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有一天,媽媽老了》讀後感

《有一天,媽媽老了》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7W 次

  【篇一:《有一天,媽媽老了》讀後感

還記得我們年幼時,是誰牽引着我們的小手,一步步往前走,又是誰爲我們遮風擋雨,呵護我們成長?從青春年少到耄耋之年,爲我們付出,從不索取回報。如果有一天,當她們站都站不穩,走也走不動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會像當年她們牽着我們一樣,陪着她們慢慢地走,就像《有一天,媽媽老了》封面所言: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機會說:媽媽,我還會再來看你的。

《有一天,媽媽老了》讀後感

或許是巧合,母親節當天,我讀到了96歲媽媽和72歲女兒合寫的《有一天,媽媽老了》,這本感動韓國億萬讀者的動人家書,她是一位普通的韓國母親,七十多歲時通過自學學會了識字寫字,開始每天記錄家庭日記,十年之後,被子女們意外發現。她在所剩無多的人生時日中,帶着一種對世事和生活的淡然和眷戀,寫家中的瑣事、自己的子女、父母兄弟、日常勞作,以日記的方式記錄下對家人的愛,“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兒行千里母擔憂”,那種濃濃的親情在這裏蔓延……

對照自身,我既是母親,又是女兒,這些年總認爲孩子較小,需要照顧,自己對孩子的關注點多於父母,每當家裏有事,我總是打電話給媽媽,讓她來我家,幫忙照顧孩子,靜心想想,自己確實有點自私,總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是否爲父母考慮過?媽媽來我家裏,爸爸一人在家怎麼辦?又是不做飯,簡單湊活吃點,身體行嗎?捫心自問,我平時陪父母的時間有多少?電影《桃姐》中講述的一個個老人,他們需要的不僅僅是金錢,而是子女的陪伴,一個電話,一個問候足以。在凡事追求效率的時代,我們失去了很多,我們不會再像以前,用煤爐子做飯,需要幾個小時;我們不會再像以前,在家裏一坐幾個小時,陪父母拉拉家常,現在動不動在飯店吃飯,有什麼話飯桌上說完,也就算回家了,追求速度的同時,我們失去了什麼?越來越多年輕人渴望居者有其屋,誰來照顧空巢老人?

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父母不再年輕,他們年事已高,趁着他們還在我們身邊,我們應該有事沒事常回家看看……

  【篇二:讀《有一天,媽媽老了》有感】

讀完這本書,我一直在想:年幼時,是誰拉起我們稚嫩的小手,帶我們一步一步往前走;又是誰爲我們遮風擋雨,無微不至的照顧我們?從小到大,她們爲我們一味地付出,卻不圖任何的回報。我們成功時,她鼓勵我們不斷地努力;我們失敗時,她安慰我們不要沮喪……

這是一本感動億萬讀者的動人家書,是九十六歲的母親與七十二歲的女兒合寫的。她只是一位普通的韓國母親,七十多歲的時候通過自學學會了寫字,每天記錄家裏的事,她記的這些足足有八本,是她的女兒整理她的遺物時發現的。如果不是這些日記恐怕我們永遠體會不到作者的真正情感!她寫的日記讓我感受到她對孩子們的愛。

“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機會說:媽媽,我還會再回來看你的!”這句話是文章最主要的一句話。平時我們只知道要求媽媽爲我們做事,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媽媽需要什麼,平時放假還要求媽媽帶我們去旅遊玩耍,想吃什麼就要求媽媽給我們做,但我從沒有想過她想要什麼,我覺得很愧疚。父母是容易孤獨的,當他們打電話給孩子的時候,就是在發出思念的信號。他們也許怕打擾到我們的工作或學習,只會說“沒什麼事,只是很久沒通電話了”之類的話。但當他們開口說想念,讓我們回家看看的時候,他們是真的想摸摸我們的頭了。很多時候,我都無法理解,爲什麼媽媽總捨不得丟掉殘舊的東西。對待物件的態度永遠是壞了就修,破了就補。現在才曉得,在那修修補補的背後,是她對生活的感恩,也是對往事的重拾和再現。

書中,作者的媽媽在日記裏寫道“有那麼多女兒真幸福!要是當初我只生了一兩個女兒該怎麼辦啊?幸好生了那麼多孩子,現在纔不會那麼孤單。要不然我肯定會覺得孤獨無助的。人老了,得多說說話,才能戰勝孤單。幾個女兒輪流來陪我說話,真幸福啊。”我越來越擔憂,如果,有那麼一天,我們已經長大,而長大後的我們陪在他們身邊的日子也越來越少了。會不會有一天,他們也會像作者的母親,感到孤獨,只能把動物植物當朋友,跟它們交流。

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誰都會老,尊重老人是我們應該做到的事情。“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記住,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機會說:媽媽,我還會再回來看你的!

  【篇三:《有一天媽媽老了》讀後感作文】

這書看完了,沒想到二天就把它搞定了,我早上5點左右應該是被路過的大卡車的噪音吵酲的,然後我就爬起來看書了。不過看來我看書也是很有速度的,那我怎麼還有這麼多的書沒看完呢?我平時還會看英語。雜文。寫美文美句。練單詞。對,應該就是這樣把時間分散了。同事說網上一搜就大把美句了,還要花時間自己寫。我確實也搜了然後收集了一些,不過我還是喜歡把自己平時看到的美文記錄下來,因爲網上是別人收集的,平時是我自己看到後記錄下來的。網上是網上,我是我,那不一樣。以前讀書時我是用本子記,現在有電腦打字很方便,同時還可以達到手操和練字的效果咧。何樂而不爲之?

這書越看越傷感,難怪曾經風摩一時,不對,現在也很受歡迎。是一位老母親系起一個大家庭的生活點滴。寫得最多的就是一位老母親對兒女與孫子們說的三個字————-對不起。有一句話相信寫到了很多老人心坎裏的:要是活得久,至少身體應該健康才行阿。“承受着病魔的煎熬,身體難受極了。我不想讓任何人看到我這副模樣”。這話讓我想起奶奶,女性都比較愛美。而且她還扎着發的,以前看她梳理時總是小心翼翼的,不過春節時我發現原本很烏黑的頭髮多了很多很多的白髮。還有一句:人老了,得多說說話,才能戰勝孤單。或許這也是爲什麼上了年紀的人比較愛嘮叨的原因之一吧。

老人家想兒女時會翻看相片,然後回憶往事,沉醉在美好的回憶裏。我也要常常帶着相機,拍下很多美好的一瞬間。我要把有代表性的相片洗出來,然後買個大相冊集起來。後面拍的相片也往裏塞,等到幾十年後爹媽。自己都老了,相片沒準也是一重要玩伴咧。這個辦法不錯,不過小學時拍的都沒有時間的,這點可惜了。

書裏寫了很多是老人獨自生活的孤單寂寞時的失落與惆悵,每天都在期待着孩子們去看望她的幸福美好時光。我想這種希望與期待對人的身心都很有幫助的,因爲心裏有所期待盼望所以纔要更好的生活着。死撐硬撐也要活着。

老人會選擇不與晚輩同住,書中說出了一個原因:老人會因手腳不靈便等原因,有時會把屋子弄亂弄髒。所以老人家會想自己一個人自由自在些,雖然這樣會很孤單。但選擇了自由同時也就得接受孤獨,然後盼望着團聚時熱鬧開心的那一刻。我在想,等我老了會做何計劃呢?

她說自己的媽媽跟夫君都早早地離開了人世,自己怎麼可以活這麼久呢?很是慚愧。她說看着身邊的親人一個接一個的離開是一件很恐懼的事,這時應該倍感生命的短暫與脆弱吧。9旬的老人還天天拖着有大大小小的老人病的身體往農地裏耕耘,她是一位勤勞的母親,又一個證明生命在於運動的真實例子。她會希望自己早點死去,少給兒女們添麻煩。但她又會害怕不期而來的死神。我想起外公,那時我年少且超無知,我記憶裏如果沒記錯的話,外公得不治之症後回到老家,那時是外婆在照顧着他。因爲他得病了,所以性情也大變。常常會莫名其妙的對外婆發脾氣(這些是外婆跟長輩聊天時得知的)。後來病危了,外婆就跟着外公住在古竹醫院裏了。他不想就這樣走的,他想再活久一點,是的,起碼他也並不會很高齡。每次爺爺帶着我三兄妹去探病時,我都不會安慰一下他老人家。唉,想想真無知。

後來就是爺爺了,奶奶說他到死都不知道自己是癌症的。我不覺得,爺爺是位教師,再怎麼樣也不可能沒感覺得,或許他只是不知道自己得的是什麼病吧。那時爸說盡量買些爺爺沒吃過的東西讓他嚐嚐,讓他可以少一些遺憾吧(在身體健朗行動方便時真要多到外面走走,像旅遊。等到老態龍鍾。寸步艱難甚至是需常年臥牀時再遺憾又有何用呢?難怪都說孝順要趁早,得好好計劃一下的)。不過爺爺是相對比較開朗的人,走得不明不白不清不楚的對他來說真的好嗎?13春節去爺爺的墳地上香時差點沒找不到了。因爲那大片地變化好大,爺爺生前一直辛勤着的果園也因爲無人打理而雜草衆生了,而且草都長的很高大茂盛,(爺爺要求葬在那裏的),我找了好久沒找到而且還有好多小朋友跟着過來的,他們沒有耐心吵着要回去。不過我最後一博,結果真讓我找到了,當時的開心勁真有些無法形容阿。因爲沒計劃會八。九個人的,所以一人一柱香點燃了。,祈禱爺爺外公,還有更多的離世人都能開開心心。

  【篇四:《有一天,媽媽老了》讀後感】

《有一天,媽媽老了》這本書主要寫了一個女兒和一個年邁的老母親之間的故事。女兒一開始很不孝順母親,常常對她發脾氣。後來女兒終於認識到自己錯了,經常給母親買這買那,認爲這樣就是孝順母親。但她還沒懂得母親最需要的是什麼,其實母親最需要的不是各種各樣的禮物,而是她的陪伴,哪怕是電話裏的一句問候也好呀!等女兒覺醒後,老母親卻撒手而去了。

讀了這本書,我受益匪淺,特別是作者(書中的女兒)的日記中“纔剛覺悟,您就厭倦我了,您就想去過無憂無慮的生活了,您走的這麼早,是因爲我太不孝了嗎?”這句話。讓我懂得要趁父母在的時候,要多多陪伴他們孝順他們,要不然等父母走了,自己就後悔莫及了。

讀了這本書,還讓我懂得:不要一味向父母索取,不要對父母的需要視而不見。我們的要求,父母總會一一滿足我們,所以我們也應該想千方百計去滿足父母的需求,做個孝順的孩子。

  【篇五:《有一天媽媽老了》讀後感】

最近開始讀《有一天,媽媽老了》,講述的是一位韓國的老媽媽,在70多歲纔開始學習寫字,到90多歲一共寫了8本日記。剛剛讀了其中的一篇《我的木男》,講述的是這位媽媽在50年前夭折的7個月大的兒子。

當讀到因爲媽媽的疏忽導致了孩子的患病,最後不治,房東又不讓孩子死在屋子裏,年輕的媽媽只得每日起牀後將孩子報到田間,等待死亡的到來,自己用舊衣給孩子做壽衣,眼睛哭腫了都無法給針穿線,最後衣服做好卻掩蓋不住骨瘦如柴的小身體。直到孩子斷氣,媽媽還在端詳孩子長長的睫毛,軟軟的小手。讀着讀着我眼淚就不聽話了。

自從有了孩子,彷彿對小孩子的各種事故沒有辦法漠然了。只要新聞,微博等各種資訊一提到孩子出了什麼事,我的眼淚就飛快的速度噴涌出來,都沒有辦法控制住。若是以前,各種事件已經讓我看到麻木,頂多感嘆幾句。但是現在,真的是忍不住哭出來。尤其當孩子的死亡竟然還是因爲母親的疏忽,我就更忍不住要設身處地的想那位母親該是怎樣的自責與後悔。

就像書中寫到,孩子對於父母的離世可能只是青山上的一塊墓碑,但是父母對孩子的離世該是世間上最無比的痛心,而這種痛並不會隨着時間而痊癒,只會越久越想念。雖然對於父母的離世,我的看法不同,但是對於孩子,我曾想到過,若是有一天我的孩子離開我,也許我真的會忍不住隨他而去的。再堅強的人也受不了這樣的痛楚。

最後附上這篇文章後面附的這位喪子的媽媽寫的悼詞一首:

雙手合十,向天祈禱,

用我的血寫下萬里長書。

寫下我的請求,寫下我的痛楚。

孩子啊,孩子啊,

我可憐的孩子啊。

我最愛的孩子啊,

看到盛開的菊花一株株倒下,也不要流眼淚。

被踩死的小草,明年春天還會冒出新芽。

壓在石頭下無法呼吸的種子,總有一天會穿過石頭生長。

只要還有根,就不要哭。

只要還有生命,就不要哭。

太陽升起的時候,擦乾眼淚。

看看院子裏立着的那株美麗的花吧。

它正迎着陽光閃閃發亮。

孩子啊,擦乾眼淚吧,

睜開亮晶晶的雙眼笑笑吧。

讓媽媽再撫摸一下你的額頭,

哄你入眠吧。

我可愛的孩子啊。

給我的孩子吹首笛子曲吧。

我的孩子不要流淚。

流眼淚夜空也會爲之失色的。

想念我幼年夭折的木男。

  【篇六:《有一天,媽媽老了》讀後感】

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機會說:媽媽,我還會再來看你的。這印在書本封面的短短一句話,深深刻在我的心中。

某日和媽媽一起逛書店,那復古陳舊的書面深深吸引了我,茫茫書海中一下子就找到了它的身影。回到家,我更是一口氣看完了這本書,書中母親洪榮女與女兒黃安娜的感人故事深深觸動了我的心靈。

書中,一個七十多歲的母親通過自學學會了認字寫字,通過文字來寫下生活中的一點一滴。母親時常會在電話旁等候着子女們的來電,或許自己都沒察覺到,那麼多的時光已經悄悄溜走了。

母親獨自生活是十分孤獨的,在首爾家的屋頂上,母親種了一些青菜和野菜,閒來無事,總會給它們澆澆水。母親想念子女時,只有翻看那相片,沉浸在回憶中。每當子女來探望她時,她總會十分欣喜,燒好飯菜,靜靜等候着子女的到來。

“媽媽,我還會再來看你的。”母親的這一生,都是因爲這句話,在無數日出日落,四季更替中等候,心中有了期盼,所以死撐硬撐也要好好活着。

看完了這本書,輕輕合上書本,心中惆悵萬千。從未有過一本書如此打動我,腦海中自己母親的身影久久揮不去,不知何時,那一條條魚尾紋已經爬上了她的眼角,雙眼不復以前一般明亮清澈,更多了幾分滄桑。也不知何時,她開始嘮叨起來了,我十分不耐煩,但一想到,或許也是應了書中的那句話:人老了,得多說說話,才能戰勝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