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漢宮秋》讀後感

《漢宮秋》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7W 次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從中我們收穫新的思想,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漢宮秋》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漢宮秋》讀後感

《漢宮秋》讀後感1

《漢宮秋》是馬致遠的代表作,其故事取材於歷史,但其情節卻已跳出了歷史的範疇,多有虛構,比如西漢弱而匈奴強的歷史背景,毛延壽通敵叛國和王昭君投水自盡等事件。然而,正是這樣的虛構,卻凸顯了全劇的主題,從而成就了《漢宮秋》的藝術價值。

就全劇人物來看,毛延壽算是個引子。如果沒有他,也就沒有選美,王昭君也就不會入宮,後面諸多情節也就不會展開。然而造成王昭君與漢元帝之間悲劇的原因,卻不在毛延壽。儘管他投敵叛國,但在本質上卻是“敵強我弱”的形式所造成的。所以當匈奴使者來漢的時候,他可以當面逼迫漢元帝交出王昭君,否則就要以“百萬雄兵”“刻日南侵,以決勝負”。而在這種情況下,漢元帝手足無措,羣臣也以“莫以美色誤國”的名義給漢元帝施加壓力。這與他出場時宣稱“四海宴然,八方寧靜”的情形形成鮮明的對比。

作者這樣巧設情節,一方面揭示了漢元帝的昏庸無能是造成他與王昭君愛情悲劇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藉此感懷時事,回望南宋爲元所滅的歷史。此劇所描述的情節,與金元之際國內民族鬥爭有着許多相似之處,比如元世祖圍攻南宋時曾向南宋索要大批宮女;而在滅南宋之後,更將大批宮女妃嬪掠回宮,等等。

在《漢宮秋》中,主人公不是王昭君,而是漢元帝。作者總是通過各種各樣的情節描繪勾畫漢元帝的性格特徵。比如他與王昭君相愛,首先是因爲被王昭君的.琵琶聲所吸引,進而又爲王昭君的美色所傾心。可以說,漢元帝對王昭君之愛僅限於此。用清代戲曲家洪昇的一句話來描述最合適不過:“情之所鍾,在帝王家罕有。”言下之意,在帝王之家,女性的地位總是無足輕重。漢元帝在意王昭君的技藝,也在意王昭君的姿色,但他對王昭君捨身赴國難的精神卻毫不動容。

儘管他在與王昭君分別時悽切慘然、悲傷不止,但也僅限於爲失去了一位才貌並重的妃子而悲痛。作者這樣描寫,表明了漢元帝對王昭君之愛的真實性,也自然而然地表露出漢元帝薄情寡義、貪戀美色的昏庸本性。

全劇對於王昭君的描寫並不多,卻創造性地設計了她投水自盡的情節。王昭君慷慨赴死,不僅保全了民族氣節,同時也表明了她對漢元帝的忠貞,並換來了漢與匈奴的和平。這與以漢元帝爲首的西漢朝廷苟且偷安、“只憑佳人平定天下”的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作者這樣描寫,充分地表現出了他對王昭君的同情與讚美,也表現出了他對漢元帝等人的極力否定與嘲諷。

江山與美人之間往往令人難以抉擇,但對於漢元帝一類的昏君而言,他們卻沒有任何選擇的機會。由此,可以讓人們聯想到很多類似的情形,如陳後主、宋徽宗亡國等,這正是《漢宮秋》所體現出的現實價值。

《漢宮秋》讀後感2

“檻菊蕭疏,井梧零亂,惹殘煙”晚秋的夜,涼如水。天上的銀河清幽冷寂。一聲聲古韻琴調,盪漾着縹緲的煙霧。

那“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激昂,“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灘”的婉轉,“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qiang鳴”的雄壯……震盪着那羅帳昏燭下的清秀面頰上,停留千年的清淚。

當花瓣如旋轉飛舞的雨蝶紛紛飄在冷寂的庭院,她在悠揚的琴聲而爲止的旋律裏,望着最後一片帶着雨珠的蝶兒輕悠悠地飄落,那顆玻璃般的心,涼了,像秋夜的空氣一樣。她用那纖纖玉手拾起這逝去的蝶體,憐愛地望着這美麗的遺體,她將它偷偷夾在她父皇的書卷裏,希望父皇有一天能見到它,能明白深宮裏女兒的用意,她將她失落的淚,幽怨的琴聲,如玻璃般剔透脆弱的心,一齊傾吐。她眼角中閃着淚花,那是希望,那是喜悅。

然而,那蝶兒卻一去不返,在那聲聲古韻琴調裏,在頁頁古韻的書卷裏,無聲無息地,默默地,掩埋在千年的寂寞裏……

輾轉千年,在聲聲古韻裏,那縹緲的煙霧裏,氤氳的淚花裏,分明有一道,劃過天空的,七彩淚痕……