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西遊記三打白骨精讀後感

西遊記三打白骨精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W 次

導語:《西遊記》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書中主要敘述的是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保護唐僧到西天取經,途中歷經了九九八十一難的過程。故事情節傳奇、驚險,每次閱讀,我都深深沉醉其中。

西遊記三打白骨精讀後感

  西遊記三打白骨精讀後感

前生的怨念,化作今世千年的執念。世間本無對錯,只有因果,一念悟空,四大皆空。

《西遊記》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它是明代作家吳承恩的著作,是吳承恩在民間傳說和話本、戲曲的基礎上,經過艱苦的創造,完成的這部令中華民族爲之驕傲的偉大文學鉅著,在我國文化史上寫下了輝煌的篇章,這本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刻畫得十分生動,然而我個人局的《西遊記》中最精彩的片段當屬——《三打白骨精》。

  讀後感之前我想先講一個之前看到的故事:

古時候,有位年輕的獵手,他箭法極準,卻總捕不到大雁。於是,他向一位老獵手請教,於是,老獵手把他領到一片大雁棲息的蘆葦地。在那有隻雁奴,只要一發現情況就會向雁羣報警。所以接近雁羣很難,年輕的獵手和老獵手潛伏在那,雁奴見了,立刻彙報。於是,大家紛紛出逃,可並沒發現什麼,又回去了。就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彙報,一而再,再而三地出逃、回去。大家都認爲雁奴謊報軍情,把它啄得半死。獵人們趁機而入,雁奴雖然看在眼裏,但也懶得管。於是,年輕獵手拉滿了弓。

悲劇往往是這樣發生的:忠誠的人被誤解,被誤解的人傷透了心,不再堅持!忠誠被誤解的事例在人類歷史上可謂是數不勝數,最典型的就是下面我要講的《三打白骨精》:

首先我想先講講“白骨精”,她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在我眼裏,她(白骨精)是一個既聰明又有膽識而且還是一個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強女人”,不是嗎?你瞧她,爲了吃到唐僧肉,使自己長生不老,那真是費勁了心機,使盡了絕招,俗話說“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她知道自己不是孫悟空的對手,所以就隨機應變巧手利用唐僧的菩薩心腸:她先變了一位給給丈夫送飯的賢惠娘子,接着變成了一位尋找閨女的老太婆,然後又變成了一位等待妻子和女兒歸來的老頭。三次變化都沒能逃過孫悟空的火眼金睛,都讓孫悟空一一打死了,這樣一連三條性命死於吃齋唸佛的唐僧的眼皮之下,實在無法忍受孫悟空這種殘忍做法的唐僧,一氣之下將孫悟空逐出家門,這一來,正好中了白骨精設下的全套,孫悟空一走,唐僧便成了白骨精的階下囚!

再來談孫悟空,在打白骨精這一回裏,他三次打死變爲人形的白骨精,而被師傅氣的念緊箍咒,唐僧是凡人他並不知道那是妖怪,並認爲孫悟空打死了好人,悟空的解釋他完全不聽,而是念他的緊箍咒,疼的孫悟空滿地打滾,最後唐僧還要和孫悟空斷絕師徒之情,孫悟空被迫無奈,只好又回到花果山.但孫悟空對唐僧忠心耿耿,後來唐僧被白骨精抓去了,豬八戒寡不敵衆只好去花果山請大師兄回來搭救師傅,孫悟空一聽到唐僧白骨精抓去了,就不計前嫌和豬八戒去搭救師傅。可見孫悟空心理並沒有怨恨師傅,更沒有去報復師傅的想法,他把委屈全都藏在心理,而且心裏總是想着師傅的安危,可見他對是師傅的真心.這一路上他們經歷艱難險阻,不管多累,多餓,不管妖怪是多麼的陰險狡猾他們都一一打敗他們,把師傅從危難中救出來.即使悟空其實一心除妖,而且就算一直都遭到師傅的誤解,他還是不拋棄,不放棄,最後還是選擇了回來。

豬八戒也看不清事情真相,在白骨精這件事上,師徒四人都以自己爲中心,想讓別人都聽自己的,覺得自己的認定就是正確的,可是這怎麼可能呢?如果真是這樣,別說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才能取得真經,就是七七四十九難,也成問題。在師徒四人想法不一致時,不應該固執己見而是應該靜下心來,心平氣和地互相商量,全面地看問題,靜心地思考問題,更重要的是要相互新任並且忠誠,才能看情事情的真相,並且解決問題。否則,每個人都堅持自己的想法,就這樣一直拖下去,不知道要到何年何月才能解決,只有願意聽取別人的意見,團結一致互相新任並且對團隊忠誠,才能解決問題。其實依着孫悟空當年大鬧天宮的暴脾氣來說,沒有道理都不會饒人更何況其實這件事錯還不在他,但最後悟空還是回到了師傅和師弟們身邊並且消滅了白骨精,這其實悟空已經不把護送西天取經當做是之前許下的承諾了,而是把師傅把師弟們當做是自己的家人了,他的選擇和這件事最終的結果向大家展示了一個道理,無論是在校園生活還是以後的社會生活中,我們面對同學、朋友、同事夥伴、生活中的每一個人,我們都要做到互相信任並且忠誠。

因爲,誤解忠誠是心靈和社會的悲哀,能夠改變這種悲劇的是需要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一顆辨別真誠的心。 事情有開始就有結束。結束悲劇的方法,是即便我們的忠誠被誤解,也仍要不折不扣地堅持。

“西遊”就像是一罈美酒,久而彌香。即使是第二次品茗,也是像當初一樣喜愛。也領略到更多的道理。看完這部小說,有很大的感悟,唐僧的全心全意,孫悟空的不怕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精神.裏面的每一個故事都如同是神來之筆,在故事中滲透出做人的道理,讓人受益匪淺。《西遊記》不僅僅是一個個簡單的神話故事,更是一位育人處世之道的無聲老師。

  西遊記三打白骨精讀後感

《西遊記》並不是我國第一部神怪小說,但不可否認他是最著名的一部。而如果繼續往深去看,與其說他是一部神怪小說,不如說他是一部宣揚佛法的小說。根據這部鉅著的一個章回改編的電影《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也與其說是一部賀歲片,不如說仍然秉承了吳承恩先生的宗旨,是一部從頭到尾蘊含禪機的影片,他在告訴我們世間的真相。

因爲看完後很受啓發,所以忍不住動筆將感受比較深的部分與大家分享。因爲只是看了一遍,裏面部分對話未必與影片中完全一致,但我會盡我的能力,將記憶中的對話還原。

對話一:唐僧向悟空解釋爲什麼歷經苦難還要取經;“西天取經九九八十一難,每一難都是造化,每一個造化都是修行。生命就是這樣莫名的奇妙。”

人,生命開始,人生之旅就慢慢展開。

當人在歷經一次次苦難而看不到轉機時,在內心充滿了恐懼。恐懼的不僅僅是未來走向何方,更是對生活在苦難中的懼怕。但是,這些難不會是無緣故的發生在自己的身上,他一定是來幫助你明白某個道理,如果我們可以從經歷到的事情當中學到東西,那麼每一難都是我們的造化,人生處處是修行。生命歷程本身就不是一場苦旅,而是一趟奇妙的歷程。

對話二:當師徒走在妖氣陣陣的地界,悟空回過頭來問唐僧:“怕了嗎?”唐僧說:“怕。”悟空說:“怕還去取經?”唐僧回答:“就是因爲怕才取經啊。”孫悟空問:“經書上說什麼?”唐僧答:“真相”。

是的,我們就是因爲怕,纔要知道真相。

整部影片,最核心的就是這兩個字“真相”。他多次出現:當唐僧責怪悟空打死了人時,悟空說:“我是火眼金睛,我可以看到真相,你看不到”;當悟空被師父趕走,路遇觀音時,菩薩對他說:“你看到的是真相,但你師父看到的是心相。”

何爲真相,何爲心相?真相就是物質本來的樣子。而心相是由我們內心的判斷而來的,你的內心是什麼,你就看到了什麼,你是一個善良的人,你看到的都是善良;你的內心充滿了怨恨,你看到世界就充滿了不公平。這就是心相。

那麼,我們爲什麼要修行?修行就是讓我們能夠透過事物的表面看到他背後的真相。正如薩提亞女士的冰山理論,當你看到一個人憤怒了,你只看到了冰山上面的表相,而這個憤怒的下面,這個人的感覺、想法、期待、渴望在這一刻到底是什麼?我們往往只看到憤怒,而沒有看到他憤怒的真相;當兒童還不能完全表達清楚自己的想法時,成人能否看到他哭鬧的冰山下涌動着的渴望?

對話三:當白骨夫人給唐僧講自己的經歷後,唐僧的幾段對白:“光陰如梭,未必是世間良藥,念念相續,苦痛裏都是執着。但是隻要你相信勇敢地邁出一步,煩惱就會煙消雲散。”“恨只能生出恨,你何必這樣折磨自己呢?”“希望小僧的死,能帶走白骨夫人心中的癡念。”

影片附予白骨精的前世一段悲慘的經歷。而她一直因爲這個經歷,生活在怨憤當中,她執着於她的苦痛,無法釋然。

人,爲什麼會有苦痛?因爲執着,因爲你執着在你的苦痛中不能、不願出來。過去的永遠無法改變,未來的還沒有發生,想讓自己走出苦痛就要放下過去,活在當下,否則就會像白骨精不停地咀嚼自己的過往,折磨自己,永無快樂。

這樣的不快樂,在事情發生的當下,是他人帶給你的,但當這件事情已經過去的現在,這個不快樂是自己癡念造成的,與他人無關。所謂:“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你身在天堂還是地獄,完全是自己的選擇。

對話四:唐僧唸了緊箍咒後,與悟空的對話。悟空:“你爲什麼不相信他們是妖怪?”唐僧:“我們兩個人真的是很像,我們只相信我們眼睛所看見的,就是因爲這個,佛祖才把我們連在一起結伴同行的。”

觀音對悟空說:“五百年前,你相信自己大鬧天宮,五百年後,你還是沒有變。爲何不放棄自己去相信別人?你總是用自己的對與錯,去看別人的錯與對。”

我們每個人都只相信我們眼睛所看見的,但是不同的人眼睛所看見的都是不一樣的。這便產生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但是,我們又被連在一根線上向前走,我們能做什麼?

信任並接納。相信人各有不同;相信他是按照他看到的在行事;也接納他無法看到我看到的一切,因此,無法按照我的想法去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