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生命的意義》有感

讀《生命的意義》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2W 次

讀《生命的意義》有感

讀《生命的意義》有感1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每個人只有一次。這僅有的一次生命應當怎樣度過呢?每當回憶往事的時候,能夠不爲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爲而羞恥;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爲人類解放而進行的鬥爭。

讀《生命的意義》有感

這,是《生命的意義》中主人公保爾在憑弔烈士陵園時思考的一個嚴肅的人生課題,也是一段充滿了深刻哲理的格言。這不多的言語,卻道出了生命的真諦,它給人們以啓迪。

所有的人,都熱愛自己的生命,但人們熱愛的方式有所不同:有的爲人類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有的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默默奉獻,這些人儘管虧了自己,卻得到了人民的尊重;有的卻不斷榨取,榨取本來屬於人民的東西,有的爲了滿足自己的私慾置法律於不顧,他們的私慾在得到滿足的同時也失去了生命的真正價值。

保爾和他的戰友們就是以珍視生命的真正價值的崇髙精神,爲事業而奮鬥,爲人民而戰鬥的,他們奮鬥了一生,也貢獻了—生。

現在,擺在我們青少年面前的不再是烽火硝煙,只需要我們抓緊時間,認真學習文化科學知識,爲長大後把我們的袓國建設成爲富強的國家做好準備,這纔是我們目前最根本的任務,也只有這樣,才能算得是更好的珍惜青春,珍視生命。

生活,不能一味地追求物質享受,重要的是要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實。人,應該好好地生活,爲自己,爲別人,爲人類應該更加充實地生活,像保爾他們一樣,在爲人類奉獻的同時,也充實了自己的生活。這樣纔算得上珍惜了這人生僅有的一次生命。

讀《生命的意義》有感2

看完這本書第一感覺是失望。首先它很薄,一點沒有心理學著作的樣子,比如《心理學與生活》,厚厚的、重重的放我牀頭一年了也沒翻幾頁;其次是它淺顯,幾乎沒有專業術語,即使有也十分易懂,比如“意義治療”就是啓發患者發現生命的意義。如果是網絡雞湯也罷了,可此書的作者弗蘭克爾是與弗洛伊德齊名的心理學家,如此盛名寫的書卻這樣平凡,是不是我漏了什麼?於是再翻一遍。

沒有。

正如國學大師季羨林給出學習一門外語最重要的方法是勤學苦練一樣,弗蘭克爾給出的生命意義也很簡單:愛一個人且爲之負責。

於是我想:是不是生活其實是很簡單的事呢。人生就是將簡單的事情反覆實踐的過程。比如:保持身體健康、長期自律、持續成長等。這些都是簡單的道理在我年幼開蒙時就已知道,可做到卻不容易。

保持健康需要均衡飲食、情緒平和、合理運動。在一桌美食麪前說停止就住口,在對着識字卡讀了十分鐘“你、我、他”孩子還不認識時再讀十分鐘,在累了一天只想黏在牀上時拿瓶水再去健身房一小時。

長期自律不僅需要意志力更需要方法和習慣。放棄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的“道德執照效應”,就是當一個人覺得自己行了善事之後,他就會獲得一種道德優越感,彷彿取得了一種道德許可證:我可以心安理得的地放縱一下自己。“我這周鍛鍊了三次,必須吃一塊提拉米蘇獎勵自己”很可能一週的訓練泡湯了;“我辛苦了幾個月,現在喝了幾杯酒開車有什麼關係”很可能一個家庭就毀了。養成習慣可有效節省我們的意志力,一個有運動的習慣的人就不會爲每天的十公里感到累心,可將多餘的精力用在解決工作中的各種難題上;一個有讀書習慣的人就不會恐懼百萬字的著作,只需放在牀頭,每天翻上半小時,不知不覺就看完了。

持續成長就更難了,需要不斷地學習、持續地自我要求。有人從走出學校那一天不再成長,有人則停在工作幾年後。其實成長從都是“瞬間”的、而不是“持續”的。我在生產之前想着生產後花三個月恢復身體,孩子白天交給公婆,晚上和老公輪流值班照顧,一切有條不紊、按部就班。我在生產之後才發現事實的真相:三個月刀口都長不好,婆婆連奶粉溫度都控制不了,老公晚上值班將感冒傳給孩子引發肺炎。抱怨豬隊友有用嗎?這一切都需要我瞬間成長、拿出可行辦法解決問題。像大S說的逢開路、遇水搭橋、降妖打怪。

弗蘭克爾一生都對生命充滿熱情,67歲學習飛機駕駛、80歲登上阿爾卑斯,願我和他一樣永遠熱愛自己的生活。

讀《生命的意義》有感3

有道是女人一思考,上帝也發笑。近些日子混在稻讀社科羣,一星期一本牛津通識讀本。近期看《人生的意義》一書。讀完竊喜,竟然把書啃下了。此書由英國當代著名的藝理論家、學批評家家特里。伊格爾頓著。他用幽默輕鬆明快的方式述說的。

說到人生的意義,粗略一想,感覺很偉大,就如小時候,我們常說的:要做對社會有用的人等等。但今天我要說的意義,是個體存在的意義,拋棄宏觀概念,歸根到人性的層面討論人生的意義。我可不想繞繞去的故作高深,只想直觀簡單地說說自已的感受。真如我的半百人生:簡單樸實倒也起伏有序。

當然在認識人生的意義時,也要認識自已。只有清楚的認識自已,才知道我要什麼,我要變成什麼樣的人,我能做些什麼,不能做什麼。才能"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意義是一種詞語,只有依於事物才成爲意義。我所理解的人生的意義是:存在,創造,愛。

我存在,我活着,便是意義所在。真如笛卡爾所說的"我思故我在"說到存在,先想到上帝。"由於有了一個上帝,人生的意義問題就變得一清二楚。"這使存在變得有具體的指向。也如書中伊格爾頓說言:"不知道人生的意義是人生意義的一部分,就像我發表餐後演講的時候不知道自已說了多少個字,這反而有助於我圓滿地完成演講。"

通常開朗的人活得輕鬆快樂,因爲他們想的少,不會去糾結。就像人們常說的傻子不得大病一樣。怎麼樣讓自已活得輕鬆?不斷的充實自已的人生,學習工作旅遊讀書,都是意義之所在。通俗些的說法就是折騰,人生在於折騰,折騰折騰去,快樂踏實也就油然而生。最怕有些想的多但不做事的人,那再想怎麼多也是空想,空則痛。空則無意義。

想到前陣子的自己,有位認識近二十年的朋友,她得知我的近況後一次次的約我去她店喝茶聊天,可我一次次的拒絕。因爲身體之故,我遠離了所有的朋友。但是這朋友沒有放棄,隔三差五的問候我,告訴我怎麼樣養身怎麼樣認識世界。記得有次了她發一段話:我們到這個世界,是爲了去感知去認識,你這樣不走出去,空想有用?你以爲我們在美國,就這麼點路,你竟然一直拒絕……然後我去了她的店。老朋友相見分外親熱。品茶中我們感嘆分開有十二年,都老了。

創造生命,創造奇蹟。創造一切的一切。萬物有靈。比如當二個俊男倩女經過戀愛相知相親,孕育出一個小生命時,那是何等的奇妙。這也得以人類長久的延繼下。這其中有道德的層面,也有情感倫理在其中。當你看着自已的孩子一天天長大,長得像爸又像媽時,夫妻之間的感情更親密牢固——有了共同的載體。

愛是人之本性。愛世上美好的人和事物。愛使我們的生命有了更深的牽掛不捨,纔會有珍惜。愛分大愛和小愛。大愛可以是愛國家愛工作之類的,小愛可以細微到愛一個人或一朵小花。愛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滋潤陽光,讓生活變得有支撐有依靠。

記得以前上小學生作培訓時,幾個漂亮的六年級小女孩,稚氣地問我:老師什麼是愛?你愛你老公之外還會喜歡另外一些男人嗎?我笑着回答:愛老公,也喜歡長得帥氣有才華的男子,那是欣賞。嘩啦一下,孩子們嚷嚷開:我要告訴你老公去,你怎麼能再喜歡別人?!這回答讓我滿意。安靜下後我給他們講了什麼是大愛什麼是小愛。因着這愛字,展開講了整整一節。第二天家長反應還很好的。

伊格爾頓是位極富幽默感的人,他筆鋒一轉這樣寫道:"人生就像一篇華麗的演講,看上去很有意義,實則了無趣味。人生又像一位演技拙劣的演員,看上去要表達什麼,但能力不夠。"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人生的`意義沒有標準答案。正如我在稻讀社科羣,感知到讀書的意義:快樂充實,自我豐富。有感想時碼上一段讀書筆記——寫出的都是美好、儀式感、成就感。真如陳老師所言:有輸入纔有輸出。

再怎麼燦爛的人生,最後都走向永遠的靜默。把握人生,過好每一天每一時,纔是最真實的意義所在。

讀《生命的意義》有感4

讀了《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也讓我明白成功的並不是最聰明的人。因爲決定成功的更多是非智力因素:明確的目標,積極的心態,努力和堅持,承受挫折和壓力的能力。做一個始終樂觀的、積極向上的人,並不是輕鬆容易的事情。在看不到希望的時候,仍能夠堅持自己的價值理念走下去的人,是了不起的。任何人做一份積極的工作,可能他感覺不到自己的意義所在,但他的意義確實存在,社會的美好是由各個層面的勞動者共同建立的。自己的工作無足輕重,那只是一種感覺,你做了再普通的工作也爲社會貢獻了一點力量。

全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人無論遭遇任何境遇,都適應得了”這句話,人生就是如此,有很多艱苦和變數,但是隻要挺過去,適應了,就能跨越,也只有這樣,才能找到屬於我們的真正的生命的意義!

讀《生命的意義》有感5

隨着工作時間的延長,生活和工作壓力的加大,面對一切事物逐漸變得麻木,找不到工作之初的激情。那生活着的意義又在哪裏呢?從《活出生命的意義》這部書中我看到了“責任”二字,對家人的責任、對工作的責任、對一張張渴望知識的幼稚小臉的責任。我們應該向弗蘭克爾一樣,勇敢的挑戰自我、挑戰生活、挑戰麻木和倦怠,在逆境中勇敢前進,在壓力下不斷拼搏,在生活和工作中尋求快樂與自我價值的實現。

作爲一名教育者,我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更會影響到學生,學生好比一張白紙,會把他們見到的一切花在上面,我們不能給他們任何不好的影響,應向他們展現出積極向上的面貌,帶動他們向新生活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