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教父》讀後感

《教父》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4W 次

近日再看小說,把關注點放在各位唐的講話內容上。情緒穩定、好聲好氣,自始至終沒有提高聲音,不理會別人對他的侮辱和不恭。。。想到很久前看到的一句概括性話語,優秀的溝通源於對結果的高要求。記完筆記不由感嘆:還有比理性更高的東西嗎?

《教父》讀後感

唐每次開口都切中要害,發自肺腑,儼然已經瞭解對方關心什麼。這也許就是“一秒鐘看到事情本質的人和花半輩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質的人,自然是不一樣的命運”。握着奈利手說的那番話簡直是教科書般的範例,父親般仁慈,讓人如沐春風。

以前聽易中天先生講三國說到孫權,某次趁着酒興他讓某將領脫掉上衣,細問每一道疤的來源,末了說了句,“如此,難道孤不與你同甘共苦嗎?”。這其中的確不乏政治表演的成分,但又有什麼關係呢?我愛你說一輩子那就是真的,對比懷疑,應該看到套路背後的良苦用心。

邁克爾對阿波羅妮亞父親講的那番話簡直是搭訕撩妹範例,有點“我會給他一個無法拒絕的理由”的味道。當然,這份底氣多半源自實力。想起前兩天看到關於吸引力的解釋,其本質上是一種獎賞,分爲直接獎賞和間接獎賞。如好看的皮囊,有趣的靈魂,讓人賞心悅目;再者是權力、財富、地位等帶來的生活方式,間接獎賞。

也許這也是爲什麼預言家上警不被相信的原因,未能通過發言讓大家相信。我們通常覺得後置位發言更有優勢,有足夠時間準備,有機會指出漏洞並反駁,可以解釋甚至篡改前人發言。直到上午看了一則故事,講當年羅斯福和杜威競選總統,那時主要的傳媒介質是廣播電臺,讀書筆記。兩人各自買了15分鐘時長進行宣講。然而發言有先後,於是後者對前者的觀點逐一反駁。可是前者每次都只講14分鐘,剩下1分鐘沉默,聽衆聽不到聲音以爲結束了就調臺了。

看起來先發者有更大的戰略空間。但這也不是絕對的,平日大家常開玩笑,會議的制度設計到最後都是書記總結髮言。而一個好的總結可以讓大家忘記之前所有內容,恰如警長通常末置位發言,而後直接歸票。

午睡前看了篇非常通透的文章,講英明君主、技術官僚、利益集團三種力量的交鋒。秦孝公+公孫鞅組合,漢武帝+桑弘羊組合,宋神宗+王安石組合。。。相比之下,也許唐帝國的結構更顯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