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楊絳《走到人生的邊上》有感

讀楊絳《走到人生的邊上》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7W 次

導語:《走到人生的邊上》是楊絳先生的一本哲理性散文集,凝結着她在人生暮年對真理、生死、對命運、對人生價值的思考追問。是一本值得深讀的好書,希望大家有機會都去看看。

讀楊絳《走到人生的邊上》有感

  楊絳《走到人生的邊上》讀後感一:

這本哲理性散文集,實質上是對人性和生活的探討。關於人的“靈”與“肉", “命”以及靈肉的鍛鍊,還真讓我有點小吃驚。開篇就有說道楊絳先生怕“鬼”,“鬼”其實就是人死後的靈魂。書中也確實記載了好幾個關於別人以及“我”的“遇鬼”事件。什麼“鬼打牆”啊,“鬼附身”啊都堂而皇之的提到了,並且明明白白的說道,你可以不相信某些東西,但是你不能否認這些東西的存在。你還別說,我還真記得,在我們大學教室裏,我們可愛的日語老師還真的跟我們分享了一次她的切身遇鬼經歷,以及後續詭異事件和她的辟邪之道。我還記得,那次事件後,有同學短信給她,說她給同學們留下了陰影,該老師還當縱在課堂上給我們道歉了。 所以,我也覺得,世界上某些東西我們雖然不相信,但是確實不能否認他們的存在。

還有所謂的“靈”與“肉”的鬥爭和統一,當“靈”即理性一面佔據上風,便是顯示了我們作爲智者的一面,是人性戰勝獸性的時候,當“肉”即獸慾佔據上風之時,便是顯示我們也是動物中的一員的本性。當然,“靈”也是說,我們作爲可以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高層次的一面,“肉”即使作爲動物本性的一些基本需求和渴望。所以,作爲一個人,我們也是時刻處在矛盾與鬥爭之中的啊。這個時候,我不禁又想到了一句知乎上的毒舌“男性的獸慾是人類不斷繁衍生息的根本,女性的矜持是人類文化發展的根本源泉”。當然,這個有點跑題之說,不過,也是我突然聯想到到一個趣事。

文中還主要講述了爲人一生的修養與鍛鍊,即是“靈”的鍛鍊,也是”肉“的鍛鍊。” 如要鍛鍊一個能做大事的人,必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稱心,才能養成堅忍的性格。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鍊,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比如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其實,也就是我們老祖宗一直提倡的”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最後面,老先生還收錄了一些註釋。其實就是一些生活中發生的真人真事的記錄。其中有一篇,印象非常深刻。一個在北京給夫人做幫傭的阿姨口述了自己的悲慘一生。經歷饑荒,抗戰,大革命,人民公社,改革開放。小時候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長大后辛苦勞作,外出務工養家,結果遭受丈夫不忍寂寞,無情被勾引,身體背叛,隨後默認接受丈夫背叛的事實,還一直堅持在外賺錢養家。真的是如了她自己那一句話:"一輩子只知道勞作,賺錢,存錢,省錢。年輕的時候爲了賺25塊養家的錢,後來失去了家。”女人啊,這是爲什麼啊。不過,也有個體會就是,妻子和丈夫不管怎樣還是要在一起的,長期分離總會有問題,最終得不償失。當我說出這番感慨時,連在一邊玩網遊的蔣公子都馬上附和道:“對,沒錯!!”

  楊絳《走到人生的邊上》讀後感二:

花了大半天的功夫,讀完楊絳先生的大作《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感觸良多。此書是楊先生在96歲高齡寫完的,可見她是多麼的勤奮。此書雖然不算太厚,才四萬多字,但是凝結着一代學人在人生暮年對真理、對生與死、對命運、對人生價值的追問和思考。

衆所周知,楊先生是大學者錢鍾書的夫人,她也是著名的翻譯家、作家。前些年,楊先生創作的長篇小說《洗澡》和回憶錄《我們仨》爲廣大讀者所熟悉,去年商務印書館推出了這本《走到人生的邊上》後,立刻在讀者中引起閱讀旋風,我就此書印象最深的方面談談感受。

多年前,錢鍾書先生寫過一本《寫在人生邊上》,堪稱經典。若干年後,楊先生寫《走到人生的邊上》,也是一本思想性、可讀性極強的書。兩本書像雙子座,在中國讀書界風光無限。錢鍾書楊絳夫婦在專業追求、興趣愛好等方面都有共同性,可謂志同道合。他們從牽手結婚到人生晚年,一路風風雨雨走過,實爲不易。此書的副標題是“自問自答”,很謙虛,絲毫沒有高人一等的架勢,這也從另外一個方面看出楊先生在晚年孜孜不倦的求索身影。此書中,註釋部分將近佔去全書一半的篇幅,這在當代出版的圖書中是不多見的。一般書(古籍除外)註釋部分都是書的附屬部分,而此書每篇註釋都一段塵封的往事,是對正文部分人生思考的鮮活例證。每篇註釋可單獨成篇。比如:阿菊闖禍、勞神父、三叔叔的戀愛等篇幅,本身可當作都好散文拿來讀。

一般而言,睿智的老人都喜好對神鬼、人性、靈魂、天命、文明等問題進行深思,楊先生也不例外。對於這些問題,楊先生都有自己的見解。在書的前言部分,楊先生的開篇就直指“死”字,她寫道:我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再往前去,就是“走了”,“去了”,“不在了”,“沒有了”。中外一例,都用這種種詞兒軟化那個不受歡迎而無可避免的“死”字。楊先生在九十多歲的高齡,能灑脫地面對將來不可避免的“死”,是一種超我的人生境界。

自從我們社會的思想意識全部被唯物論一統江湖後,關於神鬼問題討論就很少見到了。用科學的方法來分析、研究我們的難題,已經成爲大家普遍的思維模式。人到了一定的年齡,不思考這些問題好像不太可能,何況像楊先生這樣的知識分子。她在“神和鬼的問題”一文中,談到了“唯心”和迷信並不能劃上等號。比如人們都講信念,信念是一個心中抽象的概念,人們看得着嗎?毫無疑問,信念是看不見摸不着的,但是我們還是需要信念,不能沒有信念。還有,我們經常說大自然有規律,一代代的科學家都發現了許多規律。但後來證實一些規律是錯誤的,必須推翻。這樣看來,規律可能是不全面的,可以突破,可以補充。在文中,楊先生還回憶自己小時候找算命先生算命的事。她已經走在人生的邊上,70多年前,算命先生準確測算家中之遭遇的事情,她還記憶猶新。算命先生可能不知道什麼現代科學真理,就是根據《易經》《周易》能推算命運的起伏。這是爲什麼?這個問題到現在她還想不通。

書中,楊先生談到了“修身之道”。人的身體需要鍛鍊,人的品德需要修煉。她說:人的軀體是肉做的,不能捶打,不能火燒。可是人的靈性良心,愈煉愈強。孔子強調修身,並且也指出了修身之道。靈性良心鍛鍊肉體,得有合適的方法,肉體需要的“飲食男女”,不得滿足,人就會病死;強烈的感情不得發泄,人就會發瘋。靈性良心在管制自己的時候,的寬容,許可身心和諧。剋制自己,當恰如其分。所謂“齊之以禮,和之以樂”,就是用禮樂來調節、剋制、並疏導。這番話很有道理,要想成爲堂堂君子,必須經過磨練,同時要有很大的自制力。沒有這兩點,人的德行不可能提高到一個高的層次。

《走到人生的邊上》是楊絳先生晚年的人生諸多問題的集中思考,書中的很多問題,都是人們必須思考和麪對的問題,不可迴避。像這樣的智慧之書,也不是我一兩天就可以全能讀懂,以後要常常翻閱,不斷尋找人生的祕密。

  楊絳《走到人生的邊上》讀後感三:

自己對楊絳先生,一直很敬重,老先生有着很好的人格素養。但是,知道在文字的世界裏,“文不如其人”相對於“文如其人”更爲成立:寫出好作品的人未必好,做人足夠好的又未必寫得出好的作品,楊先生就屬於後者;其實本來,也就不該將人和作品混爲一談,況且,好壞的標準在各人心裏並不一。說實話,楊先生的這本書,讓我比較失望。之前是偶爾看到周國平先生薦辭裏的高度評價,才十萬火急的要買來看的。周先生的評論顯得誇張。書實爲一般,前面思考的部分,說實話,思想性較低,我沒有得到任何啓發,在我看來都是很平凡的見解(當然不排除本人悟性較低以致未能理解楊先生的深層意圖);後面註釋部分,亦實爲平凡無趣,一回想,其實那個時代的多例文人,寫出的散文,都是帶了矯情的筆調,沒有出奇,只是自顧自的憐喜,是真正的起“雅興”來“把玩”文字(這類文人一般具有殷實的經濟基礎,故能起雅興,例如林語堂、周作人、蘇雪林、凌叔華;而蕭紅、魯迅等則是另一類;張愛則是獨一例),楊先生此書雖出在當世,但其行文思路依舊沿用了那個時代的特色。每個人的思想基礎不一樣,對同一事物的評價也千差萬別。我只是覺得,好的可讀的書愈加的少了……

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的讀後感,來自當當網的網友:因爲文化革命的迫害,楊絳先生在幾乎是在一個女人最美好的時期吃了很多苦,到了可以安享晚年時,又不得不“我一個人想念我們仨”,儘管如此,她卻從未在書中抱怨過自己遭受的不公平,就算是寫回憶性質的文章,也只是淡淡地,以客觀得近乎旁觀的視角來記錄所經歷的一切,這種淡然和超脫反而教人覺得可憐——需要有多麼堅韌的心,才能經得起碰撞時代的瘋狂?這本書是07年初版的,今年她已97歲高齡。在正篇中陳列對命運、人生、生死、靈與肉、鬼與神等根本問題的思考,坦言內心的迷茫。楊提到自然不可理解的親身見聞。必須指出的是,這和迷信是不同的。從教育影響便可得知。書中記敘他父親在當時傳統的民國家庭居然能做到不請回竈神:“吃了人家的糖瓜,就說人家的好話,這種打小報告的神送走了正好,還接來幹嘛?”楊舉此例是以說明她家裏幾十年沒有所謂的竈神也是很平安的。只是和他父親堅定的“不信”大相徑庭的是,她能夠坦言不明白所親見的非自然現象,而她自己本人是本來對這些事不感興趣的:“以上所說,都屬‘怪、力、亂、神’之類,我原並不想談……我原是舊社會過來的‘老先生’——這是客氣的稱呼。實際上我是老朽了。老物陳人,思想落後是難免的。我還是晚清末代的遺老呢!”可到了96歲,她不得不談了:“我已經走到人生的邊緣邊上,再往前去,就是‘走了’,‘去了’,‘不在了’,‘沒有了’……我想不明白。我對想不明白的事,往往就擱下不想了。可是我已經走到了人生邊上,自己想不明白,就想問問人,而我可以問的人都已經走了……”“我認爲,身後的事,無由得知,我的自問自答,只限於今生今世。”而書名的小標題,就是《自問自答》。丈夫死去了,女兒也過世,她活得太久太久,這境地,本該是何等的寂寞和蒼涼,然而這個老太太,仍舊費盡最後的氣力去解開一些謎語,我覺得,這也是一種勇氣。其實這些都是早年的一些收集,真正落力的是序文,花了楊2年半時間才塵埃落定。最爲感動的反倒是正篇之後的……

  楊絳《走到人生的邊上》讀後感四:

讀完九十六歲高齡的楊絳女士寫的《走到人生邊上》,除了一陣陣的敬佩,還有就是深深地思考!!

九十六歲,許多人已經臥病在牀而無心學問了,也有許多人,到了另一個世界享福。而這個經歷了幾乎一個世紀的老人,仍然致力於學問,孜孜不倦,筆耕不輟。是什麼,讓她如此高壽,又是什麼,讓她如此高齡仍可以活得如此充實而豐富,看完此書,似乎,我懂得了什麼……

人,在這個世界上有兩種存在方式,一是肉體的存在,這是可視的一種存在形式,而另外一種是以靈魂的方式存在着。這兩種方式在同一個個體中存在着,相互鬥爭又相互統一。鬥爭是因爲人的本性中有懶、貪、色、賭等七惡,這七惡與人的靈性良心背道而馳,當在現實生活中這兩者相遇,人便會出現各種煩惱,各種矛盾,如果這些得不到解決,甚至會出現心理問題。另一方面,如果人自覺經過生活對肉體進行磨練,從而達到對靈魂的鍛鍊,並形成一定的意志去控制自身肉體上的行爲,便可從而形成靈肉統一的和諧狀態。無可否認,這個過程是漫長,要經歷許多身體和心靈上的煎熬。但是,年輕的我們啊,爲了我們的人生更有意義,我們不是應該積極接受苦難的磨練,從而使自己的靈魂更高尚,更強大嗎?那麼,當我們到了老年也可以想楊絳女士那樣仍然不被肉體打敗,執着於靈魂之嚮往!

日薄西山之年,總免不了會回憶那曾經的旅途,也總免不了會抽象出一些如命運、人的存在之類的哲學命題進行思考。千百年來,這樣的命題長盛不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結論,但總無定論。人總說“人生有命”。是不是人的命運就是天生註定的呢?楊絳女士並沒有明確給出答案,但她說:“人的可貴在於人的本身”。不管算命的怎麼說,八字怎麼規定,一切都由自己選擇。即使選擇錯了又有什麼關係呢?人生本來就是一個沒有預演的現場直播。有時候,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盡了自己的努力,然後一切坦然就好!正如伏爾泰所說的:“沒有所謂的命運這個東西,一切無非考驗,懲罰或者補償。”

站在二十歲的風華歲月裏,許多事我未曾經歷過,許多道理我也未曾悟出,許多人事我仍不懂處理。許多許多都是未知……但活在當下,勇敢接受鍛鍊吧!在鍛鍊中成長!這樣,或許當我走到人生邊上也能說,我已經盡力了。然後,把那一生的回憶化作縷縷炊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