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德育》有感

讀《德育》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7W 次

讀《德育》有感

讀《德育》有感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德育》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德育》有感1

有效教學要以學生髮展爲中心,作爲從事教育事業的我,讀了以後很有啓發:

在“有效指導”中的有效“提問”與“傾聽”一節中,看到這樣一段話:“有效教學基本狀態是對話式的、互動式的。而教學是否出現和維持某種對話式的、互動式的狀態,取決於教師是否能夠有效地‘提問’。”我想起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是啊,教師高質量的提問,能夠開啓學生心智,促進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智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課堂提問在我們每天的教學中是大量的,可以說是貫穿在整個課堂中的,可見,提問在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課堂教學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的提問。

讀完本書,我對有效教學有了更深的理解,那就是有效教學是一種理念,同時也是一種教學實踐活動。書中對“什麼樣的提問是有效的”給出了建議:一是使問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二是使問題保持一定的難度。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做到提問要精心設計,要緊扣教學目標,依據教學內容的重點,抓住知識的關鍵,注重提問的質量和效率,達到以“精問”促“深思”,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效果。同時在設計課堂提問時還要注意難易適度,把握好分寸,善於尋找學生的“已知區”與“最近發展區”的結合,即在知識的“增長點”上佈設懸念,使學生“跳一跳能把果子摘”;其次,提問還要有層次性,問題之間要有內在聯繫,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層層推進,步步深入,讓學生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思維隨之逐步提高;此外,我們還應儘量爲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空間,運用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激發、指導學生對學生提問,學生對教師發問等提問的多元模式,這些都是符合學生學習需要的。

理念是靈魂。讓我們多讀書、多學習,掌握新課程的教育理念,並在其指導下積極開展有效教學實踐,糾正誤區,優化課堂提問,增強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更加關注學生,關注教學中“人的問題”,最終促進教育成效。

讀《德育》有感2

不再是談論自己心中白馬王子和灰姑娘的年齡,如今老熟人們碰在一起的熱門話題,已換成了自己的孩子們。談得最多的不是某某家的孩子多麼厲害,就是感嘆孩子如何的脾氣大,難以對付!這羣父母們臉上顯出來的多是疲憊和焦慮。

天下沒有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子女的,可是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教育方式,它的教育效果也是完全不同的。怎麼樣的“愛”纔是孩子需要的、怎樣的“愛”纔是社會需要的、怎樣的“愛”才能——愛得其所?

讀了王曉春老師的這本書後,對此更是頗有感觸。

改革開放以來,廣大家長的教育意識大大增強了,可是目前中國的家庭教育在觀念上大多守舊偏激、目標上重智輕德、過度保護輕忽自立、重物質輕精神、低齡學高齡內容,而這些偏差的教育行爲足以影響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家長忽視了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有的家長過於溺愛。愛的方式方法卻極度不對,正所謂“要什麼給什麼,頂在頭上怕摔了、捧在手上怕凍了、含在口裏怕化了”。現代家庭多爲獨生子女,多數更是“421”家庭,家長把孩子放在翅膀底下,陪讀、陪送、陪練的現象普遍存在,孩子要什麼有什麼,崇尚拜金、享樂主義,缺乏精神鼓勵。導致孩子們缺少自立自強、耐受挫折、艱苦奮鬥的精神。可是等到孩子這些問題明顯的顯現出來時,不良的性格特徵已經成形。此時家長們纔來指責卻沒有了作用,有時反而更加惡化了與子女的關係!對此不少家長很是困惑。

偉大的思想家培根曾講過這樣一句話:“你知道,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爲不幸的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標題已記不清了,可其中的幾句話卻讓我震驚永遠不會忘記:世界上最累的父母是哪個國家的?回答是——中國!中國的父母對孩子的投入最多,可恰恰相反的是他們取得的成效和尊重卻不與投入成正比。

曾幾何時,我們爲人父母后,生活的全部中心就是孩子了。爲了他們我們可以犧牲很多很多,對他們更是百依百順,着重於孩子智力培養和身體健康,卻輕忽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大都希望孩子成爲什麼‘家’,而輕視工人、農民等職業。並且,不少家長教育孩子的方法過於偏激,對於孩子的問題以及家庭教育中的困惑往往是和同事、親朋好友唸叨,而不主動自查不主動與孩子交流,不關心道德品質、行爲習慣。卻只是注重配合學校抓孩子的作業和學習成績。當孩子忽然發現父母更熱愛考試分數,而不是自己時也越來越沒有禮貌,於是頂嘴、軟磨硬泡、陽奉陰違、撒嬌耍賴。家長也開始發現孩子的不滿意,這樣就開始了運用家長武器,嘮叨、訓斥、打罵、懲罰等。於是監視與反監視、限制與反限制的“親子之戰”開始了,這是一場沒有勝利者的“戰鬥”。其結果是家長嘆氣身心疲憊,孩子內心痛苦卻又不理解——

家長們首先要端正思想,愛子女就要先教他做人、再教獨立生存的諸多能力,不要讓他在父母這把大傘下長成溫室的花朵後再把他們推出風雨交加的競爭社會中,這是非常殘酷的,這時你已無能爲力,孩子卻更加迷惘不能適應。

父母應懂得對子女要——愛得其所,不僅要給魚吃,更重要的是教給釣魚的方法!該熱情澎湃時就熱情澎湃,不該時就把愛深深地藏在心中,注意防止溺愛和濫愛。如果愛得不當,反而害了自己的子女。這類例子在現實中我們見的還少嗎?有人擔心愛得其所會引起子女誤解。其實,現在的獨生子女是十分敏感的一代人,他們比誰都分得清父母對自己的愛的深淺、多寡和對錯。即便一時理解不了,有朝一日認識到了父母這片良苦用心,就會加倍地愛你們。否則的話,倒有可能落個埋怨。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偉人的後面必定有一位偉大的母親”。這明顯的強調了一個事實,一個孩子將來能否成功,能否出人頭地,成爲非凡的人物,其最主要的關鍵還在於父母如何加以教養和培育,那麼王老師這本《家庭德育實用讀本》就不可不讀了,他結合了當前我國兒童家庭教育的實際情況,不但指出了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而且還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對策,給家長教育子女提供了寶貴的建議。因此爲了自己下一代的前途,併爲社會國家培養有用的人才,希望天下每一位父母都能重視自己孩子的教育問題。特別是孩子的德育教育!

爲了孩子、爲了自己、爲了社會。

“愛”就要愛得其所!

讀《德育》有感3

自從當了班主任,我的工作就變得繁忙和瑣碎起,再加上這個學期還接了學校藝術節排練的任務,我幾乎很少有時間能夠坐下靜靜地看看書。就這樣,"沒有時間讀書"一直成爲自己懶於讀書的一個藉口。上週參加了傅娟工作室的學習交流會之後,我感覺到非常慚愧,發現身邊的年輕人都在不斷的學習,不斷的進步,而我一直在給自己找藉口,停滯不前。於是,我拿起了這本《中國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錄》,認真地閱讀起,希望能夠學習這些優秀班主任的班級管理方法,從他們的事蹟中受到啓發。

在這本書裏,我認識了倡導"靈魂在場"班主任教育的的陳曉華老師、"讓班級活動成爲閃光的珍珠鏈"的丁如許老師,善於傾聽的李迪老師,以及曾經爲叛逆少年寫下1萬字教育隨筆的吳櫻花老師,還有我們已經熟知的魏書生老師等等。各位班主任的方法也許都不相同,但是我們可以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祕訣",那就是:愛心、責任和智慧。

最讓我深受感動的是吳櫻花老師。吳櫻花老師是蘇州工業園區星港學校的語高級教師,蘇州市德育學科帶頭人,江蘇省師德先進個人,組建了民間教師發展團隊---青園葵,還出版了自己的教育專著《孩子,我看着你長大》等等。吳老師擁有很多的榮譽,但是我認爲從她身上最難能可貴的還是她對學生的那種愛和堅持,這也是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吳老師堅持每天爲學生寫1000字的教育隨筆,堅持了整整十年。她曾經用了三年的時間爲一名學生寫了1萬字的成長日記。而這個成長日記中的男主角就是吳老師的學生宋小迪。這個被同學稱爲"天地間第一惡人"男生,爲了懲罰隔壁班的同學,能把牙刷粘上糞便然後洗乾淨讓人家刷牙,能把自己喜歡的女生的名字用刀片刻在自己的胳膊上,爲了打籃球強烈要求退學。三年的時間,他幾乎每天都要給吳老師製造各種麻煩。很多老師都勸她:這個學生簡直就是害羣之馬,根本不值得老師這樣爲他付出,應該想辦法把他弄走。可是吳老師還是憑着自己對教育的執着和愛心堅持爲他不斷地努力着、付出着,堅決不放棄這個孩子。她認爲每一個孩子一定都有他身上的閃光點,於是吳老師細心地去觀察和發現他身上的優點,用她的愛無條的接納和幫助他,一次一次地找他談話溝通,耐心的疏導他,在他的日記評語裏不斷地鼓勵他。

爲了幫助宋小迪,吳老師遇到了自各方面的種種壓力。宋小迪的表現讓她所帶的班常規積分總是倒數,還差點被教導主任把班主任的職務給換了。宋小迪與其他老師起衝突後,總是要吳老師去收場。因爲吳老師沒有能夠按照常人所期望的那樣打壓住他,還讓其他老師誤會吳老師包庇縱容學生,學校裏流傳的流言蜚語也讓吳老師感覺到自己難以呼吸。在這樣的情況下,吳老師從沒有想過要放棄吳小迪。吳老師不斷地鼓勵自己:我不能放棄這個孩子,即使我不能使他更好,但至少我不能讓他向更壞的方向發展。三年時間,吳老師爲他寫了1萬字的成長日記,每年一本裝訂成冊送給他。中考結束後,宋小迪主動要求留在教室,一個人默默地把教室打掃地乾乾淨淨,桌凳擺放地整整齊齊,還把賣廢紙的錢壓在吳老師辦公桌上,留言要捐給困難的同學。中考成績揭曉了,宋小迪竟然奇蹟般的以660的分數名列昆市第一名。發成績單的那天,在全班同學面前,宋小迪雙手接過成績單,恭恭敬敬地給吳老師鞠了一躬,久久不願起身。我想,吳老師爲他所做的一切,一定深深地打動了他,也徹徹底底地改變了他的命運。而這一刻,吳老師也一定特別的幸福。

看到吳老師的故事,我想到了我們班上的一個男孩----小凱。他也是一個讓我頭疼不已的孩子。從我接手這個班開始,他曾經因爲上不守紀律被老師批評跑過五次,而且不做任何解釋,拼命地跑出教室,然後找個地方躲起。每次事後我想要好好安撫他,找他談心時他都不願意和我交流,選擇一聲不吭。有一次,我跑去追他,他竟然把我一推,然後說我再追他就從樓上跳下去。我只能悄悄地跟着他,生怕他出什麼事。後,通過了解,我才知道這個孩子是一名留守兒童。父母從她兩歲開始就在外地打工,一直由爺爺奶奶照顧。爺爺奶奶不僅要照顧她,還要照顧他的哥哥和叔叔的兩個孩子,難免精力有限,無暇關心他的感受。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和陪伴讓他產生了很強的自卑心理,不能夠接受自己的缺點,更不能接受老師的批評,遇每當到事情總是選擇逃避,不願意和別人交流。就在上個月,他又因爲在堂上看外書被老師批評,小小個子的他竟然用書本毆打老師。而且這一次他又從教室跑了出去。這一次,我強烈要求跟他的父母談談。而他的父親,在接到我的電話後竟然對我出言不遜,指責老師批評了他的孩子。這讓我氣憤不已,回想自己爲這孩子所做的一切,感覺非常的委屈,一度想要放棄他。,

看到吳老師的故事,我才知道自己做的有多麼的不夠。這孩子的家長確實讓人很氣憤,可是他正是因爲父母愛的缺失,缺乏安全感,形成現在習慣。我怎麼能夠因爲這個理由而放棄他呢?我不僅爲自己的想法而感到羞愧。我想:只要我真心實意地用愛去開導他,鼓勵他、感染他,我相信有一天,他一定會被打動的。

其實,每一個優秀班主任的故事都給了我很多啓發,讓我學會了包容與忍耐,更重要的是讓自己學會靜下心想要慢慢走進孩子們的內心。!每當我讀完一個優秀班主任的故事都會引發我小小的反思,我會想起自己和孩子們的每一個小故事,自己這樣解決到底對不對?這樣解決會不會給他們的成長帶傷害?應該怎樣去彌補?這本書,就像一個老朋友一樣,非常真誠地向我們介紹了作爲一名班主任,在工作中會遇到的種種難題,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引發我們的思考,讓我們在教育的路上,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地向前走。

讀《德育》有感4

每當我打開一本新書,閱讀一篇好文章,就好像在眼前展開了一個新的世界。《德育》裏的“王羲之練字”就是這樣,它給我啓迪,給我力量,催我奮發上進。

古時候,有個大書法家,叫王羲之,他成爲書法家可不簡單哩,他呀,七歲就開始練字啦!他十二歲的時候,不小心碰到了爸爸的`枕頭,感覺裏面好像有個方方的東西,他覺得很奇怪,就伸手去把那個方方的東西從那個枕頭裏掏了出來,卻掏出了一本書,是講古代練字的,於是他叫爸爸教他練字,爸爸說長大了再教,他說再不學就晚了,爸爸被他這句話感動了,就開始教他練字,他的字就一天比一天寫得好。他有個書法老師衛夫人,衛夫人叫他把這幾天練的字交給她看,衛夫人一看,大吃一驚說:“字寫得太棒了。”於是就拿給大官王策,告訴他王羲之的字要超過她了,將來名聲肯定比她高。後來,王羲之到處遊歷名山,看到了古代大書法家刻在碑上的字,他就用手在衣服上模仿着寫,衣服都被他寫得破爛不堪,手也被磨得出血。經過長期的苦練,王羲之終於成爲了我國曆史上的一位大書法家。

練字是一件小事,但是不刻苦的話,永遠練不好。就拿我自己來說吧,總是不專心做事,叫學什麼都不想學。讀完“王羲之練字”這篇文章以後,讓我知道了一句話:學知識,早學比晚學好;做事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我要學習王羲之刻苦練字的精神,認真做好每一件事,也相信一定能夠成功!

讀《德育》有感5

班主任的工作讓我深深地體會到了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項重要而光榮的工作,又是一項艱難而繁重的工作。班主任的作用除了教會學生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做人。人們常把教師稱作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育就是教書育人,因此,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德育。

改變德育的傳統觀念已經迫在眉睫。那麼什麼樣的德育才是啓迪學生心靈的德育呢?最近我讀了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譚傳寶主編的《讓德育成爲美麗的風景》一書。讀完這本書,使我眼前一亮。這本書給了我許多啓示。讓一度迷茫的心靈透入了一道耀眼的光線。本書提倡了一種既要避免強制灌輸,又要堅持正面價值教育的可操作的德育方案。書中提出了一個嶄新的觀點,給學生“自由”的德育(反對強制),給學生自由的“德育”(反對放任)。這個過程其實是對學習主體道德自主建構的幫助過程。是學生價值觀念的轉化過程。形成一個“價值引導與自主建構的統一”。非常實用於現代教育事業,尤其是職業教育。

本書提倡在學校的一切德育活動中,將德育教育的內容和形式經過審美形式展現,使學生在美的活動中認識德美,感悟德美,追求德美,創立德美的一種實踐模式,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

讀了這本書,不禁讓我想起在上海的學習中,劉鴻雁老師的美學教育。她提倡以理育人,塑造學生美的形象。讓學生全面瞭解中國傳統美德,懂禮、習禮、守禮、行禮傳播禮儀規範。通過禮儀教育塑造學生美的形象;在多元化的課程中,引導學生認識美、追求美、欣賞美、創造美、踐行美。其用心源自於不論是多麼優秀的人心裏都是渴望得到愛的。學生們也需要肯定,需要提升他們的自信心,讓她們心中有美方知有愛,有愛方知如何愛人;集合不同元素的美育類活動,讓學生在互相學習,彼此鼓勵中共同接受美的薰陶,享受美的教育,提升學生美的感悟。

總之,在教育過程中,我們通過欣賞來完成心靈的改造和昇華,那將是一種美麗的風景!

讀《德育》有感6

侯懷銀老師所著的《德育傳統的當代價值》一書,文筆流暢、說理清晰透徹,讓人有一種不忍釋卷的感覺。

目前,有關中國教育傳統的研究層出不窮,許多教育工作者以及對教育感興趣的人紛紛從不同的角度,從各自的觀點出發對中國教育傳統的寶庫進行挖掘和探索,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觀點。在“德育”的領地上,學者們也孜孜不倦地搜尋中國傳統教育中的瑰寶,力圖把它們運用到現實中來,使其在當今的德育領域中重放異彩。侯懷銀老師的著作正體現了這一思想傾向。他不僅在書中對中國的傳統德育進行了分析研究,而且竭力向讀者傳授這樣一種理念――我們應對傳統德育進行全面的審視和揚棄,把握其精髓,挖掘其現實價值,對其進行改造和創新,使德育傳統適合當今時代的步伐和節奏,重新煥發出他的生機和活力。

在該書中,作者將全書分爲五個章節。第一章中作者首先從“傳統”一詞起筆,採用概念分析的方法,梳理了“傳統”、“德育傳統”、 “傳統德育”等幾個關鍵性的概念,澄清了它們之間的關係。使讀者從時間、空間、內涵等幾個角度去充分體悟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繫,很具分析哲學派的韻味;在第二章中,作者沿着歷史發展的縱向脈絡,引領讀者去了解中國 德育傳統的“孕育”、“形成” 、“發展”、“衰微”、“變革”的生命歷程,傾力撥開歷史演變的迷霧,呈現出德育傳統發展變化的規律,從而使其爲當今德育傳統的發揚和完善打下堅實的基礎;在第三章中作者又將中國德育傳統的基本結構展示在讀者面前。他如同一位技藝高超的外科醫生,運用精湛的解剖術從“橫向”上爲讀者分析了德育傳統的地位、作用,以及它的目的、模式、內容和過程,還涉及了它的原則和方法,使讀者能夠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層面去充分地瞭解它;最後作者總結了中國德育傳統的歷史功能,指出它具有“規範功能”、“穩定和發展功能”、“延續功能”、 “培養功能”和“塑造功能”,揭示出德育傳統的強大作用;在此基礎之上,侯老師還進一步分析了中國德育傳統的當代價值,並指出人們應該全面審視和揭示中國德育傳統的當代價值的前提,對其價值進行現實的挖掘,從而實現它的創造性轉變。

從本書的謀篇佈局來看,作者的安排是非常簡潔明瞭、緊湊得當的,既環環相扣又層層深入;既縱向剖析又橫行鋪排,使一個立體的、豐滿的“中國德育傳統”形象栩栩如生地矗立在讀者面前。從該書豐富的內容來看,作者具有深厚的理論工夫,特別是在中國教育史方面侯老師的學識功底更是讓人佩服。此外,在該書的視角採用上,侯懷銀老師獨具慧眼,他運用新穎的視角動態地、多層面、多角度地看待和分析德育傳統,而不是靜止地、片面地、管中窺豹般地去看待它。他既沒有將德育傳統一棍子打死徹底否定,也沒有極盡溢美之詞將其吹得天花亂墜,而是採用一種辨證地、客觀地態度來分析德育傳統。所以總而言之,這是一本極具理論價值,值得一讀的好書,它對於幫助我們正確地理解並掌握中國的德育傳統是非常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