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目送讀後感1000字精選

目送讀後感1000字精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9W 次

導語:高爾基曾說過:“在歷史的長河中,有一顆心永遠閃亮,那便是親情”。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目送》的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目送讀後感1000字精選

  目送讀後感800字【1】

讀了《目送》,我感觸良多。作者描繪了當下的兒女如何對待父母,而且也描繪了父母對子女無微不至的照顧,但子女卻漠不關心的樣子。小時候,我們常常纏着父母“死纏爛打”。長大了,自己學會走動了,不用別人牽了,我們便忽視父母,看也不看一眼。

在這篇文章,“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段話出現了兩次,到底有何意義呢?依我的看法,這就是父母和子女之間的“一道牆”。作者用這段話讓讀者們覺得父母把我們生下來,是爲了目送我們,一次比一次遙遠,接二連三的再見;一而再,再而三的離開父母的身邊,父母連追也不必追,只能站立在小路的那一端,凝視着我們的背影,越走越遠。但是,無論我們走得多遠,離家多遠,無論我們失意失敗或是風光得意,總有兩雙飽含淚水的眼睛,遠隔千山萬水,父母始終在默默注視着、暗中追逐着我們……

當作者的兒子將到美國作交換生一年,不僅送孩子到機場,也擁抱了他,他卻只勉強地接受母親的深情。之後,當他等候護照檢驗時,在海關窗口停留片刻,然後拿回護照,閃入一扇門,倏忽不見。作者卻傻傻地一直等候,等候自己的兒子轉頭再看一眼,讓自己能夠安心,擁有一種滿足感。但是,兒子又再次讓母親失望了。

在我身旁,也是有類似的現象發生。爲什麼呢?可能是這些孩子們從小就是父母們的掌上明珠吧。他們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從沒考慮別人的感受。就是因爲他們有這樣的心態,所以忽視了很多身邊的人,無形當中傷害了他們,甚至也傷害了最疼愛自己的父母。

後來,作者形容了父親用他那輛運送飼料的廉價小貨車長途送她的事件。父親沒停在大學正門口,原因是他覺得自己沒用,連一輛轎車也買不起,淪落到必須廉價小貨車送作者上班。從父親的行爲當中,可以看出來他很疼愛作者,不想作者丟臉。自己想給作者一個更舒適的生活環境,但那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目送》傳達了一個訊息:天下父母者都是偉大的。他們在暗中保護我們,鼓勵我們,爲我們加油打氣,但他們得到的卻是我們的瞥眼,受到的卻是我們的氣。

高爾基曾說過:“在歷史的長河中,有一顆心永遠閃亮,那便是親情”。“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我們得學會珍惜啊!

  目送讀後感800字【2】

她有一雙溫柔的眼,爲人母,慈愛地注視孩子,爲人子女,關懷地注視父母;她有一顆細緻的心,感受大千世界極致細微之處,尋找常人不曾想到的生活大道;她有一支淡如水的筆,卻一針見血道破世事百態。

龍應臺的文字就像上好的綠茶,初嘗有其苦澀感,但回味濃醇,令口舌生津。第一次讀她的書是在六年級,覺得內容着實生澀難懂,與我的生活相距甚遠,於是便將它束之高閣,庋藏焉。直到這個寒假重新將它取出,細讀後忽然覺得煙消雲散,眼前豁然開朗,讀至精彩處,還不住頷首以表贊同。所以,人對大義的理解能力與他的年齡、閱歷成正比。

全書裏令人影響最深的一句恐怕就是“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我對其的理解是,每一代人都有他不同的思想,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就好像一條從寬闊的大道走進岔路。在大道上父母與孩子相濡以沫,互相扶持;一旦走到路口,父母、孩子就不得不選擇最合適自己的那條路。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那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時間裏,多陪陪父母,多分一些愛給他們,不要遠遠地望着他們的背影而心存愧疚。

還有一篇令我感想較深的是《狼來了》。在很多人的傳統觀念裏,狼是一種殘忍而機警的動物,它們總是捕食溫順的小綿羊和可愛的小豬;在故事“狼來了”中,狼羣引得全村人手持鍋碗瓢盆扛着鋤頭扁擔欲殺之;更有父母從小告誡孩子“你再不聽話,大灰狼就把你叼了去吃掉”云云。然而事實上,狼並非如此可惡。它們團結合作、共同進退、知恩圖報、堅強執着、鍥而不捨、和諧共生……由此可見,人從小被教授的觀念常常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不到特定的情況不會輕易改變自己的想法,這也是爲什麼早教如此重要。

《目送》共散文七十三篇,道盡子女與父母的牽絆,兄弟的攜手共形,朋友的牽掛,在脆弱的邊緣迷失,在失落的低谷徘徊。

可以說讀一本她的書,就是讀一遍人生

  目送讀後感800字【3】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這是龍應臺在她最近出版的一部書《目送》中的一段。龍應臺,這支亞洲最犀利的一支筆,也會有最柔軟和難以言盡的時候。在此之前我讀過她的《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都是用盡了深沉和喜悅的筆鋒,寫盡了一個母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點滴驚歎和感慨。而《目送》卻是思考着生與死的人生大問題,在寫父親的逝去、母親的垂老、兒子的遠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進的同時還寫失意、失敗、脆弱和放手,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

其實,《目送》只是這本書中的開篇。開頭作者是寫自己在孩子第一天上學時看着他慢慢地一步一回頭地走進校門,消失在自己的視野中;再到孩子十六歲時在機場目送他離開;當孩子慢慢地不再粘着父母,不再願意和父母齊頭並進的時候,這個做母親的人,慢慢地獨自咀嚼着這份落寞,慢慢地眼前出現了另一個背影,這個背影也是落寞的。在被淚水溼潤而模糊了的視線裏,我們都看到了那個背影,是被長大了的我們無意時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他們從不打攪我們,總是在離我們十步之遙的地方緩慢前行,是爲了看我們是否安全,是確保我們在無助的時候能第一個出現在我們的面前,是在看到我們歡樂時他們也能偷着樂……是的,養兒方知父母恩。在我們目送着孩子遠離了自己的視野時,才知道這樣的滋味父母已經嘗過了很多遍。

於是,我讀到了那段驚心動魄的話。一下子,眼淚就像決堤了一樣再也不能收住。我一遍一遍地讀着這段話,那“不必追”三個字狠狠地刺痛着我的眼睛。孩子所去的方向是燦爛的未來,而那個背影要去的地方卻是無盡的黑暗。我知道,花開總有花落的時候,但,真到了那天,情何以堪?熟悉的老屋卻沒有了最親的人,庭前花開卻失去了駐足欣賞的人,你的喜悅再也無人分享,世界上再也不會有人知道你額前的傷疤出自何時來自何處,你,可以這樣想象嗎?

感謝龍應臺的《目送》,讓我們下定決心再對父母好一點,再好一點。窮盡我所有,愛他們,因爲我們是爸媽最親愛最疼愛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