浪漫的心境在文字的海洋裏暢遊,我可以想象其間激發的熱情令她一發不可收拾地探究下去,寫作下去的緣由。而今大多的中國人,對心理領域都是朦朧和知之甚少或一知半解的,能得到這樣一位心理師哪怕是文過飾非的心理分析,也能讓讀者的心理被梳理的舒舒服服、順順當當的。

《女心理師》分上下兩冊,有人評價是畢淑敏潛在的心理自傳,我也這樣認爲。

這本書很吸引我,讀着讀着就改變了我閱讀的方式,只等到晚上靜下來時纔讀,讀到很晚。因爲裏面談到了很深的問題值得思考,需要在安靜的環境裏思維高度的集中。讀着讀着也很累,因爲裏面錯綜複雜的問題更讓大腦得不到片刻的休息,跟着心理師一起追蹤着來訪者表現出來的情緒的波動和來訪者敘述的想象的真實,最後通過女心理師挖掘出一切表象背後的真實,把來訪者也爲自己嚇個半死,等明白過來,一切都已經有解了,心理暗疾也治好了。心理諮詢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通過一些技術上的處理和心理的引導使患者慢慢走出了迷失,認知了自己永遠被謎在鼓裏的靈魂真實。靈魂是個稍縱即逝一團雲霧,誰能抓住它啊,似乎心理師就能,好讓我崇敬的職業啊。

這本書從賀頓治療一個個有心理疾病患者的案例中穿插着女心理師賀頓自己心理疾病的歷程似乎在不斷地強調要想審視他人必須從容地審視自我這麼一個心理過程。一個自我的認知過程或許就是解脫心理疾病最好的途徑,作爲一個心理師,解救他人靈魂的工程師理應做到如此。賀頓的問題在於因一種生活的背景,一種痛苦的經歷麻木了賀頓的一些品質,使之爲了事業的成功有了幾重的性關係,一旦這種心理疾病被治癒,一種正氣、一種職業道德的力量,一種家庭的愛讓賀頓從新站在了另一種高度,是此書的立意。

令人可喜的是2012年畢淑敏爲讀者帶來了災難小說《花冠病毒》,一定拜讀。

  《紅處方》讀後感範文:

“白處方是開普通藥的,黃處方是開外處用藥的,只有紅處方是專開劇毒麻藥的,比別的處方要慎重。”

“一名醫生,如果沒有人愛他,體驗不到人生悲歡離合的感情,就不能從根本上成爲好手。從別人的愛戴中,可以感受到一種神聖的力量,血液一樣灌注胸膛。”

一本沉重的書,簡方寧是一位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戒毒事業的女人,甚至連結婚也是爲了做上醫生。這本書凝聚了太多,身爲女人身,家庭與事業的矛盾。簡方寧爲了她的事業,她忽略了她的丈夫,她丈夫幾次提醒她,但簡方寧一心只有她的事業。在我看來,這樣的女人是最美麗的,也是最有吸引力的。她不單單守護了戒毒醫院的最後一方淨土——院長辦公室,也守護了人性的淨土——善。

《紅處方》這個名字,也許不是學醫的人是看不出,這本書寫的是一個悲劇。“白處方是開普通藥的,黃處方是開外處用藥的,只有紅處方是專開劇毒麻藥的,比別的處方要慎重。”紅處方,不僅僅寫出了簡方寧死亡的結局,也警示着世人,毒品最終是會帶來悲劇的。

在簡方寧的醫院裏,我看盡了人性百態。莊羽並不是一位心腸歹毒的人,她只是一位被毒品消磨了自信,她充滿了自卑,以至於她用金錢、用化妝品來堆砌起她的高傲。在她看來,簡方寧是高貴的,她希望擁有這樣的一位朋友。當她知道簡方寧願意跟她做朋友,她由懷疑到興奮。她拒絕了簡方寧要求她到戒毒醫院裏工作,也許是因爲自尊心作祟,也許是她進進出出戒毒醫院已經厭倦了這樣的生活,也許是······但她卻希望擁有簡方寧這樣的朋友,她多次打電話給簡方寧,是渴望友誼。簡方寧由於家庭而沒有再接莊羽的電話。因爲這樣,莊羽內心的自卑驅使着她用新型毒品“7”製造成一幅名叫《白色和諧》的畫送給簡方寧。讓簡方寧在不知不覺中染上了毒品。

支遠,是爲了莊羽才染上毒品,他想讓妻子知道,戒毒,並不是遙不可及的。但是支遠低估了毒品的“魔力”,當然,他也沒高估人的意志力,其實最後支遠還是能戒毒了。其實當我看到支遠戒了毒真的很高興的,因爲讀這本書真的讓我筋疲力盡了,書中瀰漫着各種各樣的被“毒品”控制的人,就像範青稞般,聽着那一個個故事,最後發現在這個世界上存在這麼醜惡的故事,書中人尚且如此,書外人又能如何忍受呢?但是支遠,至少是一個希冀。

在這本書,毒品並不是人性毀滅的唯一,還有錢,像那個把中藥戒毒配方賣給外國人的孟媽,還有在戒毒醫院裏尋找“王子”的慄秋——理由竟然是能吸毒的人必定是有錢買得起毒品的人······

其實我很理解簡方寧選擇死亡這條路的,她並不是沒有尋找過戒這種毒品的方法,比起死,沒有情感的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更讓人覺得可怕。我想簡方寧之所以能堅持待在這間醫院裏的原因也是由於她本性裏有對這些人的憐憫等等各種各樣的情感而支持下去的吧。

畢淑敏的書總是能讓我對人充滿了失望,她把“人性”解剖得一覽無遺,徹底地粉碎了我一直對人的堅信。或許也是自己沒有足夠的堅強,無法承受書中那間特殊的醫院······

也令我吃驚的是,很多人並沒吸毒,並不是他有足夠的意志力,而是他並沒有處於這個環境之中。而戒毒後,環境的力量也是不可低估的。

但是”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正恰恰是在悲劇的敘說下,而更加凸顯“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