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關於《麥田裏的老師》的讀後感

關於《麥田裏的老師》的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4W 次

《麥田裏的老師》由李崇建所著。這本書沒有高深、枯燥的教育理論,一個個真實、鮮活的教育故事引人入勝,很多教育故事人物好像就在我們的身邊,李崇建老師的每一個教育故事都像電影一樣出現在我的眼前。

關於《麥田裏的老師》的讀後感

李崇建老師做到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一寫起作文就像爛泥趴在桌上的小六男孩,後來不但受邀寫書評,文章還刊登於教材。愛開黃腔、惡作劇,國二時連百位數乘法都不會、幾乎被退學的孩子,卻成爲擁有獨當一面的領導者能力,以及熱烈追求夢想的上進青年(2011年參與歐洲與亞洲的樂團公演)。讓全校老師都頭疼的叛逆狂飆少年,之後卻在美國專門幫樂團製作音樂。每天用45%以上力量對抗母親的女孩,短短一個月,與母親的關係有最驚人的轉變。

這些改變並非一朝一夕,但他們都遇上阿建老師。從彷徨的年少走來,阿建老師感受父親對他從不放棄的愛,但除了愛,有沒有其他方式,能讓大人與孩子有更和諧的關係?他發現,大人的內在世界,往往是師生或親子關係的根本源頭。如果大人能先回頭整理自己的內心,明瞭自己情緒的根源,再逐一調整,那麼大人與孩子都將獲得令人欣喜的回饋。

《麥田裏的老師》是一本跳脫出傳統教育、結合諮商與教養的書,它的許多想法,例如“正向好奇”的態度、真正的“接納”,以及大人請記得給自己一份鼓勵等,都令人激賞。而書裏一則則動人的真實故事,更帶着極大的震撼力量,席捲着心。

李崇建作爲一個體制外的教育工作者,爲了餬口,維生選擇了從事教育工作,但是他堅持不斷學習,自我成長,將教育工作做得如此精彩,他對教育的熱愛,對學生的關懷,對薩提爾模式轉化過來的技巧,在師生互動及班級管理中的使用之精彩演繹,給我帶來的啓發與思考,既深且遠。“做麥田裏的捕手,守在麥田裏、懸崖邊,攔住那些要衝向懸崖的孩子,這應該是每一個家長和教師都應承擔的責任。但現實的狀況並非如此,很多時候,孩子正是在家長或者教師的逼迫下,走向懸崖的。”

李崇建老師透過《麥田裏的老師》一書告訴我們,孩子的問題,大部分都在大人身上。大人的內在世界,往往是師生或親子關係的根本源頭。當孩子出現狀況的時候,如果大人能先回頭整理自己的內心,明瞭自己情緒的根源,再逐一調整,那麼大人與孩子都將獲得令人欣喜的回饋。如何做纔是正確的,如何纔是真正的愛?值得我們深思。正如我們愛孩子,我們真心期望他們在學校學習快樂、學有所成,將來生活幸福,能自立自強於社會。但,僅僅有這樣一份真誠的愛心、這樣一份期待就足夠了嗎?教育沒有捷徑,也沒有標準答案。但阿建老師說“無論孩子做什麼選擇,沒有孩子想向下沉淪的。他們都想向上奮進,都想當一個有價值的人。這個目標和我們對他們的期望是一致的,那我們理所當然要和他們攜手共進。” 山毛櫸、柚子、昆布、茉莉,這些聰明的孩子,或調皮搗蛋,或抑鬱寡歡,甚至有自傷行爲,問題多多。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與家長關係非常緊張,都不愛念書,都沒有勇氣去好好愛自己。他們有幸遇上阿建老師,找到了面對問題,改變自己的勇氣,走向了自愛、自強的人生之路。從閱讀中,我很佩服李崇建老師對於學生問題的瞭解、包容和豁達。李崇建老師的包容與豁達,或許正應了那句話“因爲懂得,所以慈悲。”想想曾經學生在不被我們瞭解的情況下,被責備,被處罰,這給學生留下了多少痛苦和心靈的創傷,在面對學生的問題時,確實要有更多的瞭解和愛的藝術,才能正確引導和教育。特別是我們的特殊學生更需要這樣的愛與智慧。

我很喜歡書中的一句話“當遇到問題時,如果一再重複相同的應對方式,卻未覺察自己的生命歷程,未靜下心來重新思索問題,只是被慣性應對帶着走,問題就永遠是問題,很難找到解決的方案。” 書中大量真實而又感人的案例給我們講述一個個教育故事,其所提出的建議中肯可行,充滿着教育的智慧,從心理學的角度處理每一件事,對待每一個學生,富於實踐性,帶給我無限的思考。

通過閱讀,我又一次體驗到教育是一種藝術,一種需用心去雕琢的藝術,需要我們去探索、去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