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面向個體的教育》優秀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面向個體的教育》優秀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7W 次

《面向個體的教育》優秀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面向個體的教育》優秀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面向個體的教育》優秀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面向個體的教育》優秀讀後感1

暑假期間,認真閱讀了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老師的《面向個體的教育》一書。此書爲我這個站在班主任工作起跑線上的人指明瞭奔跑的方向,以下兩點感觸頗深。

  發現非正式表揚的魅力

在所有的管理行爲中,評價是一項需要每一位管理者特別小心的事情,因爲它本身的高利害,也因爲評價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需要慎用。而“非正式評價”尤其是“非正式表揚”的運用在教育教學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李希貴校長在書中講到了這樣一位領導,他常常在你做了一點什麼事情之後向你伸出他的大拇指,以至於被業內人士私下敬佩地稱爲“大拇指領導”。你的一項變革、一點經驗,甚至一篇文章、一次發言,都有可能獲得他“大拇指”的肯定。雖說是沒有任何獎金、證書的表揚,卻激勵着大家不斷前行。事實上,這樣的“非正式表揚”在日常的教學中也可以很好地運用。書寫生字時對學生個別筆畫的肯定,朗讀課文時對學生情感把握的褒獎,思考獨到時及時的鼓勵,都時時鼓舞着孩子們,激勵着孩子們。

印象最深的是身邊有這樣一位老師,堅持爲每一位孩子過不一樣的生日。他和家長們一起,收集孩子從小到大的照片做成影集,讓班裏其他孩子通過各種形式爲他留言送祝福。還會親手寫一張賀卡,將自己的愛都寫在了上面。不管過程怎樣,相信這份真情的力量是無窮的。雖然我們還不能做到面面俱到,但我們可以嘗試着選取真實、可信的一點,讓“非正式表揚”的潛能無限放大。

  放手纔有更多的教育機會

很多老師和家長都有這樣的感覺,對於學生初入學時的不知所措、不適應,他們表現出更多一倍的擔心和焦慮,那麼,隨之而來的是一手包辦,不給孩子留空間。這樣做,看似避免了無措的發生,其實只是將這樣的不適應、不成熟的狀態延遲而已。就像剛學走路的孩子,如果家長始終不給予孩子獨自行走的機會,那他將永遠也無法長大。如自然也就喪失了培養他們自主、自立的機會。

我想最困擾老師們的就是學生的安全問題了,而“電梯”一詞最近一直是熱門搜索詞彙,這本書中就有這麼一個關於“電梯”的小案例:有些學校在屢禁學生乘坐電梯而不見效的情況下,在電梯上裝上了限乘裝置,只有持有刷卡權限的老師才能乘坐。硬件設施一改,似乎解決了長期以來讓學校擔憂的安全問題,但同時也失去了教育的機會。李希貴校長說,如果我們不能在乘梯和禁梯這一矛盾衝突的情境中,讓學生明白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該如何使用資源,不讓學生從內心明白在一個團隊中如何以合理的方式尊重應該尊重的人,有一天一旦遇到類似的問題了,他們將仍然是令人頭疼的一羣。試想,這樣的生命體驗怎麼能捨棄,很多能力的培養都在是問題中發展,在錯誤裏成長起來的。這樣好的教育機會,我們怎能錯過!

不管是“非正式表揚”還是“學會放手”,都需要我們去用心去理解每一位孩子,發現他們的細微變化,及時地引導,感受他們的需求,適時地幫助,相信孩子的能力,相信成長的力量。

  《面向個體的教育》優秀讀後感2

在沒有接觸李希貴這個人之前,我就已經聽過他的“語錄”,比如“當學校把教師放在第一位的時候,教師也會把學生放在第一位”、“把簡單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簡單”、“沒有倉庫的學校是一種理想,它其實是想告訴人們,學校裏不應該有庫存起來的資源”、“跳出教育看教育,需要擦亮我們的第三隻眼睛”等等。這個暑假裏,我從《面向個體的教育》裏真真切切地領略了李希貴博大的教育思想,並從中得到了不少的震撼和啓發。

李希貴是現任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歷任教育部基礎教育評估中心主任,同時也兼任國家督學、中國教育學會理事等等。他先後主持多項國家級課題,其中《語文實驗室計劃》被列爲國家教育部、人事部“特級教師計劃”,並獲山東省人民政府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但縱使頭頂着這麼多閃光的頭銜,卻反而使得他的師生觀和教育觀更加矚目。

  一、師生觀

北京十一學校裏,李校長高舉“學生第一”的大旗。爲了創建孩子們嚮往的理想學校,他們讓選擇成爲學校的主題詞,幫助學生選擇適合的學習方式,讓每一個人都成爲自己的CEO。班主任成爲了主任導師,和其他幾位擔任導師的相關老師組成一個教育團隊,分別負責學生的人生導航、心理輔導和學業指導。而教師在學校的辦學目標實現過程中處於第一位,纔會協助校長落實他心中教育理想。“我認爲關注學生應該先從關注教師開始。教育是塑造人的事業,塑造學生美好的人生。這個目標,只能通過教師來完成。”“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任何關愛,只能通過人的傳遞,才顯得真切、動人,誰都沒有辦法改變。一位教師,在校園、在課堂舉手投足間,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他可以春風化雨,也可以讓學生‘近墨者黑’”。

  二、教育觀

一次,在高一新生的錄取中面臨着一個兩難選擇,一位在馬術方面已經很有造詣但中考成績差距很大的學生報考了十一學校。是錄取還是放棄?學校校務會經過討論,打破常規錄取了這樣一個“特殊的孩子”。他們的想法就是寧肯放棄百分之百的重點率,也要爲各類不同個性的學生創造更多的機會,要爲老師們的教學創造更加寬鬆、和諧的氛圍,將學校真正建設成一所屬於孩子們的學校。“教學大綱、教科書規定了應給予學生的各種知識,但是沒有規定應給予學生的最重要的一樣東西,這就是:幸福。我們的教育信念應該是:培養真正的人!讓每一個從自己手裏培養出來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自己的一生。”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話,也是讓李希貴至今感到震撼的話。

身爲一名幼兒園老師,我也應該從關注孩子本身開始。我們要用一雙慧眼發現那棵樹,那棵樹一定與這棵樹不太一樣,有的需要在天空挺拔,有的則需要在河邊茁壯,有的習慣於雲山霧罩,有的卻渴望陽光普照……發現那顆樹,需要我們提供適宜的土壤、水份、氣候、養料,需要一個適宜的生態環境,需要我們的教育情懷。“我深切地感受到,當我們的孩子每一個都煥發自我潛能,發揮自我價值、成爲最好的自我的時候,我們的教育就真的贏了”。這是李希貴校長的切身體會,我想,《面向個體的教育》一書,定會讓我們換一種理念、換一個思路,換一個視角來看我們的孩子,放大教育的的智慧和力量,以塑造孩子美好的人生爲方向而奮鬥!

  《面向個體的教育》優秀讀後感3

暑假裏,拜讀了李希貴老師的《面向個體的教育》,受益匪淺,感觸頗深。

教育的宗旨是讓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發。一個孩子從6歲進校園,到12歲離開小學,他在學校能獲得什麼培養什麼,知識和思維,習慣和能力,而這一切是通過什麼樣的路子呢?課堂學習、生活實踐、死記硬背、試題累加、社團浸染,教師在其中扮演的是講授和練習的角色。很多教師知道學習是有規律的,成長有特點,個體是有差異的,知道學習的有效規律,且在教育實踐中運用這些知識解決我們所面對的個體問題呢?所以我們要學習有關兒童成長的心理生理知識。

一直以來,我們喜歡站在教的角度設計課堂,按照教學進度確定學習任務。其實,我們應該首先理清學生的學習過程,讓“教”先退避在一邊,把“教”先剝離出來,設身處地弄清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的起承轉合,何處山重水複,何時柳暗花明,不憤不啓,不悱不發。

教師應該是鼓舞着,讓學生始終有不竭的學習動力;教師應該是欣賞着,讓學生在欣賞的目光下,變得自信陽光;教師應該把學生捧在手心,讓學生像是躺在媽媽的懷裏;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攀上屬於自己的峯頂,讓學生一次又一次體驗成功。

當然,應該親近的遠不止被冷落的教材,成功的教學應該更加開放。打開教師的窗子,扯一塊西山的蒼翠;推開學校的大門,與學生一同跨入時代的高鐵;鏈接信息高速,世界就在校園。課堂小天地,天地大舞臺,只有我們給孩子們營造一個更加廣大、多元的學習舞臺時,他們的未來才值得期待。

真正有效的課堂教學管理應該是在課堂教學開始之前。如果我們能夠把更多聽課的時間用到老師們關於課堂設計的`討論之中,也許發生在課堂裏的教學會有着老師們更多的智慧。

一個老師愛生活,善於發現生活中細小的美和生動的情節,那他或她的學生也學會了在傳遞中去愛生活。

一個老師愛教育,那他便會帶着對職業的崇敬和神聖來對待職業中的每一個孩子,孩子既是我們工作的對象,更是和我們同走幸福職業路的夥伴,一個問題學生的存在就意味着我們有提升功力的機會了,教師應該是領着薪水做慈善事業的人。

一個老師愛學科,在他眼裏,他是爲學科而存在的學習者,那麼他的孩子所感受的就是學科的魅力和神奇。

一個老師愛學生,他知道,學生是一朵朵來自不同家庭的花苞,早開晚開不開都是個體的存在,他們在這個土壤上,不是來遭受歧視和統一的修剪,他們需要的是適合自己呼吸系統的氧氣和水分,承認個體差別,纔會有個體教育的眼光。

“我深切地感受到,當我們的孩子每一個都煥發自我潛能,發揮自我價值、成爲最好的自我的時候,我們的教育就真的贏了”。這是李希貴校長的管理體會,我想,《面向個體的教育》一書,定會讓我們換一種理念、換一個思路,換一個視角來看我們的孩子,放大教育的的智慧和力量,爲創建讓孩子們嚮往的理想學校而努力。

  《面向個體的教育》優秀讀後感4

“一所中學,沒有了行政班,沒有了班主任,沒有了班幹部。4000多名學生,4000多張課表,1430個教學班,100多門課程,200餘個社團,40餘款校服……這是北京十一學校”。

看到這些,我不禁深深震撼,這是學校嗎?這和我印象當中的學校管理完全不同,校長(作者)李希貴是怎樣的一個管理者呢?

在《面向個體的教育》中,李希貴校長記錄了這場改革的心路歷程。在書中,我能感悟到改革的艱難,分享改革者的智慧和創意,體會到改革者的追求和魄力。這是一本“做”出來的書。

1、幫助孩子在集體之外成長,平等對話,教育才真正開始,讓學生學會扮演不同的角色,結識志趣相投的夥伴也應成爲教育的目標,尋找團隊精神,發現課程的獨特價值,幫助孩子在集體之外成長,克服自由恐懼症。

2、放手纔有更多的教育機會,不要把學生都培養成和自己一樣的人,因材施教與學會選擇,從助推器到發動機,在自由空間裏培養自律意識,放手纔有更多的教育機會,發現和教育同樣重要,從“自理生活”到“自謀生活”,少一些抽籤,多一些選擇。

3、讓校園裏生長學生的想法,心中要裝大目標,教學生自己去解決難題,讓校園裏生長學生的想法,過節的樣子,讓學生找到更多的同伴,戲劇課,爲男女生正常交往搭建平臺,以學生可以接受的方式處分學生。

4、幫學生選擇適合的學習方式,管理學生學習,聽課、觀課與走課,幫學生選擇適合的學習方式,親近一下被冷落的教材,把活動與讀書聯繫起來,學會等待。

5、教育學首先是關係學,各就各位:從班主任到導師,從說服走向對話,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禮貌,教育學首先是關係學,誰來判定師生關係的質量,尋找質優價廉的師德,教師不是培訓出來的。

6、讓每一個人都成爲自己的CEO,校長轉身學校纔會轉型,構建領導型的組織結構,讓每一個人都成爲自己的CEO,好教練纔是好領導,把激勵的任務外包,“我”還是“我們”?讓選擇成爲學校的主題詞,擴大教師的影響力,把權力關在籠子裏,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

7、精確的分數不一定是正確的評價,教師的業績在哪裏,精確的分數不一定是正確的評價,評價團隊才能形成團隊,評價的目的是促進被評價者的進步,聘任是好的評價,發現非正式表揚的魅力。

8、鼓勵先進,允許落後,調整結構是組織變革的有效槓桿,鼓勵先進,允許落後,校長要走在改革隊伍的中間,讓變革大限度發生在“民間”,不破不立與先立後破,有了感情再變革,在變革中發現可分配的利益,先開槍,再瞄準,用改革的思路解決改革中出現的問題。

  《面向個體的教育》優秀讀後感5

每逢假期,便是培訓季節,從新入教師到班主任,培訓的名目應接不暇,然而培訓水平卻是良莠不齊,講課的專家也是有高有低,本着學習的態度參加培訓的同仁,甚多深感失望。大家歡迎的是務實的教育,是源於學情的教育,是迎合時代發展的真正的教育。《面向個體的教育》一書符合了我們的要求,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最受教師喜愛”的稱號當之無愧。

對於“平等對話”,作者認爲“平等對話,教育才真正開始”。這個環節是給我們啓發最大的環節,全國課改,浙江省走在改革的前沿,走班制選修課成爲常態,行政班的概念成爲歷史,在這種變化中,“怎麼管”的問題的受關注程度超過了“怎麼教”的問題,作者在書中指出,當一個班級沒有班主任後,教師面臨的最大的挑戰來自平等。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個擔任班主任多年的教師覺得學生工作比以前難做了,是因爲學生心中對學科老師和對班主任的看法是不同的,而老師的角色還沒有調整過來。“許多時候,學生在我們班主任的行政權力下被迫‘想通’了,其教育效果的真實性卻大可懷疑。”這句話很好地詮釋了面向個體的教育中的一個重要思維。

那麼怎樣尋找“真實的學生”呢?作者在書中提出的想法是:努力在學校形成一種面向個體的教育生態,按照因材施教的想法,由學生自主選擇。“選擇之下,孩子們慢慢生長出了責任心和使命感;選擇之下,他們發現了自我,喚醒了自我,我相信,他們也必然最終成就自我。”這對學校的管理要求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從管理到教學,都有了新的要求。課程是學生的產品,學校在制定課程時,需要考慮學生的真實要求和真實能力,在發展階段需要有不同的激勵手段,在評價方面需要真實的評價結果和有效的評價機制。

書中的學校開發了203個校本課程,選修課程多達199個,甚至國家課程也分爲多達5個不同難度的分層課程,充分實現國家課程校本化。溫州地區也在教改的春風中,緊鑼密鼓地進行着改革,各學校耳朵優質課程層出不窮。課程的選擇性決定了在我們的教育下,學生具有良好的未來規劃、自我評價和選擇能力。而選擇的能力,正是我們國家的孩子所欠缺的能力之一。讓學生學會選擇,就是讓學生成長。

斯賓塞說過,不要希望兒童有大量的美德,教育者的全部奧祕就在於如何愛護學生,如果你討厭學生,那麼你的教育還沒有開始實際上就結束了。作者在書中提出:“教育學首先是關係學。”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教師在研究學情時更應該把學生作爲主體,從師生間的關係開始,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從而達到較好的教育效果。作者提出了:“一所學校,只有一大批優秀教師以教育家的情懷、教育家的境界、教育家的心態和教育家的智慧影響學生成長、推動學校發展的時候,這樣的學校才真正實現了教育家辦學。”這讓我們想起了很多教育家對“過去的教育”的回顧,爲什麼過去的教師隊伍裏可以涌現一批批的教育家,而教育家又總是熱衷於一線的教學,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一個問題。在新的課改背景下,希望教育的評價體系更多地傾向於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更多地傾向於教室,而不是如現在般,一篇又一篇的學術論文榨乾了教師的大好精力,教師不得不拖着疲憊不已的身子走進教室。希望今年教育部能將中央對教師發展和減負的口號落實到每個學校,讓我們能真正地面對真實的教育。

適逢教改,我深切地感受到,用改革的思路解決改革中出現的問題是最好的改革思路。在教學過程中,課程、課堂走在改革的前沿,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決不能忽略了我們身邊的孩子本身,像書中所說的那樣:當我們的孩子每一個都煥發自我潛能、發揮自我價值、成爲最好的自我的時候,我們的教育就真的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