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5篇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3W 次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5篇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5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

《明朝那些事兒》這部書,讓我們得以用另一種目光去翻閱,用另一種態度去面對歷史。

《明朝那些事兒》不僅沒有普通史書獨有的一種無聊,呆板,深奧在其中,反而還有一種趣味性的語言文字來形容過去的往事,這種趣味使我們被從前那些“無味”的歷史給深深吸引住了。

從書中的字裏行間中無不透出一種帝王的尊貴威嚴。原來皇帝的江山也並非是只用一紙兵權,一大羣人馬,一名優秀的指揮官就能得來的。爲了一個稱謂、一聲高呼、一座江山…是要用無數鮮血和頭顱換來的。看了書後我才明白,朱元璋只是爲了一塊地而與元朝作鬥爭,[農民兩千年的起義只是爲了一塊地]而我一直認爲,朱元璋是爲了獨霸江山才與元朝作鬥爭。

朱元璋的一個死對頭,陳友諒。

陳友諒不像朱元璋那樣是以實事求是的戰鬥方式而是傳播迷信封建的方法來與朱元璋鬥爭的。在陳友諒的腦海中,親情、友情、信義、忠誠什麼的都是“天方夜譚”。那麼,這也就註定了他不會成功,這也就是他失敗的一個重要應素之一。就書中的一段話來概括陳友諒的一生:“陳友諒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壞人,但在那個亂世裏,他的行爲法者卻是通用的選擇。如果要生存下去,這似乎又是必然的選擇。如果要生存下去,這似乎又是必然的選擇,他的錯誤在於將這種法則發展到了極致,直到走火入魔的地步。迷信暴力,不講基本的信義,使他喪失了人心。但他卻又是一個真正的梟雄,他壞事做盡,卻又敢作敢當。可惜,在那個亂世中,他只是個梟雄,真正的英雄是朱元璋。”

在這部書的第一冊中,有一個小人物,但他在我心中是那麼的偉大,他的一封遺書讓我認識到,肉體的征服,不代表精神,靈魂上的屈服,他,就是文天祥!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

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作者當年明月在書中寫了,他痛恨那種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實,歷史很精彩,所有的歷史都很好看,寫《明朝那些事兒》就是爲了證明歷史的精彩!

歷史不僅很好看,也很耐人尋味,不是嗎?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2

我是一名六年級的小學生,或許是緣於家庭環境的影響吧,我從小就喜歡歷史。父親收藏的《二十四史》經常被擺在案頭,可學術研究性的歷史總讓我在閱讀時感到有些枯燥乏味。一個偶然的機會,媽媽給我帶回一套書——《明朝那些事兒》,我拿起其中的第一部《洪武大帝》讀了起來。讀着讀着我就被這部書深深地吸引了,我彷彿遇到了久違的知音,一口氣讀完了七部長卷。了那段日子我真是如飢似渴,廢寢忘食,一遍讀完仍然感到意猶未盡,又再讀了一遍。

作者從元末明初的農民軍隊反抗蒙元統治者開始,一直寫到崇禎走向那棵歪脖樹。期間以史料爲基礎,以年代與具體人物爲寫作背景,有條不紊地記述了從公元1344年到公元1644年大明王朝三百年風風雨雨與是非興衰。

讀了《明朝那些事兒》後,我不僅瞭解了這段歷史,還從這部書幽默風趣背後也讀出了一個道理。在書中出現的,無不是當時風口浪尖上的人物,可他們當中,有死而後已的忠良,也有王振、魏忠賢之類的佞臣。魏忠賢在身後留下千古罵名,爲世人所不齒,可他當時卻是風光無限,權傾一時,羨慕、嫉妒者不計其數。然而,當年那位奮起反抗魏忠賢卻被害死的正直大臣楊繼盛,卻爲世人所讚歎、仰慕,流芳百世。在當時,楊繼盛不過是階下囚罷了,指不定還有人在嘲笑於他。由此可以看出好人不一定會和徐階、張居正一樣得志,壞人卻常與王振一般猖狂。不要羨慕別人,只要自己沒有錯,身正不怕影子斜,那些詆譭的話,大可不必計較,凡是歷史自有公斷。

通過讀《明朝那些事兒》,我發現作者的文筆也十分了得,文中記述的王侯將相,在他筆下似乎活了:歷盡磨難,矢志不移,終於一統天下的朱元璋;足智多謀的劉伯溫;才高八斗、謹慎低調的宋濂;勇猛善戰、忠肝義膽的徐達、常遇春;權傾一時、風光無限,死後卻遺臭萬年的魏忠賢;耿直忠貞,“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當年明月”將帝王將相的心術、韜略刻畫得惟妙惟肖。讀了這本書,我不僅學到了他們的智慧,還提高了自己的文學素養,一舉多得。

讀《明朝那事兒》令我如飲甘霖,回味無窮,那種感覺真好。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3

像往常一樣,今年的清明節我們全家仍舊一起去野外踏青,誰也不缺席,我和爺爺還特地提早了一個小時到達墓地那邊。

跟往常不一樣的是,天空中下起了淅瀝瀝的小雨,滴答滴答的,把本就坎坷的泥濘小路摧殘得不堪入眼,好不容易像走鋼絲一樣到達目的地,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卻是一大片雜草,覆蓋了許多墓碑,於是堂哥用鋤頭開闢出一條小路來,我們便沿着小路走近墓碑,尋了個地方放下祭品,然後稍作休息。我登上山頭,向遠處眺望,只見方圓幾裏都是密密麻麻的人羣,鞭炮聲此起彼伏,打破了以往的寧靜,陣陣的濃煙籠罩着整個天空,放眼望去,天與雲與山,構成了一幅別樣的景色。一陣風吹過,夾雜着刺鼻的煙味,還帶來了遠處飄蕩着的幾張墓紙。按往常一樣,全家人一到齊,便分工合作—小孩子撒墓紙,青少年“順碑”,婦女們擺祭品,老年人則坐在一起閒聊。等一切準備就緒,便上香祭拜祖先。弟弟妹妹爭先恐後地爬上山頂,將手裏的墓紙撒向天空,隨着風傳達我們的悼念。我和堂哥們則揮動毛筆描摹碑上的字,堂哥告訴我們“順碑”是很講究的事,蘸的紅墨水不能多也不能少,描摹時要照着它的筆順,不然的話描出來的字就不漂亮。我吸取堂哥的經驗,保持姿勢,小心翼翼地描摹,雖然有時手會不由自主的抖動起來,但終究還是完成得很圓滿。完成後,我們便開始祭拜祖先,只見嬸嬸的嘴裏唸唸有詞,父親和伯伯們誠心地鞠躬,弟弟妹妹也模仿着他們,逗得我們哈哈大笑。上完香,堂兄點燃鞭炮,頓時一陣震耳欲聾的響聲,又一次地撕破了當時的寂靜。

一系列工作完成後,我們便偷閒地坐在一旁,周圍的鞭炮聲交織成一片羅網,好像伸手就能觸摸到,我的心情不禁煩悶起來,再看看周圍,來掃墓的大多都是中年人和小孩子,而年輕的人卻在旁邊玩起手機,人們把自己吃完的包裝袋隨手亂扔,破壞了原來那番別樣的景象。看到這滿山遍野的垃圾,我們失去了在這裏欣賞景色的閒情逸致,坐了一會兒,便動身回家,只留下這空曠的山在鞭炮的硝煙中喘息……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4

暑假裏,我買了一套新書-------《明朝那些事兒》,我很喜歡看,它們令我愛不釋手。《明朝那些事兒》是網名爲“當年明月”的人所著。書的內容十分豐富,人物也多,但人物性格類型卻不相同,有兩袖清風的海瑞,有流傳千古的王守仁,還有無恥奸詐的魏忠賢,更有七下西洋的鄭和……

每當我看到《明朝那些事兒》的封面時,那明朝時代戰死沙場,明爭暗鬥的情景便會浮現在我眼前。其中最讓人敬佩的人物還是傳奇人物王守仁了。王守仁,字伯安,出生在浙江餘姚,家中父親考中狀元,他從小就手父親影響,小時候就立下討平韃靼的報國之心,他經過許多挫折困難,終於成爲皇帝心中的百戰百勝的將領,敵人懼怕的一位軍事家。是呀,成功者一定是要經歷許多磨難的!

在我記憶裏——他頭戴軍冠,身穿鎧甲,眼神犀利,手握寶劍,是靖難殺敵的一位邊疆猛將。晚年的王守仁依然鎮守邊疆,並研究他的心學:“無善無惡之心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爲善去惡是格物。”後來他的心學傳遍東亞國家,成爲人人膜拜的偉人。讀到這,我不禁爲他年事已高仍不忘學習的精神感動。正如子夏曰:“仕而憂則學,學而憂則仕。”

他這樣的大臣將軍還專心學習,我們呢?有這麼好的環境,這麼好的老師,我們更加要認真聽課,完成老師佈置的作用。孔子也說過:不知命,無以爲君;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如果我們不好好珍惜光陰,學習本領,懂得禮節,將來就站不住腳。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明朝那些事兒》十分精彩,真的能讓讀者熱血沸騰。讀了《明朝那些事兒》之後,我經常去圖書館看書,恨不得把與明朝歷史相關的書一下就看完呢!

是呀,《明朝那些事兒》帶給我的不僅是知識,更多的是啓迪。書中所講述的歷史就如同獨一無二的絕世寶玉,價值連城。正如書中說:“政治是戰爭的延續,是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互相鬥爭的最高形式。”如果沒有戰爭,也不會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場面,那麼歷史也不會如此精彩,所以讀書即讀心,真正的歷史將在每位讀者心中延續下去。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5

朱元璋家境貧寒,好多家人都餓死了,在生活的逼迫下他走上了反元朝的道路,他經歷了千辛萬苦,無數次的死裏逃生,跌倒了就爬起來,繼續前進,繼續戰鬥。而且朱元璋那個時代的對手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陳友諒、張士誠、王保保朱元璋和他們鬥智鬥勇,機關算盡,終於朱元璋勝。朱元璋終於坐上了屬於他的寶座。可以說當時最優秀的統帥非朱元璋莫屬了你想想人家幾乎是赤手空拳,單槍匹馬憑藉着自己的勇氣和決心建立了龐大的帝國。沒有家室,沒有後山。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崩,年七十一。就這樣,朱元璋結束了他那傳奇的一生。駕崩後傳位於長子朱標之子朱允炆可是人家朱允炆皇位還沒做熱就被燕王朱棣奪走了皇位。朱棣死後,朱高煦與朱高熾爭奪皇位,可是朱高熾這位短命的皇帝只做了一年皇帝就把皇位給了自己的兒子朱瞻基。這時候朱高煦同志又要進行他的陰謀與陽謀了。我讀到這裏的時候我就十分鬱悶,這個皇位您老人家處心積慮的想得究竟是爲了啥?結果毋庸置疑人家朱高煦又失敗了但是人家朱瞻基也並不怎麼幸運啊只做了十年的皇帝就掛了然後又是朱祁鎮即位,但是在他的統治時期出現了一個宦官——王振。說實話如果可以的話我想痛扁一頓王振,他實在是太可氣了,人家朱元璋打下的江山差點被他這個小人給毀了。還好還好,他最後終究還是死了。但是就是他的原因人家朱祁鎮被也先當了人質,最後于謙計上心來立了他的弟弟朱祁鈺做了皇帝沒想到朱祁鈺坐上皇位後居然不把他的皇位還給他哥哥了,最後哥哥被釋放,弟弟病危最終還是哥哥當了皇帝。弟弟當了八年皇帝后駕崩了。於是朱祁鎮開始了他的統治。

讀到這裏,我已經感慨萬千了,這幾個皇帝都表現不凡我覺得還是沒有人家朱元璋厲害啊,但是最讓我想不明白的是朱祁鈺。築起於是朱祁鎮的弟弟,他不貪戀權勢對皇位一直是不感興趣。但是自從他的哥哥被也先綁架後,他坐上了代理皇帝,一坐就不能自拔了。他已經沉醉在了這權威之中,而且王偉讓他變得六親不認,還將他的哥哥關了好幾年,就因爲害怕哥哥強自己的皇位,還把哥哥住宅周圍所有的樹都砍了,其原因是害怕間諜。哎,我就不明白了,不就是一個皇位麼?這是何必啊。大家都是一家人,可是王位就是有一種魔力,一種神奇的力量吸引着更多的人向上撲,更多的人在這場鬥爭中死亡,互相殘殺,這也許就是命。

讀到這裏,明朝的故事有趣又有着無奈,更讓我有了探索它的慾望希望我會在這本書中學會更多的知識。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6

《明朝那些事兒》作者以朱重八從一個草根農民一步一步走上了統治者道路,從一個放牛的農民,再作到一個和尚,最後經過多次起義登上了皇位的寶座。說起草根皇帝,除了朱元璋朱重八,便是漢高祖劉邦,劉邦從一個泗水亭長,開創了漢帝國。而漢的昌盛是人們有所共睹的,無論是從經濟上的恢復,還是軍事上的強大,都在中國歷史上,甚至是世界歷史上都是有所震撼的。文景之治的,恢復經濟,漢武大帝,文才武略。再看那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看到年輕戰神霍去病直騁沙漠,追匈奴於千里之外,在西北封狼居胥,嚇破胡賊膽。而再看看明朝,朱重八開創的大明王朝,這時資本主義開始萌芽。經過明中葉,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也開始發展。到了明朝中後期資本主義不斷髮展,西方文明慢慢侵蝕東方文化,而東方的悲慘世界也開始奠定基礎。雖然西方侵略中國的跡象還沒顯現,但再過三四百年後,各種喪權辱國的條約,便一一簽訂。

明朝中國科技的總結時代,包括各種農藥醫書,總結前人的論述。鄭和下西洋的恢宏宏大,從東南沿海一直到非洲的好望角,是世界幾千年歷史上的最浩大的航海遠洋。但是朱重八,登上皇位第一件事便是逼殺有功之臣,是這個虛晃的王朝撐了不過幾百年而已。

《明朝那些事兒》很詼諧幽默的以故事形式呈現給大家歷史的史實。使人們記憶的更加深刻了解的更加透徹,中間又插有史料,有憑有證,不歪曲歷史。他可以說是史書中的另一種典範吧,一小故事敘事的形式慢慢呈現給大家,讓大家有興趣去讀史,去,更加深入地瞭解中華民族深邃的文化。

因此我覺得20xx年最成功的兩件東西便是王者榮耀的老少咸宜,再加上《明朝那些事兒》的銷量暢銷。但對於王者榮耀和《明朝那些事兒》我更爲《明朝那些事兒》點贊,作者創新思路,用更有效的方法使全民讀史,最終走向中華文明的復興之路。

中華文明的復興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都必須全面發展文化產業,其稱國人自己的文化軟實力,拒絕國外的文化侵略,捍衛中國的文明和文化,進而提高中國的綜合國力,來迎接美好的小康社會。《明朝那些事兒》編撰的成功,作者思路的創新,便是中華文明覆興的好的一面的體現,他不僅迎來了銷量,而且帶領全民去更深層次的挖掘老祖宗留下的文化底蘊。

近現代最成功的史書便是《明朝那些事兒》,朱重八的事蹟也便會家喻戶曉。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7

作爲我國最後一個由漢人所統治的封建制的國家,明朝是一個值得我們尊敬的國家。我曾有幸去了北京,參觀了那裏埋葬着明代13位皇帝陵墓的著名的十三陵。在那兒,不論是朱元璋還是朱棣都讓我感受到了那種別樣的氣息。朱元璋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乞丐成爲了一位名垂千古的皇帝,而朱棣則從一位四太子做到了皇帝,並且完善了政治制度,發展了經濟,開拓了疆域,遷都至北京,編修了《永樂大典》,還曾派遣鄭和下西洋,他們那種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氣魄,令人們難以忘記。

古人云:“文史不分家。”有了歷史實物就應有文獻記載。老師寒假讓我們讀《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中的政治爭鬥、權謀之術、戰爭之術,會更讓我們深入地瞭解這段歷史。

讀完了整本書,其中有幾個故事和人物,讓我覺得值得思考再三。

在古代,除了帝王外,有幾個官吏走馬上任時,全城的百姓特地放假,來迎接他的到來。這已經是屈指可數了。但明朝,就出現了這樣的一位清官——海瑞。我喜歡海瑞,不是因爲其才能遠高於衆人,而是他有着那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執法精神。海瑞在臨終前,別人曾問他有什麼遺言,海瑞說的是欠了戶部5錢柴火錢。

這種精神在古往今來的社會中是少之又少的,人們總是認爲自己能多賺,就多賺。如果欠別人錢,能賴就賴。而這有可能就是海瑞受民愛戴的原因之一吧。我喜歡海瑞,更是因爲他那種敢於進諫的勇氣。他對執法者的不滿和愚昧,表現得十分盡致,無話不說,這也就是爲什麼他會不受到皇帝的重用,和多次入獄的原因。

還有,我認爲這本書寫得最精彩的地方就是中日兩國的戰鬥,中日兩國從歷史上來看就有很多的利益糾紛。遠至遣唐使近至釣魚島,中日雙方的對決總是那麼的激烈。尤其是幾次的戰爭,那就是史家之絕啊!雖然從激烈程度上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更上一籌。但在明朝的那段打擊倭寇的歷史同樣的悲壯與激烈。打擊倭寇最厲害的要數戚繼光,而一個天才,李成樑的兒子李如鬆則次之。憑藉幾位抗日英雄的智慧,最終將日本趕出了中國。

明朝,是一個昏庸的年代,明朝也是一段英雄輩出的年代。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在今朝啊!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8

這個冬天的夜晚,我終於讀完了當年明月的大作《明朝那些事兒》。雖說窗外無輕揚的雪花,屋內也沒有溫暖的火爐,但我依然讀得很舒服。

在這本書的後記中,當年明月講述了很多他讀史和寫作時的感受。按照作者的說法,他所讀過的歷史故事中,幾乎無一例外地全都是悲劇結局。

想想我們的歷史,可以說真的是這樣。

“每一個人,他的飛黃騰達和他的沒落,對他本人而言是幾十年,而對我來說不過只有幾頁。前一頁他很牛,後一頁就慫了。”這大概是作者內心最真切的感受。

我看着書桌上那七本並不是很厚的書——大明王朝從建立到滅亡前後三百年的時光,就呈現在這寥寥數千頁的紙上。三百年,是十萬九千五百七十五天,是二百六十二萬九千八百小時,還有明朝十六位皇帝,大明帝國的前前後後繁華衰落,都在這七本書中。其中一些著名人物的命運,他們每個人幾十年的風風雨雨,的的確確就只有幾頁。比如常遇春,這位大明開國第一功臣,自太平之戰時自告奮勇,在其後幾年中參與了帝國建立的所有重大戰役。後北出大漠取得大勝,班師回朝,經柳河川時暴病而亡,年僅四十。即便是這顆耀眼的將星,在這本書中的記述,也不過就數頁而已。

彷彿是逃脫不掉的魔咒一般,無論什麼人自出世那天起,就註定了死亡的結局。每一個人都逃脫不了消逝,王朝也逃脫不了坍塌,地球總有一天也會因爲太陽的消亡而消亡。再想想,其實毀滅又何嘗不是新生命的開始?

春去秋來,斗轉星移,在這滄桑的轉換中我們終究還是把握住了一項權力——這就是能夠駕馭自己生命的過程。是的,如何去駕馭生命的過程,演繹出屬於你的精彩,是我們每一個生命個體自己的權力。或許每個生命都不能決定自己出生時的形態——或許我是一隻飛翔的小鳥,或許我是一條遊動的小魚,或許就是現在這個樣子……但我們可以決定自己入世的態度與方式:是鳥兒就要振翅翱翔於天空,是魚兒就要遊川入海躍向龍門……每一個生命體都要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精彩中去,去衝擊生命的極限。

面對最終的毀滅,我們唯一所能倚仗的就是那個過程。我們必須以百倍的精力去充分裝點、盡情享受這個美好的過程。說“萬類霜天競自由”,我看到的就是每一個個體在生命的過程中盡情享受着自由的可貴與歡樂。

也許,生命的真諦就在於此——按自我獨有的方式去創造和經歷一個精彩的過程!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9

一口氣讀完《明朝那些事兒六》(簡稱明六),有感而發,不吐不快。

明六主要是寫了張居正死後,萬曆十年(1582)至天啓六年(1626)朝廷中發生的政治、權利爭鬥,邊界的入侵,百姓的生活。主要描寫了東林黨的崛起和覆滅,魏忠賢的陰謀及勢力的擴張,努爾哈赤的強大和對明朝的入侵,最後以袁崇煥領導的艱苦卓絕的寧遠大捷和努爾哈赤的死亡作爲結局。

明六已經是才子當年明月的第六部作品了,風格不改,幽默、耍寶、充滿智慧,雖然已經沒有初次拜讀明一的驚豔,沒有其後五部的歎爲觀止,但是出於對明朝系列發自肺腑的喜愛,還是對明六充滿讚賞,對作者充滿欽佩。

讀完明六,相比前五部,感覺能讓人記住的可圈可點、才華橫溢、名垂千古的名臣、名將明顯少了,不是作者的寫作枯竭,而是——真的沒有了,明末那些像楊一清、李東陽、徐階、張居正等那些很牛很牛的人死光了,接班人要麼是天資平庸要麼歷練尚淺,況且朝廷面臨前所未有的黑暗:作爲老闆的能力太差,奸佞魏忠賢等的素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空前絕後的低。沒有很牛很牛的能力,想在這樣一個亂七八糟、妖風肆虐、黑暗無比的時代明哲保身、肩負重任,幾乎,是不可能的。

天啓年間,太亂。書中的幾句對現實的細節描寫真的讓我毛骨悚然:某財主故意殺人,七品縣官判其死罪,財主找關係,此人是魏忠賢之流,索要一萬兩,財主予之,附加條件因知縣判刑,殺知縣,允。沒有天理了……慶幸自己沒活在那個時候。

雖然沒有可圈可點的人物,還是被一個天資平凡的人感動了——楊漣,他是一個純粹的人,一個偉大的人,一個值得名垂千古、載入史冊的人,當我看到黑暗中死囚楊漣的絕密遺書和絕筆還有素不相識、文化水平不高、道德水平未必好的監獄看守不顧生死、不顧地獄的折磨留存,尋找機會昭示天下的時候,我真的流淚了,我知道不管多殘酷,高尚的操守終能喚醒良知!

閱罷明六,感悟良多,如果是我,出於黑暗的天啓年間,若身居高位,我是選擇尚有操守和良知的東林,還是明哲保身的沉默?面對天啓年間權監魏忠賢不顧家國天下,任人投靠即給官給權的拉攏與誘惑,我想,能直面魏忠賢的東林黨人,即便有很多缺點,也可稱作不朽,因爲,他們尚存良知,尚悲天下!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0

我一口氣讀完《明朝那些事兒六》,有感而發,不吐不快。

明六主要是寫了張居正死後,萬曆十年(1582)至天啓六年(1626)朝廷中發生的政治、權利爭鬥,邊界的入侵,百姓的生活。主要描寫了東林黨的崛起和覆滅,魏忠賢的陰謀及勢力的擴張,努爾哈赤的強大和對明朝的入侵,最後以袁崇煥領導的艱苦卓絕的寧遠大捷和努爾哈赤的死亡作爲結局。

明六已經是才子當年明月的第六部作品了,風格不改,幽默、耍寶、充滿智慧,雖然已經沒有初次拜讀明一的驚豔,沒有其後五部的歎爲觀止,但是出於對明朝系列發自肺腑的喜愛,還是對明六充滿讚賞,對作者充滿欽佩。

讀完明六,相比前五部,感覺能讓人記住的可圈可點、才華橫溢、名垂千古的名臣、名將明顯少了,不是作者的寫作枯竭,而是真的沒有了,明末那些像楊一清、李東陽、徐階、張居正等那些很牛很牛的人死光了,接班人要麼是天資平庸要麼歷練尚淺,況且朝廷面臨前所未有的黑暗:作爲老闆的能力太差,奸佞魏忠賢等的素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空前絕後的低。沒有很牛很牛的能力,想在這樣一個亂七八糟、妖風肆虐、黑暗無比的時代明哲保身、肩負重任,幾乎,是不可能的.。

天啓年間,太亂。書中的幾句對現實的細節描寫真的讓我毛骨悚然:某財主故意殺人,七品縣官判其死罪,財主找關係,此人是魏忠賢之流,索要一萬兩,財主予之,附加條件因知縣判刑,殺知縣允沒有天理了。慶幸自己沒活在那個時候。雖然沒有可圈可點的人物,還是被一個天資平凡的人感動了。楊漣,他是一個純粹的人,一個偉大的人,一個值得名垂千古、載入史冊的人,當我看到黑暗中死囚楊漣的絕密遺書和絕筆還有素不相識、文化水平不高、道德水平未必好的監獄看守不顧生死、不顧地獄的折磨留存,尋找機會昭示天下的時候,我真的流淚了,我知道不管多殘酷,高尚的操守終能喚醒良知!

讀完這本書,我感悟良多,如果是我,出於黑暗的天啓年間,若身居高位,我是選擇尚有操守和良知的東林,還是明哲保身的沉默?面對天啓年間權監魏忠賢不顧家國天下,任人投靠即給官給權的拉攏與誘惑,我想,能直面魏忠賢的東林黨人,即便有很多缺點,也可稱作不朽,因爲,他們尚存良知,尚悲天下!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1

一個多月的時間,終於算把《明朝那些事兒》從頭到尾讀完了。它的內涵在深深吸引着我。

在這本書裏,我明白了道理,懂得了真情,更看到了若干世間罕有的高貴品質,並深深爲其折服。在這本書裏,我看到了一個個嘴臉醜惡的小人,一個個心狠手辣的宦官,一個個見利忘義的奸臣,當然,更看到了捨生取義的勇士,堅守信念的強者,更有獨守正道的孤膽英雄。隱藏其後的,還有那複雜又難以捉摸的人性。讀完了,看到了好多的改變,人的改變,物的改變,環境的改變……由於利益二字,兄弟反目,父子成仇,將好好的一代王朝攪和的烏煙瘴氣。但確有一樣東西始終未變,這個東西,叫做天道。借用仙四結局紫英的一句話來說,就是:惟有天道恆在,往復循環,不曾更改……千年的歷史,我們不能輕易評說,我們只能從看到的人與事中來自己分析判斷,冥冥之中,確有這樣一種力量,在左右着歷史的軌跡。

舉世皆濁我獨清,世人醉最我獨醒。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這是我對於謙的評價。這樣的一位民族英雄,千百年來,有幾位能出其右者?我們理應牢記這個名字,記得百年前他的那句高呼“言南遷者,可斬也!”挽救了大明危亡,以一介書生之力,披甲上陣,力挫來犯之敵。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爲國戌輪臺。這是我看到的袁崇煥,儘管這是一個爭議性人物,但在我心裏他就只是一個英雄。我記得的袁崇煥,是一個堅守孤城,面對數倍於自己的敵軍,沒有後援,沒有補給,依然奮力堅守,頑強禦敵的堅韌的人。他的行爲只因兩個字,信念。在他的一生我能始終看到的,就是堅持。一種無堅不摧的力量,任由多麼強大的敵人在它面前,也只能鎩羽而歸。

明朝向來不缺少愛國志士。儘管明朝是一個奸臣小人四起的年代,什麼王振,什麼魏忠賢,什麼嚴嵩、溫體仁,禍害無數黎民百姓;但同樣也是一個英雄豪傑展翅翱翔的年代,徐達,常遇春,于謙,袁崇煥,孫承恩,張居正,王守仁……數不勝數,正是有了他們,才使得明朝的歷史,變得更爲絢爛多姿。

也許,我們憑藉一己之力永遠無法改變歷史的進程,但我們可以改變我們自己。在這部書的末尾,我讀到了一句話:什麼是成功?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歷史就像一個巨大的舞臺,歲月在期間上演了一幕幕成功與失敗、歡樂與哀愁的鬧劇。等到風消雲淡的時候,驀然回首,才發現人們終究無法改變歷史。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2

最近,我閱讀了當年明月寫的《明朝那些事兒》,該書風趣幽默的語言令我難忘。作者對人物的刻畫入木三分,對鬥爭的描述淋漓盡致,對情節的把握爐火純青,很令我欽佩。在書中,給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朱元璋了,一個出身於農民世家的人,竟然成功當上皇帝。

朱元璋小時候深受元朝的腐敗統治之苦,家中十分貧苦,在中國歷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無所有的貧農,是通過造反才擁有了天下。放牛、做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簡單的簡歷。沒受過教育,卻能直接帶領千軍萬馬爭奪王位,是個軍事天才,也是個人事管理天才。對於這種情況,我有自己的看法:平靜的湖面,練不出不畏風浪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寧靜的世界,造不出真正的英雄,朱元璋就是在如此惡劣的情況下,成爲一個偉大的霸主。正是青少年時期的艱苦經歷磨鍊了朱元璋,使他變得老成而有心計。

朱元璋最令我佩服的是他的各種本領:果斷——讓朱元璋能在危險的情況下做出最正確的判斷;堅持——能讓他在僵持時打破僵局;冷靜——能讓他有準確的策略。這三樣寶物合起來,能讓你在戰場上完美地指揮出應敵的方法,假如任何事中,都具備果斷、冷靜和堅持會讓你在困境中發現機會。在這三個本領前,相信無論怎樣的困難都回迎刃而解,最後將登上成功的彼岸。

朱元璋還教會了我自信,他曾經說過“我相信我是對的”。在通往勝利之門的路上,你會撿到很多鑰匙,這些鑰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閃閃,但只有一把才能打開那扇勝利之門。當你引領大軍作戰,當百萬生靈的一切掌握在你的手中,當你只有一次嘗試的機會,沒有多少人能不緊張,而在戰爭中,只有一個時機是最適合的,如果失敗了,你將失去一切。但朱元璋卻在關鍵時刻相信自己的決定,把握住了機會。是自信,使他一步一步地走向皇位。

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高尚的人說話,我讀了《明朝那些事兒》後,朱元璋成爲了我生活中的老師,他教會了我果斷、冷靜、堅持、自信等等必會的本領,他彷彿和我說:世上本沒有天才,但只要有了各種本領,你就是一定會成功,本領能助你登上成功的高峯。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3

明朝,中國君主專制達到頂峯的倒數第二個階段,頂峯是清王朝。這兩個王朝在中國歷史中有着不同影響,儘管都是壞的。

《明朝那些事兒》以朱元璋爲主線,還有一些其他的人。講述朱元璋由一個貧農中的貧農,一步一步晉級爲當時中國最大最富的地主,到最後的明朝結束。

其實我認爲朱元璋很了不起,不然他怎麼會當上明朝的開國皇帝呢,不然怎麼會由一個貧農當上大地主呢。最開始朱元璋是沒打算參加農民起義的,一個世世代代爲農民的後代怎麼會去農民起義呢,有什麼比一個安穩的生活更能吸引他呢。但,那個以剝削農民的社會,那個餓死他家人的社會,不起義似乎有點不合常理了。就這樣被逼梁山了。不過歷史是有他自己選擇的結果的,而朱元璋就是被選擇的那個。這個集軍事能力和政治能力於一身的人,歷史是屬於他的。一步一步走向最高峯,他把一系列的規章制度都制定好了,一個工作狂,把所有的一切都規劃好了,盡職盡責,但到最後,似乎表明沒有最規範的制度,他制定的規章制度在子子孫孫的經營下破滅的不剩渣渣了。人物鮮明,話語也很賦有哲理。如:

“在進行決策時,會有很多人在你耳邊提出他們自己的意見,將他們手中的鑰匙交給你,讓你去選擇,但這個遊戲最殘酷的地方在於:你只有一次嘗試的機會。如果失敗了,你將失去一切。”

不僅歷史這樣,我們每個人在處理事情的時候也應該這樣。在許多方面,我們只有一次機會,一旦失去,便無法挽回,需要我們賭一賭,搏一搏。有時我們講認真就好,無論結果如何,或者有時候覺得機會很多,總有一次回成功的。然而,就像高考一樣,機會是很多,但之前的一次與後面的相比是不同的含義。第一次永遠是第一次,而後的是不能比的。

這本書不像其他的書要麼主要是自己的觀點,要麼純粹講歷史。這本書以幽默的口吻講,有時給一些賦有哲理的話,顯而易見,這本書更能吸引讀者吧。一本書不從商業價值來說,被寫出來的使命就是讓人看,沒人看那就不值得寫出來。

《明朝那些事兒》值得我們一看,雖然書很厚,但這並不妨礙我們看。多讀點書終歸是好的。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4

每年暑假我都會挑選一些史書來讀。記得在學校的時候,班上有不少同學在看《明朝那些事兒》,在我好奇心的驅使與同學們的影響下,我也決定看看那套書。

《明朝那些事兒》系列和別的明史書一樣都講明朝歷史,但它的不同之處,在於作者“當年明月”使用了十分幽默的、淺顯易懂的語言,詳細地刻畫出了明朝各個極具特色的人物,並對於其中某些事件表達了自己的觀點,配上連貫、懸念十足的句子,簡直讓人一看便停不下來。

看完這套書,我覺得明朝真是中國歷史上最“神奇”的王朝之一,從開始到結尾都充滿了傳奇色彩:第一任皇帝朱元璋,竟是從要飯的和尚白手起家,最終當上皇帝;我一直認爲古代能造反成功的只有農民,沒想到作爲藩王的朱棣竟然也造反成功,還當上了明朝第二個皇帝;還有,別看英法聯軍對付的清軍個個呆若木雞,而在300年前的明軍,卻充滿了神奇的軍事發明,“火龍出水”、水雷、佛郎機等不知多少武器都是現代先進武器的鼻祖。明朝的皇帝中還有像朱厚照、朱厚熜等皇帝,平時竟會在宮裏做木工、擺攤賣東西、煉丹修道等奇葩的事情。《明朝那些事兒》讓我對中國明朝歷史有了新的認識,且更加細緻。

從這套書中,實在能學到太多東西。書中,于謙、王守仁之所以能名垂青史,正是因爲他們顧全大局,做人清廉端正,有勇有謀;朱佑樘能成爲明代一大明君,因爲他重用能臣,關心百姓,遵守制度;像左光斗、楊漣這樣在奸臣面前寧死不屈的人,也將終究永垂不朽。

他們的品行深刻地影響着我,讓我明白只有像他們一樣刻苦研習、勇於擔當、克勤自檢、廉潔奉公、忠貞愛國,才能成爲祖國的棟樑之才。而像魏忠賢、劉瑾這樣的人,也會被人們記住——只不過他們是遺臭萬年。明朝讓我最討厭的官,就是像魏忠賢、劉瑾、王振那樣的太監,因爲他們作爲皇帝身邊的祕書,權力極大,卻佔用國庫資源、迫害百姓與忠臣、亂指揮軍隊,害國害民。

看這套書,就像眼看着一個王朝從誕生到滅亡。1368年,它能站起來,因爲它有一個卓越的領袖——朱元璋;途中經歷了無數風雨之後最終慢慢走向了衰亡。這並不是因爲明末皇帝昏庸,而是大臣因小失大埋下了禍患的種子——那位大臣作爲邊疆守將,他卻把不少要塞地區拱手讓給了他的女婿,努爾哈赤。1644年,一代王朝因此落幕。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5

《明朝那些事兒》是建國60週年來最暢銷的史學讀本,並榮獲了多個網站的最佳圖書,其網上的點擊率還超過了擁有衆多粉絲的李宇春,可見其實力非同一般,在大片的支持聲中,我也懷着強烈的好奇心認真閱讀了此書的第一部,從第一章開始我就被這本書深深吸引。

第一部首先從朱元璋的出身開始說起,到永樂大帝的靖難之役結束爲止,敘述了明朝最艱苦卓絕的開國過程。以往的史學讀本東比較枯燥、乏味,而這本書的作者,當年明月卻以史料爲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爲主線,加入小說的筆法,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以及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宮貴權、小人物的命運進行了全面展示,語言通俗易懂、風趣幽默且又耐人尋味,使人讀來津津樂道,又不乏對人生的思考。

在第一部中朱元璋創立明朝的整個過程最讓我印象深刻。朱元璋原是出生在農民家庭,但又因爲受地主和官員的各種壓迫,父母雙亡,兄弟姐妹也都紛紛死去,這在他的心裏留下了很大的陰影,之後他曾做過和尚,也曾到外地乞討想要混口飯吃,但和別人不同的是他在外地乞討的過程中細心觀察了各地的地形和風土人情,一次偶然的機會,朱元璋參加了農民起義,憑藉他有勇有謀的精神和獨特的軍事直覺,他打敗了各種對手也克服了各種困難。經過多年的打拼,朱元璋擁有了自己的大片江山,隨後還建立了自己的王朝——明朝,並從此蛻變成功讓人實在無法想象,而朱元璋卻做到了。

在這本書中,我欣賞他有勇有謀的志氣,也欣賞他不屈服,米對困難堅持不懈的精神。他能從容鎮定的迎接每一次挑戰,靠自己的努力奮鬥去攀登每一個高點。在戰場中勝利者只有一個,只有不斷堅持,不斷吸取教訓,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強,才能實現最後的目標。

《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同時也驗證了“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金子總是會發光”這句話,因爲在這個充斥着“假、大、空”的出版市場,這本書脫穎而出且又成績驚人,僅從文字的魅力就深深地吸引讀者,讓人驚歎不已。同樣讓我認識到,如果想要成功就必須有自己的實力。

我還會繼續支持《明朝那些事兒》,也會繼續瞭解明朝那些事兒,歷史是後人的借鑑,而我更能從中學習到很多東西,我喜歡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