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花未眠》有感2篇

讀《花未眠》有感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W 次

讀《花未眠》有感2篇

讀《花未眠》有感2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花未眠》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花未眠》有感1

黃沙遍地,我心中仍有綠洲的生意。一點,一點,在死寂的戈壁下緩緩漫起。

凌晨四點,那段獨屬川端康成的時光,他發現海棠花未眠。欣喜之餘,突然明白自然的美是無限的,而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

誠哉如是,這個世界並不缺乏美,只是少了些尋找美,發現美的眼睛,亦或是那份心。

《花未眠》的第一句,看淡平淡,卻道出了他發現花未眠的真諦。川端康成善於思考,善於觀察,在平凡中發現美,與其說是一種能力,倒不如稱其爲自然的恩賜。

瑪雅人在趕路時經常走走停停,因爲他們擔心走的太快,靈魂會跟不上。而如今在這日新月異的時代,無數人在人生之旅中匆匆趕路,追求名與利給他們帶來的歡愉。卻不曾停下腳步,賞一賞薺麥青青,望一望暮雲星輝,靈魂沒有跟上腳步,看不到海棠花未眠。

其實人們對美的視而不見只是亡羊,但若不趁早補牢,當其成爲常態,在用盡廢退的理論指導下,美就逐漸被人遺忘,無法辨別,喪失對其該有的感覺,從而精神淪亡,靈魂淪亡,天下熙熙攘攘,卻失去了其本來的色彩。人們的眼睛在腐蝕下最終黯淡無光,心靈成了無邊酷熱的撒哈拉。

海棠花落,在無人的山間,一朵,一朵,飄落着,嘆息着,化爲對美的奠祭。同一維度下,人們浮躁不見美。不同維度下,人們惶恐不知美。海棠花開了一夜,美的無人知曉。

想,摘得那枝海棠,欣賞意外的美,就請做一位起而行之的行動者。放緩腳步,安放好靈魂,讓酷熱的撒哈拉亦可成爲滿天繁星的浩瀚蒼穹,莫做那坐而論道的清淡者。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少年心懷南冥,惟水擊三千里,轉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夢之花方顯其妖灼,若甘於蓬蒿之間空想南冥之景,南冥之色終會被滾燙的現實星河燎地蒼白黯淡。

繁華落盡,我們可曾聽見落花的聲音。在同一維度下,不浮躁,靜下心來,嘗試找到那枝“海棠花”,在不同維度下,瞭解美的概念,知曉美的概念,辨別包容異態的美。

趁年少,備齊行囊,信步去看一場花事,莫待歲月已過萬重山,枝頭無花空折枝。

且逢星河璀璨,海棠花開,翩翩驚鴻,訴盡人世間溫柔。

這一夜,海棠花未眠。

讀《花未眠》有感2

川端康成的“花未眠”賞析:《花未眠》的審美情趣和哲學思考川端康成的《花未眠》,是寫凌晨醒來,發現海棠花在夜晚還盛開着,從而引發的一系列關於美的哲學思考。它昭示人們,要想達成具有較高品位的`藝術的美,需要三個境界。

一、對於引發自己美感的事物要去親近,去探知,去認真觀察,而不能僅憑頭腦想象文章說:“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說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要提高感受美的能力,“光憑頭腦想象是困難的。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聽來似乎很容易,其實,邂逅取決於靈感,靈感取決於準備。所以作者又補充了一句,即“這是需要反覆陶冶的。”對自然的美的“親近”與“反覆陶冶”,主要在於留心觀察,仔細觀察;不能熟視無睹,無動於衷。文中列舉了許多著名藝術家的事例,諸如羅丹的《女人的手》、瑪伊約爾的《勒達像》、宗達的狗、長次郎的茶碗與繁二郎的畫,都強調提高感受美的能力主要在於認真觀察自然。“只要有點進步,那就是進一步接近死亡”,說明人感受美非常艱難。發展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是無止境的,也許到死都無法完全把自己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提高到所謂最高。

二、對觀察到的事物,反覆探究,反覆品味,並且要納入到自己已有的豐厚文化積澱中,調動各種藝術感受能力,去感知美的真“自然總是美的”,這是作者對於藝術美的真諦的探知。當作者傳達他對藝術美的評價標準時,首先評判了真花與繪畫中的花哪種更美,繪畫中的花,固然很美,但相對於真花而言,便不“顯現”。接下來,評價了一些藝術家的作品,李迪、宗達等人的繪畫受到讚美是因爲能從“他們描繪的花畫中領略到真花的美”;“從羅丹的作品中可以體味到各種的手勢,從瑪伊納爾的作品中可以領略到女人的肌膚”;宗達所畫小狗的精神在於不刻意美化,只是客觀寫實;長次郎的茶碗,繁二郎的畫,美得能同真正黃昏的天空“相互呼應”。最後,作者言及了自己對嵐山美的發現過程。所有的信息都可以歸結爲一點:自然的藝術纔是最美的藝術。

三、對一些微不足道的事物,一旦邂逅,引發內心美的感受,就不要輕易放棄思考人有人言,花有花語,二者交流,是一種緣分,它來自於心靈上的豁達與沖淡。“一朵花也是好的”,即使是一朵花,也可以成爲“美的啓迪”,成爲“美的開光”。

應該承認,日常生活中的人對花乃至自然界的各種生命的體驗是有時間性的,善於感受和深思的人,對於偶然的巧合,絕不會輕易錯過,往往伴隨着一種自我意識的覺醒。《花未眠》在看似閒情雅趣、賞心樂事中,卻抒發了一份浪漫的情懷,作者對未眠之花的解讀,披露出人與自然如何纔算真正達到精神敞開的境界。倘若人類對自然的感悟達到這種境界,那時就不僅僅限於對花的解讀了。

在表現審美情趣的同時,作者還表現了自己對生命的哲學思考。“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盛開預示着衰敗凋謝的來臨,這是作者對生命的短暫發出的感嘆;作者以爲海棠夜裏開花無人欣賞,凌晨發現它非常美麗,頓生憐憫之情,進而覺得海棠含有一種哀傷的美,這與他孤獨、憂鬱、頹喪的心理不無關係。川端康成兩歲喪父,三歲喪母,七歲那年祖母死去,十五歲那年和他相依爲命的雙目失明的祖父死去。童年孤獨而不幸的遭遇,對川端康成的性*格和文學風格的形成有深刻的影響。美麗的鮮花在綻放的同時,就接受了死神的親一吻;最早成熟的果子,最先掉在地上,爛在泥土裏;越是快速生長的生命,越會快速接近死亡。在強大時空面前,柔一弱的個體生命是短暫而脆弱的。這就是生命的具體存在狀態,是睿智而冷靜的人們不會有意識地迴避的一個現實。故而下文中我們看到雷諾阿和米開朗琪羅,都如實地傳達出自己對死亡的接受。

“如果說,一朵花很美;那麼我有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自語道:要活下去!”這又是作者對個體生命意義的讚美。生命的脆弱或許渺小,生存空間的貧瘠或許狹小,但都不會阻擋生命的美麗。雖然個體生命是短暫的,並最終會歸於虛無,然而只要每一個生命個體,抓住過程的美麗,不斷豐富生命的內容,那麼個體的生存便有了意義。相對於永恆而言,短暫似乎是一種折磨,但它同時也是一種豐富。生命因豐富而不再蒼白,不再虛無。盛開的鮮花,明知下一刻的毀滅,也要在開放中成就着自己的快樂。這種從死亡角度去反觀生命的價值,頗得西方現代哲學的真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