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三體Ⅱ:黑暗森林》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三體Ⅱ:黑暗森林》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5W 次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三體Ⅱ:黑暗森林》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歡迎大家分享。

《三體Ⅱ:黑暗森林》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三體Ⅱ:黑暗森林》讀後感1

三體二黑暗森林篇承接了第一部的故事,講述了人類在已知科技更加發達的三體文明存在並且三體艦隊向地球開赴這段時間人類所做出的反應。三體世界的智子鎖死了基礎科學的進步並智子能對人類外在行動隨時進行監督,人類幾乎處於完全劣勢,陷入一場完全不可能贏的星際戰爭。但人類通過已經掌握的三體人的資料,制定出了面壁者計劃,利用人類思想不透明的特點,制定出一些三體人無法看透的救亡計劃。

羅輯就是四位面壁者之一。與其他三位面壁者相比,羅輯並沒有傑出的政治才華、也沒有傑出的科學貢獻、更沒有傑出的軍事領導能力,但他卻被地球三體組織(ETO)稱爲最有可能與主對抗的人。在其他三位面壁者利用自己被賦予的特權準備在各個領域大展拳腳的時候,羅輯則利用自己的特權享受着夢想中的生活,在這裏他無憂無慮,欣賞着美景,找到了心中的愛人並漸漸和愛人孩子過着幸福的生活。直到五年後,隨着一名面壁者的失敗,委員會爲了進一步限制面壁者,促使面壁者做一些他們認爲對人類有益的事,委員會帶走的羅輯的愛人和孩子。想要儘快與愛人及孩子重逢的羅輯終於開始思考人類的生存問題,他日以繼夜的思考着ETO的統領葉文潔以前對他說過的話。“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文明不斷的增長和擴張但宇宙中的物質總量保持不變”兩句話一直深深的印在羅輯心中。從這兩條宇宙的公理出發,羅輯漸漸領悟到了什麼。他讓一位科學家幫他製作了一幅三維的宇宙中距地球50光年處的恆星具體位置圖,通過恆星級功率信號發射到宇宙當中,用來驗證他的想法。由於驗證的時間至少要一百年,羅輯決定進入了冬眠狀態。在此之前,又一位面壁者的計劃以失敗告終,而羅輯向宇宙發射的這一神祕的信號,被人類稱爲拯救地球的“咒語”。

信號發射後的185年後,羅輯被從冬眠中喚醒,但迎接他的並不是“咒語”的靈驗,而是被宣告面壁者計劃的取消,原因是因爲人類認爲由於這一百多年地球科技的發展,核聚變技術被掌握、龐大的太空艦隊的建立,人類不需要面壁者計劃也能輕鬆抵禦三體人的入侵,並且他們得出面壁者計劃是當時一個最失敗的決策。羅輯看到周圍科技的變化,突然對自己以前所發出的“咒語”自己也覺得可笑,與此同時,跟他一起在冬眠中被喚醒的另一位面壁者也宣告着自己計劃的失敗,而破壁人竟是自己的妻子。羅輯感受着這個時代科技的變化,同時又遇到了以前的朋友史強,這給了他極大的安慰與有了傾訴的對象。首次出現在科技異常發達的地底世界,羅輯多次受到周圍科技的攻擊,幸好史強在他身邊幫助他一次次化解了危機,因此羅輯跟史強不得不回到與以前生活方式類似的地面世界。

根據人類的觀測,三體文明的探測器馬上就會到達太陽系。但此時的人類自認爲擁有多出三體文明一倍的太空艦隊,在這次交戰中絕不會落敗,他們聲稱:“先行的探測器是三體文明知道了實力差距發出的主動求和的信號”。三體文明的首個探測器如期而至,人類出動的地球上最豪華的太空艦隊迎接它,準備將三體文明的觀測器抓住控制並進行觀測分析。四百艘戰艦整齊按四排排列,精心挑選出的四位先行隊員率先對探測器進行零距離觀測分析。當四位先行隊員看到飛來的“聖女的眼淚”的探測器時,他們其實更願意把它稱作一件藝術品。用顯微鏡觀察物體的表面,放大百倍、千倍、萬倍、十萬、百萬、千萬倍,發現它的表面竟然都是光滑的,這是人類無法理解的一門技術。隨後,探測器發出一圈圈光波,周圍的溫度急劇上升,將四位先行隊員瞬間蒸發汽化,接着探測器以公里每秒的速度朝地球的艦隊飛來,僅僅十幾分鍾後,所有地球的太空艦隊僅僅倖存兩艘,其餘全部被摧毀。人類陷入了無盡的恐慌,逃亡主義的熱潮瞬間達到最高峯,人類社會呈現出一片混亂的景象。

就在人類陷入絕境之時,有人偶然觀察到羅輯185年前向宇宙發出的“咒語”應驗了,信號中標註距地球50光年處的恆星被不知名的力量摧毀,與此同時,在宇宙中逃亡的人類的幾艘太空艦隊爲了維護自己艦隊的生存,也相繼毀滅的旁邊艦隊中人類的生命,這更進一步使羅輯確信了自己的理論,他把他稱之爲“黑暗森林”法則,由葉文潔給出的兩條公理出發,讀書筆記.最後得出在宇宙中任何一個文明得知到另一個文明的具體宇宙座標後,都會將其毀滅。人們在看到羅輯的“咒語”應驗之後,再次將羅輯稱爲救世主,認爲在這種絕境之中只有羅輯能夠拯救地球,因此他們恢復羅輯面壁者的身份,給予羅輯最大的可以調動幾乎一切地球資源的特權,把羅輯捧上了至高無上的神位。但羅輯深知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並且在目前三體文明的探測器已經來到太陽系對地球發射的信號進行了干擾之後,地球再也無法通過以前的手段發射恆星功率的“咒語”。羅輯陷入了苦思,在“咒語”不能正常發射的情況下究竟應該如何拯救地球文明,在這種困境下,他愈發想念自己的愛人跟孩子。他表現的很無奈,但也只能束手無策的樣子。委員會認爲他是此時人類希望的象徵,他必須做點什麼,即使改變不了最後的結果。於是,羅輯被安排領導雪地計劃,僅僅利用太空塵埃雲來觀測其他探測器到達時的軌跡的工程。委員會以羅輯愛人和孩子冬眠甦醒爲條件,羅輯只好投身於雪地計劃當中。羅輯在雪地計劃中的專注超乎常人、異常投入,對每一顆核彈的位置都要親自確定,甚至長達兩個月一個人在控制室對核彈的位置進行微調。雖然在這過程中幾乎所有人對他這樣一個救世主一直從事一個看似根本無法改變人類命運的工作都感到唾棄,他甚至被人們稱爲最大的騙子,但他都沒有放棄。因爲他的真正目的並不是所謂的雪地計劃,而是通過將每一個核彈放在精確的位置,核彈引爆後形成的星際塵埃雲能遮擋住太陽向星際發送毀滅三體文明的“咒語”。

羅輯成功了,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地球文明爭取到了與三體文明和平談判的資本,保護了人類文明的發展。隨着時間的推移,人類又過上了穩定幸福的生活。羅輯的生活也是充滿幸福,羅輯說:“正是因爲人類有“愛”,才遲遲沒有看清宇宙中的“黑暗森林”法則,但也是因爲“愛”支撐着自己走過面壁者使命中最艱難的一段時間。人類可能是宇宙中唯一有“愛”的種族”。但一天,羅輯收到了三體世界一位公民發來的信息:“在三體世界,我也漸漸看到了愛,看到了自己想看的未來,我感到很幸福”,這是三體世界第一次向人類文明發出警告不要暴露地球具體位置的那位公民的話。我想,經歷過了這次戰爭,人類文明跟三體文明都會發生改變。“愛”在三體文明中已經漸漸萌芽,但希望它能存在於宇宙中的每一個角落,希望黑暗森林中的每一處都能照進一束燦爛的陽光。

  《三體Ⅱ:黑暗森林》讀後感2

去年第一次看《三體》系列,被大劉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深深折服。昨天又重新看了《三體2:黑暗森林》,她無疑是三本中最令人震撼的一部。

基於2個公理(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文明總是在擴張和宇宙物質總量不變)和2個概念(猜疑鏈、技術爆炸)的宇宙社會學圖景實在“驚豔”;作者對人類(包括普通人,3個北京鄰居)在危機中的表現的細緻分析,真實而且深刻。“人類基本價值觀挑戰”(生存權與逃亡主義)、“大低谷與第二次文藝復興”、“未來人的生活場景”等心理學和社會學分析近乎完美。

而面壁計劃無疑是本書的又一個亮點,面壁計劃的“黑暗邏輯”、“對面壁者的笑”、“計劃的一部分”等基本設定對真實情境的符合讓人拍手叫絕。而民衆以及最高權力機構對面壁計劃的態度轉變,以及對這種“絕對權力”的懷疑和平衡都表現的恰到好處。破壁人又給面壁計劃帶來一種不一樣,除了讓計劃浮出水面,讓讀者被計劃的更深戰略而折服的同時,也讓面壁計劃的“黑暗邏輯”得以終止。(因爲這種邏輯在理論上具有無限延續性)。

章北海是本書的重要角色,他的思想和行爲讓人在“利弊”與“是否正義”,在基本原則性問題上進行反覆深思。而這也是貫穿本書的思考。就像章北海說的,“滅絕人類是三體文明最正確的選擇”。集體英雄主義向個人主義的過渡,帶來的是人文和人類幸福的極大發展,但也是人類從“犧牲小我,成就大我”向“人人平等”的基本訴求,而這種訴求在全人類毀滅這件事上,成了“非理性”。就像在太空中的“黑暗戰役”中,人類被重新定義,他們背叛了人類社會的基本價值觀,但同時他們獲得了新生。

書中有很多很多的類似亮點,很難想象大劉將 社會學(包括宇宙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物理學等結合的那樣好。彷彿一個真實的社會圖卷按此展開,彷彿一切順理成章。

當然第二次看並沒有第一次那樣震撼,原因同樣在邏輯上難以自洽,存在缺陷。以下列舉幾點比較明顯的邏輯差誤。

1、地球已經觀測到500多顆帶行星的恆星,並且給予了命名,而且絕大多數超過了50光年。羅輯發出咒語的那一顆就是距離太陽系50光年的恆星系。但三體文明距離太陽系僅僅4.2光年,且是3體恆星系不可能未被地球研究。而且按照三體人的文明能力,如果要尋找適宜居住的穩定“恆星-行星”體系,應該很早就發現了太陽系,並對其研究。地球尚且能預測50光年(被詛咒恆星系)外的行星沒有生命,三體文明應當早就接觸到了地球文明。此外,對於三體文明來說,他們已經有了強大的生命循環系統,需要的只不過是一個穩定的“恆星-行星”體系,來供給能源。按他們的能力,在銀河系中應該隨便能找到。爲何等到地球發出信號,才覺得有了生的希望。

2、智子可以擺脫“光錐”影響,在4.2光年距離上進行瞬時通訊,這樣的技術本來就存在一定不可能性,但即使三體真的有了這樣的技術,又絕對不會連宇宙飛船達到光速的20%都達不到,要知道地球在被全面封鎖後,200年內就研發出來了15%的光速飛船。

3、羅輯發出的詛咒同樣存在着bug,羅輯後來解釋,假設有100萬個“獵人”,其中90萬個不予理睬,9萬個做了檢測,發現沒有生命不予攻擊,但最終的1萬中只要有一個就會讓目標粉碎。這個的前提是要有一定的文明基數才行,其次是在180多年,人類收到了“被詛咒恆星”被攻擊的信息,考慮信息延後了50年(距離50光年),那麼發出信息後130年,就被攻擊了,也就是說在方圓130光年的範圍內,就存在着大量的“獵人”,這顯然不太科學(因爲130光年內並沒有太多的恆星系)。其次羅輯發出的信號,需要非常非常強大先進的文明才能識別(需要對銀河系幾千億顆恆星的實時位置(相對位置是不斷變化的)有百分百掌握),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意味着這個文明隨隨便便可以出入銀河系,建立起整個銀河系的數學模型,而且需要龐大的計算能力),而如果真的.有這樣的文明,地球早就應該被發現了。

4、其實細思一下,面壁者的潛藏戰略也都非十分高明,泰勒的“將人和宇宙戰船量子化,通過“量子幽靈”(打不死,消不滅)來戰鬥,這種計劃沒有什麼邏輯依據(一種相對偏離實際的設定,就比如人類基因改造後變成超級賽亞人一樣),即使科學上真的能實現,那三體文明不早就能實現了嗎。雷迪亞茲的“摧毀太陽系”計劃,除了計劃本身的不可能之外(造100萬顆億噸當量的氫彈),即使真的讓水星速度變慢而落入太陽中,那麼憑藉三體文明的能力,即使把水星整個抹掉,大概也是可能的,而且這種自殺的方式,還不如在地球上埋上氫彈,說你過來我就和你同歸於盡 來的簡單。這兩種面壁計劃都是主流防禦,而在三體文明面前主流防禦沒任何價值,這種基本道理不可能不懂。希恩斯的思想鋼印也是個神奇的東西,正面戰略價值不大,其實是“逃亡主義”的一種思想加強。不過這個東西挺有意思的,但涉及較廣,不便展開。羅輯的黑暗森林打擊的確是唯一可行的,其本質是建立一種威懾,這種威懾的前提必須是,如果沒有太陽系,三體文明必將滅亡。如果沒有這個前提,你威懾我,我把你幹掉,然後我找其他地方就行。

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邏輯缺陷,不一一敘述了。總的來說,這是一本非常棒的書,推薦大家閱讀。我一直相信一句話“人類之所以沒有邊界,是人類的想象力沒有邊界”。所有的想象都是對真實世界的延伸,而在這種想象中,人將獲得新的定義。

  《三體Ⅱ:黑暗森林》讀後感3

昨天剛剛看完《三體Ⅱ》,得知其獲雨果獎最佳長篇故事獎,第一反應就是——實至名歸!如果說第一部仍然是依託現實敘事的關於人類最終命運的設想,那第二部便是超越人類現實的宇宙宏觀背景下的科幻。

看完第二部,給我留下三個感覺——首先,好看;其次,震撼;最後,沉思。 小說是人類人文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種題材,不論是什麼類型的小說,個人覺得好看是其能夠成功的首要因素。說實話,這些年看過的小說不少,但能在我心裏留下深深烙印永不褪去的也就只有那些讓我恨不得一口氣讀完的書。

說到《三體》的好看性,遠不亞於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更不亞於雨果的《巴黎聖母院》。從故事的結構來講,分上中下三部,各有脈絡又互成一體,以面壁人貫穿始終,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大大懸念,誘導讀者想一下子揭開面紗,但大劉不慌不忙,娓娓道來,直至小說結尾,方見原委。首尾呼應,邏輯性與故事性達到高度統一,結局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 從小說敘事的空間尺度上講,完全超越了人類所能構建的尺度,大劉站在宇宙尺度層面敘事,構建宇宙社會學,設想宇宙文明。將地球置於宇宙千億顆文明行星構成的宇宙社會文明之中,只不過是一個點,或者連一個點都算不上,這種宏大的敘事,與雨果《悲慘世界》式的宏偉,或者《白鹿原》式的宏偉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當讀者置身其中,只有一個感覺,那就是渺小到不能再渺小。 從敘事的速度上來講,以光年爲單位,幾千公里的距離,秒秒鐘到達,當人類沉浸在自己創造的行星級宇宙飛船中時,外星文明以超越人類想象力的科技秒殺人類千艘行星級宇宙戰艦,外星文明以無比狂妄的姿態再次將人類可憐的自尊和傲慢從天堂打回地獄——“毀滅你,與你有何相干?”

從敘事的基本道德準則來講,大劉超越了人類的基本道德準則,他構建了宇宙社會公理——“其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其二,文明不斷增長和擴張,但宇宙中的物質總量保持不變。”看似簡單,卻蘊藏着無比的冷酷與殘忍,大劉把宇宙比喻爲黑暗森林,而置於其中的千億行星文明如同行走其中的冷酷殺手,誰先暴露目標,誰必死無疑,在大劉的尺度上,外星文明完全有能力一槍摧毀一顆行星,這種殘忍已經完全超出了人類的道德準則。在宇宙這個黑暗森林裏,能量是一定的,一旦目標暴露,要麼毀滅別的行星文明,要麼被毀滅,不論對方當前多麼幼稚或不堪一擊,在宇宙的時間尺度上,其技術發展一旦超過某個閾值,就會發生技術大爆炸,都有可能瞬間遠遠超越你而發過來消滅你,而這種殘酷來源於彼此間永無止境的猜疑,即大劉所說的猜疑鏈——我不知道你怎麼想我/怎麼想你;我不知道你怎麼想/我怎麼想你。這種猜疑永無止境,最終的結果就是一方毀滅一方,除此之外別無選擇! 做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如果把偉大的小說比做一個美人,那“好看”是其首當其衝的條件,而“震撼”則是一種南方人第一次看雪、北方人第一次看海、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激動與喜悅,這種震撼對一個美人不過是錦上添花,但對一本偉大的小說而言則是他攫取讀者之心的必殺技。而我想說《三體Ⅱ》這兩點都做到了,如果只是讓人覺得“好看”和“震撼”那無異於一場“泰囧”式的電影,但《三體Ⅱ》給讀者的我想不止這些,猶如一個真正的美人一樣,有其獨特的思想,這種思想讓人陷入沉思,讓人着迷。 當讀完《三體Ⅱ》,我常常擡頭仰望星空,總想看到點什麼,但西安的天空十有八九灰濛濛的,連星星都很少見,事實上,我知道即便是夜空衆星閃爍,我依然什麼也看不到,只能感受其深邃和浩瀚,但卻讓我陷入了無盡的沉思,我站在夜空下,感到了地球的渺小,人類的渺小,我的渺小,又想起那句話——“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纔是。”

如果說《三體Ⅱ》有什麼瑕疵的話,我覺得便是大劉爲了給大家普及天文學知識,將其嵌套與人物的對話之中,顯得有些生硬。除此之外,《三體Ⅱ》更像是一部基於未來的一種神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