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歐也妮葛朗臺》讀後感(通用9篇)

《歐也妮葛朗臺》讀後感(通用9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6W 次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歐也妮葛朗臺》讀後感(通用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歐也妮葛朗臺》讀後感(通用9篇)

  《歐也妮葛朗臺》讀後感 篇1

經典的守財奴,莫不是巴爾扎克筆下的老葛朗臺。

本書主要講了:歐也妮對前來投奔的表哥一見傾心,父親卻不喜歡他。他們倆交換了彼此最貴重的物品。葛朗臺很生氣,不肯原諒歐也妮。歐也妮的母親因心情憂鬱加上舊病復發而撒手人寰,葛朗臺在死之前依舊想着他的錢。

葛朗臺是個既可笑又可悲的守財奴,他一生都在和錢打交道,以致於他每天腦中都在想着如何賺錢,如何省錢,再省點。恨不得自己、老婆和孩子,一天都不開銷。爲此,他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失去了妻子、女兒、侄子的情親和朋友,沒有一個真心的人。一切都是因爲他的吝嗇,一個對他人、對家人、甚至對自己都一毛不拔的人,你還能去奢望他能爲別人着想,以至於他不會也不可能有誠心相待的朋友。朋友之間,應坦誠相見,平等對待,互相幫助,用你的真心去捂熱他人的心,親情友誼自然就會悄然綻放。而這一切與葛朗臺無關。

可是在那個世態炎涼,人情淡漠,自私自利的時代,又會有多少人明白呢?這個階級統治的世紀,空氣中瀰漫着濃濃的銅臭味,多數人被薰得失去了辨別事物最初的本質的能力。而和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馳,越走越遠。甚至已經忘記了原來的意念。就像葛朗臺剛來到小鎮時,還是位窮光蛋。但是現如今他是家財萬貫,這些真是他真正想要的嗎?也許是吧?金錢財富是他一生夢寐以求的。但葛朗臺並沒有收穫幸福的生活,他到死還沒有明白人真正追求是什麼,這就是葛朗臺的悲哀。什麼纔是我們真正所需要的呢?

葛朗臺是一個成功的商人,卻是一個失敗的人生。儘管他在商場上穩贏不虧,積累了自己都不清楚有多少錢。但他卻輸掉了人生。葛朗臺只會善於經營財富,卻不會經營人生。所以葛朗臺就是一位失敗的商人。他至死前還沒有醒悟,還惦記着他的金庫,久久不肯安樂死。這讓我想起了《儒林外史》中的嚴監生,比起嚴監生,葛朗臺可憐多了。在嚴監生臨死前還有三姑六婆的親戚來看望,而葛朗臺只有他的女兒和家裏的唯一僕人。

他永遠不會體會的別人的愛,因爲在他的世界裏只有自己和錢。除了這些,他活着在沒有其他理由。即使活着,也是一個沒有靈魂的空殼。縱使他活着,但他不懂生活。生活是美好的,是享受的。可是他的眼中別人都是有目的的,骯髒的,世界是灰暗的,只有錢是閃亮的,最美好的。完美印證了一句古話“相由心生”。

記得書中有句話,是葛朗臺死前最後一句話:“顧得好好的!到那邊來向我交賬!”真是可笑,死了之後還是不肯放手自己的錢財。活着只有它,死了還要被它禁錮。

守財奴真是可悲,失去一切,換不來自己想要的。

  《歐也妮葛朗臺》讀後感 篇2

巴爾扎克是十九世紀法國最偉大的小說家,塑造典型的巨匠,舉世聞名的現實主義大師。正如他所言,《歐也妮.葛朗臺》是一部“沒有毒藥,沒有尖刀,沒有流血的平凡悲劇”

在這個雜亂無章的社會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時代的洪流吧某些人推向浪峯,又使某些人沉入水底;金錢取代門第成爲權力的象徵,財富的多寡成爲劃分等級的新標準。一切以拜金主義爲核心的具有本質意義的歷史內容:人們“不在信仰上帝,只崇拜金犢”了,金錢成爲整個社會的機制與槓桿。

葛朗臺城府極深,說話不多,動作更少,但是一心都撲在金錢上,文中有這樣一處描寫極爲貼切,“他半夜把自己一個人關在密室之中,愛撫、把撫、欣賞他的金幣,放進桶裏,緊緊地箍好。”甚至於到他生命垂危之際,他全部生命力都退守到眼睛裏,能夠睜開眼睛的時候,眼光就立刻轉到滿屋財寶的密室門上,還讓女兒把金幣鋪在桌上,長時間的盯着,覺得這樣心裏才暖和。

葛朗臺的吝嗇也是“過人”的,他把所有的開支都看成浪費,奢侈享受更是不可容忍的惡習。儘管家財萬貫,但依舊過着莊稼人的生活,喝的是壞酒,吃的是爛果子,住的陰森森的老房子年久失修,樓梯臺階都被蟲蛀壞了,女僕差點摔了跤,還怪其不挑結實的地方落腳,女兒生日那天,有客人要來,也只不過比平時多點了一支蠟燭,招待的食物,叫僕人多打些烏鴉。

這種吝嗇到骨子裏的人,認爲手生來是撈錢的,讓錢從自己的手指縫漏出去是不可饒恕的錯誤。因此,當得知歐也妮把私蓄送給堂兄弟兼情人時,竟然發展到取消女兒對財產的繼承權的地步,將女兒軟禁起來,每天只給清水和麪包,逐漸造成了女兒的愛情悲劇。當女兒被迫放棄財產繼承權時,他既是“感恩”,又是“開導”地說:“孩子,你給了我生路,我有命啦!不過這是你把欠我的還了我,我們兩訖了。這才叫做公平交易。人生就是一場交易。”

如此,葛朗臺已不是可以用喪心病狂來形容了,葛朗臺因爲沒有適時的把握好自己對金錢的慾望,反使得慾望來控制了他。在過分的慾望中渾渾噩噩的度過自己的一生,這個可悲的人就這樣自食苦果。我們是否應選擇性的放下些慾望,更好的把握轉瞬即逝的人生?

  《歐也妮葛朗臺》讀後感 篇3

《歐也妮·葛朗臺》是偉大的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大師巴爾扎克的作品。雖說《歐也妮·葛朗臺》這部小說中不包含任何血腥或生離死別的場景,但它卻是我讀過的所有小說中最悲慘的一部。

在《歐也妮·葛朗臺》中,巴爾扎克用生動的文字塑造了一個不折不扣的守財奴——葛朗臺先生。我很難想象在現實社會中會存在像葛朗臺先生這樣的人,他耗盡畢生的精力去賺錢,但他卻並不打算用這些辛辛苦苦賺來的錢犒勞自己,而是將數不盡的金幣囤積在倉庫裏,自己省吃儉用的同時也命令家人嚴守清貧的生活方式。《歐也妮·葛朗臺》的主人公歐也妮是葛朗臺先生的獨生女,巴爾扎克用唯美甚至浪漫的文字,向我們展示了歐也妮如何從一個單純善良的少女一步步墮落成一個和他父親一樣刻板的人的過程。而更讓人揪心的是,數十年的耳濡目染並未玷污歐也妮的純潔靈魂,讓她成爲像他父親那樣的人,一段令她心碎的戀情卻最終耗盡了她的天真本性。當得知自己深愛的人背叛自己之後,她幾乎是在一夜之間就從多情善良的女孩變身爲勢利而又冷漠的女人,令人惋惜。

雖然《歐也妮·葛朗臺》這部小說描述的是19世紀初的法國人生活,但它的情節將永遠打動世人,它的.故事永不會落伍,除非“金錢”這個東西徹底退出人類歷史的舞臺。

在現實生活中,像歐也妮和夏爾那樣的人太多了,我們早已習以爲常。我的室友平日裏經常嚷着要傍大款,老師在課堂上教育女生以後要如何利用丈夫的金錢去享受,母親從小就教育女兒:千萬不要搭理那些一貧如洗的男人……像我這樣一個自認爲還算清高的人,有時候也不得不承認,在現實世界裏金錢就是一切。環視身邊的那些勢利刻薄而又無情無義的人,與其說是人性本惡,倒不如說是現實殘酷。

於是,信仰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性得以凸顯。但是,對於生活在塵世中的人,信仰能爲我們提供多大的幫助呢?其最大的幫助,或許就是在我們面臨逼迫與誘惑時爲我們增添一份理智和忍耐力吧?

《歐也妮·葛朗臺》中的葛朗臺太太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她就像一隻溫順謙卑的羊羔,用最大限度的寬容去面對丈夫的無情、狡詐和貪婪。她毫無怨言地忍受着平淡的生活,彷彿她來到這世上就是爲了忍耐痛苦。“我可憐的女兒,總有一天你會知道,在進入天堂之前,我們要一直忍受痛苦”,這是她臨死前對女兒說的最後一句話,字字飽蘸對女兒的憐憫,讓人潸然淚下。說實話我並不看好像葛朗臺太太那樣的人,因爲她太過於死守宗教教條,對任何降臨到她頭上的苦難都逆來順受,已喪失了判斷力和尊嚴。但我認可她的那句遺言,那也是《歐也妮·葛朗臺》中最讓我難忘的一句話。

讀完《歐也妮·葛朗臺》之後,我情緒低落了一陣子。我想我這輩子都不會再重讀《歐也妮·葛朗臺》了,因爲它不僅僅揭露了現實社會的殘酷和人性的陰暗面,它還告訴你,即使是有信仰的人、至善的人,也不能脫離醜陋的世態,甚至不得不屈服於罪惡。還有什麼比這更悲哀呢?

  《歐也妮葛朗臺》讀後感 篇4

接觸巴爾扎克的這本代表作還是在剛剛過去的學期初,在大學正兒八經的第三個年頭,理應忙到最不可開交的時候。或許起先自己的注意力僅僅是被這獨特的、頗具1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文學色彩的主人公名字吸引,又或是在煩悶之際企望借巴爾扎克這極富盛名的現實主義批判家筆下多愁善感的人物世界來排遣枯燥的學習之苦,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閱讀過程中,與自己所有捉摸不定的小情緒一起帶入最多的無疑是對——歐也妮,這個可以令人在有意無意間用想象的繽紛勾畫出一個眉眼間充滿了憂愁的姑娘的無盡幻想。

果不其然,這位功勳卓越的批評家爲我們描畫的的又是一副以現實悲劇爲基底的卷軸,老葛朗臺發自內心對金錢的慾望、貪婪是成就這部結局貌似不慍不火的慘劇的導火索,歐也妮作爲全劇最爲單純、願將善良本性呈現給小人物世界的、這場人間鬧劇的主角,她的血肉在極盡細緻的描寫和與諸如夏爾、克羅旭等人的對比中飽滿充實起來,道德、倫理、人性都喪失在對物質財富無限度的癡狂和執迷不悟中,沒有令人訝異的傳奇色彩,沒有聳人聽聞的事件,一出上演在家庭內部的普通鬧劇,成就了"沒有毒藥,沒有尖刀,沒有流血的平凡悲劇",然而其慘烈程度絕不亞於航海史上泰坦尼克號的沉沒,這麼一部憑心而論平凡但絕對不平庸的文學藝術著作。

歐也妮自幼、乃至其悲慘一生都生活或者說困在索漠城,性格與她的母親葛朗臺太太一樣懦弱,對父親老葛朗臺向來百依百順。老葛朗臺投機買賣成爲索漠城的首富,受人"尊敬".在時代背景和利益的驅使下,索漠城中稍有頭銜的富貴人家紛紛巴結葛朗臺一家,爭相娶歐也妮爲妻。天真的歐也妮愛上了來自巴黎的落難公子——堂兄查理,並傾盡積蓄力保查理周全,導致老葛朗臺大怒之下對歐也妮施以非人的懲罰,葛朗臺太太不忍心看女兒遭此困境逼迫,多般哀求無效之後承受不住撒手離去。多年後老葛朗臺終究敵不過歲月摧殘含恨而去,尚未婚配的歐也妮孤獨繼承鉅額遺產,此時歐也妮的情人查理回到巴黎,但此時的查理卻忘記所有誓言並狠狠辜負了曾救他於水深火熱中的堂姐,爲財迎娶了公爵的女兒爲妻,悲痛欲絕的的歐也妮與商人的兒子結爲連理,但不幸如影隨形,她在33歲時就成了最有錢的寡婦,自此幽居獨處,過着虔誠慈愛的生活,並"挾着一連串的善行義舉向天國前進".

"大凡守財奴都不信來世。""……以正當和不正當手段,在現世就登上窮奢極欲和繁華享用的天堂,爲了佔有轉瞬即逝的財富,不惜化心肝爲鐵石,磨礪血肉之軀,就像殉道者爲了永恆的幸福不惜終身受難一樣……"巴爾扎克實際上扮演了最陰險的角色,從讀者拜讀這本書,到無論是在感情還是待世態度上受到打擊,留下創傷,全都源自他筆下這簡潔切實的語言,寥寥數語就使得黯淡罪惡的時代和社會背景和人性在利益驅使下像"殉道者"追求"幸福"似的"不惜終身受難"的兇相暴露無遺,責怪老葛朗臺吝嗇?唾棄查理背信棄義?他們固然難辭其咎,但透過反面人物那些令人不齒的種種惡行,索漠城作爲一個小小的不知名的社會縮影,我們應該更深切地體會到19世紀的法國的精神建設究竟崩塌到了何種慘烈的程度。書中人與人之間的金錢交易關係完全滲透到了婚姻與感情生活裏。對上流社會來說,每一樁婚姻都是一件互利公平的交易,每一次外遇都是一筆算計已久的買賣,沒有愛情的婚姻處處可見,沒有金錢的戀愛卻如同見不得太陽的孤魂野鬼般難覓蹤影。老葛朗臺絕不讓自己的女兒去愛破了產的查理,鮑塞昂子爵夫人兩度被棄,都是因爲金錢在作怪。

"到三十歲,歐也妮還沒有嚐到過一點人生的樂趣。她淒涼慘淡的童年是在一個得不到理解,老受欺侮,始終苦悶的母親身邊度過的。""歐也妮的第一次也是僅有的一次戀愛是她鬱郁不歡的根源。""她耗盡心力撲向幸福,迄今卻得不到補償。精神生活和肉體生活一樣,也有呼氣,吸氣:一個靈魂需要吸收另一個靈魂的感情,需要把這些感情化作爲自己的感情,然後再把這些變得更豐富的感情,送還給另一個靈魂。沒有這美妙的人際現象,也就沒有心靈的生機;這時心靈由於缺少空氣,就會難受,就會衰萎。"巴爾扎克的創作天賦沒有限制和停留在準確無誤地刻畫守財奴的聚斂癖和偏執狂上,在以大量筆墨描繪金錢的誘惑力的同時,用歐也妮的存在爲讀者闡明瞭一個普世真理,金錢固然給人帶來權勢,卻不能給人帶來幸福,至少,在人類的感情領域,金錢是無能爲力的。對歐也妮來說,金錢既不被她需要,也沒資格成爲一種慰籍,她是黑暗污濁的利益社會中的一抹亮光;像老葛朗臺這樣的人,表面上做了金錢的主人,實際心甘情願成了金錢的奴隸,終其一生爲金錢奔忙,除了一種虛妄的滿足感,一無所獲。

縱然歐也妮對愛情的美好向往有一定的狹隘性和盲目性,但在腐敗的、充滿了銅腥臭氣的資本主義社會中,這種毫無功利色彩的幻想卻是對比拜金主義最好的引子,而她自己本身作爲這個骯髒的金錢王國中獨立特殊的存在,成爲一名虔誠的信徒,憑遺產和一己之力興辦教育事業,以一顆慈愛寬容的內心善待着周遭的人和事,讓我們在文末不禁爲其作爲犧牲者的命運感慨神傷不已。

  《歐也妮葛朗臺》讀後感 篇5

讀一本好書,就是同高尚的人談話。一點不錯,書承載着文字的精華,是從古到今多少人汗水的結晶。每一本書的時代背景、作者品格不同,每一本書的內容、思想固然也就不同。獲得教養,從研讀世界文學開始。

《歐葉妮·葛朗臺》就是一本非常有名的世界文學作品,文中塑造的葛朗臺成爲四大吝嗇鬼之一。這些足見作者——巴爾扎克的水平。小說是虛構的故事情節,卻都需由一定的社會風氣奠基,所以,小說是反映真實社會現實的鏡子,是批判不良風氣的利器。這兩點在《歐葉妮·葛朗臺》中就很鮮明地體現了出來。

歐葉妮和媽媽一點都不普通,——大財主的女兒和妻子,怎麼會一般呢?而她們卻過着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生活,因爲老葛朗臺的吝嗇是出了名的,他不會把錢浪費在任何“無用”的事上,儘管他有着幾乎用不完的錢。於是日子平常地過着,像沒有漣漪的湖水。然而這平靜終於還是被打破了,老葛朗臺的哥哥破產了,他用一顆子彈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的兒子夏爾來葛朗臺這兒借住。於是歐葉妮單調的生活發生了改變,她從沒有見過如此完美的人,他的相貌、他的穿着、他的氣質……一切都在歐葉妮心中久久徘徊,充斥着這沒有見過世面的女孩的心,她愛上了自己的堂弟!過不多久,堂弟即將去印度開闢新的生路,而他此時幾乎身無分文。歐葉妮便立即將父親讓自己好好收藏的無比珍貴的金幣給他,讓他換錢做爲路費。歐葉妮事實上冒了無比巨大的風險,爲了堂弟,她沒有想過這些金幣在父親心中的價值,也沒有想過失去這些金幣後,她會被父親如何責罰。

夏爾自然是萬分感激,他把自己的父母畫像交給堂姐保管,之後萬分不捨地踏上印度的土地,做起了罪惡的生意。幾年後他有了一筆錢,爲了權利與地位,他娶了高官的女兒,自己便做了同樣的職位,他把當年欠下的錢還給堂姐,並要求堂姐把父母畫像還給他,算是他們兩清了,不再虧欠了。

因金幣而被父親囚禁的歐葉妮,已經變得無比成熟了。在各界人士的幫助下,父親爲了自己的利益將歐葉妮放了出來,而此時母親也已幾乎病危。母親死後,歐葉妮得到了一半的財產。在追悼母親期間,葛朗臺假惺惺的扶着女兒用餐,小心翼翼地伺候,想讓女兒知道自己是多麼愛他,並信誓旦旦地說,每個月給女兒100法郎,而出於對父親的感激,歐葉妮讓老葛朗臺如願以償地得到了所有的錢。老葛朗臺不久後也死了,歐葉妮得到了全部遺產。父母離世後,她唯一在乎的就是堂弟了,而等來的卻是如此的一封信。然而她卻出人意料地很鎮靜地還回了畫像,繼續過起平凡的生活。

這個故事折射出,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人們的行爲受制於利益的驅使,在對金錢的瘋狂攫取中,會不顧一切地遺棄自己的家人與感情,而婦女又是如此無奈,她們沒有辦法改變命運,只能一味地爲男性服務,而當她們真正有了財產時,她們又沒有能力合理利用,幾乎無法處理,只能默默活在世上。這是一出令人無奈的人間悲劇。

癡情的歐葉妮,爲了堂弟可以付出一切,傾盡所有,而換來的卻是一個被利慾薰心極度虛僞的人的無情拋棄。等待堂弟的這些年,她失去過自由,失去了父母,也失去了自己的青春,令人嘆惋,也讓人反省——利益,這究竟是何等的罪惡!

這樣的社會已成爲歷史,以史爲鑑,才能避免悲劇的重演。但願不要再出現:年輕的女孩,失去了一切,望着自己身旁的最後一個人,悽楚卻也無語——“只有你愛我”。

  《歐也妮葛朗臺》讀後感 篇6

歐也妮·葛朗臺---這本書以歐也妮·葛朗臺的故事爲核心貫穿始終,老葛朗臺無疑是其中性格最鮮明的人物。貪婪和吝嗇是他的主要性格特徵。

在老葛朗臺眼中,金錢高於一切,沒有錢,就什麼都完了。他對金錢的渴望和佔有慾幾乎達到了病態的程度:他半夜裏把自己一個人關在密室之中,“愛撫、把撫、欣賞他的金幣,放進桶裏,緊緊地箍好。”臨死之前還讓女兒把金幣鋪在桌上,長時間地盯着,這樣他才能感到暖和。

對金錢的貪得無厭使老葛朗臺成爲一個十足的吝嗇鬼:儘管擁有萬貫家財,可他依舊住在陰暗、破壞的老房子中,每天親自分發家人的食物、蠟燭。

貪婪和吝嗇使老葛朗臺成了金錢的奴隸,變得冷酷無情。爲了了金錢,不擇手段,甚至喪失了人的基本情感,絲毫不念父女之情和夫妻之愛:在他獲悉女兒把積蓄都給了夏爾之後,暴跳如雷,竟把她軟禁起來,"沒有火取暖,只以麪包和清水度日"。當他妻子因此而大病不起時,他首先想到的是請醫生要破費錢財。只是在聽說妻子死後女兒有權和他分享遺產時,他才立即轉變態度,與母女講和。

伴隨貪婪和吝嗇而來的是老葛朗臺的狡猾和工於心計。對於每一筆買賣,他都精心算計,這使他在商業和投機中總是獲利。另外,時常故意裝做口吃和耳聾是他矇蔽對手的有效武器。

老葛朗臺的貪婪和吝嗇雖然使他實現了大量聚斂財物的目的,但是他卻喪失了人的情感,異化成一個只知道吞噬金幣的"巨蟒",並給自己的家庭和女兒帶來了沉重的苦難。

老葛朗臺是巴爾扎克刻畫得最成功的吝嗇形象之一,已成爲法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的一個經典人物而廣爲流傳。

  《歐也妮葛朗臺》讀後感 篇7

他的錢多的數不清,但他家的老房子卻年久失修,牆垣殘破,樓梯踩上去嘎吱作響;當他病倒在牀,奄奄一息時,想的居然是讓女兒在他死後料理好一切,到陰間向他報賬;當神父把鍍金的十字架湊近他的嘴層,讓他最後吻一下基督像,他卻喪心病狂地企圖抓住十字架·····他就是葛朗臺,一個被金錢異化的著名吝嗇鬼。

讀完這本書,我感到十分不解,金錢就算再具誘惑力,也比不上親情,而葛朗臺卻把金錢看成他生命的全部,妻子生病時,都捨不得爲妻子看病,認爲那是浪費錢。可是,金錢能買來昂貴的補品,卻買不到最起碼的健康;能買來美味可口的食物,卻買不了胃口;能買來精緻的鐘表,卻永遠買不到寶貴的時間。

如果吝嗇到連一點兒錢也不願意花,寧願做一個守着金庫的守財奴,還不如做一個窮人。就像一個故事所講的,有一個有錢人擁有數不清的金錢,但他整日提心吊膽、憂慮重重,生怕自己的金錢被小偷盯上,而且他重來不交朋友,他認爲那些人都是爲了他的金錢才與他交朋友。這個有錢人就在這種忐忑不安的生活中病倒了。而他的鄰居是一個窮人,整天過着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日子。但窮人的家中總是傳出歡歌笑語,而且因爲窮人十分熱心,他有不少知心的好朋友。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擁有金錢的人不一定擁有幸福和快樂,相反,有時窮人反而往往會比有錢人要快樂,他們不需想要那麼多,只用健康快了地活着。

其實,有些窮人比有錢人擁有更多的財富,比如親情、友情、健康和快樂。

  《歐也妮葛朗臺》讀後感 篇8

有人說金錢是萬能的,有人卻矢口否認,那麼答案到底是什麼呢?我早就聽說葛朗臺是個地道的吝嗇鬼,終於,在書本中找到了答案。

葛朗臺之前是個箍桶匠,陰險狡猾的老葛朗臺利用各種手段弄到了一大筆財富,他始終把金錢當作自己的上帝,爲了金錢,他對家人十分嚴苛,甚至不讓他們買糖,歐也妮愛上了她的堂弟夏爾,因爲父親而破產的夏爾變得失魂落魄。天真無邪的歐也妮將自己所有的積蓄給了夏爾。然而,這一舉動卻被她的父親知道了,父親把她軟禁起來,更可恨的是,竟然每天只讓23歲的歐也妮喝涼水和吃乾麪包!母親也因此一病不起。當得知這個消息時,老葛朗臺先想到的不是該怎麼挽救自己的妻子,竟然想到請醫生來一定會花很多錢!最後眼睜睜地看着妻子死去。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葛朗臺最後的吝嗇——臨終前,他的生命彷彿全退守到眼睛裏,一直看着堆放財寶的密室門,當歐也妮把金幣拿出來的時,他一連就看了好幾個小時,神父把鍍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嘴邊,讓他親吻基督,葛朗臺卻用了一個嚇人的動作抓住了那個鍍金的十字架用盡了所有的力氣。

看完這本書,歐也妮的一生讓我嘆惜,從小就缺少父愛,只有母親給給予她最溫暖的懷抱與安慰;自己久久堅守,等來的卻是夏爾這個發財歸來的負心漢;在這羣陰險、狡猾、虛僞、醜陋的人羣中,在這個爾虞我詐的時代晨,歐也妮的善良、寬容、慈愛、天真無邪也越來得珍貴。

所以,金錢並不是萬能的,我們應該學會理財,併合理運用錢財,不能像葛朗臺那樣,一生腰財萬貫但卻一分錢都捨不得用。如果你把金錢當作上帝,它便會像魔鬼一樣折磨你。

金錢是給全活帶來自由的,而不是一種權力。我們不僅要做金錢富有的人,還要做像歐也妮那樣精神富有的人,擁有金子一般高貴的心,散發真誠與愛的光芒。

  《歐也妮葛朗臺》讀後感 篇9

獨罷這部小說,不得不說,若只論小說的情節與敘述,《歐也尼·葛朗臺》不過是平平。用親情和愛情來烘托物慾社會的冷酷,此等作品古往今來比比皆是。若再論其筆法,其對誇張的運用也不及喜劇《吝嗇鬼》。可又是什麼使之在文學史上屹立不倒?

有人說,“畫龍點睛的一筆卻是指出金錢拜物教的荒謬。”我想卻不然。“金錢買不來幸福”是多少幼童都明白的道理。再而,要論對幸福的湮滅,不如看看《紅字》鋒銳的筆觸。

閱讀全書時,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卻無果。而在再次閱讀前言時恍然大悟——一直以來,我忽略了小說一個重要因素,它的歷史背景。

縱然,我知此書意在揭露法國社會中的鄙陋,卻忽略巴爾扎克演繹的是一個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的法國。他站在歷史的高度來審視當時的法國,批判、剖析整個社會,使得這本書站在了文壇的高峯,正如他自己,站在了時代的制高點。

當讀者爲夏爾與歐也妮的愛情唏噓時,卻時常會忘記夏爾的家庭背景——巴黎的貴族子弟。而歐也妮呢?索漠的富豪之女。二人恰好分別代表着當時法國的兩大集團,一爲封建主義下的貴族集團,一爲新資本主義下的資產階級集團。當夏爾初至索漠城時,德·格拉桑太太、銀行家等一系列曾整日奉承葛朗臺的人,便瞬間拓寬了視角,將夏爾捧上了天。這些人對貴族階級與資產階級,有着同樣的“敬仰”與“尊崇”。當後來,夏爾的父親開槍自殺,身後欠債累累時,人們的目光便再次全部集中在了葛朗臺老頭的身上。夏爾的家破人亡,不僅代表着一個家庭的覆滅,也是象徵着曾經輝煌一時的貴族階級漸漸走下歷史的舞臺,而隨着法國大革命而產生的第一批資產階級逐漸佔據了歷史的上風。隨後產生的一系列問題,不論是有關愛情還是親情,也不僅僅侷限於葛朗臺這個家族中了。第一批資產階級在初次面對社會與時代浪潮時的不知所措,只得盲目地死守着金錢纔是故事中的主要矛盾。一個新興集團的登場,爲時代,也爲小說添塗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當然,資產階級與貴族階級間的相互適應,相互融合,也未隨着小說的結束而得到解決。問題在繼續,歷史在繼續。捲土重來的夏爾娶了貴族小姐德·奧勃裏翁。心如死灰的歐也妮嫁給了德·蓬風院長先生。兩個集團依舊在歷史的舞臺上同臺演出,同臺競技,而又是誰會最終勝出?巴爾扎克在此畫了一個省略號……

整部小說中,巴爾扎克一直以懷疑的眼光與批判的態度看待故事中的每一個人,每一個情節,每一段歷史。甚至連描寫單純的歐也妮時也看似無意地帶過一筆“這是她第一次反抗”。在母親死後,作者還“狠心”地讓歐也妮變成和父親一般的吝嗇。他也沒選擇在資產階級還是貴族階級中的任何一方站位,而是以客觀的審判者的角度來思考這個社會。

巴爾扎克筆下的愛情不只是愛情,他筆下的金錢也不只是金錢,他筆下的慳吝人也不只是慳吝人。

他的筆下,是一段耐人尋味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