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1983安康大水災》有感

讀《1983安康大水災》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2W 次

對於生活在安康的人們幾乎都或多或少的瞭解安康1983年發生的大水災,或親歷災難,或口耳相傳,聽長者娓娓道來,或從零零星星的相關資料中略知一二。那場災難距今已有33年的歷史了,但似乎仍然刻骨銘心,歷歷在目,尤其是對於當時親歷災難有幸存活下來的人們。作爲晚輩,我無法想象當時的洪水來勢有多兇猛,無法估量這場天災中那些家庭的損失,這座城市的殘破,我也無法感同身受,但是作家和谷的長篇紀實文學《1983安康大水災》以其真實性、生動性、文學性帶給我心靈的震撼,讓我爲曾經遭受災難的安康扼腕,也爲從災難中重生的安康讚歎,更爲如今的安康驕傲!

讀《1983安康大水災》有感

城因水而秀美靈動,水因城而極富生機。一直以來,安康與漢江有着緊緊相依的親密關係。長此以往,漢江爲沿岸兒女子孫造福,卻不曾想,有朝一日,隨之而來的連綿不絕的水患殃及人們的生存,讓枕流而城的安康生靈塗炭。

災難中道德的沉與浮。在可怕的災難面前,生命即將被扼殺時,人的求生本能自然顯現。“這突如其來的洪水,使成千上萬人直面生死攸關,沒有更多思考的功夫,沒有更多嘆息的機會,厄運需要每一人做出道德的、倫理的、品格的斷然抉擇。真假之別,善惡之分,美醜之界,於這一絕妙精微的片刻,都在每一人的心靈裏昭然若揭。”有的人在生死關頭,置自己的安危於一旁,毅然踏上救人之路,如書中所寫的“孤膽英雄”李安飛,還有那位獨臂老人;有的人在洪水中與親人緊緊相依,互相攙扶,一個也不能少;有的人卻爲挽救自己的“傳家之寶”葬身洪水;有人在災難面前拋妻棄子,置年邁父母於不顧,只顧自己活命;更有甚者,去搶奪他人手中的救命木筏,使他人溺水身亡,自己苟活。生命現象、生存考驗、道德抉擇在厄運面前成了一個深邃的命題,折射出人性的光輝與暗淡,高尚與卑鄙。災難毀滅了一些人,也成就了一些人。不幸者被洪水吞噬,永遠的離去,倖存者用他們生命的餘溫演繹凜然大義,盡力拯救一切可以生還的生靈。災難面前的那一次救助,那一把攙扶,那一聲鼓勵,那一個擁抱,給人雪中送炭般的溫暖,給人力量。百年萬年後的安康在逝者已去的生命中學會了敬畏自然與生命,在倖存者的精神豐碑中鑄就了一座城市的魂。

災難中城市的沉與浮。洪水猛獸將安康城蹂躪摧毀,昔日一磚一瓦的城市建設付諸東流,茫茫一片的汪洋淹沒了城市的足跡,這座城市沉默了,寂靜了。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四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災,無疑給當時的人們帶來巨大的傷痛,不僅有物質方面的損失、身體或生命的喪失,更給人們心理、精神層面帶來壓力,即使幸運而活過的人也或許終生飽受骨肉分離之痛,無盡的思念與憂傷。因災難而來的不知所措,無法對抗,也使人困惑不已,不禁問天,成爲人們思考的深邃而神聖的奧祕。但是,人們就因此而一蹶不振嗎?城市因此而滿目瘡痍,無法重生嗎?不,被洪水淹得快窒息了的小草,抖抖泥漿毅然擡起頭來,何況人!被狂風暴雨趕得無處藏身的小鳥,振振溼淋淋的翅翼在緩緩低飛,何況人!這座城市的兒女抹去淚水,將不堪的記憶封存,重拾信心,寄希望於未來,挽起袖子,化悲痛爲力量,挺直脊樑,承擔起重建的重任。無數個揮汗如雨的日子,無數個或狂風暴雨或驕陽似火的日子,所有的安康人都在如火如荼的開展城市重建活動,一座城市的凝聚力得到有力的彰顯。當整齊有序的建築鱗次櫛比時,當條條大路寬闊平整時,當城市擁有獨特的格局時,人們的臉上綻放出燦爛的笑容,這座城市煥然一新。人們在災難過後更顯睿智,或許這是用慘痛的代價換取的,所以彌足珍貴。災難啓迪人們重新審視安康的自然地理環境,提出水土保持的方案,預防洪災的發生,災難警示着人與自然之間的微妙關係,也教會人們居安思危,未雨綢繆。

如今的我們在緬懷曾經逝去的生命,在讚歎當時人與死神搏鬥的生存勇氣,在敬佩人們災後重建的魄力時,更感恩當下的生活,更感激從那場災難中所留給後人的警示與啓迪,正如古人說“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爲鏡,可以知得失;以古爲鏡,可以知興亡。”著名作家和谷的紀實文學《1983安康大水災》以真實、生動、細膩的筆調書寫了安康的歷史。如果說那場大水災是印在安康這片土地上的一記傷痕,那麼三十多年後的今天它已經結痂,甚至完全癒合,但是整個安康沒有忘記“痛”,而是在痛中醒悟、成長、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